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膽氣虛
〔證候〕心悸、善驚易怒、坐臥不安、少寐多夢。病情較輕者,時發時止;重者怔忡不寧,心慌 神亂,不能自主。舌苔薄白或如常,脈象動數或虛弦。 〔治法〕鎮驚定志,養心安神。 〔穴位〕 內關 膻中 膽腧 陽陵泉點壓 2、心血不足 〔證候〕心悸頭暈,面色不華,倦怠無力,失眠夢多。舌質淡紅,脈象細弱。 〔治法〕補血養心,益氣安神。 〔穴位〕 內關 膻中 血海 足三里 三陰交 補多瀉少。 3、陰虛火旺 (陰虛生內熱 ) 〔證候〕心悸不寧,心煩少寐,頭昏目眩,五心煩熱,耳鳴腰酸。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象細數。 〔治法〕滋陰清火,養心安神。 〔穴位〕太溪 照海 內關 膻中 太沖 合谷 瀉多補少 4、心陽不振 (陽虛生外寒) 〔證候〕心悸不安,胸悶氣短,面色蒼白,形寒肢冷。 舌質淡白,脈象虛弱或沉細而數。 〔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驚。 〔穴位〕膻中 內關 命門 背腧穴 用灸法 有許多人感到自己的脊背部經常發冷發涼,這是脾陽虛的緣故。如果有脊背部發涼,你就可以從長強穴處由下向上推。 如果是脊背部有發熱的感覺,那就是胃、心、肝膽有火。若是脊背部發熱,你就從肺腧穴由上向下推。 5、水氣凌心 〔證候〕心悸眩暈,胸脘滿悶,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渴不欲飲,惡心吐涎。舌苔白滑,脈象眩滑。 〔治法〕振奮心陽,化氣行水。可用車前子30 克煮水喝,代茶飲,以排濁利濕消水腫。 〔穴位〕膻中 足三里 陰陵泉、 豐隆 瀉法 血海 太溪 平補平瀉 6、心血瘀阻 〔證候〕心悸不安,胸悶不適,心痛時作。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 氣通絡。 〔方藥〕紅花5g,川芎、桃仁各10g. 〔穴位〕膻中 內關 血海 三陰交 合谷 太沖 瀉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