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關鍵支點 撬動更好更快發展 ——關于“宿遷實現更大突破之我見”的調研與思考 韓光化 從近期調研中可以鮮明感受到,宿遷出現了一系列可喜變化:一是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綜合實力顯著提升;二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更加協調;三是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廣大群眾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四是資源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尤為可喜的是:宿遷發展的內生動力在顯著增強,經濟發展的速度、特別是工業經濟主要指標增幅已經超過了全省平均水平。同時,也要看到,隨著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地區的加速融合,區域間——尤其是蘇北各地級市之間——擁有的政策資源正在重新配置,地區間在合作中面臨競爭的壓力不是減少而趨于更加劇烈。在這種態勢下,宿遷如何實現新跨越以及更大突破呢?我們不妨可以利用物理學上的杠桿原理來做比喻,那就是要找準關鍵“支點”,撬動宿遷更好更快地發展。 一、關于制約宿遷突破的結構性層次分析 (一)以市域的層次為進路 1.宏觀層面的影響 隨著江蘇沿海開發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和省里將對江蘇沿海地區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這些政策給宿遷帶來了歷史性機遇,但也要清醒看到,宿遷與連云港、鹽城等市由此形成了一定的政策落差,宿遷實際上難以從國家層面沿海開發中直接享受政策“特惠”或重大項目的投入。再看看江蘇的發展戰略中無論是“三沿”還“四沿”戰略,宿遷都處在戰略夾縫之中。也可以說,宿遷在當前新一輪江蘇乃至全國的戰略調整中得到的利好影響不夠多,或者整體來說這些政策對宿遷的直接效應是不足的。在此過程中,我們確實存在如何避免被政策邊緣化危險的問題。 2.地理區位的影響 在中部崛起和沿海大開發的背景下,宿遷處于“承東啟西”的地理區位,具備成為連接中西部走向沿海的“門戶”的條件,隨著時間的推移,宿遷的區位優勢必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彰顯。但就現狀而言,與周邊的徐州、淮陰以及連云港相比,宿遷市位于江蘇省北部腹地,距省會南京市 (二)以縣(區)的層次為進路 1.內生動力不足的影響 目前宿遷無論是總量、還是均量都比較低,仍處于全省末位。2009年,全市財政總收入為130.62億,占全省的1.6%,人均GDP17640元,還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調研中,各級干部都有加快發展的緊迫感,但也普遍反映,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諸如融資、土地使用、交通等關鍵領域政策支持并沒有真正到位,甚至個別干部在抱怨中存在對上級政策的等待、以及不切實際的依賴的意識。同時,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⑴經濟結構不盡合理。通過調研了解到一產的比例還是比較大,有些區縣達到20%以上。二產的比例雖然在不斷提高,但有些產業部門還存在高耗能、高成本現象;勞動力密集度高、科技含量低等有待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問題。⑵民營經濟發育不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以說民營經濟是最具活力的經濟形式之一,但在宿遷——從調研的情況看——民營經濟發育情況還顯不足。存在規模小、數量少等問題。⑶仍然存在一定的體制性障礙。比如,農村的土地流轉問題、農村集中居住點的推進問題等。 內生動力的激發是地區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銳意改革、制度創新始終是宿遷加快發展的不竭動力,但目前看來,內生動力不足仍然是制約宿遷實現更大突破的核心因素之一。 2.主導產業不夠主導的影響 主導產業對一個地區的發展具有支撐和帶動作用,可以說是產業發展的“聚集核”。目前,宿遷缺乏批量具有較大生產要素整合能力和產業帶動能力的大型工業企業,多數“小而散”企業難以形成規模和集聚效應。大中型企業與眾多小企業之間缺乏產業緊密鏈結及專業協作,產業結構趨同化、低檔化的問題比較突出。如何定位并加快培育有強大支撐力的主導產業,以及如何形成市域內合理的產業分工,明晰各地招商引資的主攻方向,做到各有所為,各有所不為,影響著宿遷未來發展能力及競爭力。 二、關于撬動宿遷更好更快發展的支點建構 1.支點之一——巧用貸款貼息的利好政策 宿遷為了避免被政策邊緣化的傾向,應該也能夠爭取和利用省委、省政府政策支持。但在爭取政策的時候不宜四面出擊,要優先爭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性的政策支持,貸款貼息就是關鍵要素之一。只要爭取省委、省政府對符合產業政策并落戶宿遷的億元以上項目給予貸款貼息,就能發揮“四兩撥千斤”的功效,讓大項目不僅能夠引進來、而且能夠扎下根,讓大項目為“宿遷力量”強健肌肉。現階段的宿遷只要大項目上去了,經濟社會發展“滿盤皆活”。 2.支點之二——傾力提升區位優勢 城市的區位優勢相對于政策優勢而言往往更加重要。從調研中可以看到,這也是投資商選擇投資區域的決定性因素。目前,宿遷交通投入力度在加大,骨干通道立體交通網的構建也在加快進行。與此同時,宿遷數年內應在此基礎上,省、市、縣合力打造市區及各縣區連接沿海港口的立體快捷通道,盡力克服沿海而不臨海的先天性不足的問題。宿遷境內除京滬、寧宿徐、宿淮三條高速公路外,宿新高速公路也已開工建設;新長鐵路穿境而過,宿淮鐵路建設也在加快推進;京杭大運河相繼建成四座三線船閘、七座大橋,境內航道全部達到二級標準。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宿遷的地理位置雖然不可搬動,但其區位優勢必將會得到全面提升。 3.支點之三——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業 所謂第三方物流,是指生產經營企業為集中精力搞好主業,把原來屬于自己處理的物流活動,以合同方式委托給專業物流服務企業,同時通過信息系統與物流企業保持密切聯系,以達到對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種物流運作與管理方式。宿遷發展第三方物流業是具備一定條件的,一方面,宿遷處于中部地區和沿海地區的核心區域,區位優勢比較明顯;另一方面,宿遷的土地后備資源相對豐富,水陸交通較為便捷。例如,我們可以在沭陽建立一個以花木為載體的物流中心,集聚安徽、山東甚至全國的花木產品,帶動沭陽花木產業的轉型升級。再如,我們可以圍繞連云港港口及相關產業的建設,打造為其提供建設材料的加工服務基地,以提供廠房設備的出租為抓手的第三方物流中心等。 把宿遷的物流業定位為黃淮海、蘇魯豫皖、廣大中西部地區的物流服務平臺,讓第三方物流業成為宿遷“承東啟西”的重要載體和關鍵“支點”。 4.支點之四——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和特色產業 (1)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及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 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具有基礎性作用。解決農業問題事關宿遷占人口多數的350萬農業人口的致富奔小康,事關宿遷跨越發展和更大突破全局。可以說發展現代農業是宿遷內在要求。同時,宿遷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還可以有效地避免和蘇南地區之間的產業同構問題。從調研的情況看,宿遷目前的現代農業還處于快速起步階段,“點”上示范工程多,“面”上拓展任務艱巨。發展高效農業任重而道遠。 第一,要對生產什么樣的農產品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在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我們的高效農業產品一開始就應該定位于生產、提供符合世界綠色消費潮流的產品。這也是宿遷高效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目前,全球有機食品市場正在以年均20%至30%的速度增長,預計2010年將達到1000億美元。與此同時,國際市場對中國有機產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中國的有機稻米、蔬菜、茶葉、雜糧等農副產品和山茶油、核桃油、蜂蜜等加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2006年,中國有機食品出口額3.50億美元,僅占國際有機市場份額的0.7%。廣闊的市場,加上比常規產品高出兩三倍的價格,讓越來越多的生產者走上有機生產之路。宿遷高效農業完全有條件在這一領域實現突破和超越,在長三角乃至全球市場迅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二,盡快建立科學合理的高效農業發展模式。從調研的“瑞克斯旺”公司可以知道,農產品優良品種的研發、育種和育苗基地的帶動作用非常巨大,如何放大“瑞克斯旺”模式,對拉升宿遷高效農業發展水平,培育宿遷高效農業的品牌至為重要。另外,要大力發展相關產業,延伸農業產業鏈及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等。 第三,制定農產品生產的質量標準,盡早建立農產品的檢測、檢驗中心,為高效農業發展提供保障。 (2)大力發展宿遷的特色產業 宿遷目前的紡織、食品加工特別是釀酒已經初具規模,且具有自己獨特優勢,可以按照千億級產業集群的目標打造成為宿遷的特色支柱產業。 (3)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對宿遷的縣域產業分工進行有目的、有重點引導和扶持,促使其錯位發展。例如,泗洪依托不可替代的洪澤湖濕地資源等,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泗陽把木材加工產業作為重點的產業來發展;宿城區可以凸顯以“洋河”為龍頭的釀酒業和紡織工業為其主導產業;宿豫區可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沿運河岸線物流業以及以京東商城為基礎的電子商務等。 5.支點之五——超前布局創新型經濟體系 2010年是中國經濟轉型之年,淘汰落后產能已經刻不容緩,國務院公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明確了電力等九大行業近期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這提醒我們在進行招商引資、產業布局方面要有超前意識,未雨綢繆。建議宿遷應該超前布局創新型經濟體系,在總量擴張中實現經濟轉型。首先,重視載體建設。盡快規劃建設創新型經濟園區,并做好相應的產業規劃。其次,支持企業為創新主體,激發企業家創新活力。第三,要關注創新效益的外部性,打造創新型經濟融資平臺。 6.支點之六——在蘇北率先建立城鄉統籌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爭取省委、省政府支持,把宿遷列入城鄉統籌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區域。把宿遷打造成蘇北乃至黃淮海等欠發達地區的和諧之城、首善之區、科學發展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