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在現江西省湖口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在縣城南邊的叫上鐘山,在縣城北邊的叫下鐘山。
關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有以聲命名和以形命名兩說。
蘇軾曾親自乘著小舟,到下鐘山“絕壁下”作了實地考察。親眼看到山下面都是山石洞穴,吞吐著水波;波浪和洞穴相激蕩,發出洪鐘般的響聲,因此認為這便是石鐘山命名的由來。這是以聲命名說。
但“明清時有人認為蘇軾關于石鐘山命名原因的說法是錯誤的”。明清時的人,就是明代的羅洪先和清代的俞樾。針對蘇軾的說法,俞樾指出:“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是有罅隙洞穴的,風浪撞激起來,都會發出類似洪鐘的響聲,“何獨此山為然乎”?這兩座山當中都是空的,每年冬天水落,山腳下就露出了洞門。洞中“左右旁通”,不但寬廣“可容千人”,而且很高,洞頂還有“小憩千年人不識,桃花春潮洞門關”的詩句。到了“最上層”,“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復寬廣”。因此,他認為兩座山的命名,應“當以形論,不當以聲論” ,得出“蓋兩山皆空,如鐘復地,故得鐘名”的結論。這是以形命名說。
其實,如果既從石鐘山的形狀如鐘,又從響聲如鐘,把形、聲兩個方面合起來作為命名的根據,不是更全面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