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狼瘡是1851年首次提出的西醫病名,包括盤狀紅斑狼瘡(DLE)、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ScLE)和系統性紅斑狼瘡(SLE)三大類。在我國古代醫籍中并無與此病雷同的病名,但根據其病因、病機及癥狀仍有與其類似的記載。由于受當時診療技術的客觀條件限制,古人未能將其確切命名,明確其歸屬,以致今人在論及紅斑狼瘡的理、法、方、藥時各持己見,莫衷一是。現代中醫一般將前兩者歸于“皮膚病”范疇,而將后者歸于“風濕病”范疇中,或籠統地稱為“痹病”、“痹證”。多種疾病,一種命名,難免概念模糊,于臨證帶來諸多不便。今不揣淺陋,對紅斑狼瘡古名略作追溯,以饗同道。 1 根據致病原因命名 “日曬瘡”明代申斗垣在《外科啟玄》 [1] 中最早提到,其病因乃由“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勞于工作,不惜身命,受酷日曬曝”而成。紅斑狼瘡患者有不少是因受酷日曝曬而起,約60%的患者有光過敏現象,避免紫外線直接照射是防止光過敏的有效方法。然而,據此就將“日曬瘡”與“紅斑狼瘡”對應起來難免有些牽強。光過敏無特征性,并非所有光過敏患者均患有紅斑狼瘡,而且也并非所有的紅斑狼瘡患者均有光過敏。“日曬瘡”病機“非血氣所生也”,另從申氏所列的方藥“內宜服香菇飲加芩連之類,外搽金黃散制柏散青黛等藥”看,“日曬瘡”似乎與現代醫學的日光性皮炎更為吻合。“腎臟風毒”腎臟風毒及風邪客于腎經,久而不去,遂釀成風毒之邪,風毒上攻下注,繼而引起寒熱、疼痛、浮腫、瘡瘍等癥。SLE表現主要有不規則發熱、游走性關節疼痛、腫脹、多形性皮損、斑疹散發、時隱時現。而中醫所言風毒特點是易襲陽位,傷人體上部及體表,病位游走,游走性關節痛,肌肉痹痛,風疹、瘙癢,時隱時現。另外,風毒之邪也常可致眩暈、振顫、抽搐、頸項強直等癥。風毒之邪又常兼夾其它病邪傷及它臟。《普濟方?腎臟門》 [2] 曰:“夫腎臟風毒流注腰腳者,其狀腰腳沉重,筋脈拘急,或作寒熱、或為疼痛、或發瘡瘍是也。”并引用《和劑方》“磁石丸”治“腎臟風毒上攻頭面浮腫……癮疹生瘡,百節疼痛,皮膚麻痹”。雖然“腎臟風毒”之稱更加側重于病機一面,但其臨床表現與SLE損及腎的癥狀相近 [3] 。 2 根據病機起名 2.1 陰陽毒 早在元代《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篇中,就描述過“陰陽毒”,曰“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后世毒寓斑癥的認識即始于此。隋代《諸病源候論?時氣陰陽毒侯》 [4] :“此謂陰陽二氣偏虛,則受于毒。若病身重腰脊痛,煩悶,面赤斑出,咽喉痛,或下利狂走,此為陽毒。若身重背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逆冷,為陰毒。或得病數日,變成毒者;或初得病,便有毒者,皆宜依證急治。失侯則殺人。”從張仲景和巢元方所論“陰陽毒”的癥狀及其預后來看,頗似系統性紅斑狼瘡之活動期。唐代孫思邈進一步詳述了四時五臟陰陽毒證治,皆以發熱為主,伴發斑、舌破、關節疼痛等癥。其后,宋代名醫龐安時《傷寒總病論》 [5] 卷三中專列“陰毒證”、“陽毒證”兩篇,并分別以升麻湯、甘草湯主之。后世醫家對該病仍有不少闡述,陰陽毒是SLE中醫病名中史料最為詳實的名稱之一。 2.2 發斑 從引起紅斑狼瘡出現各種皮疹的病因出發,SLE又有“溫(瘟)毒發斑”、“熱毒發斑”、“血熱發斑”等名稱。近代朱仁康 [6] 認為“溫毒發斑”類似SLE,其病因為心經有火,脾經積熱或腎陰不足,水虧火旺,熱盛成毒,毒熱走于營血而致。《諸病源候論?溫病發斑侯》 [4] 指出:“夫人冬月觸冒寒毒者,至春始發病。病初在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氣不散,故發斑疹”。“又冬月天時溫暖,人感乖戾之氣,……至夏遇熱,溫毒始發于肌膚,斑爛隱疹,如錦文也”,并由此創了“發斑”論之先河。 在治療上,惡代葛洪《肘后方》載“溫毒發斑”的黑膏方,有涼血(營)解毒,透斑外出的作用。明清時期的溫病學派對斑疹倍加重視,其認識也漸趨深化。葉天士認為“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吳又可在《溫疫論?發斑》 [7] 中則說:“邪留血分,里氣壅閉,則伏邪不得外透而為斑,若下之,內壅一通,則衛氣亦從而疏暢,或出表為斑,則毒邪亦從而外解矣”。葉霖認為:“伏氣溫毒發斑,熱毒甚而內結,……若僅以犀、地、膏、連,揚湯止沸,不能去其病,設欲釜底抽薪,非加大黃不可。蓋里氣一通,表氣亦順,化炎 火高 為清涼矣。”葉氏所述對后世臨床治療具有很大的啟發性。 2.3 伏氣溫病 SLE患者約有92%以上出現發熱,其中約70%的患者以發熱為初癥狀而就診,并可出現斑疹、關節痛、疲乏等癥,與中醫伏氣溫病起病時見里熱熾盛、發熱、斑疹顯露等癥相吻合。清代吳鞠通認為:“溫病最善傷陰”,在溫病的發展過程中,幾乎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傷陰現象,而陰精乃是有人體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故又有云:“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并將顧護陰精貫穿于治療溫病的始終。在論述斑疹的用藥禁忌時指出:“斑疹用升提則衄,或闕,或嗆咳,或昏痙;用壅補則瞀亂。”《溫病條辨》 [8] 卷三所列青蒿鱉甲湯乃治療溫熱余邪深伏陰分的著名效方,至今為臨床所常用。 3 根據臨床癥狀命名 3.1 皮疹特征 皮疹是紅斑狼瘡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約80%左右的患者會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皮膚損害。因此,以皮疹特征來命名紅斑狼瘡是造成其病名繁多的主要原因之一。“鴉?瘡”在明代《瘡瘍經驗全書?鴉?瘡》 [9] 中有記載:“鴉?者,久中邪熱,臟腑虛寒,血氣衰少,腠理不密,發于皮膚之上,相生如錢竅,后爛似鴉?,日久損傷難治”。朱仁康 [6] 認為盤狀紅斑狼瘡類似“鴉?瘡”,乃由于肝郁氣滯、血瘀凝聚成斑。 “紅蝴蝶(瘡)”為近代醫家根據SLE面部特有的蝴蝶形紅斑而提出的新病名,另外也有稱為“紅蝴蝶丹”、“蝴蝶斑”或“紅蝴蝶斑”者,目前已廣泛應用于中醫臨床命名 [10,11] 。其確切出處尚無從考證。 “赤丹”《諸病源候論?赤丹侯》:“赤丹者,初發疹起,大者如連錢,小者如麻豆,肉上粟如雞冠肌理。由風毒之重,故使赤也。”據此侯之描述,與狼瘡的紅色丘疹、斑丘疹和紅斑而不癢很相似。《外臺秘要》 [12] 卷三十:“肘后療面目身體卒得赤斑或黑斑。如瘡狀;或癢瘙之,隨手腫起,不急療之,日甚殺人,方用羚羊角煎。”“馬纓丹”、“流皮漏”兩者均為近代所創之新病名,前者類似SLE,而后者類似DLE,現已很少應用于臨床。 3.2 皮損部位 慢性盤狀紅斑狼瘡通常毀壞面容,根據這一特征,北京趙炳南氏提出“鬼臉瘡”之病名。另外,由于紅斑狼瘡皮疹好發于面部,有人認為“顴瘍”、“顴疽”亦屬于紅斑狼瘡。參考《瘍醫準繩》和《瘍科選粹》中的文獻記載,兩證均由風熱而生,發于顴骨類處,不論左右,由小而漸大如榴,初起?紅,浮腫疼痛,七日即潰,仙方活命飲。顯然此二證為發于顴部的癰疽,與紅斑狼瘡的面部皮疹并不完全相符。“血風瘡”、“面游風”則系某些瘙癢皮膚病。 3.3 其它 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表現復雜,不僅損傷皮膚出現各種皮疹,還可累及多個臟腑。故在其對應的中醫病名上千差萬別,以致難以以某一種或某一類病名來概括。如多關節疼痛屬“痹證”、“周痹”,有腎炎、腎功能損害屬“水腫”,有肝臟損害屬“黃疸”、“脅痛”,有急性心內膜炎、心肌損傷者屬“心悸”,有胸水者屬“懸飲”,表現神志異常者,可稱為“癲狂”、“癇證”等。總之,由于病情的發展階段不同,累及的臟腑各異,可有不同的名稱。但對于SLE的中醫命名,倘缺乏能反映本病內涵的統一的認識,因此沈丕安氏 [13] 結合臨床經驗體會,提出了“斑痹”的新病名,值得參考借鑒。 4 小結 紅斑狼瘡是一種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可出現多種自身抗體,從而造成機體的免疫功能紊亂,這是紅斑狼瘡的“本質”所在。反映在“標”上則為結締組織病變,包括皮膚、粘膜、肌肉、血管、漿膜的炎癥;有各系統和器官的表現,也可出現全身癥狀。一般DLE、ScLE以皮損表現為主,而SLE則常伴隨全身各系統器官的表現。縱觀以往的中醫命名可以發現,歷代醫家尤其重視紅斑狼瘡的皮膚表現,如“溫毒發斑”、“紅蝴蝶”、“鴉?瘡”、“赤丹”等病名,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紅斑狼瘡的特征性表現,但由于當時缺乏有效的檢測手段,所反映的病情往往很局限,有時一種命名包含現代醫學中的多種疾病,而且在不分型的情況下很難把握病情和預后。因此,將中醫病名進行規范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1)便于學術交流,在彼此借鑒的基礎上促進中醫治療紅斑狼瘡的發展;(2)規范臨床,以利于臨床醫生準確把握患者的病情和預后;(3)使中醫能及時跟上西醫發展的腳步。雖然祖國醫學并未確切論述紅斑狼瘡的理、法、方、藥,但臨證時我們不妨借鑒古人治療上述各病的寶貴經驗,取各家之長,并結合現代科技,開辟一條治療紅斑狼瘡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 明?申斗垣著.外科啟玄(公元1604年).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年據明萬歷三十二年留耕堂刊本排印.頁碼:卷三九. 2 明朱.普濟方,第一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 3 夏慶.腎臟風毒與系統性紅斑狼瘡.北京中醫,1997,16(5):13.4 丁光迪.諸病源候論較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5 張仲景.《傷寒總病論》釋評.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31-136. 6 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編.《朱仁康臨床經驗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 7 浙江省中醫研究所評注.《溫疫論》評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7,8. 8 清?吳瑭著.溫病條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9 宋?竇漢卿著.瘡瘍經驗全書.十三卷.天文堂刊本. 10 鄭敏宇.辨證治療紅蝴蝶瘡中微量元素的探討.江蘇中醫,1997,18(1):36. 11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23.12 唐?王燾撰.外治秘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13 沈丕安著.紅斑狼瘡中醫臨床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55. 作者單位:200436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永和分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