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不僅以亂石鋪街、楷隸相摻的“六分半”書法和刪繁就簡標新立異的水墨畫、尤其以墨竹著稱于世,人稱“畫竹圣手”,他的題畫詩、尤其是題竹詩,更透出這位“揚州八怪”領軍人物的廣闊胸襟。夜讀《鄭板橋集》,時時為詩中的獨特意境拍案叫絕。 請看:“散出少少許,勝人多多許。努力作秋聲,瑤窗弄風雨。”道出了作者以少勝多的立意。但他沒有停留在教條說教層面,用聽不見的“秋聲”和看得到的“風雨”來為墨竹潤色,使之相輔相成,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便給人以生動活潑、弦外之音的多層感受。而“一竿瘦,兩竿夠,三竿湊,四竿救”,則是作者畫竹技巧的心得體會,講得深入淺出,言簡意賅,有悟性者自可從中受益。當然,畫竹的最基本功夫是寫生,因此,他在一首題扇詩中說:“縮寫修篁小扇中,一般落落有清風。墻東便是行庵竹,長向君家學畫工。”道出了深入觀察,揣摸研究的畫竹真諦。 鄭板橋對竹子有著特殊的喜愛,他潑墨畫竹,題詩詠竹,認為竹“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閑中悶中有伴,計中畫中有情。”可以說是竹的摯友與知音了。在為人處世上,他以竹石氣節(jié)自比:“一竹一蘭一石,有節(jié)有香有骨。滿堂君子之人,四時清風拂之。”在積極進取上,他借竹而直抒胸臆:“畫工何事好離奇,一竿掀天去不知。若使循循墻下立,拂云擎日待何時。”表達了何等的積極向上精神。在對愛情的追求上,他借竹詠志,表達護花使者的決心:“筍芽沿江二月新,家家廚前剝春筠。此身愿劈千絲篾,織就湘簾護美人。”在克服困難上,他主張艱苦奮斗自力更生:“一片綠蔭如洗,護竹何勞荊杞。仍將竹作笆籬,求人不如求己。”富含哲理的詩句,通過生活體驗,娓娓道來,沒有驚人之語,卻引人深深思索,大長自己志氣。  鄭板橋坦承自己“吃完幾句有用書,可充飲食;養(yǎng)成數(shù)竿新生竹,直似兒孫。”可見其對竹的特殊感情已到了何種程度。不僅如此,他還是大清國尚未成立的“綠色和平組織”中的一位環(huán)保志愿者,謂予不信,有詩為證:“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吩咐廚人休斫盡,清光留此照攤書。” 作者喜竹,每每以竹自況:“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慧眼獨具,形象傳神,不禁使人聯(lián)想到作者不卑不亢、堅守氣節(jié)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又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既是寫竹,更是寫人,顯示了詩人與黑暗官場頑強抗爭的不屈不撓精神!再如:“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是他在“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的托物言志詩,一個“疑”字,向頂頭上司道出了自己勤政愛民的感人情懷。語言質樸,手法穿插,虛實相間,意味深長。但像他這樣的清官不合時宜,十幾年的七品小令從范縣到濰縣不僅未獲升遷,反因放賑救災而被最后革職。當他兩袖清風回到故鄉(xiāng)揚州,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烏紗擲去不為官,夢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秀竹,秋風江上作釣竿。”雖然成了一介草民,但憂國愛竹之心不改:“二十年前載酒瓶,春風倚醉竹囪亭。而今再種揚州竹,依舊淮南一片春。” 一世清白的鄭板橋,在生活上自然就十分清苦。為了生計,他不僅為民時賣畫,當官后仍然賣畫,罷官后生活窘迫就更得賣畫。往往一幅水墨竹中畫、詩、書法同現(xiàn),被人稱為“三絕”。但當時盛名之下,求他字畫的人天天能擠破門檻,可真正付錢者了了。為一日三餐發(fā)愁的鄭板橋只好撕下面皮,在門口貼出一首打油詩《賣畫告白》曰:“畫竹多于賣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是啊,生存才是硬道理,面子再大頂不了飯啊!這可能是古時文人最早的、也是最典型的商業(yè)廣告。這位集詩人、畫家、書法家于一身的鄭老先生,活到七十三歲,創(chuàng)作了一輩子。死后,他的真跡更是搶手,為收藏家所青睞。 上述題畫詩意境深遠,情操高尚。在詩人筆下,竹既有“努力作秋聲,瑤窗弄風雨”的活潑生動,又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的堅貞氣節(jié);既有“求人不如求己”的自力更生精神,又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頑強態(tài)度,可以說把竹的神韻寫活了寫絕了。我深深感到竹即板橋,是這位老夫子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綠色化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