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職業教育項目教學實施中的幾個問題
丘東曉
職業教育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堅持以能力為本位,優化教學與訓練環節,強化職業能力培養。為了深化中等職業學校辦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改革,自2006年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啟動了廣州市中等職業學校開展項目教學的研究活動。項目教學指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學習行為,是以行動為導向,以實際生產的工作任務為主線由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強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實際工作的全過程。項目教學是一種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在工作情境中完成真實的典型的工作任務,有效地實現知識與技能向實際應用的遷移,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形成良好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習慣。在中等職業學校實施項目教學,是符合我國現階段職業教育發展需要的課程改革,有利于推動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筆者在參與項目教學的研究中,發現有幾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項目的選擇與項目教學設計
項目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行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典型工作任務的選擇是項目教學能否成功的前提。
當前,中職學校所設專業的涉及面是比較寬泛的,如“計算機應用”、“化工工藝”、“建筑工程”、“工藝美術”等,畢業生能夠適合在行業中多種類型的企業中參加多種不同工種的工作。然而,在同一行業中,不同類型的企業有不同的工作要求,而不同的工種必須的工作技能又是各有差異。因此,選擇的項目在行業中應具有典型性,能夠在一個完整的工作項目中包括一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務。選擇項目必須以充分的行業調研和對職業資格的研究為基礎,以整體性職業分析的方式進行對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方法是通過對行業生產或服務的情況了解,對包括工作性質、生產或服務內容、工作過程、工作崗位、工作對象、工作中使用的工具和設備、工作方法、工作質量的要求、勞動組織等進行綜合化的分析,明晰工作任務與工作者、工作環境與工作者、工作條件與工作者、工作者之間等多對因素之間的關系,在繁多的工作任務中,選擇出形成該行業職業能力所必需的工作任務,并對技術要求作出明確的定位。典型工作任務應該表現出職業工作內容和形式,包含完整的工作過程,體現在企業環境中的功能和意義。
項目教學的設計是將典型工作任務教學化處理的過程。典型工作任務來源于實際工作,以工作結構呈現,只有將工作結構轉化為學習結構,才能成為具有學習價值的教學項目。在項目教學過程中,教學邏輯應遵循工作邏輯,即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務的邏輯順序為線索進行組織教學活動,教學是圍繞任務的進程而展開,具體表現為:以行動為導向,以實際生產的工作過程為主線,學生通過明確任務/獲取信息、制定計劃、做出決定、實施計劃、檢查控制、評定反饋等步驟,完成工作行動的完整過程,在實踐體驗中,學習科學的學習和工作方法,發展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增進學習、工作和發展的聯系。
因此,學生在完成項目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具體實施行業的典型工作任務,掌握操作技能,學習與工作情境相關的理論知識,形成良好的職業行為規范和職業習慣,達到從事職業的基本要求,從而獲得該行業的從業資格,成為企業所歡迎的勞動者,為就業打下基礎。
二、項目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由于項目教學中的任務來源于行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其內容涵蓋了與工作過程相關的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需要在完整的、綜合性的行動中進行思考和學習。項目教學的學習過程是學生根據完成工作任務的需要,導向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術的學習,自主建構知識與技能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夠直觀地體現出與典型工作任務關聯的各種問題的關系,學生容易將與工作情境相關的知識轉換為職業能力,學習成果是具有意義的可遷移的經驗。工作的條件、工作的對象、工具的使用、工作的方法、工作的質量要求、勞動組織的關系等工作過程知識成為學習的主要內容,所需要的理論知識成為輔助內容。
在項目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行為是模擬企業的工作行為,在任務引領的行動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工藝上的問題,為解決問題而誘發對理論的探究;理論知識的學習,對工作有了明確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正確調整工作程序,改良工作方法,減少失誤,更好地完成任務。可見,理論是解決問題的需要,是應用的需要,是為完成工作任務服務的。這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學習,有助于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應用,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項目教學不僅是有效的技能訓練,它跨越了滿足具體工作的要求,使學生達到學會和會學,形成更高層次的專業發展。
當前,由于受到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的限制,理論知識內容應控制以夠用和實用為度,理論深度應以學生能用、會用為度。
三、項目教學中工作情境的創設
真實的典型的工作任務只有在工作情境中完成,才能體現工作規范、工作態度、工作習慣的養成。實施項目教學的必要條件是建立專門化的教學場所,創設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與工作過程是一體化的情境,形成真正意義的“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在專門化的教學場所中,既有訓練技能所使用的、按照真實工作條件所配置的儀器、設備和工具等,又有輔助學習的教材、工具書等必要的學習媒體,學生活動是工作與學習的整合。在此學習情境中,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擁有一定自主學習的時間,擁有使用工具和學習用品的自主權,有機會自行處理項目的基礎性問題和研究操作方法,對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工作態度的培養產生促進作用。
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與工作任務相關的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直觀地顯現出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工作過程知識。除了與完成工作任務相關的知識外,安全、環保、衛生、生產管理等內容也成為學習的內容。因此,要完成項目任務必須有綜合性和整體性的思維。
然而,工作情境的條件是當前項目教學實施的主要障礙。這種教學環境必須設置為與企業的工作環境相類似的環境,需要將實驗型場所改造成生產型場所,如在“雪花膏生產”項目教學中,學生使用的設備是小型的工業生產設備,生產工具也應該按照企業的標準配齊。如果要對當前的實訓場所進行全面改造,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
四、項目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
項目教學的過程是以行動為導向,由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與技能的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需要很大程度地自主完成明確任務/獲取信息、制定計劃、做出決定、實施計劃、檢查控制、評定反饋等項目教學的步驟,有機會在行動過程中產生豐富多彩的學習經驗和個性化的創造表現。比如,在“雪花膏生產”項目教學中,設計不同的工藝可以生產出不同質量的產品;“建筑測量”項目教學中,同樣的測量任務可運用不同的測量方法;“櫥窗設計”中,不同的表現形式可以適合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有機會通過自行查找資料,拓展學習內容;有機會自行設計工作方案,生產出個性產品或提供個性服務;有機會自行研究操作方法,摸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是不斷改正錯誤、不斷改進方法的過程,也是不斷學習理論,不斷運用理論的過程。學習不再受傳統教學資源的束縛,學習結果也不再以單一的成績表達,從心理上刺激了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我要學”成為了可能。同時,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和交際交往的能力。
但是,對于目前中職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能力,在項目教學中完全實現自主學習的可能性不大。例如,學習能力不足和長期接受被動式學習的學生,能否自主完成項目中“制定計劃”這一關鍵環節?能否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實現“做中學”的意義?這些問題是教師普遍擔心的問題。
五、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管理者,幫助者
由于學生的素質和個性差異,項目學習活動中,在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同時,不能脫離教師的引導、幫助和管理。項目教學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要求組織學習活動的方式轉變,學習關系的協調等,都需要教師的管理。學生如何學、學什么,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形成,職業行為的規范、職業習慣的養成、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在工作情境中學習,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真實的,教學中不可預測的因素增加,因此,教師備課不僅是工整的教案書寫,而應該是備任務、備學生、備過程、備問題、備學法指導和備環境的系統備課形式。可見,在項目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關鍵性的。
目前,中職學校教師隊伍的能力是否滿足要求成為項目教學的實現的一大疑問。長期的學科教學,使大部分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對于技術性問題缺乏系統性的思考,難以以“工程思維”去解決。也缺乏在工作情境中學習應該如何進行有效的管理的經驗。另外,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是動態的,生產管理的方式,勞動組織的方式,生產經營的法規等是發展變化的,對于擔負著項目課程開發工作的教師,如何適應這些變化,這也是項目教學實施的難點。
六、項目教學的評價
項目教學實施的過程是非確定的非固定的行為過程,在不同的學習環節,活動是不同的,而且,項目學習的過程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因此,項目教學的評價是動態的、多樣性的、多元的。評價應以學生職業能力形成的程度為依據,評價的內容包括:收集信息的質量、計劃的可行性、完成任務的質量、操作的技能水平、工作的態度、工作的習慣、基礎理論知識的記憶、思考和提出問題的深度、發現問題的敏銳性和處理問題的及時性、匯報過程的表達、合作的精神、在小組中統籌的能力等,涉及到情感、態度、意識、習慣、方法、知識、技能、合作、創新能力等多個方面。
由于評價內容比較多,需要通過觀察取證的也比較多,評價的操作難度很大,量化指標難以確定。需要尋求科學化的評價方法和手段。
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比較,項目教學滲透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在全方面考慮在如何學的基礎上組織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在培養目標上關注的是學生如何掌握與從業相關的職業技能,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強調崗位需要的關鍵能力、職業習慣和學習能力的養成,形成對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術能力的有效培養。這些能力和素養是學生職業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的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 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選自《廣州教學研究》總第4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