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義》——公冶長第五(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a6ku.html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這一句很關鍵,反映了孔子在特定狀態下的志向。孔子說,如果大道不能實現的話,那我就乘著木筏到海上去漂浮。“道不行”,就是說孔子實現太平世界的理想不能夠真正用于天下。如果這樣,那跟從我的人或許是由吧。“由”,仲由,字子路,是孔子眾子弟里最好勇的一個,是個性急、率真的人。子路聽到了就很高興——老師難得表揚自己一次,但孔子馬上又說,子路在勇敢方面超過我,可是“無所取材”。“材”,同剪裁的“裁”。什么叫“無所取裁”?不能對事情作出正確的評價、判斷——因為他魯莽從事。所以后來孔子說子路“暴虎馮河”:子路確實很勇敢,空手和老虎搏斗,渡黃河不用船只,結果呢?徒手搏虎,只能被老虎所傷;不用船只渡河,自然會游得很辛苦。這跟李逵有點相似,李逵聽到人家說宋江不義,他上了梁山刷刷刷幾斧頭下去就把“替天行道”的旗幟給砍倒了。不事先調查事情的真相,先砍倒旗幟再說——確實有勇氣,可是有勇無謀。子路就是過于性急。 孔子對子貢是先抑后揚:你只是器,但是器里面最高貴的;對子路是先褒后貶。孔子強調因材施教,他的這一教育觀念在《公冶長》這一篇里得到了最清晰的體現。孔子對不同的弟子用的教育方法是不一樣的,他對每一個弟子的性格都非常了解。子路這個人有勇氣,但太魯莽,所以孔子要給他潑點冷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