引言1955年4月初的一天,一架秘密專機從香港出發,抵達北京機場,飛機上的一行人當中,有一位乘客還曾經位列新中國的“戰犯名單”。 但此次接機的隊伍卻聲勢浩大,周恩來總理領隊,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陳毅、葉劍英和聶榮臻等六大元帥一同隨行。 乘坐這架飛機的人是戰犯,他到底是誰,為何建國的六大元帥還親自前往接機呢? 貴為五虎上將 遭遇西安事變新中國成立的前一年,也就是1948年,在這一年的12月25日,中共方面公布了一份國民黨戰犯名單,共43人。蔣介石名列榜首,衛立煌位列第13名。 衛立煌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曾經是孫中山的忠誠衛士,也躋身于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后來又與毛澤東和周恩來成為朋友,但在新中國成立的前夕又被中共納入“戰犯名單”。 后又經過幾番周折,秘密繞道回國,擔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衛立煌這一生的坎坷經歷就像一個個謎團,讓人難以捉摸。而衛立煌身為國民黨人,卻與中國共產黨有著難解的淵源…… 衛立煌是安徽合肥人,雖然祖上幾輩都是農民,但從小深受父親的影響,飽讀詩書,后來又因為大哥衛立炯的緣故,他在青年時期就有了“唯有革命,才能改天換地”的先進理念。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15歲的衛立煌靠著一腔熱血加入了軍人的行列。孫中山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后,衛立煌兩兄弟來到了湖北武漢,1914年加入湖北陸軍學兵營,成為一名正式軍人。 孫中山“振興中華”的新革命理念一直影響著衛立煌,他心中也對孫中山崇拜有加,視他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后來衛立煌輾轉廣東,加入粵軍,成為了孫中山的衛隊成員。 北伐戰爭當中,衛立煌靠著驚人的膽識和過人的謀略,屢建戰功,被破格提拔為當時北伐軍中最年輕的“營長”。 跟隨粵軍回到廣東后,孫中山對衛立煌這個年輕人頗為欣賞,還送給他一張自己親筆簽名的照片:“致立煌同志,孫文贈。” 衛立煌一直跟著許崇智部隊南征北戰,由于在不少戰役中出謀劃策,戰功赫赫,于是被任命為補充旅旅長。就是這么短短的幾年時間,衛立煌從一名普通的小戰士晉升為旅長,他的履歷很勵志,但他的成功也絕非偶然。 真是應了這句話:是金子,到哪里都會發光!此時的衛立煌,在國民革命軍中也是響當當一號人物了。而國民黨內部卻有一人密切關注著衛立煌,他就是蔣介石。 蔣介石經過多方打聽,得知衛立煌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有勇有謀。他盤算著,如果能夠將衛立煌收于麾下,定能為自己掌握權力助一臂之力。 而衛立煌對于蔣介石這個人的印象并不好,自從孫中山先生去世后,蔣介石的政治野心進一步顯現,將黃埔軍校畢業的學員全都據為己有。所以,衛立煌對于蔣介石的爭權奪勢和排除異己之事更是一清二楚。 在國民黨高層的內部,蔣介石對于那些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要么借機除掉、要么秘密調走。許崇智就是因為不服蔣介石而被無故驅逐,他的部隊包括衛立煌所帶領的旅全部被蔣介石改編、改番。 雖然衛立煌心中不滿,但依然對于為國出力有一份執著。1924年國共兩黨決定合作后,廣東革命軍于1926年出師北伐,衛立煌率軍前往福建作戰,再次靠著自己的智勇雙全立下了戰功。 他尤其在與周蔭人部和孫傳芳部作戰時,戰法奇特,一路猛進。衛立煌也因此被蔣介石任命為南京戍副司令,保衛南京。 從此,蔣介石對衛立煌愈發重視,破例將他列入自己的“五虎上將”,他也是蔣介石身邊唯一的非黃埔系“五虎將”。 但衛立煌終因不是真正的黃埔系,并未得到蔣介石的真正信任,也未擁有真正的實權。衛立煌的處境尷尬,充其量只是在蔣介石的嫡系中掛了個名頭而已。所以,蔣衛二人之間開始生了間隙。 而驍勇善戰的衛立煌仍然在蔣介石的強令指揮下,多次與工農紅軍交鋒,成為了蔣介石“剿共”的得力干將。哪怕在蔣介石瘋狂殺害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時,衛立煌也甘愿為蔣介石沖鋒陷陣。 1932年5月,國民黨的幾十萬大軍圍攻豫鄂皖蘇四區,衛立煌在當時擔任的是中路軍的第6縱隊總指揮,他帶領的部隊在大別山北面與紅軍大戰后,將紅軍主力軍趕往東部,紅軍在保存實力的考慮下只能迅速轉移。 于是,衛立煌一舉奪下金家寨,蔣介石按事先的承諾將此地更名為“立煌縣”。 也正是在這一次和紅軍的激戰中,衛立煌感受到紅軍部隊的真實素養,也體會到了紅軍部隊的上下齊心,這一點與自己所聽聞的紅軍部隊是如此地不同。 而衛立煌與蔣介石之間的最大芥蒂是歷史上著名的“西安事變”。在“九一八事變”時,衛立煌對國民黨提出的“不抵抗政策”表示不滿,再加上蔣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內”也暴露出其不負責任的陰暗內心。 在“西安事變”之前,衛立煌是陜甘寧邊區的總指揮,依然充當著蔣介石“剿共”急先鋒的角色。但在“西安事變”之后,衛立煌和蔣鼎文、朱紹良、錢大鈞等數十人,被蔣介石強令囚禁于西京某地。 結識中共高層 暗助遼沈戰役衛立煌當然知道,自己因為“反共”早就上了中共方面的“黑名單”。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西安事變”后,共產黨方面全力解救,并且對于他的過往不予追究,這讓衛立煌對此感慨萬千。從此,他的人生也有了新的轉折點。 1937年8月,工農紅軍正式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隨后又更名為第十八集團軍,隸屬閻錫山和衛立煌帶領的第二戰區。閻錫山當時很信任衛立煌,將作戰指揮權全權交給了他。 就這樣,衛立煌當上了副司令長官司并擔任總指揮,同時也成為八路軍的“頂頭上司”。 自從認清了蔣介石的真實面目和經歷了西安事變之后,衛立煌深刻認識到:“自己人不能打自己人,一致抗日才是最好的出路。” 而且衛立煌在西安事變中給周恩來留下了不錯的印象,他成為了中國共產黨重點團結的對象。 1939年的忻口戰役被評為華北抗戰中最慘烈的戰役,衛立煌主動請纓北上抗日,阻斷了日軍入侵太原。在這場戰役中,衛立煌部雖然傷亡慘重,但仍然殲敵四萬多人,帶領中央軍和晉綏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衛立煌也因為忻口戰役被中共方面稱為“戰斗英雄”,尤其得到周恩來的重視,先后多次與周恩來見面。與日軍的抗戰期間,衛立煌又結識了朱德和劉少奇等人,也曾多次與他們私下會面,共商抗日大計。 1938年4月,衛立煌應邀訪問延安,在延安整整呆了3天,毛主席親自接見了衛立煌并設宴款待,主席為他破例并共飲杯中酒。 衛立煌在訪問延安時還和幾位共產黨人留下了八張珍貴的合影照片。衛立煌一直將自己與共產黨領導的合影帶在貼身處,后來被蔣介石下令拘押在廣州時,才悄悄銷毀,以免落下把柄。 衛立煌當年訪問延安時,還專程前往探望在平型關大捷中負傷的林彪將軍。 這也是他第一次與林彪會面,兩人同時擁有國共雙方“戰神”的稱號,可謂惺惺相惜。由于衛立煌來得匆忙,并沒有帶什么像樣的慰問品。所以在去的路上,他還讓跟隨的所有士兵將兜里的錢全部掏出來,也才湊了幾十塊錢而已。 誰知負傷在床的林彪對于衛立煌的空手到來仍然很高興,談到沒什么見面禮時,林彪很直白地問道:“我本人真的沒什么需要的,但我們的部隊缺的東西太多了,立煌將軍可以幫忙解決嗎?” 兩人眼神對視之后,衛立煌很肯定地回答:“當然能!”從延安回到西安后,衛立煌立刻下令給八路軍調撥了一百萬發步槍子彈,二十五萬枚手榴彈。 衛立煌此舉必然惹來諸多爭議,“恐怕蔣委員長會對您的猜忌加重”,哪怕身邊人這一句善意的提醒也未能改變衛立煌的決定,他依然將這些裝備補給送到了延安。 蔣介石疑心病一向很重,當他通過情報得知了衛立煌的所作所為時,立刻派特務進行私下調查,想坐實衛立煌“通共”的嫌疑,雖然最后的結果是沒有證據,但蔣介石卻說出這句話:“衛立煌的確很會打仗,但真的不懂政治。” 為了遏制衛立煌的囂張氣焰,蔣介石于1941年借口衛立煌作戰失利,將他調離華北并免去其第一戰區司令職務,讓衛立煌賦閑在成都老家,照顧年邁的母親。對此,周恩來對衛立煌深表歉意:“將軍受苦了,你是受了我們的牽連。” 在華北抗戰期間,衛立煌的軍事才能遠近聞名,就連當時日本的最高司令香月清司也稱贊他是名副其實的“虎將”。 但衛立煌還是看到了國民黨軍隊與八路軍、新四軍的差距,雖然國軍的裝備更強、兵力更優,但戰績平平,著實愧對中國的老百姓。衛立煌的自省和自責卻得到了毛主席的寬慰: “衛將軍是華北抗日的典范,你們部隊在抗敵時同樣也不屈不撓,中國人民是看在眼里的。” 衛立煌對于蔣介石冷落自己的這件事情并不在意,他知道自己還有利用價值。果然沒過多久,1947年10月,蔣介石任命衛立煌東北“剿總司令”,希望他能在東北戰場上力挽狂瀾。 但衛立煌已經不是原來的衛立煌了,他同意前往,但向蔣介石提出了增援五個軍的要求,蔣介石也滿口答應。 然而蔣介石始終對衛立煌有所猜忌,就算他擔任“ 剿總 ”一職也不能隨意調兵遣將,蔣介石還安插了不少眼線在衛立煌身邊,對他密切監視。 這些事情,衛立煌全都知曉,所以他到了東北戰場后,大部分時間都是蟄伏的狀態。 1948年5月,蔣介石電話命令衛立煌從沈陽趕到錦州,集中兵力隨時備戰。但衛立煌以各種理由按兵不動,故意延誤戰機。 1948年10月,蔣介石忍無可忍,火速飛往沈陽,大罵東北軍,還親自指揮被困在錦州的軍隊與林彪對抗,而衛立煌手握重兵卻一直固守沈陽。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林彪的指揮下攻克錦州,隨后長春也失守,國民黨軍隊全線瓦解,東北全境被解放。 其實衛立煌來到東北就覺察出局勢已定,解放軍取得勝利是遲早的事情,他的拖延戰術也為遼沈戰役的勝利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遼沈戰役結束后,衛立煌被蔣介石定性為“通共份子”,回到南京的蔣介石以“延誤戰機”的罪名準備將衛立煌軟禁。衛立煌也不是坐以待斃之人,經過衛夫人從中斡旋,他們一家人打算先逃到香港避難,但計劃未果,轉機途中被發現,全部被押回了南京。 海外密電中共 攜家眷回祖國因衛立煌功績卓越,1943年,蔣介石恢復了衛立煌的上將軍銜,任命他擔任中國遠征軍總司令。 衛立煌親臨前線指揮,氣勢如虹,正好被美國記者拍攝到,他的照片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衛立煌很快在美國也有了名氣。 1946年11月,衛立煌攜夫人從上海出發,經日本到達美國,參觀學習。1947年初,衛立煌離開了美國,赴歐洲學習。 到達英國后的衛立煌讓夫人韓權華寫了一封信給一個叫做汪德昭的中國留學生,他當時正在法國留學,正好也是韓權華的近親。 汪德昭作為進步青年和學生領袖,與中國共產黨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衛立煌和他在巴黎秘密會面。二人相談甚歡,衛立煌給中國共產黨寫了一份電報,希望能通過汪德昭與中國共產黨取得聯系。 衛立煌的電報大致意思是,希望盡快結束內戰,決心與人民站在一起,與“有關方面”通力合作,各自保守秘密。 不久后,汪德昭將衛立煌的電報給到了“有關方面”的手上,并向衛立煌傳達了相關回復:“選好時機,做對國家有利的事情。” 1949年1月,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任代總統,釋放一批疑犯來大赦天下,衛立煌是其中之一。躲避在香港的衛立煌看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曙光,繼續通過汪德昭與中共在香港的黨組織進行了密切接觸。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隆重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聽聞消息的衛立煌激動不已,他再次字斟句酌,給北京發了一份賀電: “毛主席英明領導,人民革命取得了勝利。中國人民在偉大領袖的指引下,新中國富強在望,全中國舉世歡騰。煌向往衷心,尤為雀躍,敬電馳賀!” 不久,衛立煌從香港的中共黨組織處獲得回信:“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朱德副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熱烈歡迎衛先生回國!” 中國大陸方面的熱情讓衛立煌很感動也很興奮,但同時他內心又很糾結。畢竟衛立煌知道自己是中共方面的“戰犯名單”之一,自己曾經也做過一些與共產黨為敵的事,他們能做到既往不咎、真心接納嗎? 拖延戰術被衛立煌再一次用上,心存疑慮的他只好以“腳疾復發、行動不便,暫無法回國”為理由推脫。 周恩來與衛立煌交情不淺,自然知道他是對自己“戰犯”身份問題還有糾結。當時衛夫人韓權華的侄女在鄧穎超身邊工作,于是周恩來囑托她給衛立煌和夫人寫了一封家書:“在山西太原曾經見過面的那位老朋友,請姑父、姑母放心回來!” 衛立煌收信后,一下子明白信中所指的朋友就是和自己在太原曾經長談到深夜的周恩來。既然周總理如此有誠意叫他們回去,他的心頭大石放了下來。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衛立煌時刻關注著祖國的情況,尤其在解放臺灣的問題上寫了不少支持祖國統一的文字,他說:“我是一個中國人,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就算國民黨特務拿槍指著我,我依然支持這樣的說法和做法!” 1955年1月,衛立煌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回國,他主動找到有關部門,希望他們能夠安排。3月14日,衛立煌一行人從香港到達澳門,幾經周折,于3月15日回到了中國大陸。 當衛立煌夫婦到達北京機場,從專機上走下來時,他們看到了周總理,也看到了朱徳司令等六大元帥,對于他們的隆重迎接,衛立煌異常激動,泣不成聲。 1955 年5月,毛主席再次親自宴請衛立煌,共進晚餐。間隔數十年,兩人再次會面,依然親切。 毛主席和幾位元帥共同說起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幕幕往事,說到忻口會戰和遼沈戰役,還特別提起了衛立煌給八路軍大量提供裝備物資,稱贊他是抗戰英雄和人民功臣。 中國共產黨秉承海南百川的胸懷,對回國的衛立煌進行禮遇和重用,他先后擔任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等重要職務,還擔任過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結語衛立煌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更是輝煌的一生。年輕時期的他曾經因為個人選擇做了一些錯事,但及時醒悟的他最終走上了一條正確之路。抱著一顆愛國之心,他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也做出了巨大犧牲。 作為一名軍人,衛立煌驍勇善戰,戰神的稱號享譽國內外,而他知道自己更是一個中國人。中國軍人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才是正義所為,中國軍人的英雄事跡應該被人們所銘記。 參考文獻
確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