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一星期以前,我開始著手寫這篇文章。這個關于害怕的主題并不新鮮,而且時常在我們的腦海里反復出現。自寫作以來,我遭遇了兩件事。它們堅定了我的想法——我們的恐懼大部分都是愚蠢的。 由于被診斷出可能患有前列腺癌,上星期二我做了切片手術??膳碌募毠澗筒徽f了。我曾經做過一次切片,其目的是為了預防癌癥,而不是為了排除患上癌癥的可能。然而,經歷了一次手術,面對一個換上惡疾的可能的確能讓你更深刻地意識到生命的脆弱。 手術結束14個小時后,我女兒告訴我,我們的車著火了。因此,凌晨4:15,離最后一次用車只隔了5個小時,我們等待著消防隊的到來。這簡短的一幕被放上了YouTubee(隨處可看!),那展示了Ethel的“死亡”。如今,失去一輛車已經不能和失去生命,破壞土地,損毀財產相提并論了,就像年初發生在澳大利亞的森林大火那樣。車子的起火原因還不明確,但燒剩的殘骸仍讓我心有余悸。如果我們把車停在它“該停”的地方,那么我們的房子也可能會在消防人員到來前熊熊燃燒。 如何樹立自信在上一次的簡訊中談到,我最近讀了Nathaniel Branden的自信的6個關鍵。雖說獲益不少,但那絕不是本輕松讀物。為了對比,上周我看了最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 我總是驚嘆于部分經驗與我們的所見,所聞,所讀間的聯系。我們對任何事物的反應并不是孤立產生的。例如:我們讀過的內容會與我們正在閱讀的內容有聯系——對一個信息的看法會影響你對另一個信息的理解。 同時,根據我的“奶酪經驗”,我還在Henrik Edburg的積極博客上讀了另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如何建立自信: 6 大基本& 恒久建議。 我強烈推薦你看這片文章,而以下是6點提議:-
第三點似乎對你有點用,但Henrik借用一句電影中的對白闡釋了恐懼第一,勇氣第二是如何形成的,他同時還說當你反復做同一件事情后,恐懼就會地漸漸消失: 也許你現在會害怕,但當你一直在從事你所恐懼的事情后,從幾次到十幾次,那時你就會覺得“就這么件事嗎?”它是如此的平淡,以致讓你感到沮喪。你甚至還會埋怨自己:為什么逃避了這么久才做。 因此,事實上,在樹立自信的建議里,有一半提議探討的是直面害怕,克服恐懼,不畏失敗。 誰動了我的奶酪 ?
以上那句話并不是源于Henrik,而是引自Spencer Johnson的《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薄而易懂的書向我們講述了一個關于“改變”的故事。一些人固執己見,不愿改過,是不能(也不會)接受改變的。而他們將會漸漸地“消失”。 我們的情感可以使事情變得復雜化而居住于“不斷翻騰的浪花中,工作或生活時時發生變化,這種環境難免會讓人感到緊張不安——除非有一種方法能使我們關注到這種變化并從中得到啟迪。” 這本書簡單明了,但我并不是說它可以回答所有生活中的問題。它教我們如何在熟悉的事物中獲得舒適,打消心中的不安。這就是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任何程度上的改變都會讓人感到不安。除非你改變對恐懼的態度,否則大變化(關系到自身所有的生活習慣)才是真正讓你感到恐懼的事情。 我在一天內同時看了奶酪書和樹立自信一文,兩個作品的觀點不期而遇。你們算是沾了恐懼的雙倍晦氣了。這兩個讀物同時向我們說明了,恐懼是如何讓我們精神崩潰的。但如果你能認真地想一下,在現實生活中——悲劇,災難,疾病——沒有一個是能讓我們把時間過多地停留在恐懼上的。 我并不是建議你把恐懼從改變中,從新事物中,從別人對你的看法中移開,而轉去擔心發生火災的可能性或是嚴重的健康問題。擔心永遠改變不了任何問題——要解決問題。然而,擔心卻能幫助我們透視可怕的事。 翻譯: 200612605042weiwei 秀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