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大規模的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為非糖尿病患者的2到4倍。超過65歲的糖尿病患者中,80%以上的死亡是由于心腦血管并發癥。2002年在我國11個城市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花在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上的錢占衛生總費用的將近4%,其中花在并發癥上的費用就占了80%以上。由此可見,防治并發癥是糖尿病診療中的大頭,控制好心腦并發癥,不但能節約醫療費用,而且能延長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一舉多得。
光控制血糖,作用有限
糖尿病與心腦血管疾病如此密切相關,是因為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狀態會對血管內皮產生影響,促進動脈硬化血栓形成。此外,糖尿病中最多見的2型糖尿病與心腦血管疾病有共同的發病基礎,比如多吃少動的生活方式、高熱量飲食、遺傳因素等。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防治并發癥,肯定會想到控制血糖。研究證實,在盡量避免低血糖的基礎上,良好的血糖控制將能預防或延遲并發癥的發生。因此,糖尿病患者應該配合醫生,積極控制血糖??刂蒲堑姆椒ǎ梢酝ㄟ^藥物;但無論是否用藥或者采用哪種藥物,都必須始終貫徹兩點:飲食控制、體育鍛煉。做不到這兩點,則血糖很難控制好:要么血糖居高不下;要么容易用藥過量,發生低血糖危險。
控制血糖確實能減少心腦血管并發癥的危險,但是這種作用是有限的。因此,在控制血糖的同時,必須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險因素加以控制:控制血壓和血脂、戒煙、控制體重等。這些因素,有些需要用藥物控制,但用藥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改善生活方式。比如我們中國人老話說的“飯吃七分飽”、“飯后百步走”,就分別從飲食控制和體育鍛煉兩個方面提出了很實用的建議。
先計算風險,再決定用藥
這些因素要控制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醫學院的高材生們可能都曾經為記住這些指標而頭疼?,F在不用煩惱了,因為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把這些難記的數字編成了一個“手機號碼”,稱為“國人健康手機號”。這個號碼是14065430268,其意義為:“140”代表血壓(收縮壓)低于140mmHg,糖尿病患者血壓最好控制在130mmHg以下;“6”代表空腹血糖6mmol/L以下;“543”代表總膽固醇值,正常人降到5mmol/L以下,有糖尿病或者冠心病者降到4mmol/L以下,同時有這兩種疾病者則應降到3mmol/L以下;“0”是指零吸煙;“268”是指女性腰圍不超過2尺6寸、男性腰圍不超過2尺8寸。記住這個號碼,就能“撥通”您的心腦血管健康。
此外,國內外的糖尿病診療指南和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中都提到了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最初是用來作為解熱、鎮痛藥物,后來發現這個藥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被證明在已經有過缺血性心臟病發作的患者中能有效防止再次發作。此后,一些小規模的臨床研究發現阿司匹林對于過去沒有心血管疾病發作的人也有預防作用,因此在2007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和美國心臟學會發表聲明,建議40歲以上有心血管疾病危險的糖尿病患者每天服用阿司匹林75-162mg進行預防。我國當時制定的防治指南也有類似的建議。
但近年有更多研究發現,過去沒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使用阿司匹林,預防作用并不大,相反卻要承受較大的出血危險。這是因為,阿司匹林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機理是它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從而預防血管內血栓形成。我們知道血小板的作用是止血,血小板聚集是止血過程中的一個步驟,阿司匹林阻斷了這個過程,就會增加出血的風險。這就讓人處于一個兩難的境地:不用阿司匹林,有梗塞的危險;用阿司匹林,又有出血風險。該如何抉擇呢?
今年,美國糖尿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美國心臟病學會基金會三大學術機構組織專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權衡阿司匹林給患者帶來的利弊得失后,發布聲明,對于有心血管病危險但未發生過心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應用阿司匹林進行預防的年齡推后至男性50歲以上、女性60歲以上,并根據患者心血管病危險程度的高低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英美等國許多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網站可提供心血管病風險計算工具,可以算出某人10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百分比,根據這個百分比可以確定是否需要使用阿司匹林進行預防。
預防心血管疾病ABC
11月14日是第19屆世界糖尿病日,2010年最新發表的統計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近6年內激增2倍多,目前已達到9240萬,超過印度而成為糖尿病第一大國。11月5日,在世界糖尿病日到來之際,中華醫學會牽頭舉辦了“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新聞發布會,提出糖尿病患者在降糖的同時更要關注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倡導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預防的標準治療策略ABC:HbA1C血糖管理+阿司匹林(A)、血壓控制(B)、血脂管理(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