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的標點
引文內部的標點一般要保持原樣,不能改動;只是內容有刪節時可加省略號,引文內原有的引號可根據需要改換成單引號或雙引號。句子一般不使用雙重的句末點號。如果句子以引文結束,引文的句末點號也是全句的句末點號。引文末尾的句號、問號、嘆號如何同引號配合使用,下面分別說明。 一、引號和句號 話語成句的被獨立使用,引文末尾的句號放在引號內;不成句、不獨立的引用,句號放在引號外。所謂“獨立引用”指不把引文作為作者自己的話的一部分,但引文如果被冒號分隔出來,不同其他句子成分相連接,也可以認為是獨立運用,這時句號用在引號內還是引號外,取決于引文是否成句。例如: (1)漢何休《〈春秋公羊注疏〉序》:“援引他經,失其句讀,以無為有,甚可閔笑也,不可勝記也。”(《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459頁) *(2)《〈春秋公羊傳解詁〉序》:“援引他經,失其句讀。”(《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56頁) (3)老舍說:“劇作者則需在人物頭一次開口,便顯示他的性格,聞其聲知其人。” (4)像老舍所說那樣,“劇作者則需在人物頭一次開口,便顯示他的性格,聞其聲知其人”。 (5)黑格爾說過:錯誤本身乃是“達到真理的一個必然的環節”,“由于這種錯誤,真理才會出現”。(章炳元《“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 例(1)是對原句獨立完整的引用,引文末尾的句號保留在引號內。例(2)引文不是整句的引用,“句讀”后的句號應從后引號的前邊移到后引號的后邊。例(3)引號內的話是在冒號之后獨立使用的完整的句子,句號在引號內。同樣一句話在例(4)用在作者的話“像老舍所說那樣”之后,失去了獨立性,成為作者的話的一部分,句號移到引號外,表示全句末了的停頓。例(5)冒號后的話,有轉述的,有直接引述的,句號是屬于全句而不是屬于引文的,所以放在句末的后引號后。 *(6)中央領導同志提出:浦東開發“膽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大一些。” *(7)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法、修辭法、作文法、思想方法都不作孤立的教學”,“要從實際的聽、說、閱讀之中多多提實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種種法則。” 例(6)“膽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大一些。”不獨立成句,而是作“浦東開發”的謂語,引號內的句號要改到引號外。假如原句沒有“浦東開發”四字,“膽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大一些。”獨立在冒號后作“提出”的賓語,或者引號不是從“膽子”開始,而是從“浦東”開始,句號可留在引號內。例(7)冒號后的話是由兩段引文組成的復句,句號是屬于整個復句,而不是屬于后一段引文的,句號要移到后引號后。 假如作者把兩句或兩句以上的引文作為自己的話的一部分,末尾的句號放在引號內還是引號外?例如: (8)又數百年,宋代有一位吳龍翰,“上丹崖萬仞之巔,夜宿蓮花峰頂。霜月洗空,一碧萬里。”(徐遲《黃山記》) 因為引號內已有一個句號,所以作者把末尾的句號放在引號內。像這樣的情況,也有人把末尾的句號放在引號外,兩種處理辦法都各有道理,可由作者根據具體情況自行選擇。就本例而言,作者的話“又數百年,宋代有一位吳龍翰”在句法上只和引文“上丹崖萬仞之巔,夜宿蓮花峰頂”合成一個句子,后面是另一個句子,后面這句“霜月洗空,一碧萬里”不充當其他句子成分,可以認為是獨立完整地引用的,因此末尾的句號保留在引號內似乎好些。再看另一種類型的例句: *(9)《唐韻》的編者孫愐說陸法言的《切韻》“注有差錯,文復漏誤。若無刊正,何以討論?……輒罄 引文原為四個句子,在例句中都是獨立運用的。他們共同做小句的謂語(小句主語為“陸法言的《切韻》”),即充當句子成分,末尾的句號放在引號后表示大句的結束更合適。 二、引文和問號、嘆號 引用的話在句末獨立使用,問號、嘆號原屬于引文的保留在引號內,否則放在引號外。使用問號、嘆號時需注意問號、嘆號是屬于引文的還是屬于全句的,以免放錯位置。例如: *(1)列車員問我們:“金華站有沒有熟人”? *(2)古人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3)一位少年同學因學習競爭壓力“急得要發瘋”,覺得“一直居人之下,活著又有什么意思呢”? *(4)愛,不宜太投入。什么叫“太投入?”簡言之,就是魂不守舍,不思茶飯。 *(5)在漢高祖面前,大臣陸賈常談論《詩》、《書》中治國道理。漢高祖反感地說:“我是騎在馬上得的天下,用得著什么詩書”?陸賈對他說:“過去可以在馬上打天下,現在怎能還在馬上治天下呢”! *(6)“現在還能買到幾毛錢的書嗎”?“能啊”!“什么書”?“《中華活頁文選》”。對話中提到的幾毛錢就能買到的《中華活頁文選》是今年由中華書局恢復出版的。 *(7)書價上漲令許多讀者難以接受,有些人甚至發出“還買得起書嗎”?的疑問與嘆息。 例(1)的問號不是屬于全句而是屬于引文的,問號要放在引號內,例(2)的問號也是屬于引文的,問號要放在引號內,并在“說”字后加冒號。另一種改法是把問號改為句號,表示全句(陳述句)的句末停頓,引文不再加問號。例(3)的問號是屬于后一段引文的,問號要放在引號內。例(4)的問號不是屬于引文的,問號要移到引號外。例(5)的問號和嘆號是屬于引文的,要移入引號內。例(6)緊跟對話的問號、嘆號和句號是屬于引文的,要從引號外移入引號內。例(7)的問號移入引號內或刪去,引號內的話不獨立成句,有“嗎”字表示疑問語氣,問號可用可不用。 三、獨立成段的引文的標點 獨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末都加引號。引文不止一段時,每段開頭加前引號表示后面的文字是引文,最后一段末尾加后引號表示引文結束。例如: (1)恩格斯的學生拉法格在1990年曾這樣反駁康德主義者(當時沙爾·拉波波特也在內): “……在19世紀初期,我們的資產階級結束了革命性的破壞事業之后,便開始否棄他們的伏爾泰主義哲學。〔……〕 “在歷史上將被稱為資產階級世紀的19世紀末期,知識分子企圖借助康德哲學來粉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 “一個吃著香腸、每天收入五個法郎的工人很明白:老板在掠奪他〔……〕 “問題提得不對,〔……〕如果基督教徒的上帝真的存在而且真的創造了世界,他所作的也不會多于這些。”(《列寧選集》中文第2版第2卷第205~206頁) 四段引文都有引號,第一、二、三段無后引號,最后一段即第四段有后引號。引文中第一個省略號是原有的,其后四個帶六角括號的省略號為本書所加。 獨立成段的引文,比正文多縮進兩格,即第一行開頭空四格,轉行空兩格(分行排列的詩歌每行開頭都空四格),可不加引號,但引文前的正文末尾應有冒號或破折號。縮排的引文可改變字體字號,也可不改變;如果改變,則引文同正文的區別更明顯。例如: (2)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來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戰國策》里的《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篇的頭一段: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把這一段用現代話說一遍,就會發現有很大的差別。(呂叔湘《語言的演變》) (3)關于海南島燒荒開山破壞自然資源的最近一篇報道,我見于《中國法制報》1987年5月26日3版上,讀后,8年前的濃煙烈火久久地困擾著我,不得安寧。現將此文實錄于后—— 五指山位于海南島中部。五指山綿延百里,珍貴的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是個聞名的綠色王國。4月上旬的一天,我們驅車向五指山的主峰駛去。 ………… (徐剛《伐木者,醒來!》) (4)就在那樣不平凡的時刻,在那個可紀念的地方,我第一次聽見唱: 二月里來,好風光, 家家戶戶種田忙。 ………… 冼星海同志指揮得那樣有氣派,姿勢優美,大方;動作有節奏,有感情。(吳伯簫《歌聲》) 例(2)引文提行縮排,使用與正文不同的字體,引文前用冒號提示。例(3)引文提行縮排,使用與正文一樣的字體,引文前用破折號提示。這兩例引文第一行縮進四格,轉行縮進兩格。例(4)引文是分行排的詩歌,每行都縮進四格。縮排不加引號,可保持版面的簡潔,有時還可省掉引號形式轉換的麻煩,如例(2)引文原有的雙引號可保持原樣,不必轉換成單引號。 2007-05-23 選自林穗芳著《標點符號學習與應用》,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