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冷月葬花魂
遼寧師范大學梁歸智教授

曹雪芹原來寫的《石頭記》,只保留下前八十回,后面四十回是別人的續書。續書人是誰?從胡適開始說是高鶚,后來有一些專家又說不是,因為高鶚自己并沒有要這個著作權,只說自己整理修訂過。但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寫的,這一點可以肯定。
胡適、俞平伯、周汝昌、吳世昌、徐恭時等老一代紅學家的論著中,都初步討論過曹雪芹原來怎么寫八十回后情節。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紅學研究中出現了一個專門探討八十回以后人物命運和故事結局的分支學科,叫探佚學。二十多年來,這方面的成果已經出了不少,單篇論文不說,正式出版的著作就有梁歸智的《〈石頭記〉探佚》、《被迷失的世界——〈紅樓夢〉佚話》,蔡義江的《論〈紅樓夢〉佚稿》,王湘浩的《〈紅樓夢〉新探》,周汝昌的《〈紅樓夢〉的真故事》,劉心武的《紅樓三釵之謎》、《紅樓望月》,泰國張碩人的《〈紅樓夢〉研究點滴》等。這些專家們的觀點有交叉類似的地方,也有意見不盡一致之處。綜述各家的說法,對曹雪芹原著可能的十二釵結局作一綜述,也是挺有趣的。
專家們作探佚研究,根據一是前八十回中的伏筆,也就是所謂“草蛇灰線”;二是脂硯齋等人寫下的某些批語;三是對前八十回人物性格、情節結構、故事走向和思想藝術特征等的總體分析;四是結合曹雪芹家世研究的“生活原型”,五是和后四十回的對比。那么林黛玉的結局是什么樣的?
她是受到誣陷誹謗而死的。因為晴雯是黛玉的“影子”,晴雯就是“壽夭多因誹謗生”,而賈寶玉懷念晴雯念誄文時,又是黛玉出來和寶玉談論誄文的文句修改,最后寶玉改成“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而黛玉“心中有無限狐疑”。
誹謗她的人是趙姨娘、賈環一黨,他們要爭奪財產繼承權,要搞臭賈寶玉,就造謠說黛玉和寶玉有“不才之事”,嫉妒二房的大房賈赦、邢夫人等也隨聲附和。寶玉曾錯把襲人當黛玉而“訴肺腑”,襲人擔心得流淚;抄檢大觀園時在紫鵑房里抄出寶玉舊物,王善保家的就“得了意”等,都是暗示。
當然黛玉和寶玉受攻擊誹謗,還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賈母病危甚或病死了,寶黛失去了靠山和保護,正像紫鵑替黛玉擔心過的:“沒了老太太,也只是憑人去欺負了。”
黛玉是“眼淚還債”而死的。后來賈家內外交困,賈寶玉被搬出大觀園,和黛玉隔離了,再往后甚至離開了賈府,黛玉為了寶玉的安全,日夜思念,眼淚洗面,終于淚盡夭亡。她是充滿對寶玉的愛與痛而死的,沒有后四十回中的“焚稿斷癡情”,沒有誤解,沒有怨恨,而是自我犧牲式的為愛而死,正像寶玉曾歌詠過的林四娘捐軀為恒王一樣。因為黛玉前身絳珠仙草欠了寶玉前身神瑛侍者的人情債。她是“還債”不是“討債”。脂批說黛玉死時“證前緣”,就是這個意思。
黛玉可能在死前聽到王夫人為寶玉訂婚寶釵的消息,這增加了她的心理痛苦。但也有可能像電視劇所改編,是黛玉臨死前私下囑咐寶釵,要她在自己死后照顧安慰寶玉,因為黛玉知道在當時寶玉受到攻擊污蔑的情況下,只有寶釵最能給寶玉帶來實際的好處。黛玉對寶玉充滿了關心,一切為寶玉著想,是小說中反復強調的“知己”這一精神亮點的體現。
黛玉死的時間一說在春末,即《枉凝眉》中所謂“想眼中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春流到冬盡,春流到夏”以及《葬花吟》中“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另一說她死在中秋月夜,根據是她曾在中秋月夜吟出“冷月葬花魂”的讖語式詩句。大的時間背景則是賈家被抄家之前,因為黛玉死后寶玉和寶釵成婚是賈元春賜婚的,元妃尚在,賈府當然還沒有徹底敗落。
黛玉最后死去的方式,一說是病死。一說是自知不起后自沉到大觀園里的水池中自殺。后者的根據有:她是“瀟湘妃子”,而“湘妃”就是投水而死,《葬花吟》中“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五美吟·西施》中“一代傾城逐浪花”,黛玉聽小戲子演唱《牡丹亭》而聯想起“水流花謝兩無情”“流水落花春去也”“花落水流紅”等等。個別人據第五回黛玉的判詞“玉帶林中掛”說黛玉上吊自殺,大多數人認為是想入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