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實踐新課程理念,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過程中,關鍵是要處理好自主與引導、合作與獨立、探究與接受這三對辯證關系。
【關鍵詞】課程改革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自主與引導 獨立與合作 探究與接受
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任務,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逐步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引導學生構建新的學習方式的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自主與引導、合作與獨立、探究與接受這三對辯證關系,防止極端化的傾向。
一、自主與引導
自主學習關注學習者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是由學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其特征主要表現為:學習者參與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自己制訂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進行自我監控,并做出相應的調整。縱觀目前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表現,大多數學生還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充其量只能算是盲目狀態下的自由。究其根本,在于缺乏教師有效的引導。
教師引導下的學習算不算自主學習?這也許是許多教師心中疑慮的問題。現實中,限于學生的年齡和心智發展水平,其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還達不到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給予提示、引導。高效的自主學習更離不開教師有效的引導。特別是初一、高一這樣的學習的起始階段,如何確定學習目標、如何選擇和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等等,都離不開教師有效的指導。
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從傳統的課堂主宰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提供方法、排除障礙、引導深入等方面進行有效的點撥與指導,使學生的學習盡早走上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
二、合作與獨立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對學生的學習和認知有積極的意義。首先,合作學習能激發創造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其次,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培養團隊精神,凝聚人心,增進認識與理解。最后,合作學習促使學生進行不斷地自我反省。現代社會重視人與人的交往與合作,注重培養人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因此教學實踐中要強調合作學習。
獨立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基礎。沒有獨立思考,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與認識,那么,在合作學習中只能是觀眾和聽眾。合作的過程是個體對獨立學習的再認識、再提高,是對獨立學習成果的反思、融化和應用。因此,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必須給予一定的個別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而且還應該要求學生要整理好自己的思考結果和思維,從心理上做好與人交流的準備。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一樣的認知風格。有的學生喜歡獨立思考,而有的學生則喜歡與人交流,這兩種認知風格并不影響學生的認知發展。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偏愛的、較為穩定的學習方式,我們不必強求一律。但對于喜歡獨立思考的學生,我們應注意鼓勵他們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與合作;而對于習慣與人交流的學生,我們則應引導他們經常進行獨立思考,使兩類學生的個性得以更健全的發展。
三、探究與接受
探究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過程。探究性學習是與接受性學習相對的一個概念,其本質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問題性。問題是探究學習的起點和主線,也是探究學習的歸宿。第二是過程性。相對而言,接受性學習重結論,探究學習重過程。第三是開放性。接受性學習是一種封閉性的學習,其特點是學習目標單一、學習過程程序化、學習評價標準化;探究學習是一種開放性學習,其特點是學習目標整體化、學習過程個性化、學習評價多元化。探究學習注重知識,更注重能力,注重認知,也注重情感體驗,強調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探究學習是體現學習的真正價值,實現有意義學習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探究性學習和接受性學習在學生的學習中是同時存在、互為補充的。探究性學習以接受性學習為基礎,而且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又離不開接受性學習。接受性學習的最大價值在于學生不必從零開始學習活動,而是通過繼承接受前人和他人的認識成果,加速個體的認識過程。
就人的個性發展而言,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體活動中,兩者常常相輔相成、結伴而行。由于我們過去過多倚重了接受性學習,把接受性學習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學習則被完全忽略或退居邊緣。因而在我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強調研究性學習,是想找回研究性學習在課程中的應有位置,而非貶低接受性學習的價值。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是要特別重視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不過,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選好探究的問題,富有個性地創造性地開展探究。
總之,新課程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并不意味著對其它學習方式的徹底否定。我們在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同時,更要謀求不同的學習方式之間的平衡,尋求不同的學習方式之間的最佳的配合,以求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2、余文森,《簡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課程.教材.教法》
3、孔企平,《論學習方式的轉變》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
(作者單位:629000四川省遂寧市第二中學校)
《中外教學研究》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