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氣的秘訣
![]() ![]() 喜、怒、哀、樂,可以說是人之常情。古人云:「喜怒哀樂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人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xiàn)出來就叫做「中」,表現(xiàn)出來的都合乎禮節(jié)就叫做「和」;達到了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這就是中庸之道,也就是古人的智慧。 每個人都會生氣,這是人生的天性。有些人感到憂慮時,常會顯出不耐煩的態(tài)度。有些人遭到欺侮時,會采取憤怒的態(tài)度去還擊。無論溫和還是激烈的表現(xiàn)方式,都屬于生氣的一種。 為什么會生氣?通常是別人做了自己認為不對的事情,心中產(chǎn)生憤怒的反應,藉行動來表達不滿的情緒。此時,生氣便成為發(fā)泄情緒的最佳管道。 雖然生氣本身并非是重大的錯誤,但不管生氣的理由是否出自善意,但確實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尤其是無法化解的悶氣,經(jīng)常會導致持續(xù)的悲傷、抑郁、低落的自尊,以及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沖突。 日常生活中,令人生氣的事其實到處都存在著,比如說,我們經(jīng)常為了芝麻小事,忍不住和家人、朋友或同事生氣、爭執(zhí)。事后卻忘了或找不出真正的原因。 人生氣都有理由,但是我們很習慣的不去制止,甚至任由自己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大發(fā)雷霆,這樣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所以,如果我們討厭別人生氣的模樣,就更加不該隨便生氣,應該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隨時用感受的心和體諒的心看待每件事情,如此自然能夠保持冷靜、平和的心境。 如何化解非理性的生氣?以下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不生氣的秘訣: 古時候,西藏有個叫愛地巴的人,他一生氣就跑回家去,然后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后來,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也越來越廣,可是一生氣,他還是繞著房子、土地跑三圈,哪怕累的氣喘吁吁、汗流夾背。當愛地巴年紀很老了,走路已經(jīng)要拄拐仗了,他生氣的時候,還是堅持著圍繞自己的土地和房子轉(zhuǎn)三圈。一次,他生氣,拄著拐仗走到太陽快下山了,還是要堅持;他的孫子恐怕他路上有閃失,所以就跟著他。孫子禁不住問道:「阿公!你生氣就繞著房子和土地跑,這里面有什么秘訣嗎?」愛地巴對孫子說:「年輕時,我一和人吵架、爭論、生氣,我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這么小,土地這么小,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跟人生氣呢?一想到這里氣就全消了。氣消了,我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工作、學習了。」 孫子又問:「阿公!現(xiàn)在你年老了,成了富人,為什么還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呢?」 愛地巴笑著說:「老了生氣時我仍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邊跑邊想──我的房子這么大,土地這么多,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里,我的氣就全消了。」 由此可見,不生氣的最好方法就是學習放松心情,也就是把心胸放寬,避免不必要的計較、爭執(zhí)。人與人相處,必須多為對方考慮、著想,不要只想到自己;只要雙方各退一步,怒氣、怨氣、悶氣就會化解于無形。 說到這里,再為大家講一個師父以慈悲心、寬容心教導徒弟修養(yǎng)身心的例子: 金代禪師非常喜歡蘭花,講經(jīng)說法之余,總會走到蘭園里悉心照料他所栽植的數(shù)百盆各色品種的蘭花。大家都說蘭花好像是禪師的生命。 因此,何必動氣?心理學家指出,其實,控制怒氣的方法很簡單,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就是不把生氣的理由放在心里,借著意志力,把心志專注在有益身心的事上,以消除負面的情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