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情緒與腦(一)

     默特 2011-02-14
      情緒與腦
      神經生理學與神經生物化學研究在20世紀的成就, 在一定程度上把心理學, 包括情緒,從神秘莫測中解脫出來,為心理學進入科學殿堂邁進了一大步。應當說,情緒研究的進展,是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而得到的。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情緒生理學已被關注。隨著近年來高科技的發展,許多生理心理學家對心理學腦機制研究的興趣正在增長。然而腦科學的心理學研究范圍似乎更集中在認知方面。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情緒在本質上并不比其他心理過程更主觀。然而,大多數心理學家并不認為只有腦科學才能解釋心理現象。應當說,沒有主觀的行為學的解釋而只有腦的知識,心理學就將化為烏有。而心理學、神經學和行為科學三方面的結合,才是探索情緒基本性質和機制的完整途徑。            

     

    一、情緒生理心理學的理論取向

     

    由于腦科學是生物科學中的難點,心理學又是腦科學中的難點,所以腦的心理科學研究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理論取向是自然的。尤其情緒的主觀體驗方面令人難以琢磨,理論觀點的分歧也常常發生在這一點上。

     

    (一) 普遍化情緒論(generalized emotion theory,簡稱GET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思考和近十幾年情緒生理心理學的探討,情緒的腦科學思路逐漸明晰起來。以勒杜(Ledoux1996)為代表,研究者認為情緒普遍地存在于腦的認知網絡之中。例如,在學習和工作記憶中,情緒是必要的成分。他們是一些情緒生理心理學家,與多數認知心理學家不同,強調情緒在認知中的重要性。但是,他們一般不重視感情的主觀體驗本質,不把感情體驗作為有重要功能的情緒屬性,甚至擯棄體驗作為腦的整個心理機構的一種成分。普遍化情緒論者的大量工作在研究單一情緒系統(如恐懼)時所得的結果認為, 各種情緒是在認知系統中可能出現的一種成分,在特定的情境中可能發生,它們是習得的。這一學派的工作在情緒的神經環路上有很多發現,已經在神經科學中被普遍接受,但很少涉及感情體驗這一情緒的根本話題。

     

    (二)核心感情程序論(central affective program,簡稱CAP

     

    以麥克萊恩(MacLean1990)、潘克塞普(Panksepp1998)為代表,提出腦的核心部位存在著感情的程序系統,這個系統是腦在進化中發生的各類具體情緒的內在機制,情緒是腦的整體機制中產生的主觀體驗狀態。情緒雖然與記憶、學習密切關聯,但不是由它們派生的副現象。核心程序論認為,腦的核心組織,不僅表現為腦的一般激活狀態,而且具有感受性分類的性質。即使在動物簡單的接近—回避反應中,也包含著具體類別的情緒,如眷戀或恐懼。但是,這些相信腦內存在著情緒體驗的研究者認為,在了解任何情緒之前,充分了解每種情緒系統的神經解剖、生理和神經化學基礎,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現階段研究中,采取GET CAP兩種理論取向的研究者的工作,有很多關聯、重疊和交叉之處。近年的發現,很多是相似的和一致的。從GET CAP的探討,無論從哪種理論來說,都承認情緒是腦的意識工作整體操作的重要成分(參閱Panksepp2000)

     

    二、情緒在神經學上的劃分

     

    神經科學家們正在謹慎地測定,感情性的東西是如何從神經活動中產生的。盡管有些發現還是有爭論的,但大多數學者對恐懼、憤怒、悲傷和快樂等單一情緒的神經學劃分都是接受的。然而對驚奇、厭惡、興趣、愛、內疚或羞恥等情緒的看法則不一致。一般來說,腦的感情過程分為三種類別,或曰三級水平。這種分法有兩點需要注意:(1)分類只能說是從神經結構上的相似性或差別來區分的,還不能說是從神經學性質上作出的區分;(2)分類不是截然割裂的,它們之間仍然有許多復雜的神經聯系,因而某些表達情緒的神經活動在不同類別上可以同時或相繼出現,亦即這些神經活動之間的聯系和影響還難以區分,而且不是作為主體的人所能意識到的。

     

    (一) 一級水平:反射性感情反應

     

    在突然發生的情境刺激下直接產生的情緒反應,如驚嚇反射、氣味厭惡、疼痛、體內平衡失調、對美味的愉悅感等,有著相對簡單的神經環路,它們不一定經過思維加工而產生,但是也可以與高級的認知過程相聯系。如對驚奇、厭惡或輕蔑這些往往自發的情緒反應附加上社會意義,就轉化為含有社會意義的驚奇、厭惡或輕蔑了。比如,老人走下樓梯時邁空了一步,就會立即產生驚嚇反應,甚至有點出冷汗,而立即意識到邁步邁空了的這個事實,并產生了自己步履不堅的感嘆。這樣發生在一瞬間的事情,首先出現的是先天反射性反應,而后才是經過認知評價的情緒。這類情緒反應的機制,發生在腦干及其以下部位,包括脊髓、延髓和網狀結構。這些部位的神經通道,保證信息的傳送、能量的供給和反射的自動發生。當神經沖動由此傳遞到高級邊緣部位并傳達到前腦之后,才能完成上面所說的真正的感嘆情緒。

     

    (二) 二級水平:一級情緒

     

    這類情緒,產生于腦中間部位神經環路的加工過程中。情緒環路,包括扣帶回、前額葉、顳皮質等高級邊緣地帶與中腦情緒整合地帶。它們位于腦核心部位,稱為感覺—運動情緒整合環路。這些部位的整合,導致相關的生理、認知、行為和情緒的協調。在哺乳類生物中產生的諸如恐懼、憤怒、悲傷、興趣和愉快等情緒,就屬于這一類;這些是情緒的基本主體,也稱做基本情緒。這些情緒占據邊緣系統的大部分,是情緒的核心機制。按照上例,真正的感嘆情緒就是在這里發生的。這個環路有兩個特點。(1) 它具有承上啟下的功能。信息由最低級神經系統輸入,并由此向更高級中樞傳遞。(2)更為重要的是,這個環路本身,有著復雜的加工機制。環路本身的加工和與前腦之間的輸入、輸出的相互連接,時刻改變著情緒的含義。正是由于這些機制,才實現著人類情緒與認知的聯系,以及人類情緒的社會化。

     

    (三)三級水平:高級情感

     

    高級情感的發生機制,定位在進化晚期擴展的前腦。人類普遍存在的精細而含義深刻的社會性情感,就在這里整合。如羞恥、內疚、輕蔑、羨慕、妒忌、同情等,它們必然與高級的認知過程相聯系而發生。其中一些是從腦核心部位那些生來固有的環路傳導到高級認知部位,有的則是從認知過程傳導到情緒核心地帶,因而它們更多地被認為是習得的。例如,移情、害羞等情緒,可以在上述的環路內直接發生,也可以與認知相聯系。但是,人類對社會性價值的渴望與向往,對藝術的創造與追求等,則是人類獨有的。從人類早期原始的或民間的藝術到經典的音樂、詩歌和舞蹈的演變,反映著高級認知性情感與人類的美感體驗的結合。即使是原始人就有的藝術形式,也是他們簡單的認知與感情的結合(參閱Panksepp2000)

     

    上述情緒三級水平的劃分,主要是指明其在腦部的大致定位。它們每一次發生都是可區分的,但又是可連續存在著的。它們和其他心理活動一樣,是一種過程,是一種情緒流,在人的某種特定的生活情境中發生,對人有一定的意義。因此,當它們進入人的意識時,常常可以連貫起來,表明一定的適應價值。在“911”事件發生的剎那間,巨大的爆炸聲帶給大樓內人們的首先是突然的驚嚇,接著是憑借經驗的判斷:地震!再接著就是奪門而逃。這時人們經受著真正的應激情緒。只有當跑出樓外,繼而眼看著大樓在濃煙中倒塌時,人們在震驚中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眾多人員的傷亡、巨大的經濟損失、對恐怖主義的強烈憤恨和受害者持續的傷痛……從而引起人們從政治上的長期思考。極端強烈事件的發生,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了整個人腦的情緒—認知部位,而且各部位循環地相互作用著。本文集中描述情緒的腦核心機制。對情緒的外周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調節機制,包括對中樞邊緣系統的早期了解,可參閱作者著《人類情緒》一書,在此將不涉及。

     

    三、 情緒腦的神經結構與網絡

     

    自從詹姆斯提出情緒是身體內臟的感覺—運動反應之后,坎農把情緒定位于下丘腦的整合。在這些理論和研究的基礎上,帕佩茲(Pepez, 1937)提出了情緒的“帕佩茲環路”理論。1949年,麥克萊恩在這個環路上附加一些核團,命名為“邊緣系統”,它包括皮質與皮質下結構、扣帶回、海馬皮質、丘腦和下丘腦等部位。在一段時期里, 邊緣系統在情緒腦機制的解釋上占統治地位。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情緒的機構定位已從下丘腦延伸到邊緣系統和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各水平結構,從前額葉皮質到脊髓均包括在內。而原來的邊緣系統,如海馬和乳頭體,已被證明對認知比對情緒過程更為重要, 其中杏仁核是情緒機制的核心部分(Ledoux1992)。

     

    (一)杏仁核

     

    1.杏仁核的情緒功能性概念 

     

    杏仁核(amygdala)是埋藏在大腦顳葉深處的一塊很小的組織,然而,它在確定感覺事件的感情意義上起著重要作用。這一觀點已為大多數研究者所認可。例如,在人類腦成像(brain image)研究中,人類被試體驗到味覺、嗅覺和干渴時,杏仁核的正電子發射斷層照相術(PET)的信號發生改變;對憤怒和恐懼面孔的視知覺,導致人類杏仁核血流改變;用引起不愉快氣味刺激誘導杏仁核的功能性磁共振(fMRI)信號,在正常人那里受到抑制,而在恐怖癥患者則增強(Schneider1999)。更多的研究證明,杏仁核是確定刺激獎懲價值的關鍵結構,是對新異刺激的條件性恐懼、自我獎勵腦刺激以及腦刺激對自主神經系統和行為的情緒反應的關鍵部位。

     

    杏仁核對情緒的影響,最早是從靈長類腦顳葉損傷導致行為改變而發現的。但是新近的研究指出,單獨杏仁核損傷,并不完全消除習得性情緒和習得性獎勵。條件性恐懼反應,可能是由杏仁核及其涉及的其他系統導致的。例如,切除杏仁核,破壞了知覺到的刺激的情緒意義,但是這并不等同于破壞了情緒本身。情緒的動機性標靶功能,并未被非感情過程所取代,這種標靶功能被認為是由一種注意機制所開啟的信息加工,帶有自發的性質。而條件性反應的丟失,可能說明杏仁核與腦的高級部位的聯系(Maren, 1996)

     

    研究者認定,杏仁核這個區域存在著多數量的神經核團,每個核團各自的組合均有獨特的連接分支。這說明了情緒的神經組織的復雜性。那么,杏仁核對情緒的功能是如何進行操作的呢?

     

    2.情緒的基本環路

     

    杏仁核是通過一種復雜的加工過程而接受刺激的。在這個加工過程中,不應把杏仁核理解為僅僅是一個情緒的中心點,而是要把它理解為構成情緒的一種網絡性組織。杏仁核的操作,好像是一個情緒的“計算機系統”,它有著復雜的傳遞通道,整合著內導、外導信息(Ledoux, 1996)。從解剖上說,刺激輸入是從感覺系統到杏仁核;輸出是從杏仁核上行到腦的高級部位和下行到運動系統,在這樣的網絡里進行情緒加工。

     

    許多研究已經揭示,杏仁核具有對情緒的整合作用。情緒刺激,通過感覺丘腦皮質的視、聽、身體、姿勢等活動,傳遞到新皮質聯合區。同時,情緒刺激從丘腦部位又有通路直接達到杏仁核。這后一通道,讓我們理解了杏仁核對許多來自皮質已經模式化了的視覺信息到達杏仁核后如何與情緒發生聯系。例如,視覺區神經元在紋狀體皮質可引出簡單的(無情緒的)視知覺表象;但通過腦的高級部位,才可解釋為什么視覺的高級認知信息與情緒相聯系。同樣,在顳下回皮質也可整合物體的較高級的認知信息,這些在前腦皮質整合的視、聽、身體、姿勢等信息,是一般物體知覺和認知的必需結構。但是,伴隨著認知加工所產生的情緒,必須有杏仁核的參與。

     

    情緒性信息傳遞到杏仁核,進而傳遞到前額葉、顳葉和頂葉的高級復合模式聯合區。這些復合模式區域的信息,也投射到杏仁核和內嗅皮質。而內嗅皮質,是通過杏仁核向海馬組織傳遞信息的內導系統。海馬,是對各種高級認知過程,特別對記憶和空間思維起重要作用的部位。但海馬與杏仁核并無直接聯系。海馬回下腳是海馬主要的外導結構,通過海馬回下腳,信息又投射到內嗅皮質,從而才能影響杏仁核。這就是情緒與記憶可能發生聯系的機制。從此我們清楚地看到,杏仁核與許多前腦部位構成了一個環路。

     

    這樣的描述,顯示了杏仁核復雜的內導、外導連接系統。杏仁核產生對感覺刺激的情緒意義,是依賴于來自視覺皮質的模式識別輸入的。研究還發現,杏仁核神經元對享樂刺激也發生愉悅反應。杏仁核損傷,還破壞動物在學習中刺激與獎懲之間的聯系。杏仁核對復雜的社會性事件也會發生情緒反應,這些反應是杏仁核與前腦新皮質聯系的結果。

     

    還有研究表明,來自新皮質的復合模式刺激向杏仁核的投射,其中的一種重要的功能,是為確定更抽象過程的情緒意義提供基礎。例如,杏仁核接受來自海馬的投射,包含著對空間或關系信息的情緒意義的功能,因為研究者已肯定海馬對空間或關系信息加工的作用。新近一系列對條件性恐懼的研究表明,海馬損傷影響對關系線索的恐懼反應,而不影響對具體刺激的恐懼反應。杏仁核在情緒加工中的作用已被肯定。其內導、外導聯系模式見圖1

     

     

     

    1 杏仁核在情緒過程中輸入輸出聯系模式圖

     

    3.雙環路

     

    新近的研究更加確定了杏仁核是情緒的重要機制。勒杜(Ledoux1992)描述了感覺刺激向杏仁核傳遞的另一條路徑。這條路徑顯示:感覺刺激輸入到丘腦,一條路徑是刺激直接到達杏仁核,而不必首先傳遞到新皮質。這條路徑能夠初步地理解聽覺刺激模式。另一條路徑則是聽覺刺激輸入,在此同時傳遞到中部膝狀體,并達到前額葉內嗅皮質。這條路徑導致對精細聽覺的辨別行為。研究表明,在來自聽覺皮質的投射到達丘腦之前,只是丘腦—杏仁核之間的直接投射,就能發生對聽覺刺激的條件性情緒反應。丘腦—杏仁核投射,是一條“小路”,或稱“捷徑”,而丘腦—皮質—杏仁核投射是一條“大路”,或稱“繞行路”。雙路徑的作用在于:(1)“捷徑”通道保證對來自環境的威脅性刺激更快地被激活,低等水平種屬的動物在探測環境中起重要作用。(2)“捷徑”對信息的評價是初步的,例如,大聲刺激在細胞水平上就足以驚醒杏仁核而預示危險。但在聽覺皮質對刺激的位置、頻率、強度進行精細分析之前,“捷徑”還沒有準備好確定這個威脅性信息的性質去啟動防御反應。因此,只有雙通道的結合所提供的信息,才具有整合意義。(3)雙通道像是一個干擾裝置,通過杏仁核—皮質投射,使皮質轉移,并集中注意于來自外界的危險刺激。從皮質下和皮質兩條通路來的感覺信息,在來自聽覺皮質的投射到達丘腦之前,都在杏仁核集中到它的中心核團。杏仁核的中心核團的興奮,再投射到外側丘腦,激活自主神經系統發生改變,才能導致個體產生具有評價意義的情緒喚醒和行為反應。

     

    總之,杏仁核在廣泛范圍接受及時的、想象的和記憶的輸入刺激,激活簡單的物體特征和物體的記憶表象。所有這些,都是激活情緒關鍵的標靶信息,它們決定性地說明杏仁核在情緒發生中的核心作用(雙通道見圖2)。

     

     

     

    2 杏仁核的感覺輸入雙通道略圖

     

    簡單地說,情緒環路的路徑是:情緒刺激從感官經感覺丘腦皮質攜帶信息,首先到達杏仁核,并立即觸發先天性粗略的情緒。同時,刺激從感官經感覺丘腦皮質,到達前額葉等高級區域,對信息進行加工,并向下傳遞到杏仁核,產生精細的情緒以及對刺激事件意義的意識。

     

    情緒意義信息,有通路從杏仁核返回到前額葉內嗅皮質。信息在從感覺皮質傳遞到額葉內嗅皮質時,經過加工的信息同時傳遞到海馬,在海馬啟動與當前信息有關的早先儲存的信息,攜帶著早先儲存的信息,又返回到內嗅皮質,進行進一步的加工。這時的認知,才是既與過去記憶經驗相聯系的,也是帶有情緒體驗的。

     

    外界千變萬化的刺激,最終與其對人的情緒意義、與人的早先經驗,在當前的大腦加工之中進行整合,產生認知性決策并指導行動。

    (二)眶額回皮質 (前額葉皮質)

     

    1.眶額回皮質(前額葉皮質)的位置及其情緒意義

     

    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位于腦的最前方。前額葉皮質腹側前1/3處,稱做眶額回皮質(orbitalfrontal cortex),位于眼睛與額頭位置。眶額回皮質在人類和靈長類(應當說很大程度上是哺乳類)得到了最精細的發展。眶額回皮質和杏仁核對獎勵和懲罰、情緒和動機的重要作用,表現為最初的強化作用。然而它們的重要性,不僅表現為刺激的最初強化價值,而是執行著原始強化與二級強化之間的模式聯系的加工,從而關系到對情緒和動機的刺激價值的加工(Rolls1999)。這意味著,前額葉皮質是對刺激意義(包括情緒意義)的理解和解釋的高級機構。例如,達馬西奧(Damasio1994) 解釋說:“眶回或前額葉腹側中部皮質對情緒的特殊重要性在于:基本情緒確實依賴于邊緣系統環路、杏仁核和前扣帶回。但是基本情緒的機制,并不能包容情緒行為的全部。這個神經網必須擴大, 需要以前額葉和身體感覺皮質為中介。”在這一點上,我們把對杏仁核的情緒功能的理解和對前額葉皮質的情緒功能的理解聯系了起來。就是說,情緒環路賦予情緒刺激的意義,是通過大腦前額葉皮質的加工實現的。

     

    2.眶額回皮質 (前額葉皮質) 的情緒功能

     

    1)眶額回皮質反應首先出現在感覺水平上。前額葉皮質,是杏仁核環路向新皮質輸送感覺和情緒信息的重要部位。多年來的電生理研究表明,動物的前額葉皮質接受條件性獎勵和條件性聯系刺激,它特別對味覺或感情享受性的獎勵或視覺刺激的預期獎勵價值發生反應。如果刺激的預期獎勵價值來回地改變,眶額回皮質神經元就隨著刺激的改變而改變其反應。如果允許實驗猴充分吃飽,眶額回皮質就停止對食物的形狀和氣味的放電,顯示出神經反應下降,表現為與食物的享受價值的消失相一致(動物不再注意食物)。與此相反,大多數腦的其他“獎勵神經元”對此情境則保持恒常反應,即對味覺刺激的“感覺性質”而不是對“感情性質”進行編碼(Rolls1999),說明情緒刺激(飽食享受)和感覺刺激在這里得到區分。尤其是,當人類愉快地飽食美味之后,食物雖已不在眼前,人仍會報告食物的美味感,而前額葉皮質不再放電。人類的PET fMRI腦成像研究發現,前額葉皮質的改變,反映著味覺、嗅覺、觸覺、音樂等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感受。對曾經受傷的士兵出示受傷時的痛苦照片,導致士兵前額葉皮質再次被誘發(表現為PET測量血流下降),再次產生應激性情緒失調反應。

     

    2)眶額回皮質對情緒的發生是必需的。眶額回皮質或全部前額葉皮質受到損傷的時候,會產生情緒后果。眶額回皮質或前額葉皮質作為對感情事件引發情緒的原因是否是必需的呢?如果是,那么,失去前額葉皮質,大多數情緒體驗及反應就應當被完全破壞。然而,事實并非完全如此。前額葉皮質的功能,不僅只在簡單而直接的意義上對情緒起調節作用。例如,隨著前額葉受到損傷,尤其是眶額回皮質損傷,欣快癥反應或情緒淡漠反應均會出現。研究表明,欣快癥與情緒淡漠反應二者的矛盾現象,是與前額葉皮質不同部位損傷有關的。情緒淡漠,與前額葉皮質背部,尤其是前額葉背部中央皮質部位損傷有關。欣快癥、沖動性,更一般地說,是與前額葉腹部損傷,尤其是與腹部中央和眶額回皮質部位損傷有關的,這些部位都有杏仁核投射的路徑。因此,損傷部位不同,所引起的認知或情緒的變化或缺欠就有所不同。

     

    3)眶額回皮質受損傷并未失去全部情緒反應能力。對前額葉皮質損傷病人的一項研究,給患者進行有輸贏獎勵的撲克牌游戲任務。為贏對方,患者必須作出最好的策略。結果發現,患者終于能夠作出最好的策略,贏了對方,并能明確地作出解釋。但是他們表現出某些缺欠:①正常人在游戲中,即使在還不能清楚地解釋后續步驟的策略是什么的時候,也會相對早地作出后續步驟的策略。而前額葉皮質損傷患者則在能夠描述這些策略之前,未能表現出這些“非意識傾向”。②即便患者能夠明白地描述這些策略,在游戲中有時仍然不能按照這些策略進行,而作出不明智的決定和招致失敗,即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知道”并能說出這些策略。③前額葉皮質損傷患者在做這種游戲時,產生很低的自主性皮膚電位反應。特別在他們使用這些策略失敗時,也不能產生皮膚電位反應,而不像正常人那樣在失敗時產生自發的皮電反應,并以此作為下一步的指導線索(Bechara1997)。

     

    對此結果的解釋在于,失去自發情緒反應,意味著前額葉皮質損傷患者不能產生或追隨標定情緒結果的身體記號──表情。要知道,身體記號常常是在無意識覺知的情緒事件中產生的生理反應,這種反應作為對進一步活動的關鍵信息線索起作用。它們有可能影響情緒最后的意識體驗(像詹姆斯理論所說的那樣)。更肯定的是,情緒的身體記號指導著指定的行為策略(Damasio1998Bechara2000)。對情緒的身體記號的假設,明顯地指出了前額葉皮質在情緒中的作用。它的損傷,與一般的額葉損傷導致情緒的丟失不同。前額葉皮質損傷之后,人們也不能產生某些情緒行為反應,并且不能調節他們自身的活動與這些情緒后果之間的情緒。但是他們并未丟失全部感情反應的能力,并未失去基本情緒,甚至未失去學習情緒的能力。他們仍然是有情緒的人,只是有時他們的活動有些奇怪和令人費解。由此可見,與杏仁核聯系著的前額葉皮質的功能,在高等動物和人類,已經超越了僅僅為維持生存而起作用的粗略情緒的功能。人類的認知模式化的意義加工所賦予情緒的更高級的社會適應的意義,是由前額葉皮質以及其他腦的高級部位的功能實現的,是在情緒的低級機構產生的粗略情緒的基礎上發生的。

     

    (三)扣帶回皮質

     

    扣帶回皮質(gyrus cinguli cortex)是位于大腦兩半球中央兩側從前到后的長條地帶。它的前部特別地牽扯到情緒,并涉及臨床上抑郁、焦慮和其他種痛苦狀態反應。PET fMRI研究顯示多種形式的疼痛和痛苦,甚至疼痛的預期,也會引起前扣帶回右側皮質的fMRI激活(Davidson2000)。在臨床治療中,給患者采用鴉片劑酚酞奴(麻醉劑,也是感情性獎勵藥劑),其扣帶回皮質的PET信號增加,而疼痛體驗下降。令人奇怪的是,疼痛主觀意識體驗的減弱本身,引起扣帶回的激活,而含氮氧麻醉劑會消除扣帶回的PET激活的止痛反應。可見,對疼痛和麻醉的神經編碼可能有更復雜的機制。

     

    不過,有研究報告,對皮膚痛刺激使用催眠術誘導無痛反應,可減少扣帶回皮質的電誘發。因此,對難處理的疼痛患者施以扣帶回皮質外科毀壞手術,經常有治療效果;扣帶回皮質切除術,對多種心理失調有益,如對抑郁癥和強迫癥的治療有益(Kondziolka1999)。臨床抑郁或悲傷,也與扣帶回fMRI激活有關;消化性失調,采用令人不愉快的濃鹽水治療,也引起扣帶回皮質激活;人的渴感體驗,會引起強烈的PET信號。可見,扣帶回皮質更經常地是對負性情緒起作用。可是,扣帶回皮質對其他情緒腦成像研究,產生與眶額回皮質或前額葉皮質同樣的結果。感情性獎勵藥劑如可卡因、酚酞奴,導致fMRI血流信號增強,說明扣帶回皮質對正性情緒也起作用。

     

    四)其他部位

     

    1.背部神經核團(nucleus accumbens

     

    背部神經核團位于前腦皮質下的前部,包含著多巴胺和類鴉片傳遞系統,因而具有誘導正性感情的作用,經常被神經科學家看做獎勵和愉快系統的一般流通渠道,被稱為正性獎勵的感情通道(Koob1997)。千百年來,藥品或毒品構成了一個人類自發的實驗園地,采用藥品或毒品的研究,支持了中腦邊緣系統起著產生正性情緒的刺激作用。

     

    背部神經核團、下丘腦和杏仁核的一部分,以及橋腦側臂核團的這個區域,是多巴胺的投射區。多巴胺是腦的神經愉快傳遞物質(Nash1997)。雖然長期以來認為,對腦的獎勵刺激是被中腦神經核團多巴胺系統所調節的,但是采用電刺激多巴胺投射,只產生微弱的神經激活;與此相反,阻斷多巴胺受體,又導致缺乏享樂感。由此引起了對這個區域更多的研究。

     

    對藥物成癮者進行多巴胺中腦神經核團的腦成像研究表明,藥物對這些成癮者產生強烈的信號。正常人的娛樂活動,也激活背部神經核團的多巴胺系統。在輸贏游戲中,贏者的腦背部神經核團釋放更大量的多巴胺。這是由于放射性藥物的限制減少了多巴胺受體,產生了更多的多巴胺。這些結果似乎表明,多巴胺并不等同于享樂感。貝里奇(Berridge1998)為此進行動物實驗。結果表明,抑制多巴胺遞質,并不能抑制動物對美味食物的享受測量指標。這使研究者意外地發現,多巴胺并不是對食物獎勵的享樂影響所必需的。使用抗多巴胺藥物或損傷多巴胺神經元,仍然產生對美食的感情性反應。令人費解但十分清楚的是,多巴胺在某些方面是必需的,而貝里奇的假設是:“多巴胺對要求、需要是必需的,但對喜歡、喜愛是不必需的。”對喜愛毒品者的實驗表明,抑制多巴胺遞質,并不能抑制他們報告對毒品的喜好。貝里奇還提出,在厭惡情境下,當實驗鼠預期電刺激時,中腦神經核團多巴胺也被激活。由此可見,腦對情緒的正、負性獎懲作用有更大的復雜性。新近的研究發現,中腦神經核團下部有類鴉片受體,它能增加美食的享樂影響。注射嗎啡以激活受體,直接作用于背部和中部核團,足以使正性感情反應增加(Berridge2003)。

     

    2.外側下丘腦(bateral hypothalamus

     

    下丘腦是半個世紀以來最早被認定為與情緒有關的腦結構。切除或損傷外側下丘腦,對動物失去饑餓、性和情緒動機起關鍵作用。而切除腹側中央下丘腦,則增加食欲、社交和攻擊行為。近年來采用電生理測量外側下丘腦,動物對進食,甚至對食物形狀引起一些神經元放電,實驗猴饑餓時比飽食后放電更多(Rolls1999)。這樣的饑餓—飽食敏感性說明,在人類與動物饑餓時,對食物的主觀的或行為的享樂反應有所增加。包括其他對下丘腦的研究引起的動機和行為,肯定地證明下丘腦是產生動機的最原初的物質。但是,電刺激下丘腦是否產生愉快感,則始終有疑問。例如,電刺激腹側下丘腦,使動物失去了對甜食的正性感情反應,而以前的實驗則是動物積極尋找和進食。這個在愉快與動機之間的矛盾現象提示,下丘腦可能具有引起獎勵和動機的更復雜的心理成分的功能,而不僅是感覺愉快。比如,刺激可能由中腦神經核團多巴胺系統所調節,激活了進食的“要求”,而不是獎勵的愉快享受,盡管這兩個過程得到同一后果,但它們仍然有不同的性質和作用方式(Berridge2003)。  

     

    3.腹側黑質(ventral pallidum

     

    腹側黑質位于下丘腦前下側。近年來對它的研究興趣有所增加,是由于發現它作為前腦的組織,是杏仁核的延伸,與杏仁核、神經核聚集體(accumbens)及其他組織相聯系。腹側黑質與下丘腦相同,食物的形狀與氣味激活其神經元放電,它的獨特作用是引起正性感情反應,其神經元被毀壞,則失去享樂而引起厭惡反應。切除背部下丘腦而保持它的完整,就不引起厭惡。它是腦的唯一的一個點,當它被切除(實驗鼠)后,即消失對甜食引發任何正性感情的獎勵作用。這一點提示, 腹側黑質神經元對甜食的正性感情起關鍵作用(Panagis, 1997)。至于對人類的作用,由于它在解剖上體積很小,因此難以進行腦成像觀察。而已有的研究表明,它對人類正性心境起作用。例如,在黑質核團埋藏電極,有時用來治療巴金森氏癥,能延續幾天減少感情性躁狂的發作(Miyawaki2000)。誘導男性的競爭和性喚醒的PET測量發現增加血流量。總之,腹側黑質在情緒加工方面,尤其對正性感情狀態,起特殊的作用,并可能與許多種情緒有關(Berridge2003)。

     

    以上涉及的神經學部位,均顯示與情緒有關。有的部位,如杏仁核環路,其來龍去脈似乎清楚一些;有的部位,如背部神經核團、外側下丘腦、腹側黑質等區域的神經聯系,卻不十分清楚。這可能是由于有些研究成果是從電生理學得到的,有的定位是從神經化學研究得到的。正如前述,要了解情緒的神經學奧秘還要進行艱苦的工作(見圖3)。

     

     

     

    BNST:紋狀體末端底核

     

    RPC:橋尾部網狀核

     

    3 條件性恐懼學習的情緒環路

     

    四、腦的最初情緒系統

     

    這部分將描述基本上屬于神經學劃分二級水平的一級情緒。我們試圖描述這些情緒系統在神經系統的大致的位置。它們均屬于原始的情緒品種,連接著高等動物和人類之間的界限。這使我們既可了解某些高等動物的情緒行為,也可以認識人類的情緒來源。

     

    (一)尋找—期望系統

     

    半個世紀以來,使用自我電刺激法研究動物的尋找行為效應,已有很多成果。這使科學家們了解到,激活許多具體的神經系統部位,能在動物身上引起自我刺激的行為。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當增加腦的多巴胺系統時,能激起哺乳動物的自我刺激形式,這些自我刺激形式調節著動物的動機性尋找行為。而降低多巴胺系統的成分時,所喚醒的感情成分與對它的增強同樣重要。即當這個系統被激活時,感情性喚醒在心理上是相同的,比如它促使動物去探索環境。這同科學家通過嘗試—錯誤的方式從經驗中獲得知識,基本上沒有什么區別(Panksepp1993)。

     

    然而,多巴胺動力系統的強化作用,其整合性可能更多地與降低而不是與提高這個系統的喚醒相聯系。重要的是,這個系統的起伏變化,可調節許多目標指向行為。這些在動物覓食、求偶活動中是必要的。在人類,這個系統與腦的高級部位相聯系,而成為追尋目標的基礎。

     

    由于這個系統可被各種不同的正性誘因所激活,也可能由負性的誘因所激起,因此對于這個有爭議的系統的作用,研究者基本上認為,這是一個正性的欲望—動機系統,大多數效果是激起預期—尋找行為,但也會有些喚醒是厭惡性的,從而產生回避行為。然而,這并不發生概念上的矛盾,因為成功的回避最終可能在腦內喚醒正性誘導過程,喚起正性的激勵過程。

     

    這個系統的腦區定位,在腹側被蓋區(VTA)、中腦邊緣和外側下丘腦—外周導管灰質(PAG)。一般地看,這些位置,均系腦的較古老部位;它發生在哺乳類動物,并延續到人類,可表現為某種程度上帶有自發性質的情緒反應。也由于在人的進化中腦組織有大量的擴展,所以,由社會經驗和社會規范而來的意識性認知對這種情緒的調節遂有增加,從而導致人類高級的目標指向。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机看片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无码黄十八禁网站|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丝瓜影院|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小说|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在线|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乱妇乱女熟妇熟女网站|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四五区|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欧美成本人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糸列| 乱码中字在线观看一二区| 亚洲蜜臀av乱码久久|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漫画|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蜜桃 | 韩国青草无码自慰直播专区 | 在线 欧美 中文 亚洲 精品|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2020国产欧洲精品网站| 成 年 人 黄 色 大 片大 全|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淮北|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看|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专线|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卡1卡2卡新区网站|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福利|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7人人超人人超碰超国产|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VA无码专区国产乱码|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亚欧美日韩香蕉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