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古今中醫(6)

     普化散人 2011-01-19

    蘇榮扎布

    蘇榮扎布,男,蒙古族,1929年12月出生,內蒙古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1949年5月起從事蒙醫臨床工作,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自治區名蒙醫。

        他組織編寫了第一套蒙醫藥高等院校教材,促進了蒙醫藥高等教育的規范化、正規化
        他提出“基于陰陽學的現代蒙醫學整體觀理論”新學說,大力推進蒙醫理論現代化
        他擅長發揮傳統蒙醫藥優勢辨證論治,屢創新藥,療效卓著

        三次見到蘇榮扎布先生,他都身著蒙古族的節日盛裝。高高的蒙古帽子、別在腰間閃閃發亮的銀質蒙古刀以及獨特的蒙古靴子,讓人立即聯想到萬馬奔騰的景象。蘇榮扎布的漢語說得有些生硬,但他用蒙語書寫的十幾部蒙醫學理論著作卻樹起了蒙醫現代化的里程碑。正是這位80歲的老人,時刻不忘使命,向人們宣傳蒙醫藥知識、治病救人,他就像一只雄鷹,俯瞰大地、振翅蒼穹,護佑著草原群眾的健康。

    成長:寺廟里走出的蒙醫大夫

        1929年12月,蘇榮扎布出生在錫林郭勒盟鑲黃旗。幼年的他,也像其他牧民家的孩子一樣,在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放牧、玩耍。但是在蘇榮扎布不到7歲的時候,父兄相繼去世,母親禁不住這一連串的打擊,一病不起。1943年4月,受到一種不知名傳染病的襲擊,蘇榮扎布的母親和支撐家業的舅舅相繼去世。
        好在當時一位喇嘛醫生收治收養了他,可以說是蒙醫蒙藥使他死里逃生,成為這場瘟疫后的幸存者。從此14歲的蘇榮扎布留在寺廟里開始苦讀醫經藥典。之后的6年里,蘇榮扎布先后拜拉木扎布和巴瓦兩位醫生為師,學習藏文和蒙文,攻讀蒙醫理論和臨床基礎知識。通過鉆研理論及臨床實踐,他傳承并豐富了蒙醫藥學,在心血管、消化系統、婦科等疾病的診治方面積累了獨特的經驗。
        跟師學醫的第5個年頭,蘇榮扎布已經能夠對一些疾病進行診治,然而周圍人都不敢信任一個10多歲小伙子的醫術。盡管大家對他的醫術有質疑,但是蘇榮扎布絲毫沒有受影響,他依然勤懇而執著地跟老師學習。
        1949年,20歲的蘇榮扎布已經可以獨立為病人看病。這年,他參加了當時旗衛生行政部門的考試。順利通過考試后,蘇榮扎布留在了察哈爾盟商都鑲黃旗醫院從事臨床醫療工作。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家對蒙醫藥事業的重視和扶持,蘇榮扎布也與他熱愛的蒙醫藥事業共同成長。
     
    理論:整體觀學說推進蒙醫理論現代化

        蘇榮扎布博覽歷代蒙醫各家學說,并努力地在臨床實踐中豐富和完善蒙醫古老理論體系。他提出以“六基癥”為核心的新學說,歸納升華了蒙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特征——基于陰陽學的現代蒙醫學整體觀理論。這一新學說的提出為現代蒙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蘇榮扎布認為,蒙醫藥理論體系的特點是以陰陽五元學說為指導的整體觀和對六基癥的辨證施治。六基癥理論把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歸納為赫依、希拉、巴達干、血、黃水、蟲(細菌、病毒、微生物)等6種,從本質上歸納為寒熱兩種。“人體的赫依、希拉、巴達干是構成人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三種能量與物質基礎”,蘇榮扎布說。這三個基本因素是蒙醫理論的基礎,他們在人體基本屬性中屬陽性。血在蒙醫理論中被認為是滋養人體諸元素的物質基礎,因此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屬陰性。
        蒙醫理論明確指出,發病本身的內在條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內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因。在正常情況下,三根七素各有特點,自具其能,密切聯系,共同擔負著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活動,保持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狀態。這是保證人體健康的基本因素。
        蘇榮扎布認為,三根在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下,會出現偏盛偏衰等反常狀態,當三根失去平衡時就產生疾病。
        基于這些基本理論,蘇榮扎布緊密結合自然與人的關系、五行和三素氣的關系等來解釋人的生理規律和病理規律。他認為,“人體和自然界是對立統一的整體,人體本身就是這一龐大體系的縮影。因而,人體也是對立統一的整體”。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蘇榮扎布對諸多病種進行了進一步的分類和解釋,提煉出了現代蒙醫藥精微與糟粕之分解的新陳代謝理論,并采取辨證治療的方法,在理論和臨床上不斷取得突破。
        從事蒙醫臨床研究幾十年來,蘇榮扎布出版了多部總結自己研究成果的著作并發表了許多學術價值極高的文章,如《蒙醫學六基癥及其分類》、《論蒙醫學整體觀》和《赫依、希拉、巴達干之變化規律》、《淺論蒙醫藥形成、發展的特點》、《現代蒙醫藥理論體系的三大基本特征》等,對古老蒙醫理論的現代化進程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臨床:發揮傳統蒙醫優勢辨證論治

        古代蒙古族勞動人民以游牧生活為主,狩獵為輔。而蒙古族喜歡吃肉、騎馬、摔跤等生活習慣,也使得蒙醫藥在治療骨傷、風濕疼痛、心血管疾病等蒙古族地區常見疾病方面療效顯著。
        蘇榮扎布在行醫60年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是在治療“六基癥”之“赫依”癥類疾病和氣血運行不暢精微與糟粕的物質代謝紊亂類疾病方面尤其擅長。如心血管、精神、神經、消化系統疾病等諸多疑難病癥。
        在臨床實踐中,蘇榮扎布依據氣血運行中“精微與糟粕”的新陳代謝理論研制出多種新藥,臨床應用均取得滿意療效。如贊丹11味、術沙7味、扎索11味、滿納嘎烏日勒、冠心2號等,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療效獨特,受到廣大患者的信賴和推崇。其中一種治療心臟病效果很好的七味廣棗散,被收錄到《中國藥典》(1985年版)中。
        蘇榮扎布獻身蒙醫藥臨床及科研事業60年,開拓與創新孜孜不倦,卻不追名逐利。曾和他一起工作過的同事告訴了記者一件令人感動的事。上世紀70年代,一直致力于心腦血管疾病臨床研究的蘇榮扎布,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不少特效藥配方及治療因精微分解、吸收受阻致高血壓的有效處方。但他卻毫不保留地把這些處方交給了內蒙古醫學院的烏恩教授,“我什么都不要,你們拿去研究吧。”蘇榮扎布就是用這樣一句簡單平實的話來回應眾人。烏恩經過研究,最后終于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種新藥,這就是廣受歡迎的“格根欽”。據了解,“格根欽”對甘油三脂、特別是對膽固醇的降解有著非常明顯的效果。
        在治療心臟病方面,蘇榮扎布擅長結合傳統蒙醫藥辨證論治,每一位病人每天早、中、晚服用的藥物都會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有所差異。例如,根據七味廣棗散加減而成的心一號是早上服用,具有抑赫依、安神寧心的療效。而在中午則使用由肉豆蔻、沉香、兔心、廣棗、白云香、石膏等組成的心二號,能夠清赫依熱、涼血、安神。晚上服用珍寶丸,具有改善赫依、楚斯的運行、治白脈、安神的作用,其中三十五味沉香散藥味較多,性平而無副作用。據了解,珍寶丸加服三十五味沉香散是蘇榮扎布多年總結的寶貴經驗,目前在蒙醫界得到廣泛認可和推廣。

    傳承:編教材帶徒弟毫不保留

        蒙醫高等教育始于16世紀。隨著喇嘛黃教的傳布,蒙古族在寺廟里設立“滿巴拉倉”以進行蒙醫藥教育。而把古老的蒙醫學帶入現代高等教育,蘇榮扎布功不可沒。
        1957年,年輕的蘇榮扎布參加了內蒙古衛生廳主辦的蒙醫高級培訓班,之后調入內蒙古醫學院籌辦蒙醫學專業并擔任蒙醫學老師。
        在內蒙古醫學院教授蒙醫課程期間,蘇榮扎布為蒙醫專業的普通班、本科班、進修班等十多個班級授課。他所開辦的《蒙醫診斷學》、《蒙醫溫病學》、《蒙醫治療原則與方法學》和《蒙醫婦科病學》等課程不僅條理清晰、而且生動深刻,深受學生歡迎。在此期間,蘇榮扎布編寫了蒙醫教育歷史上第一本《蒙醫內科學》教材,這部開創蒙醫學現代高等教育的教材在1980年便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
        1984年,在蘇榮扎布的組織領導下,第一套包括25門學科的蒙醫藥高等院校系統、標準化教材終于出版發行。這套蒙醫藥教材結束了蒙醫高等教育教材內容不統一,自編油印的歷史。同時也為蒙醫藥高等教育事業填補了一項空白,對診斷標準的統一化,臨床教育的規范化,人才培養的正規化起到巨大作用。
        1978年,哲里木醫學院與內蒙古民族醫學院合并,定名為內蒙古蒙醫學院。1984年,蘇榮扎布來到這里主持學校工作。在他領導學校工作的10年時間里,學校新開設了蒙醫、蒙藥、醫學專業,同時蘇榮扎布還帶領老師積極開展蒙醫、蒙藥、蒙醫史等方面的科學研究。
        1988年,在蘇榮扎布的多次倡議和努力下,首個具有民族特點、獨立自立的蒙醫學院正式在內蒙古民族醫學院成立。這一創舉,也為蒙醫教育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直到現在,年屆八旬的蘇榮扎布仍在為蒙醫教育默默奉獻。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蘇榮扎布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所有的學術經驗傳授給弟子。
        寶音倉是蘇榮扎布的師承弟子之一。現在每周一、三、五上午,他都會跟隨蘇榮扎布出診,雷打不動。雖然寶音倉已經是主任醫師,但仍然認認真真地跟隨蘇榮扎布抄方子、寫病例,他認為這樣傳統的師帶徒模式讓自己受益匪淺。“非常榮幸能夠跟隨蘇榮扎布老師學習。我在抄方、跟師學習的過程中學到了老師在臨床實踐中的很多獨到經驗。”
        除了跟著老師出門診抄方子之外,他每周還會在蘇榮扎布家里上一次課。“每次講課老師都是傾囊相授,從蒙醫的古典理論到整體觀理論,感覺在老師的指點下悟出很多新的東西。”寶音倉說。
        蘇榮扎布不止一次地說,“我現在已經 80歲了,快到馬克思那兒去了,所以去之前我要把自己知道的技術、積累的一些東西毫不保留地給傳承下去”。記者從他這句幽默的話語中不僅看到了老一輩蒙醫人對于蒙醫藥事業的熱愛,更看到了他對于傳播蒙醫藥的執著和真誠。

    愿望:心系蒙醫藥事業發展

        1996年,67歲的蘇榮扎布從內蒙古醫學院退休了。但是,他卻仍然心系蒙醫藥事業的發展。
        “解放前,蒙醫一直受到歧視、排斥、扼殺,使蒙醫藥學遭受極大的摧殘,蒙醫被看作原始庸醫、迷信傳播者而被剝奪看病的權利,毫無社會地位。”蘇榮扎布說,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重視民族醫藥的發展,相繼在政策及財政上支持蒙醫藥的發展。“現在蒙醫醫院人員的工資100%列入財政預算”,蘇榮扎布說,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蘇榮扎布說,現在是蒙醫藥發展的最好時期,國家和自治區政府非常重視,蒙醫藥在地方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但是也有人仍然對蒙醫藥持有懷疑態度。“不光是蒙醫,很多民族醫藥乃至中醫都面臨同樣的質疑”,蘇榮扎布說,“他們有人說蒙醫是落后的、不科學的,但是你們去看看歷史,西醫沒有傳入中國之前,牧區人民一直是使用蒙醫藥在治療疾病,效果非常好。”的確,直到現在,蒙醫藥在保護牧區人民健康方面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優勢病種的治療效果十分突出,甚至讓很多西醫的先進儀器設備望塵莫及。
        雖然現在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和扶持蒙醫藥事業的發展,蒙醫藥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作為為蒙醫藥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的蘇榮扎布來說,仍有許多擔憂。
        “現在很多蒙醫大夫不包藥了,總是開成藥,蒙醫講究辨證治療,根據病情早、中、晚吃的藥都是不一樣的。如果開處方時一概而論那么治療效果肯定大打折扣。”蘇榮扎布一針見血地指出。
        作為現代蒙醫學的杰出代表,蘇榮扎布一直不忘發揮表率作用。從醫60年來,他從來都是堅持辨證治療,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開處方,并且按照蒙醫傳統的方法“包藥”。“蒙藥不像中藥,每次可以10克、15克的開,我每次都是開0.2克、0.5克。”蒙藥自古以藥效猛烈著稱,因此,每次在給病人開處方過程中為0.1克、0.5克藥量反復斟酌,是蘇榮扎布臨床工作的常態。
        在談話過程中,蘇榮扎布總是反復地對記者說,解放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少數民族醫藥學發展迅猛,“蒙醫也是傳統醫學,要把蒙醫的財富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2007年,蘇榮扎布被評為“內蒙古首屆十大杰出人才”,自治區政府向他頒發了證書及20萬元的獎金。拿到獎金的蘇榮扎布沒有給自己留下一分錢,而是直接把錢捐給了內蒙古醫學院和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學院作為醫療教學科研的基金。
        蘇榮扎布為蒙醫藥事業吶喊的聲音從未停頓,即使在國醫大師頒獎典禮上,蘇榮扎布也把“國醫大師”這個榮譽歸結于國家對蒙醫學乃至民族醫學的關心和支持。“我沒有多大成就,但是給我‘國醫大師’這個榮譽可以讓年輕一代有了奮斗的目標。”
        今年80歲的蘇榮扎布,從馬背行醫到今天的國醫大師已經整整60年了。由于蘇榮扎布患有糖尿病多年,每次說話時間長便會頭疼缺氧,記者不忍打擾。蘇榮扎布最后對記者說,自己已經老了,希望“年輕一代能把蒙醫的經典著作學好,還要多學學現代的醫療科技,讓這些技術更好地為蒙醫服務。”

    蘇榮扎布小傳

        1929年,蘇榮扎布出生在錫林郭勒盟鑲黃旗
        1943年~1949年,師從拉木扎布和巴瓦大師學習蒙醫藥
        1948年~1957年,先后在內蒙古察哈爾盟商都阿都沁醫院、鑲黃旗蒙醫院、明安太卜寺旗醫院從事蒙醫藥臨床醫療工作
        1957年~1958年,在內蒙古衛生廳蒙醫藥進修班學習
        1958年~1984年,在內蒙古醫學院中蒙醫系從事蒙醫藥教學工作
        1984年~1987年,任內蒙古民族醫學院副院長
        1987年-1994年,任內蒙古蒙醫學院院長
        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4年, 當選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2007年,獲得2006年度內蒙古自治區杰出人才獎
        2009年,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
     
     
     

    李玉奇

    李玉奇,男,漢族,1917年8月出生,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1939年3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他提出“萎縮性胃炎以癰論治”,打破胃癌不可逆的說法。
        他潛心研究舌象,舌診堪稱一絕,被譽為“當代扁鵲”。
        他在湖北義診,群眾夾道歡迎,患者扛著鋪蓋帶著干糧,排隊看病。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門診樓的名老中醫工作室里,92歲的國醫大師李玉奇身穿中式對襟上衣,腰背挺直,雙目有神,顯得精神矍鑠。“我活了快一個世紀了,把一輩子獻給了中醫,也見證了近百年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歷程。我所做的只是盡心盡力去醫治患者、教授后學,把中醫國粹傳承下去。”

    恪守醫德 懸壺濟世 解蒼生疾苦

        1993年,古稀老人李玉奇坐了2天硬座,趕赴千里之外的湖北蒲圻義診,歡迎的鄉民站滿了山包,患者扛著鋪蓋、帶著干糧排隊看病,僅月余診治數千病人,未收群眾一分掛號費。
        1917年,李玉奇出生在遼寧銀州(今之鐵嶺)。他天資聰穎、飽讀詩書,于鄉試大考中獨占鰲頭。按照當時的情況,李玉奇本可以選擇仕途,但鄉里窮苦百姓身染疾疴無法醫治倍受折磨的景象深深觸動了他年幼的心靈,于是他立志學醫。1932年他進入銀州中西醫學校學習,先后拜銀州名醫明星垣、丁乙青、姜弼臣三位先賢為師,刻苦攻專醫術。孜孜七載寒窗、徹夜握卷長讀,博采眾家之長、擷取臨床秘驗。1939年,李玉奇畢業留校任教,22歲登上講臺為學生講授《溫病條辨》。在此期間,他繼續跟隨三位老師研讀《內經》、《傷寒》,學習臨床技能。
        1944年,李玉奇開始在銀州天和堂獨立應診,懸壺鄉里。1947年,李玉奇憑借精湛的醫技,良好的醫德,被推選為奉天省西安縣(現吉林省遼源市)中西醫師聯合會會長。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加強中醫師資力量的培訓,1952年在北京中醫進修學校舉辦師資班。李玉奇與路志正等后來的一批名醫進入師資班學習,畢業后領取了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頒發的中醫師合格證書。
        此后,李玉奇歷任遼東省中醫進修學校副校長、遼寧省衛生廳中醫處第一任處長,并一手建立起遼寧中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但他覺得最符合自己身份的還是醫生,60多年來,他一直行醫,始終恪守“醫乃仁術”的醫德醫風,以濟世救人、解病人之疾苦為己任,不分貴賤、不計得失。老人家常說:“行醫道,但決不做醫商。”
        這么多年的行醫經歷,最讓李玉奇記憶深刻的是他1993年的湖北之行。
        上世紀90年代初,經常有湖北蒲圻(現赤壁市)的農民不遠千里來沈陽找李玉奇看胃病。每年來的患者都有數百人。李玉奇在跟病人的交談中得知,當地農民患胃病的人很多,望著風塵仆仆趕來求醫的農民,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經與有關部門聯系,李玉奇決定去湖北義診。當時沒有買到臥鋪票,已經76歲高齡的李玉奇硬是坐著硬座,輾轉2天,趕到了千里之外的湖北蒲圻。
        蒲圻一帶多丘陵,李玉奇要來義診的消息早已傳遍各個鄉村,鄉民們站滿了山包,夾道歡迎。四鄉八里的患者扛著鋪蓋、帶著干糧,早早地趕來排隊,僅一兩天的工夫,隊伍排出數里長。看到這樣的情景,李玉奇內心十分激動,不顧旅途勞頓,到了之后立即開始診治,每天都是從早到晚,要看一百多人,有時甚至顧不上吃飯。后來甚至漢口、長沙等地的患者聞訊也趕來求醫。在蒲圻的一個多月,李玉奇診治數千人次,不僅沒收群眾一分錢掛號費,還謝絕了當地醫院給的3000元酬勞。鄉民們為了表示感謝,送來一堆一堆新采的菱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診病過程中,李玉奇不斷總結,并開課帶徒,把自己治療脾胃病的經驗結合當地疾病特點,無私地傳授給蒲圻的醫生。如今,當地的脾胃病治療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使得許多患者免于車馬勞頓之苦,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療。
        像這樣為民解難的事在李玉奇從醫生涯中屢見不鮮。而且他的處方用藥精少,價格便宜,每服藥一般七八元。曾經有一農村婦女帶著高燒不退的女兒來沈陽看病,在各大綜合醫院就診,幾天來幾乎花光了身上所有錢,孩子燒卻沒退,后經人介紹來找李玉奇。李玉奇經過診斷,開了張只有5味中藥的處方。婦女在將信將疑下抓了藥給孩子服用,沒想到第二天孩子體溫降到了38℃,第三天就降到了36.7℃。“幾十塊錢治好了西醫上千元沒治好的病!”
        多年來,他拒收患者送的錢物已記不清楚有多少,遇有窮苦病人不但分文不收,還時常解囊相助,深得病人的信賴與敬仰。慕名前來的海內外患者眾多,為了能得到他的診治,常常需要提前數天排隊掛號。李玉奇深知患者看病難,雖然年事已高,仍多次帶病堅持出診,而且經常超負荷工作。
        李玉奇行醫60余載,承岐黃之術、揚國醫精華。他深知學海無涯、醫術無邊,雖已有成,仍孜孜不倦精研醫經真諦、博采古今之長,遇有沉疴痼疾臨證投藥屢奏奇效,以崇高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救治了數以萬計的患者,被譽為“北國杏林泰斗,遼沈中醫柱石”,多次被衛生部授予“文明工作者”,“醫德高尚醫務工作者”。遼寧日報曾在頭版頭條以“清貧守志、造福人間”為題報道了李老的高尚醫德。

    精研脾胃 潛心舌診 成一方大家

        實踐證明萎縮性胃炎以癰論治,病理恢復達72.3%,收到了預期的良效,這為進一步阻斷癌變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并且打破了西醫認為胃癌不可逆轉的說法。
        李玉奇博采眾家所長,功擅內科,尤其精研脾胃病30多年,先后主持了國家“六五”、“七五”、“八五”攻關課題,研制出胃福沖劑、養陰清胃沖劑等部批三類新藥,在中醫脾胃病領域獨樹一幟,享有很高的聲譽。
        他揣摩醫理,師古而不泥古,大膽探索,勇于學術創新。經過對萎縮性胃炎及胃癌前病變的十余年潛心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結合《黃帝內經》、《圣濟總錄》等古代醫家的論述及現代醫學檢測手段對本病的的認識,在國內首先提出了著名的“萎縮性胃炎以癰論治”的嶄新學術觀點。
        李玉奇認為,胃癰之為病,乃胃陽之氣不得宣發而受遏抑。所謂胃陽遏抑亦可視為胃之表證,既寒氣隔陽。所謂胃的里證乃熱聚于胃口。故治療萎縮性胃炎,不以“胃痞”論治,不以“胃痛”論治,不以“九心痛”論治,是因脾胃俱病而出現的寒熱交錯誘發為瘤癰。可見虛寒則脹嘔,實熱則胃脘灼熱而不適,瘀血則吐血便血,非調氣所能治之于病本。現代醫學檢測手段證明萎縮性胃炎病變的發展也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和胃癰形成因于寒涼不備、飲食不節、勞役傷胃、抑郁傷脾,久而積郁為瘀,瘀久化腐,敗腐為癰相對照十分吻合。此觀點為中醫辨證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中醫學術界產生了極大的反響。
        在此學術思想指導下,李玉奇對萎縮性胃炎進行了病因學分類,并將病勢演變過程分為三期:初期治以平肝和胃理脾,中期治以益胃養陰、消癰散結,中晚期治以消癰化瘀、去腐生新。實踐證明萎縮性胃炎以癰論治,病理恢復達72.3%,收到了預期的良效,這為進一步阻斷癌變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并且打破了西醫認為胃癌不可逆轉的說法。
        李玉奇先后主持了衛生部、科技部多項攻關課題,并組建了胃炎研究組,對萎縮性胃炎發生發展的病因學分類和病勢演變分期提出新的見解,總結出萎縮性胃炎的中醫辨證施治體系。他研發的胃福沖劑、養陰清胃沖劑成為國內治療萎縮性胃炎為數不多列入《國家中藥保護品種》的三類新藥,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李玉奇的“萎縮性胃炎以癰論治”學說對醫學界的深遠意義還遠遠不止于此。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于上個世紀80年代發現了胃幽門螺桿菌,并提出它為慢性胃炎的致病之源,此論點一提出來便引起了世界醫學界的極大反響。由于他們的發現為慢性胃炎的治療提供了新的依據,使醫學又前進了一大步,因此2005年被授予諾貝爾醫學獎。其實早在幾十年前,李老便應用清熱解毒、去腐消癰之法治愈了上千例該病患者。其清熱解毒即包涵了現代醫學的抗菌消炎之意。正所謂殊途同歸、法異而方同,中醫的思想也完全可以領先于現代科技,這是一種唯物的、辯證的、與自然相通的科學性思維。以先進性的思維作指導、肯于深入研究及探索,中醫也可以有發展和飛躍。美國中醫藥專業學會會長李永明就此在《中國中醫藥報》發表文章稱“李玉奇的中醫治療胃炎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在祝賀澳大利亞醫學家獲獎的同時,應當認識到李玉奇教授對胃炎治療的科研貢獻”。
        李玉奇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中,潛心研究舌象,在舌診方面有所發現和創造。他能憑借舌脈合參判定病人體內是否存在占位性病變。李玉奇認為,當患者體內有占位性病變時,舌象表現為無神無根,脈象呈李氏排斥現象。他由此提出的“觀舌識病”及“排斥脈象”的診療技法豐富了中醫舌診的內容,取得了觀舌識病的重大進展,成為“醫林一絕”,被醫界譽為“當代扁鵲”。
        1992年,一位姓張的醫生帶父親找李玉奇看病。患者面容憔悴、雙目乏神、形體消瘦,胃脘脹滿,呃逆頻頻,時時反酸;舌體瘦薄,舌質紫絳,舌面無苔;脈弦數有力。李玉奇明確告訴張某,高度懷疑其父體內存在異常病變,囑其速做進一步檢查。然而經胃鏡、病理、胸片、超聲等多項檢查,并未發現患者體內存在異常病變,張某搖頭而走。時隔兩年,患者病勢加重,多方治療不見好轉,輾轉再次求治于李玉奇。此時患者舌體黯然失色,形同豬腰,脈象慌慌然如循刀刃。李玉奇對張某說:“令尊之疾,恐在骨髓,司命所屬,無奈何也。”張某半信半疑地再次為其父做了全身檢查,結果是晚期胰頭癌。痛心之余,張某贊嘆李玉奇舌脈絕技,懊悔當年因為疏忽,漏掉了胰腺的檢查,結果釀成大禍。
        李玉奇精通百家學說,對諸多領域均有精深研究和重大建樹,除擅長脾胃病外,在冠心病房顫、哮喘、慢性腎功能不全、溫病、消渴、習慣性流產等疾病的治療上均有獨到見解。為將自己的寶貴經驗傳于后人,李玉奇著書立說頗豐,有《中醫驗方》、《醫門心境》、《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李玉奇分冊、《萎縮性胃炎以癰論治與研究》、《脾胃病與胃癌癌前病變研究》、《胃脘痛的臨床研究》、《冠心病臨床芻議》、《蕁麻疹治則探究》、《小品話溫病》、《望診的宏觀作用》、《腦中風論治》、《黃疸病從證鎖談》、《腎炎臨床辨證施治一求》等。

    傳道授業 嘔心瀝血 為國醫發展

        李玉奇認為必須成立專門的中醫職稱評審小組。他多次向上進言,經過努力,省政府同意另行成立中醫職稱晉級委員會。這讓所有的遼寧中醫人為之歡欣鼓舞。
        李玉奇既是蒼生大醫,同時也是一位中醫教育者。他特別重視中醫的傳承和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工作,躬身力行,將畢生經驗傾心傳授,桃李滿天下,不少授業弟子已成為頗有名望的專家學者。
        1958年,在遼寧省政府、省衛生廳的指示下,李玉奇領銜受命,歷經辛勞,組建了遼寧中醫學院,并親自組織編寫教材,擬定教學大綱。李玉奇多年來一直擔任學校教授、博士生導師,治學嚴謹、精心育人。迄今為止,李玉奇已培養了40余位弟子傳人,其中國家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教師2人,省級名中醫4人,形成了由老、中、青三代構成的薪火相傳的學術梯隊。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姜樹民跟隨李玉奇學習10年。他告訴記者,李教授對學術的嚴謹、為人的淳樸、對患者服務的細致等無不感染著學生。老師教授學生從來不保守,傾囊相授。“解除病人的痛苦是醫生的天職。李老一直為之奮斗,也這樣要求我們。”李玉奇的學生不僅僅從他那里學到精湛的醫術,更學到了如何做一個高尚的醫生。李玉奇雖已年逾九十,還堅持為年輕大夫講課。“僅今年上半年,就已經講了13次,每次聽課的醫生擠滿了會議室。”

        李玉奇一生熱愛中醫事業,為中醫發展嘔心瀝血,不辭辛苦,奔走忙碌。
        上世紀50年代初,李玉奇親手創辦了遼寧省中醫進修學校和省中醫院,后又被任命為遼寧省衛生廳中醫處第一任處長,籌建了遼寧中醫學院,稱得上是遼寧中醫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文革時期,遼寧中醫被解體,李玉奇在批斗中右耳被打聾,左膝蓋髕骨被打骨折,但這些遭遇并沒有擊垮他對中醫事業的熱愛。文革之后他臨危受命為遼寧中醫學院副院長兼附屬醫院院長,為遼寧中醫的復興費盡心血。針對中醫醫師的自身特點,李玉奇認為必須成立專門的中醫職稱評審小組。他多次向省里進言,經過努力,省政府同意另行成立中醫職稱晉級委員會。這讓所有的遼寧中醫人為之歡欣鼓舞。
        李老時刻心系中醫事業的發展,多次上書獻策。建國初期針對反中醫逆流,他毅然挺身而出,公開發表署名文章批判反中醫罪行;在衡陽會議上,他力主恪守中醫本色,為大會起草文件;“非典”期間,他上書中央獻出“抗非”秘方。在對待中醫學術上,李玉奇既反對妄自菲薄的民族虛無主義,也不贊同固步自封和墨守成規。他大聲疾呼繼承和發揚兩者不可偏廢,要大膽實踐、探索創新,倡導應用先進科學技術為我所用。

    走出國門 揚名海外展中醫魅力

        李玉奇被斯里蘭卡政府授予“紅寶石”勛章,并獲“傳統醫學博士”學位。這是中國中醫界首次在世界醫學大會上獲此殊榮,也是中醫邁出國門為世界所承認的第一步。
        隨著改革開放及社會交往的不斷擴大和深入,李玉奇于上世紀90年代初走訪了蘇聯、美國、斯里蘭卡、韓國、臺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
        1989年,應前蘇聯衛生部長的邀請,李玉奇赴莫斯科洽談在蘇聯最高療養院中成立中醫館事宜,當時蘇方有意讓李玉奇出任館長。此間蘇聯突發政變,李玉奇在戰亂中匆忙回國。
        1991年,李玉奇以個人號召力,組織了沈陽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議,并親自主持,來自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700多人參會,吸引了海內外多家媒體關注。
        同年,李玉奇應邀率團出席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舉行的第24屆世界傳統醫學大會,于主席臺就座,并在會上做了“中國傳統醫學將為世界人類健康做出巨大貢獻”的報告,西方醫學界為之震動。斯里蘭卡國際醫學交流大學為此授予李玉奇“傳統醫學博士”學位,該國政府授予其“紅寶石”勛章。斯里蘭卡總統夫人在會上代表總統親自授予李玉奇勛章和學位。這是中國中醫界首次在世界醫學大會上獲此殊榮。
        1992年,李玉奇應邀前往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中藥科學研究中心訪問,該中心負責人有意留李玉奇合作,并承諾可以為其辦理全家移民。面對誘惑,他想到的是國內的中醫事業和他的患者,謝絕了對方的請求。之后轉道紐約,該中心為李玉奇舉辦了一場記者招待會,時任中國駐聯合國大使也出席了招待會。來自美國各大媒體的記者提出很多對中醫乃至對中國的質疑,問題極為苛刻,但李玉奇應付自如,回答了他們的提問,展現了中醫的魅力和中國人的尊嚴。
        李玉奇在他60多年的行醫生涯中,盡心竭力為患者診治,奉獻著他全部的知識與能量,時時刻刻心系國醫發展,全心全意為中醫事業而奮斗。他一生清貧守志,將畢生心血奉獻給了中醫事業,福澤中醫后輩,深受中醫界的敬仰和愛戴。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發揮余熱,把我的醫術、思想傳授給更多的醫生,讓他們把中醫事業發揚光大!”

    李玉奇小傳

        1917年生于遼寧鐵嶺
        1944年在鐵嶺考取中醫師資格,并懸壺行醫
        1952年到北京中醫進修學校學習
        1955年任遼寧省衛生廳中醫處處長
        1957年策劃組建遼寧省中醫院、遼寧省中醫學院
        1975年承擔“七五”課題“萎縮性胃炎”的研究工作
        1978年任遼寧省中醫學院副院長、遼寧省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
        1994年被聘為遼寧中醫學院教授、碩土生導師,沈陽藥科大學中藥系兼職教授
        1991年享受第一批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入選人事部、衛生部遴選的全國五百名老中醫
     
     
     

    李濟仁
    李濟仁,男,漢族,1931年1月出生,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48年1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安徽省名老中醫。

     

     李濟仁:新安醫學研究奠基人


        ● 他帶領學生還原了668位新安醫家和400余部新安醫籍的原貌
        ● 他提出“痹痿統一論”等系列學說,制定辨治頑痹四法,創立效方驗方
        ● 他突破家傳囿規,進行開放式的醫學傳承,培養了一個博士團隊
        自古名醫出江南。安徽省唯一的國醫大師不是來自省城,不是來自中醫醫院,而是來自于偏處一隅的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中醫科。
        李濟仁,人如其名,注重立德,以仁心仁術濟人濟世,他主張立功,倡立“痹痿統一論”等系列學說,在醫教研崗位上引領學術發展方向,成為新安醫學研究奠基人。他講究立言,帶領家庭乃至一個博士團隊,著書立說,傳承發展新安醫學。

        志存高遠  仁心濟世
        從鄉醫到全國名老中醫
        著名黃梅戲演員嚴鳳英患頑固性失眠1年有余,三診后,嚴鳳英一切正常,從此再也不用安眠藥了。
        1931年的寒冬,地處徽州歙縣橋亭山鳳逸村的貧苦篾匠李榮珠喜得貴子,取名李元善。幾十年后,李元善從鄉村醫生一步步成為新安醫學傳人,成為全國名老中醫和國醫大師。
        7歲時,李元善開始學四書五經。他天資聰穎,樂于思索,奠定了堅實的國學基礎。1943年,他遵從“天下之至變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醫也”的古訓,跟隨當地名醫汪潤身學醫,3年苦讀出師后,他想找名望更高的人拜師學藝,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定潭向有車頭寺,半夜叫門一帖傳。”山村的夜里,一片漆黑,鄉親們提著燈籠去定潭求張根桂看病的情景,給幼小的李元善留下了深刻印象。張根桂是新安世醫“張一帖”第十三代傳人。李元善心中萌生念頭,“不當醫生則罷,當就當這樣的名醫。”于是,他毛遂自薦拜張根桂為師,并改名李濟仁,意為“仁心濟世”,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決心。
        從1949年起,李濟仁在歙縣小川開業行醫。解放后,他兩度被選派到安徽中醫進修學校(安徽中醫學院前身)師資班學習,還參與安徽中醫學院和附院的籌建工作,并擔任內經教研組組長、大基礎教研室主任等職。隨后在歙縣人民醫院、安徽中醫學院、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皖南醫學院等單位工作。
        多年來,李濟仁敏而好學,精勤不倦,在掌握復雜而深厚中醫學知識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對一些疑難雜癥屢起沉疴。
        早在1965年,著名黃梅戲演員嚴鳳英患頑固性失眠1年有余,屢服進口高效安眠藥無效。李濟仁回憶,當時嚴鳳英眼眶四周青黑凹陷,頭昏煩躁,腰膝酸軟。李濟仁分析,失眠時久,諸治不應,應當從肝論治,以滋肝陰為主,輔以安神。于是,他開出了鎮肝益腎、陰陽并調的方子。服7劑后,患者能睡4個小時。李濟仁按照時間醫學,囑咐患者在午后及晚睡前各服一次,以便藥效更好發揮。三診后,患者一切正常,從此再也不用安眠藥了。
        1981年的夏季,53歲的黃某手術后高熱達41℃,致使頭痛、神志不清。醫生采用冰敷以及抗生素退熱,均無效。午夜時分,院長派人請李濟仁會診。李濟仁認為患者因暑熱交蒸,致高熱不退,開出解表祛暑、芳香化濕的方藥,如香薷飲、加減白虎湯等。服下不久,患者便退燒了。
        由于醫名遠播,療效顯著,來自全國各地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歐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慕名求診者紛至沓來。李濟仁也先后獲得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首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等一系列榮譽。

        杏林伉儷   風雨同行
        從徒弟、女婿到“張一帖”傳人
        夫妻共同繼承“張一帖”家傳,先后調入皖南醫學院工作,同被遴選為“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幾十年來,二人在中醫理論與臨床的研究上取得了累累碩果。
        定潭的“張一帖”源遠流長,至今有450余年的歷史,傳15代,被譽為新安醫學第一家。張一帖遠祖可上溯到北宋名醫張擴,張擴之后人張杲就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史著作《醫說》的作者。張氏還著有《醫流論》、《傷寒徹要》、《秘方奧旨》等書,影響深遠。
        時光荏苒,世醫傳給了明代嘉靖年間的張守仁。由于他醫術高超,常一劑而愈,始稱“張一帖”。他以仁慈為本,對待患者不論貧賤均能悉心治之。特別是冬春流行病高發季節,都藥物熬制后放置在茶水中,日夜無償供應,村民和過路人因此受益。
        舊社會,家傳技術多傳子不傳女。張根桂對祖傳“末藥”加以完善,創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加減法,進一步提高了療效,其以“穩、準狠”為特點,辨證準、用藥精、劑量重,往往一二劑即起疴回春。國學大師吳承仕先生因患痼疾遍訪京師名醫皆不效,回家鄉歙縣以后,經張根桂醫治而愈,感佩之余,特奉贈一聯“術著岐黃三世業,心涵雨露萬家春”。然而,張根桂唯一的兒子夭折,次女張舜華便立志學醫。她勤學苦練,親自上山采藥,配藥嘗藥,以至誠至孝感動了父親,多年后悉得家傳,成了遠近聞名的“女張一帖”。
        作為徒弟,李濟仁朝吟夜誦,勤于實踐,與小師妹張舜華一起跟師抄方、巡診,同采藥、制藥。張根桂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李濟仁聰慧過人,老實能干,處理疑難雜癥很有一套,令老師刮目相看,尤為欣賞。不久便把女兒許配給他,同時把家學也傳了他,與張舜華同為“張一帖”的第14代傳人。大概還有這樣的君子協定,即未來李濟仁的第一個兒子要隨母姓張。
        解放后,李濟仁夫婦二人先后調入皖南醫學院工作,夫妻二人不僅在醫術上繼承“張一帖”,還繼續著“張一帖”舍醫送藥的傳統。幾十年來,他們無論多么繁忙,每年都會定期返回家鄉為鄉親們贈醫施藥。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李濟仁夫婦還為國內外1萬余人次的患者提供了“無償函診服務”。

        獨創新解  學文并茂
        從傳統醫學到現代科學研究
        他注重融會新安醫學學術思想以及《內經》理論與診治方法,從臨床實踐中加以體悟,建新說、立新法、研新方;提出“痹痿統一論”,制定辨治頑痹四法,創立“歸芎參芪麥味方”。
        “北協和,南弋磯”是過去人們對全國西醫院的最好評價。李濟仁所在的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1888年由美國基督教會創辦,迄今已有120多年。蔣介石、孫科等來該院視察過,吳紹青、沈克非、陳翠貞等名醫先后任職。在這樣一所有名氣的西醫院搞中醫,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西醫出書,中醫也出書,西醫搞科研,中醫一樣搞科研。”李濟仁憑借不服輸的性格,孜孜以求、奮力拼搏,建新說、立新法、研新方。在皖南醫學院和弋磯山醫院“四大支柱”和“四大名師”中,李濟仁名列其中。
        李濟仁業醫60余年,在醫治外感病、急癥等方面,承繼“張一帖”心法,以認證準確為基礎和前提,用藥猛、擇藥專、劑量重,往往1劑奏效;辨治雜病,則合參新安汪機“培元派”提出的調補氣血、固本培元思想,重視培補腎本,辨證靈活機變。如對于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等,李濟仁系統提出以補腎法為主,健脾和胃、養血舒筋的方法,治愈數例。
        李濟仁根據新安醫家診治痹證、痿證的基本特色與規律,臨床上既強調鑒別,又強調辨治痹痿同病,提出“痹痿統一論”,制定辨治頑痹四法,即頑痹從虛、從瘀、從痰辨治,痹痿同病則重調肝腎,兼以健脾和胃、養血舒筋。
        15歲王某,四肢痿弱無力,走路如鴨行,經常跌倒。經大醫院診斷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長期服用激素、維生素等無效。患者父母慕名來求治。李濟仁檢查后,診斷為肝腎兩虛型痿證,以《內經》理論與診治方法融會新安醫學學術思想,確立了補腎益肝、舒筋活絡的治則。服用一段時間中藥后,患者四肢感覺有力。李濟仁根據病情連續調方數次,又囑咐其堅持鍛煉,不久,患者病情大有好轉,臂力增,腿力強,近如常人。
        對于疑難病證,李濟仁主張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熔經方、時方、驗方于一爐。治療胃病倡導“和、降、溫、清、養、消”六法,等,并創立了治療冠心病的“歸芎參芪麥味方”、治療痹證的“清絡通痹飲”、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的“固本益腎湯”、治療乳糜尿的“苦參消濁湯”等效方驗方。
        李濟仁身體力行于新安醫著的校注整理工作中,潛心提煉新安醫學診治之特色規律,帶領學生成功還原了塵封于歷史的668位新安醫家、400余部新安醫籍,并厘清和闡明了新安醫學對急、危、難、重病癥的診療經驗和規律,成為研究新安醫學的奠基人。
        他獨著、主編《濟仁醫錄》、《痹證通論》、《大醫精要——新安醫學研究》等學術著作14部,發表論文112篇,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建華教授評價其“獨創新解,學術并茂,發前人之奧妙,作醫津之寶筏。”

        不囿家規 培養后學
        從名醫世家到博士團隊
        老兩口與5個子女構成名醫世家家族鏈;突破家傳囿規,培養指導了一批研究生作為“張一帖”世醫傳人,其中研究生22名,高級學徒2名,形成一個博士團隊。
        家族鏈傳承方式是新安醫學的顯著特征,“張一帖”世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14代傳人李濟仁家里,老兩口與5個子女,構成名醫世家的家族鏈;兩人突破家傳囿規,培養指導了一批研究生,形成一個博士團隊。
        長子張其成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國學專家,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二女李艷,現為皖南醫學院副教授、碩導,弋磯山醫院中醫科副主任;三子李梃大學畢業后在當地經營診所,繼續“張一帖”家傳,以實際行動詮釋著“醫在民間”價值理念;四子李標是中國科學院博士,德國洪堡學者,目前在美國工作,擔任主任工程師,側重于生物材料學角度,開展生物醫藥和中醫藥學探索研究;幼子李梢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博士,師從王永炎院士和李衍達院士,現為清華大學副教授、博導,他以中醫“證”為突破口,開辟“中醫藥生物信息學”、“系統生物學與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方向,受到學界極大關注。“兄弟三博導,兩代七教授”,“張一帖”不再是一枝單傳,而是滿堂芳菲。
        張其成回憶,小時候,父親常常告誡他們,“發憤讀書終有益,飄搖游戲總無功”,并鼓勵和支持孩子自由探索未知。父親曾在中醫院、綜合醫院以及中醫學院和醫學院工作,眼界開闊,胸襟豁達,對中醫與西醫相互補充、共同發展有獨特見解,還鼓勵兒子用現代方式來傳承和研究中醫,希望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和突破口。這些對孩子以后的志向興趣影響很大。5位子女分別從文化、臨床、科研的角度,傳承光大祖國醫學,并從定潭小鎮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弟子仝小林,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副院長、博導,是糖尿病專家。弟子孫世發,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員、博導,是方劑學專家;弟子胡劍北,現為皖南醫學院科研處長,碩導,專攻“中醫形體醫理學”;弟子朱長剛,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1醫院博士后,對中醫“治未病”理論有獨到見解。

        以和處世 快樂人生
        從“三高”患者到健康老人
        不惑之年血脂高,天命之年血壓高,耳順之年血糖高,益壽延年有高招——手舞足蹈令五臟安和,珍藏字畫享其中趣味,親近自然覽山川勝跡。
        年近八旬的李濟仁鶴發童顏,笑容可掬,待人親和。看他神采奕奕、思維敏捷,很難把這位健康老人和“三高”聯系起來。然而,李濟仁卻笑稱:“不惑之年血脂高,天命之年血壓高,耳順之年血糖高,益壽延年有高招。”
        手舞足蹈令五臟安和是第一招。長期以來,李濟仁為保持健康的體魄、旺盛的精力,自己揣摩總結出一套運動五臟養生保健法,即“養心、調肝、理肺、健脾、補腎。”此外,他認為,還要注意六腑養生。平時多吃一些粗纖維食物以刺激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只有五臟六腑功能正常,機體才能處于“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
        珍藏字畫享個中趣味是第二招。李濟仁喜愛收藏字畫,樂此不疲。在他家中的墻壁上,懸掛著各種名人字畫,各具特色。其中啟功先生的書法非常搶眼,“神存于心手之間”是對李濟仁人品和業醫的形象描述。繁忙工作之余,李濟仁端一杯清茶,小憩于紅木椅上,一一欣賞細品。他說:“收藏字畫是一種高雅的文化活動,既能增長文化知識和品味,又能怡情養性,延年益壽。”
        親近自然覽山川名勝是第三招。李濟仁就是位精研岐黃筆耕不輟,而又親近自然、酷愛旅游的智者。他不但踏遍家鄉的青山綠水,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還遠赴東南亞和歐美澳非等國旅游。著名書法家葛介屏先生特作對聯相贈,“登五岳名山足跡園林繼宏祖,精岐黃鑒古手披圖籍踵青蓮。”
        在李濟仁居住的醫苑小區,林木蔭翳,綠蔭如蓋。在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里,李濟仁晨起聽鳥鳴,江畔聽濤聲,“江聲畫韻伴醫書”,實為一大樂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實,李濟仁的最大養生秘訣是“和”,處世平和,待人隨和,為人謙和。
        在十年浩劫期間,作為“鐵桿老保”的李濟仁為保護他人而犧牲自己,受盡了迫害。劫難之后,李濟仁成為安徽省教委和衛生系統職稱評定委員會評委、中醫評議組組長,以前曾經揪斗李濟仁的人要求他幫忙評職稱,李濟仁一笑泯恩仇。
        “未敢抱經國治世之宏愿,但常懷拯疾濟羸之仁心。”聞知自己榮獲全國首屆國醫大師稱號時,李濟仁感恩之情溢于言表:稽首黨恩施甘露,深心億兆沐霞陽;愿將仁術化“一帖”,普濟蒼生永安康。如今,年近80高齡的李濟仁以矯健的步伐,在承續新安醫學千年血脈的同時,也譜寫自己的燦爛人生。


        李濟仁小傳
        1931年,出生于安徽省歙縣;
        1943-1948年,師從新安名醫張根桂、汪潤身等,并臨證隨診;
        1949年,在歙縣小川開業行醫,任所長;
        1955年、1958年兩度被選派到安徽中醫進修學校(安徽中醫學院前身)師資班學習;
        1959年,參與籌建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1970年,轉入安徽醫學院(現安徽醫科大學)工作;
        1972年,調至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工作;
        1990年,成為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
     
     
     
     

    李振華

    李振華,男,漢族,1924年11月出生,河南中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1943年3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他幼承家訓, 23歲懸壺豫西鄉里,為父老鄉親察病療疾,德醫雙馨
        他善治內科雜病,又在救治急性熱性傳染病中脫穎而出
        他臨床尤重脾胃,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脾胃學說,為當今卓有建樹的脾胃病大家

        在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國醫堂的入口,迎面墻壁上一個大大的紅木橫匾上題寫著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古老的醫德規范與遒勁古樸的字體和諧統一,書寫者正是一生“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自稱“八十五叟”的國醫大師李振華。
        河南中醫學院教授、主任中醫師李振華,身材高大,面色朗潤,慈眉善目。在國醫堂的李振華教授工作室,李老樸實親切的話語,讓一個初診的抑郁癥病人破涕為笑,圍坐著的徒弟、學生在他和緩而抑揚頓挫的講解中,若有所思,頻頻頷首。這位在中醫藥教學、臨床、科研上辛勤勞作60多年的老人,仍以飽滿的熱情、嚴謹的學風堅守在中醫藥傳承的一線。

    醫路漫漫:從一名鄉醫成長為國醫大師

        他幼承家訓,白天幫父親拯危濟厄,夜晚點燈苦讀經典;23歲懸壺鄉里,盛名一方;在中醫師進修班學習、任教中他顯露才華;60多年來,他腳踏實地從一名鄉醫成為國醫大師
        李振華1924年出生于河南省西部的洛寧縣。這里是“河洛文化”的發源地,悠久的文化積淀孕育出不少名賢名醫。他父親李景唐為豫西名醫,善治外感熱病和內傷雜病。李振華聞著藥香味長大,他邊讀私塾邊在父親的“廣濟堂”幫父抓藥,父親的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讓他欽佩并銘刻于心。
        1940年豫西大旱,餓殍遍野,霍亂流行。正在讀高中的李振華,遵從父命輟學回家學醫。父親教導李振華要“真善為本,濟世成德”,并在每日診余,尤其晚間對他有計劃地講授中醫經典,醫文并重。《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學諸家著作的系統學習,讓他打下了扎實的中醫基本功。李振華說:“這段學習對我一生至關重要,后來我又通過學習哲學,特別是唯物辯證法,對中醫經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為以后的醫、教、研工作奠定了基礎。”
        “隨父學醫,主要分侍診、試診、試方、獨立診病處方幾個階段。”起始,李振華在一旁觀看父親望聞問切,一年后開始試診,聰穎勤勉和父親的言傳身教使他進步很快。一次,李振華為一個婦女診病,摸脈后斷其為浮細而軟的濡脈,父親很高興。其后,當李振華能準確判斷出少見的芤脈以及多種復雜舌象時,其父才開始對其進行試方訓練。
        23歲的李振華懸壺鄉里,開始獨立診病。他經常徒步走山路出診,或騎小毛驢為急癥病人送藥。1950年全省中醫統考,李振華以全縣第一的成績獲得中醫師開業執照。1953年,縣人民醫院成立,李振華成為唯一的中醫醫師。
        李振華醫學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1954年到洛陽地區中醫師進修班學習。他系統學習了生理、解剖等知識,在學習經驗交流會上,他關于脾胃生理病理和用藥經驗的2個小時發言,由于概念清楚,重點突出,臨床實用,引起同學和老師的重視,于是被留下當了專職教師。1956年全國大力開展西醫學習中醫活動,他被評為河南省唯一的衛生部西學中甲等模范教師。
        1957年,河南一些地區發生流腦、乙腦疫情,他大膽運用中醫藥挽救了許多危重病人,還及時總結經驗發表論文、出版專著,并敢于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下就中醫藥治療傳染病的療效慷慨直言。這些突出表現使他“出名了”,不久被調往省衛生廳中醫處工作。河南中醫學院院長了解到李振華的才干,又以對調的方式“換來了”李振華。此后,他歷任河南中醫學院中醫內科教研室主任兼附院醫教部主任、附屬醫院副院長、中醫系副主任、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李振華由一名鄉醫成長為著名中醫藥專家、國醫大師,這基于他勤奮踏實、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不懈的創新精神,高尚正直的人格、坦誠豁達的性格。

    醫術高超

        “五字真經”
        練成治療外感內傷“真功”
        恪守“學在于勤,知在于行”的座右銘,嚴守“五字真經”的治學之道,使他在中醫藥之路上不斷攀越一個個高峰
        李振華熱情、健談,與他聊天就像翻讀一本百科全書,中醫經典、天文地理、風土人情、悠悠歲月中的治病故事,隨著他和緩的鄉音慢慢展現。
        1956年底到次年初,河南洛陽地區發生流腦。他與醫療隊成員冒著大雪去搶救。一個32歲女病人患流腦,高燒昏迷抽搐,病情嚴重。李振華果斷制止了用阿司匹林和中藥辛溫解表藥的治法,改用清熱解毒、熄風透竅之銀翹散、白虎湯加減,加服安宮牛黃丸。第二天下午,患者清醒。李振華又治療了14個病人,全部治愈。之后李振華先后治愈了近百例流腦患者,及時控制了豫西地區的疫情。中醫藥治療流腦的療效和李振華的醫技在當地產生了很大影響,省衛生廳和省防疫站及時召開現場會,介紹李振華的經驗。他寫的論文發表在《新中醫》、《中醫雜志》上,還出版了專著,其治療流腦的經驗被大力推廣。
        1970年夏秋季節,河南禹縣流行乙腦。李振華當時隨學院備戰疏散在此。他帶領醫療小組踏進集中收住病人的一個藥行的大殿,只聽到哭聲一片。一個深度昏迷的19歲青年,服了李振華開出清瘟敗毒飲和安宮牛黃丸后,第3天后清醒,第5天可以進食,7天后挽扶著能行走。其余病人也在他們的治療下好轉,前幾天還哭聲一片的大殿中出現了笑容。農民對他千恩萬謝,稱他是“小神仙!”
        其后,李振華及其醫療小組共治療了132個乙腦患者,治愈率達92.7%。對于25個患兒的偏癱等后遺癥狀,他又針藥并用全部治愈。此項研究在上世紀70年代末,獲得河南省重大科技獎。
        李振華“出名”了!他除了講課效果好,治病的名聲更響亮。談起這些往事,他淡淡地說:“我沒有讀過大學,起點低,所以就應該比別人勤奮。從年輕時期,多少年來我都比別人睡得晚起得早,想多看點書。”
        除家傳外,李振華學醫主要靠他半個多世紀的自學。“學在于勤,知在于行”是他一生的座右銘。
        中青年時期在洛陽任教時,李振華虛心向針灸技能精深的同道學習,這使他以后能用針灸配合方藥治愈大量常見病和疑難雜病;他曾陪名老中醫秦伯未在河南看病講學,學得秦伯未運用仲景炙甘草湯治療心臟早搏時用桂枝之妙;他向病人求方,學到施今墨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的珍貴經驗。他重視民間單驗方,不恥下問,虛心收集并組合成效驗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一次婚宴上有姑嫂二人誤服燒堿,引起食道黏膜潰破、狹窄。醫院要手術,姑嫂二人死活不肯。李振華選滋陰清熱、活血通絡法治之,二人分別服用13、21服后,鋇餐檢查食道黏膜和收縮功能正常。
        說起這些典型驗案,李振華的學生、徒弟和傳承人都由衷地佩服。他們不但從病案中學習老師的思維方式、學術經驗、用藥規律,還從中牢記老師治學的“五字真經”:勤、行、精、博、悟。老師就是靠著“五字真經”,在中醫藥之路上不斷攀越一個個高峰。

    醫德昭昭:仁心仁術感動患者無數

        他治外感熱病,見解深刻,用藥準確;他重視脾胃,理論系統,療效顯著;他滿腔熱情,扶危救困,是一個蒼生大醫
        “大醫必大儒”。李振華出身醫門,一生勤學不懈,學識淵博,醫術精湛。后來雖然承擔教學和管理工作,但從未脫離臨床。其臨證四診詳細,辨證確切,用藥靈活,屢起沉疴。
        外感熱病如流腦、乙腦、流感、麻疹等發病急、病情兇險,李振華分期辨治,常力挽狂瀾,救人于鬼門關口。在2003年非典流行,他不顧八旬高齡,關注疾病流行情況,依據自己一生治療溫熱病的經驗,為中醫藥防治非典獻計獻策。2004年參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中醫專家制定防治禽流感預案,提出重要建議。
        他繼承諸家脾胃學思想,力倡東垣的“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調理脾胃”,臨床注重保護脾胃,形成了治病重視脾胃的學術思想。他主編了《中國傳統脾胃病學》,多次承擔國家及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并獲多項重大科技成果進步獎。在其承擔的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虛證臨床及實驗研究”課題中,他辨治脾胃病強調肝脾胃的關系,提出“因虛致實,因實致虛,虛實交錯”的病機理論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療原則。據此創立了香砂溫中湯和沙參養胃湯,有效率達98.7%,治愈率達32%。此研究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獎。在對近20余年千余例患者的治療隨訪中發現,凡堅持服藥者,未有一例轉為胃癌,糾正了國外資料認為該病是“癌前病變”、“胃黏膜不可逆轉修復”的記載。
        他提出“脾本虛證無實證,胃多實證;脾虛是氣虛,甚則陽虛,脾無陰虛而胃有陰虛;治脾胃必須緊密聯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單治一方;胃陰虛治療用藥宜輕靈甘涼”等學術觀點。這種脾胃病學術思想,師古不泥古,多有創新,指導臨床頗有效驗。
        溫陽扶正法是他臨床常用的基本治療方法,如重視心陽救病人于垂危之際,重視脾陽使痼疾得消。此外,他用中醫理論分析和治療疑難雜癥,如罕見的日射病、周期性麻痹、腦震蕩后遺癥等常取撥云見日之效。
        “大醫必有大德”。李振華平時為人平易和善,笑顏常開,加上他對學生、病人有一顆至愛之心,多年來,慕名來找李振華治療的患者眾多,有些患者找到家中,李振華與老伴張竹琴總是滿面春風地接待。

    醫教合一:辛勤耕耘迎來桃李芬芳

        “要學好中醫,必須做到三通,即文理通、醫理通、哲理通。只有具有較深的文理和哲理,才能深入理解中醫理論,指導實踐,成為名醫。”他的這一中醫教育觀點,影響了一代代學生
        李振華是出色的中醫教育家。他從教5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培養了大量的中醫人才。
        他任院長時親自講授《中醫內科學》,認真備課,一絲不茍。學生們喜愛聽他講課,不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而且在引經據典同時,還穿插他豐富的臨床經驗,學生聽的津津有味。他臨床帶教,要求嚴格,學生們既敬畏又欽佩。李振華的第二個碩士生郭淑云教授現已是“河南省名中醫”,她說恩師喜歡學生提問題,在學業上非常嚴格,而在生活方面則關心備至。
        他治療婦女功能性子宮出血,益氣健脾止血方藥加用米醋,每每不出6服即可止血。這些獨到的用藥經驗和體會,他都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他的學生說,跟老師學習,不僅學到了知識,開闊了思路,還升華了人格。記者在采訪李振華的列車上,收到他遠在廣東省中醫院的徒弟華榮的短信,表達了對老師的崇敬和感謝。師徒之情,至深至真。
        他1979年就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指導了10屆脾胃專業碩士研究生,有2名學術繼承人和10余名高徒等。他們傳承了老師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有的成為新一代名醫,有的成為優秀中醫領導干部,有的在國外行醫任教成為傳播中醫藥文化的使者。
        1980年后,李振華擔任河南中醫學院副院長和院長期間,管理有思路,落實有措施,展露了領導才干。他強調教學一定要突出中醫特色,當年聽他講課的79級學生至今清楚記得老院長的一句話:“背10個英語單詞不如背一個五苓湯”,他們當時不解其意甚至抵觸,現在才領會到其深刻含義。他邀請名醫名家如董建華、鄧鐵濤等人來校作學術報告,開闊師生眼界,促進人才培養。他為中醫教材建設付出了大量心血,1982年擔任衛生部高等醫學院校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合編全國高等醫藥院校第五版《中醫內科學》教材、教參。1986年擔任中南五省協編的八種中醫教材副主編。
        2004年12月,李振華帶領課題組承擔的“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經驗傳承研究”項目,2007年被評為“河南省中醫藥科技成果一等獎”。國醫大師的醫德醫風、學術思想、臨證精華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醫心赤誠:以中醫藥振興為己任

        他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政議政,為中醫藥發展出謀劃策,奔走吶喊。他重視人文修養,興趣廣泛,多才多藝。
        1982年,在衡陽會議上,李振華倡議中南五省五所中醫學院每年輪流主持召開教學和管理經驗交流會。他還開創性地與這些院校聯合開展了中南五省中醫院校畢業生統考和交換學生畢業實習,這在當年產生了重大影響。
        李振華在各種場合為中醫藥事業奔走吶喊。1980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二屆科技代表大會上,他呼吁解決中醫后繼乏人問題,并寫了內參報告,引起有關領導和部門重視。之后,河南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培養中醫藥隊伍,如招收中醫師子女為中醫學徒,在全省“赤腳醫生”中選拔培養中醫等,如今,這些人現在都成了中醫藥骨干力量。
        1991年第七屆全國人代會時,在中醫界代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會上,他首先提議對其中的“中西醫工作要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進行修改,得到了大家的贊同,于是集體寫出提案。后來《政府工作報告》將這句話改為“要把中西醫工作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1991年以來,李振華與鄧鐵濤等多位老中醫多次向黨中央、國務院上書發展中醫藥事業。他就是這樣以中醫藥振興為己任,為中醫藥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李振華是名醫大家,他重視人文修養,興趣廣泛,多才多藝。他拉的二胡悠揚婉轉,回腸蕩氣;他的書法上蒼勁古樸,深厚有力,索要者眾多。
        現在,85歲的李振華雖年事已高,除談經論學、整理資料、筆耕不輟外,還堅持每周二三次邊門診邊授課。他一談起中醫,仍然很興奮很自信,他心中激蕩著對中醫藥事業的熱情,熱切期望涌現出更多的中醫大家名家。
        李振華的在《八十抒懷》中寫到“懸壺六旬盡天職,但愿世人壽而康”。這是一代大師的自我寫照,也是他的胸懷和愿望。

    李振華小傳

        1954年洛陽地區中醫師進修班學習
        1958年河南省衛生廳中醫處工作
        1960年調河南中醫學院,歷任教研室主任、附院醫教部主任、附院副院長、中醫系副主任、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
        1988年當選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0年成為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6年獲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人人做人人爱视频|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性色的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中文第一字幕| 色狠狠色婷婷丁香五月|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成人网站网址导航| 女人的天堂A国产在线观看 |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日本韩国欧美云霸高清| 亚洲性线免费观看视频成熟|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十八禁午夜福利免费网站| 日日摸夜夜添无码AVA片| 少妇私密推油呻吟在线播放 | 国产美女被遭强高潮免费一视频| 国产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18禁裸体动漫美女无遮挡网站| 国产爆乳无码一区二区麻豆|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尤物| 在线A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亚洲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中字|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小说| 久久亚洲精品11p|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福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边打电话边被躁视频| 巨爆乳中文字幕爆乳区| 一二三四免费中文字幕| 日本福利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福APP| 在线 欧美 中文 亚洲 精品| 果冻传媒MV国产推荐视频| 不卡乱辈伦在线看中文字幕| 后入内射国产一区二区|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精品| 韩国无码AV片午夜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