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
自從投資茅臺以來,不時聽到好心人的勸告茅臺估值高了,更甚的說茅臺加亞硝酸納等造謠事件,真應了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市場中價格的背后是價格規律和
各種經濟規律在作用,在這各種經濟規律之后,還隱藏著更巨大的力量和規律。我們面對市場的復雜與深奧要不斷探索,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不能簡單地盯著價格
的漲跌,更不能要求復雜的市場整齊劃一,動作一致。股票的價格也是如此。只有理性地、科學地去看待市場經濟中的價格,才能夠發現和掌握這價格背后的規律,
給社會創造出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財富,而避免造成浪費。
雖然茅臺也有不少不足,但至少看來,它是A股中少有的好品種,這種形勢下總聽到不少人說什么什么股票跌跌跌到多少錢就買進,我只能說你不過也是個價格投機
者,真正的長期投資者,真正的想要分享企業成長的人,你以為你在低價買進后,以后幾十年投資就能如此避開下挫嗎?我看這不過給自己找借口罷了,明明就是價
格投機者,狡辯說自己想在最便宜時候買入,呵呵,世間好事總讓你得到,那太美妙了,我在此也沒鼓勵人買股票,但我想,沒人能長期躲過這種下挫。一次兩次躲
開的人,只能說耍小聰明,長期能夠如此嗎?現在雖然不好說最便宜的時候,但我認為這個時候說恐懼,與去年高峰激進買入的思維都是一樣的,想起芒格的話:品
質比價格更重要。更加認同樓主的判斷力比信息更重要。
oliver
要看為什么提價 提價以后的效果 如果是供不應求而提價 提價之后仍然暢銷 那么這種提價就是健康的 可持續的 除非出現提價滯銷的情況; 價值投資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桿秤 只要自己覺得達到自己的預期收益率就很好 所以呢 關于標準的細則 似乎沒有必要過于去爭執. 樓上的網友 茅臺利潤跌去50%這個現象和價值投資無關 事實上 利潤跌去50%也未必不是價值投資 巴菲特曾經買過好股票 最低價和他買入的初始價格差距就有50%, 所以 漲跌幅度和價值投資本身是兩回事. 價值投資是一個體系 漲跌幅度是一個現象 兩者沒有必然的聯系. 很多問題的答案 時間會告訴我們的, 做自己擅長的就可以了 自己不善長的領域 也許正是別人可以大展手腳的地方. 自己選擇 自己負責.
股民老k
茅臺9倍市凈率當然高,可口可樂、微軟的市凈率高嗎?當然也高,我是這么認為。
從質的角度考慮,良好商譽和無形資產是管理能力和壟斷地位的積累,可以看成虛的東西,虛的東西最終必須化為實的東西,那就是凈利潤(其實凈資產也是一樣,
光看凈資產也是虛的,必須化為利潤收入,才有價值)。所以評價茅臺、蘇寧、可口可樂,應該結合市凈率和凈利潤增長率看,如果市凈率太高,那么凈利潤的增長
速度一旦不能跟上,勢必影響估值,即使其商譽再好也沒有用(因為商譽也可能受損、消退、老化,比如伊利),也就是說,護城河也可能變窄。
安全邊際要么在凈利潤增長率上面給出,要么在市凈率上給出,如果能非常確定茅臺凈利潤長年高速增長(30%以上),那么就不要管市凈率。如果不能非常確定茅臺凈利潤長年高速增長(30%以上),那么9倍市凈率當然高,算算何時回收投資就知道了。
與博主再探討一下,巴菲特也好,查理芒格也好,但斌也好,許多優秀的投資人都相信投資是一門哲學,在內在價值的計算上斤斤計較,也許會被查理芒格用那句經
典的話批評。可是我相信,在買入價格上,無論如何,大家都有一個從質到量,從基本面到數字范圍,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而最終要落實到來決定這個數字范圍。
落實時,總不能憑空想象,“高與低”從相對論來說不可能獨立存在,總要有參照物,或取長年凈利增長率,或取凈資產值等等,或取別的股票當前值,或取歷史股
市運行情況,而“綜合考慮”,其實還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化。當然,模糊一點也沒有什么不好,只是這有點唯心主義了,到了某個價格,以經驗看一下各
種數據,哦,大概差不多了,就買入吧,實際上這個思考的過程是一個比較后再確定(模糊量化?)的過程,只要對經濟認識的經驗在、對財務數據認知的基本能力
在,這樣投資當然也是一種方式:模糊投資?經驗主義的唯心投資?
呵呵,就我個人來講,討論高低時,還是想找一個具體一點的參考物,所以就取市凈率吧,即使我可能錯過大機會,但我被風險擊倒的可能性就比較小。--保守型的投資人?
留一份清醒
CBR:同等信用的企業債券利率,目前這個數據一般在5-6%(降息后),茅臺如果今年ROE=40%,則40%/5%=8倍PB是合理的。如果明年、后年茅臺的ROE維持在40%,則明后年繼續保持PB=8是合理的。因此:
2008年,每股凈資產BV=12.5元,則價格P=PB*BV=8*12.5=100元合理。
2009年,每股凈資產BV=16元(30%的分紅后),則價格P=PB*BV=8*16=128元合理。
2010年,每股凈資產BV=20.5元(30%左右的分紅后),則價格P=PB*BV=8*20.5=164元合理。
熊市2年賺64%,可以了!
如果明年、后年茅臺的ROE分別上升到45%、50%,則明后年PB分別為9、10倍是合理的。在這種ROE的情況下,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將大幅度提升:
2008年,每股凈資產BV=12.5元,則價格P=PB*BV=8*12.5=100元合理。
2009年,每股凈資產BV=16.5元(30%的分紅后),則價格P=PB*BV=9*16.5=148元合理。
2010年,每股凈資產BV=22.3元(30%左右的分紅后),則價格P=PB*BV=10*22.3=223元合理。
熊市2年賺123%!
最新數據,供大家探討:
可口可樂,最近5年平均ROE=29.72%,PB=4.3,PE=14。
沃爾瑪,最近5年平均ROE=20.14%,PB=3.2,PE=15。
BBY,最近5年平均ROE=23.60%,PB=1.5,PE=5.6。
高盛,最近5年平均ROE=21.2%,PB=0.5,PE=3.2。(巴老爺子在PB=1的時候成交)
美國綜合企業債券利率CBR=7-8%。
我們永遠要記住,ROE是投資的核心指標,PB、PE、PS是估值指標,現金流(FCF)是鑒定指標。
有興趣的朋友有可以把香港恒生銀行的財務報表拿出來看看,ROE維持在30%,90%的收益用于分紅,PB穩定在5倍左右,2003-2007的股價維持在100元左右,以這個價格買入,相當于5-6%/年的收益,具有很好的“債券性”。
究竟以X%作為要求的資本回報率估算,的確是一個非常具有主觀性的判斷,而且結果相差很大。
比如,今年8月萬科剛發行的無擔保債券的利率=7%,那么ROE=14%的萬科股票可以獲得2倍PB的估值。同期萬科有擔保的債券利率=5.5%。
對于5年期無擔保的債券,其風險與股票沒兩樣。所以這個時點上,這個周期內7%的收益率是可以被投資者接受的。
目前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2.52%,通常債券利率是這個數字的2倍,所以以5%來計算是可以的?,F在大家回過頭去看2001-2004年發行的一些長期企業債券,利率也就4-5%之間。
所以降息對股市、地產的確是利好,因為投資股市、地產的收益率和基本利率一比較,其有利地位就出來了。比如現在買入銀行股,可以獲得10%多的股利率,即使30%分紅,也可以享受3-6%的分紅率,足以與債券收益相比較了!
資本具有逐利性的!這才是核心所在!而非由我等小民決定!
新浪網友
樓上有人說:“就算今年茅臺的凈資產收益率達到40%,而如果我以現價買入,差不多是10倍的PB,買入的收益率在4%,這與按凈資產價值買入一支凈資產收益率4%的爛股的收益率沒什么不同,哈哈”
這位仁兄說對了50%。
因為:10倍PB買茅臺,股利率(ROE/PB)只有4%。
但是,1倍PB買ROE=4%的股票,意味著明年該股票的PB=1,BV=1.04,理論上該股繼續以1倍PB成交,則股價P=PB*BV=1.04。收
益率=4%;后年收益率=8.16%,往后也就是以1.04的N次方成長。所以,寧愿以10倍的PB買ROE=40%的股票,也不能以1倍PB買
ROE=4%的股票。
這也就是巴菲特收購企業的6大標準中,唯一的一個財務指標
附件:巴菲特收購企業的6大標準
“我們希望能夠找到更多像我們現在擁有的企業,當然這需要一些幫助,如同你知道有公司符合以下的條件,打電話或者最好是寫信給我。
(1)巨額交易(每年稅后盈余至少有一千萬美元)
(2)持續穩定獲利(我們對有遠景或具轉機的公司沒興趣)
(3)高股東報酬率(并且甚少舉債)
(4)具備管理階層(我們無法提供)
(5)簡單的企業(若牽涉到太多高科技,我們弄不懂)
(6)合理的價格(在價格不確定前,我們不希望浪費自己與對方太多時間)”
Laoba1
1.pb是最確定的.------但盈利能力ROE才是關鍵,盈利效率低下的凈資產沒有任何意義。
2.DCF最難估準.-------所以要多種方法結合
3.對于茅臺2008年凈資產11估算,ROE40%,以10%作為要求的資本回報率估算.(反對以5%作為基準),則估值為:11*4=44
元.----------這是靜態的數據,而且這個邏輯未必正確,所以應該結合DCF、PEG這些已經被證實較為科學的估值方法,而不是自己隨便定義估值
標準。
路過
PE、PEG、DCF,里面基本上都是提前假設的一些數據,當然,非憑空,依據茅臺經營歷史,論起來也是比較靠譜,但它們是數據,非事實本身。
贊同老K的一些觀點,,“高與低”總要有參照物,而“綜合考慮”,其實還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化。包括此篇文章,如果估茅臺,確實泛泛了。
留一份清醒兄跟帖,茅臺ROE40%,這個40%是否考慮到07、08年預收款財務粉飾?它是事實本身嗎?接下來自然是,如果考慮到粉飾,那么事實本身的
底線是什么?比如從提價、所得稅、高度酒銷量思考,茅臺出廠價428元,實際上是多少?實際不是這個,暫比這高78元,那么以后的出廠
價...?CBR\ROE與PB的簡單數學等式,5%的CBR考慮是最起碼的邊際,但這個ROE,包括老巴的凈資產考慮商譽,它的實際ROE和實際凈資
產,有沒有往深點兒考慮實際ROE是多少?(比如它50.6億的存款稀釋了ROE),實際凈資產(除了商譽它的庫存老酒...)
茅臺個人認為目前是合理的持有價格(之前持有的下的本錢不一樣),買入也不會吃虧,但也占不到大便宜......目前買入,148元,233元以后都能
到,熊市2年賺64%,這是基于股價去做投資的判斷(非實際內涵收益率的判斷),到了后怎么辦?持有還是賣掉......比如到了以后持有,長期基于價值
的內在收益恐占不到大便宜,不賣掉,以后可能撿不回來,也許它不一定大漲,但也可能會一直不貴......
大道至簡
終于看到茅臺的負面評價了,那么茅臺離底部將會越來越近,說實話,我還是比較看好茅臺,象這樣的家底,有中國第一代領導的撐腰,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茅臺有幾點讓我內心很不舒服,不說出來就不痛快:
一:2001年買入它而放棄大家一至看好的五糧液,就因為當時的五糧液盲目多元化,品牌多得連本公司的
員工都記不清楚了,嚴重透支了其多年的品牌積累,而茅臺抓住機遇迅速崛起,才成就了現在的地位,但是,好景不長,當五糧液收縮戰線的時候它卻大肆擴張,品
種多得讓人不敢想象,而又全部用茅臺的牌子,我有一個朋友就是茅臺服務公司的經銷商,上次居然還發現酒里面有一個小蟲子,也不知他們如何在控制質量,另一
方面,茅臺紅酒,啤酒,礦泉水什么都造,而且直接就用茅臺的名字,說實話,我寫這些都有點讓我自己憤怒了,中國的著名品牌就讓他們如此來糟蹋嗎?
二,我在工作之中遇到一個賣茅臺服務公司的業務員,當他推銷茅臺酒的時候店內老板罵他們賣假酒,然后還發生爭吵,從這件事來看,服務公司的酒推起來難度非常大,而他們的業務員也不知道是如何培訓的,在這里不作討論。
三,茅臺今年神話般的增長率肯定會消失,而市場根本不穩定,沒有很大的市場基礎,沒有很好的市場定位,它不是可口可樂,不能用可樂的方式來操作市場,而高端白酒的競爭已經趨于白熱化了,如果茅臺還不轉變思路,“祖傳”的東西未必就不會走下坡路。
四:現在看到國窖1573的強勁崛起,走的路線很好,將經銷商和廠家捆在一起(定向增發),在市場操作
上是很容易成功的,看看競爭更激烈的家電吧,格力用廠商一致的利潤,將公司做到多么的強勢,連國美都不買帳,而茅臺價格一旦不能再次迅速上漲,經銷商利潤
下降會加速,那么是否還有現在這么的榮耀呢?
定力訓練
大家這里討論茅臺比較多,我也說一兩句我與茅臺的“教父級”人物季克良的一次工作交流吧,從中也許能看到一些東西。
去年曾因工作關系,拜訪過季老。這里不談“工作”,只說“印象”:(1)季老真是好人,非常平和、善良:他自己絕不
認為茅臺酒值現在這么高的價,呵呵,他的理想是讓普通人都能喝上茅臺;(2)季老擔心那些以小非名義存在的“內部職工股”賣出以后,小鎮子上一下子出來那
么多有錢的老頭老太太,會造成社會沖擊;(3)其未來發展的確是個重大問題,近兩年在擴張酒池子,那這個完成以后干什么?在那個偏僻的小鎮上,估計是難以
做出什么名堂的,而在這個問題上,顯然公司還沒有作出多大的安排——即便做了安排,又有幾個人能相信它一定成功呢?
謹慎有黃金
現在茅臺有很多質疑的聲音。茅臺的高成長能否長久維持?目前很多優質企業都面臨成長的質疑。這是熊市中我們面臨的一個很主要的問題。若經濟或者企業沒有問
題,股市也許不會下跌這么多。茅臺的業績總體上是很優秀的,這是無疑的。但若中國經濟下行,別說茅臺,就是日用消費品企業也會進入一個低谷期,只是不如鋼
鐵、石化、地產那么明顯。以茅臺目前的業績看,其凈資產收益率可能會達到40%,這很難長久維持,但可長久維持在30%。因此,其每股收益3元是一個穩定
保守的估值。以此計算,給以25倍的市盈率,估值為75元,則其市凈率接近7倍。市場會跌至這個價位么?你也可以給以20倍的市盈率,則其估值為60元;
給以15倍的市盈率,則其估值為45元。我可不那樣想。跌破80元,我會提前動手的。但檢討過去,以130元買進確實有些樂觀了。當時給茅臺未來10年
20%的成長,我想,應給以保守的15%的成長,這樣就會控制你在100元以上買入。這還是受了05年以來牛市思維的影響,看來樂觀主義真的是投資者的大
敵。記住,對任何一家企業,不可給以超過15%的成長,這是巴菲特的教誨,但我沒有記住。不過,我不會看的過低。我至今不相信滬指會跌穿1500點很多。
無論跌穿與否,我會在1500點再次將僅有的錢全部買入?,F在大家都看低至1500點,更有看低至1300點,因這是2005年前的一個政策底。別說
1300點,就是1500點,許多優質股票都會很有價值。另有種思路是,別管大盤跌至什么位置,你買入的股票跌至你心理承受的底限位置可再次補倉。
巴菲特認為,最值投資的資產是那種以較少的資本獲取高報酬的企業,最不值得投資的是那種運用大量資產獲取低報酬的企業。前者每年只需要較少的資本支出,若
這樣的企業還能夠持續成長則是很好的投資目標。而后者的成長對于價值的貢獻則大打折扣甚至有損企業的價值。若一家企業不需要追加投資便可持續維持6%的成
長,給以10%的折現率,則其內在價值可給以25倍的市盈率。一些消費品牌便屬此類。而大量的企業則需要大量的資本支出,扣除股本以及成本的增長,其盈利
只能夠長期維持上下波動,很多的鋼鐵、汽車、石化等資本密集型企業可歸入此類。因其長期并無成長,同樣給以10%的折現率,則其內在價值只可給以平均收益
10倍的市盈率。對于一家穩定成長的優質企業來說,問題的關鍵是以平均收益還是最新的收益來計算市盈率。以貴州茅臺為例,去年收益為3元,今年預計收益為
4.3元。這便是估值的難處。因此,需要對企業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正確把握其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