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為什么要合掌垂手(松肩)?
一、佛法調心方面的涵義
1、代表謙下。
2、代表放下。
放下煩惱、憂愁、緊張、掛礙,種種執著、個性。
心有掛礙、緊張,則肩必聳起;
肩放松、放下之同時,妾念也放下┐ │萬緣放下,一心正念。 仍合掌,一心專注,覺照念佛 ┘
二、解剖生理方面的意義
(1)此動作,可拉開放松肩胛附近的肌肉、韌帶,使肩關節靈活,解除肩硬、酸痛等癥狀。
很少能自己覺察而去放松,久之,肌肉就緊縮、變短硬,也壓迫血管,血流不通,肌肉代謝的廢物,因‘交通阻塞’而送不走,局部堆積,就出現肩膀酸痛等癥狀。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肩凝等病癥,出現之年齡明顯提早,昔日言‘五十肩’,現在‘三十肩’、‘二十肩’大有人在。
我們由圖可了解、肩胛附近的構造:
肩關節的構造:
肩胛骨(1)外側有個‘凹窩’ ┐ │‘球狀頭’卡入凹窩—形成肩關節。 手臂‘肱骨’(2)上方是個‘球狀頭’┘
┌肩峰(3)—在肩之最高峰┐ 肩胛骨還有二突出構造│ │二者以韌帶(藍)相連接。 └啄突(4)—形狀如鳥嘴 ┘
第二肩關節:
‘肩峰(3)—鎖骨(5)’也以韌帶相連,如‘拱門’。拱門和肱骨又形成了一個關節,號稱第二肩關節。上肢運動,除了靠以上二肩關節,尚須靠‘鎖骨—胸骨(6)’、‘肩胛—鎖骨’關節之配合。
·下圖是以簡單‘線條’,代表位于背部而和‘肩胛骨’活動有關之肌肉,由圖可看出,肩胛骨‘內側’的肌肉,連接到‘頸椎’和‘胸椎’。
·將肩自然松、落(如掉下般),又合掌下垂于中線(端正而松柔),合掌之手,沿中線,再往下伸拉一些,(上身不動,肩、肘松),可將二肩胛骨,拉得更開闊、更舒服。使平日已緊繃縮短的肌肉,韌帶都拉長,拉松。
(2)且因拉開頸椎、胸椎間隙,使肩、手之神經舒暢,血流豐富。
·由右圖左右手,可了解整個上肢神經,追溯其來源,是由‘頸椎’(4、5、6、7)及‘胸椎’之間的‘椎間孔’出來(會合為臂神經叢)。亦即頸椎第5、6、7、8對神經,和第一胸椎的神經,支配肩部和手,而平日仰頭之動作常會壓迫這些神經,故造成肩酸痛、手麻、無力。
·若不配合俯首,拉開頸椎及胸椎,舒活神經,則長期壓迫,不只肩會酸痛,連手臂、手指亦會酸、麻、痛。若能俯首,拉開頸椎,則可改善。故此動作之要領,是要在垂頭狀態下,松肩。
·古人看相,言‘手長’是好相,圣人手長及膝,佛之三十二相,有‘正立手摩膝相’,可能是圣人不緊張執著,心寬柔、不聳肩局促,故肩松,手長吧!
●日常運用:
日常生活中,宜用此‘松肩,手腕柔軟’之原則,氣血通暢。
如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