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學校文化碎思(2):集體朝向作者:張菊榮
學校文化碎思(2):集體朝向學校的作為與行為,取決于學校文化。 同一件事情,在這一所學校是這樣的狀態,在那一所學校是那樣的狀態,文化使然;同一件事情,在這一所學校可以為之,在那一所學校未必能為之,文化使然;同一個想法,在這一所學校是這樣的應答,在那一所學校是那樣的應答,文化使然;同一個矛盾,在這一所學校這樣解決,在那一所學校那樣解決,文化使然…… 而朝向于何方,決定了文化的品質。 朝向于積極就是積極的文化,朝向于消極就是消極的文化;朝向于明亮就是明亮的文化,朝向于灰色就是灰色的文化;朝向于卓越就是卓越的文化,朝向于平庸就是平庸的文化;朝向于向上就是向上的文化,朝向于停滯就是停滯的文化;朝向于變革就是變革的文化,朝向于保守就是保守的文化……朝向不是一種程度化的抵達,而是一種方向性的規定:朝向什么,決定了文化的基本品質。 這種朝向不是一個人的朝向,而是一種集體的朝向。 集體的朝向,雖然不等于“每一個人的朝向”,而是一種主流的朝向,但是,每一個個人的朝向,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們才會說:每個人都是文化標識;所以,我們才會說:每個人都負有文化責任。只有當孤立的個體已經不再孤立,已經覺醒為自覺的文化創造者的時候,這樣的文化才是真正優秀的;如果個體只是作為個體而存在,只是作為與“學校文化”無深切關聯的個體而存在,那么,就很難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集體朝向”,也就很難說我們已經擁有了“文化”。 學校的某些組織,在學校文化的建設中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比如,教研組;比如,辦公室;比如,年級組。——與“個體”必得能跳出“個體的小我視角”來看學校一樣,只有當學校的“教研組”、“辦公室”、“年級組”能夠跳出“我們小組”的視角而是自覺把“小組”的取向自覺地轉向“集體朝向”的時候,學校的文化才能形成。 而且,這樣的“集體朝向”不是一種口令聲的朝向,而是內心的向往,是共同的愿景,是“核心價值觀”。 這種“集體朝向”的形成因此是艱難的,甚至是反復的、動蕩的,當學校集體與每一個體一次次地經歷艱難與反復之后,最后相對恒定于某種“朝向”,這種“相對恒定”的“集體朝向”,就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就是核心價值觀。 學校只有形成了價值觀,才可以真正地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而存在,否則,很危險地會成為一盤散沙——在一盤散沙中,沒有一粒沙子是有意義的。 2011年1月3日星期一 |
|
來自: 昵稱503199 > 《課堂教學+覓北心語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