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春節過的越來越沒味兒,就連除夕夜的“守歲”也早已被“春晚”的歡笑聲、爆竹的噼啪聲和麻將的撞擊聲給沖淡了。
農歷送舊迎新的除夕之夜,闔家團聚在一起,敘舊話新,達旦不眠,民間“守歲”的這一風俗習慣已歷經了1500多年。
南梁詩人徐君倩在《夜坐守歲》詩中寫道:“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一家人圍爐舉杯歡飲,以待新歲曙光將臨的喜悅心情躍然紙上。
詩圣杜甫在除夕夜,回首自己四十年歲月,壯志未酬,貧困潦倒,揮筆寫下:“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的詩句,淋漓盡致地傾訴了自己內心的郁悶和惆悵的心境。
國人為什么要如此如癡如醉地守歲呢?仔細想來,這里除了傳說中的玉皇大帝在除夕夜要向人間撒黃金,天亮時黃金就變成瓦塊的故事之外,更多的應該是為了珍惜生命,珍惜時間,及時勉勵自己吧。
有一首名為《守歲》的古詩:“相邀守歲阿成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當一年瞬間即將過去的時候,能夠靜下心來審視自己一年來的得失,痛惜虛度的光陰,感嘆人生的苦短。我喜歡這首詩,因為這樣的守歲才被賦予了真正的意義,才是最有價值的。
歲月,是由時間構成的。時間如一條滾滾向前的河流,首尾不見其兩端。但宇宙、世界、社會、國家、民族,乃至個體生命的生存、發展與滅亡,無一不在證實著時間的存在。所以,古往今來許多哲人、詩人,甚至凡夫俗子都為時間而迷惑、而震撼、而感動。于是就有了孔夫子于川上“逝者如斯夫”的驚世之嘆,于是就有了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天地情懷……
當舊歲之末與新歲之始交替的鐘聲響起的時候,誰又能守得住舊歲的一分一秒呢?
人世間,的確有不少東西是可以守得住的,如滾滾東逝的長江,我們可以截流筑壩,狂奔飛騰的烈馬,我們可以收韁止步。生活中,有的人能
守得住氣節,有的人能守得住清貧,有的人能守得住寂寞,他們是真正大寫的“人”。而有的人卻能守得住一生的金錢和財富,當了“守財奴”。惟有時間,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也難以挽留一寸一刻。每天的24小時,每年自然輪回的春夏秋冬,不管你高低貴賤、貧富長幼,流去一分就少一分,逝去一日就少一日,決不會無窮無盡。你就是擁有家產萬貫,也買不到太陽不下山,也挽回不了“昨日之日”的韶華與青春。時間也只有化成一種有形的業績時,它才可能作為一個人的價值形式而長留在人間,正如臧克家名篇《有的人》中所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要想守住歲月,就要刻意地去珍惜時光。而惜時之要在于把握住今天。李大釗說得好,世間最可貴的就是“今”,而最容易喪失的也是“今”。
時間是運動的,是由昨天、今天和明天組成的。昨天是今天的過去,明天是今天的未來。過去的已無法把握,只有回憶而已,而明天還不現實也無從把握。真正的現實世界對應的就是今天,因為今天的世界是最真實的。當翻過今日的一頁,迎來一個新的今日的時候,你會感到時間如宇宙之無涯,而人生也在一個個的今日里,走向了生命的終極。
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也是曲折的,人人會經歷悲哀、興奮、沮喪、憂愁、憤怒、恐懼、仇恨等情緒。但是,不管人生怎樣曲折,時間卻永遠都是筆直的。
我們是活給明天,活給未來的。但讓我們最真實地感覺到自我并能改變自我的時間卻是今天。同時,給予了我們勇氣與動力的恰恰是昨天的事業與生活。不忘記昨天也不牽絆于昨天,不浪費今天也不幻想明天,我們便會更好地擁有世界與未來。
只有把守歲變成惜時,并珍惜好、使用好每一個今天,那么,待到明年的守歲,你會看到自我的價值,真正凝成了一座人生的豐碑,留在了歲月里,守望著輝煌人生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