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歷史上的一些帝王,春秋時的范蠡是距離我們普通人較貼近的人物,從他身上我們可以得到某種啟迪。
范蠡是幫助勾踐滅吳國的大功臣,兩人相處了最少40年。公元前473年越國滅吳國后不久,范蠡就離開了勾踐。40年的接觸,范蠡對勾踐看得太透徹了。勾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他有三個特點:首先,忍耐力極強,臥薪嘗膽,受盡了奇恥大辱,十年生息,吸取教訓終于滅了吳國;其次,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勾踐身邊最有名的,一個是范蠡,一個是文種。勾踐對他倆的意見是言聽計從;第三,帝王心態(tài)重。能夠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一起坐天下。 范蠡知道勾踐的這一套。但范蠡是君子,“我答應幫你我就幫到底,當然是在你聽我的前提下”。所以他一方面知道勾踐的內心深處非常陰,另一方面又仗義、有擔當。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后又巧妙地離開了勾踐。從這一點。我覺得范蠡是一個高人。 范蠡先搞政治,但是他不滿足,還要在經(jīng)濟在商業(yè)上展示自己的才能。他是治國良臣、用兵奇才,同時又是商家始祖。 范蠡離開勾踐以后做了兩件事:一是到了齊,就是山東的肥城。《史記》上講,他帶領全家“耕于濱海,苦身戮力,父子致產(chǎn),居無幾何,致產(chǎn)數(shù)千萬”。一家人在海邊,靠煮鹽和捕撈海產(chǎn)成了巨富。 范蠡做的第二件事是慈善。他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有名有姓的慈善家,司馬遷說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而又“散于貧交疏昆弟”,即分與窮朋友們和遠房親戚。當然不是全都分了,最后年老了把剩下的家財傳給兒孫,兒孫利用他的家財繼續(xù)創(chuàng)業(yè),結果“家產(chǎn)至巨萬”。 總之,我覺得范蠡有五種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去研究:不斷進取的奮斗精神;儒道互補的健全的人格精神;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真誠經(jīng)商、智慧經(jīng)商的精神;關愛民生、回報社會的無私奉獻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