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風:思維是發現和聯系的科學文/順風 在主體和主體間尋找萬物的規律,大致分為兩個層次的活動,一是發現主體,二是通過聯系尋找主體間性。宏觀的事物與微觀的事物之間總是存在必然的全息映射關系,哲學的主體間與思維的主體間性先天性的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并且表現在與微觀思維活動、具體思維活動的互相映證。因此,思維的規律性本質上與哲學的規律性是高度統一的,思維的任務和哲學的任務本質上也是高度的統一的,這樣兩個層次的高度統一,在自然界、人類社會之兩大領域與哲學的相對關系中得到同等的表達。 思維之于哲學的關系,在于這是比自然和社會科學更加接近哲學思維的領域——思維科學是最形象的哲學科學。因此,思維的過程、規律、功能能夠直接體驗、映證、詮釋哲學的過程、規律和功能,反之哲學素養是思維力量的源泉。 思維是針對普通事物的一項任務,這里又一次體現出他和哲學的接近。思維能力的鍛煉,不妨定位為一種特殊的哲學能力的鍛煉,那必然以越簡單的事物為對象和指歸,以越簡單的事物為目標和終點。所謂的簡單事物,體現為形態、結構、價值、模擬、通用性等多方面的簡單,也體現為因為簡單而得以滋生的強大的探究細節的可能、可擴展性,以及簡單化的主體和主體間性表現。 作為一種能力的思維活動,既然是把握本質的活動,那么必須盡可能的追求直接的主體和主體間性的把握,這一目標不僅體現為他的目的性,也體現在思維的過程中,從這個角度,所以說,思維是發現和聯系的科學。 越簡單和本質的發現,加之以越快速和自然的聯系,越產生更高層次的思維科學性。簡單事物更加接近真理,簡單思維更加接近思維的真理,提示我們在簡單和復雜、本質性和多樣性之間的互補效應,為了獲得哲學性的思維力,我們只有盡可能的去實踐簡單的思維,在對簡單事物的簡單思考中接近目標。 為了討論思維的規律,我們需要把主體、主體間與客觀體、客觀體間進行哲學高度的糅合,從中只提取對思維對象的本質發現與思維對象的內外部聯系這兩大思維要點,而不必受限于主體、客體的不同領域的對立和差異。在這個假設下,客觀事物、主體之間的對話就是信息的互相反應,就是相互內在的聯系,就是相互的作用和反饋。哈貝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論認為主體間性就是個體在保持個體化基礎上的社會化和在社會化基礎上的個體化,海德格爾的“此在”包含了主體間性的存在,薩特則執拗的注意到一種片面對抗的主體間性。上述大師們所關注的主體間性都具有一種以獨立于全部的客觀存在之外而抽離出的主體概念為思考哲學聯系的思維傾向,而本文試圖以客觀存在的整體事物及其全面聯系來定義主體和主體間性,并且以之作為思維的抽象對象,探詢和證明思維是反映主體和主體間性的規律。 主體間性的作用不僅反映為思維對象的聯系和作用,而且反映為思維行為與思維對象的相互作用,反映為思維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因此思維的主體間性反映是類似上述三位一體的復雜模式,思維的規律既存在在思維者自身,也存在思維的對象和過程——作為思維的兩條主要路徑,發現和聯系的科學運用,也應該涵蓋思維者自身,以及思維的對象和過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