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感受到的災難和危機要比新聞報道的嚴重。”當記者接通東京日本友人的電話,對方在電話里急促地說道,“到處是流動的人群,人們的恐慌已經開始慢慢蔓延,大家現在最擔心的是核電站是否會失控。即便是在距離福島200公里外的東京,往日正常的生活秩序也快要被打亂了。”
目前,3月11日發生在日本的強烈地震引發的海嘯和核輻射已經讓各國人民感到不安。截至17日18時,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造成5457人死亡、9508人失蹤。同時,核輻射危機已成為多國關心和爭論的焦點。
經濟生活秩序被打亂
“地震、海嘯和核泄露造成的當前形勢,是二戰結束以來的65年里最嚴重的危機。”日本首相菅直人在地震發生兩天后表示。
當14日(周一)股票市場重新開盤時,這場地震與海嘯災難已經迅速演變成一場不斷升級的核危機,福島第一核電廠已經發生了3起核爆炸。周一下跌6.2%后,日經225指數周二收盤再度下挫10.6%。這意味著,在遭受地震和海嘯襲擊后的兩天里,日本股市已經失掉了1/5的市值。亞洲其他市場也全線走低,周二歐美股市開盤后,繼續大幅下挫。
雖然現在的估算還只是初步的,但日本這場地震帶來的損失絕對是個天文數字。
盡管沒有受到任何物理傷害,但受限電政策影響,一些工廠依然將關閉,東京“不夜城”銀座也開始熄燈節電。日本最大的幾個出口商,包括三大汽車廠商豐田、本田和尼桑本周一(14日)都已經關閉了他們在日本的大部分工廠。電子巨頭索尼公司也關閉了大部分工廠,稱無法確定何時恢復生產。
日本是世界主要的電子產品制造國,根據研究咨詢公司數據統計,去年日本生產電腦、消費性電子和通信裝置占全球的14%。
高盛集團的一份報告指出,短期內全球電子業的供應鏈將遭到“極大破壞”。比如,韓國公司對日本液晶顯示器玻璃、芯片設備、硅片和其它用于半導體產品的電子元件就有較高的依賴性。中國、歐洲和北美等地的工廠可能也會難以獲得所需要的零部件。但多數經濟學家預期全球供應鏈中的多數日本產品不會缺失太久。
過去20年間,日本一直在衰退與增長之間徘徊。許多投資者都預期,債務問題將是日本下一個爆發的經濟災難。日本大地震的發生正值日本政府與財政赤字進行艱難斗爭之際。美國經濟學家魯比尼說,日本地震是該國在“最壞的時間發生的最壞的事”。魯比尼稱,地震過后日本將需要進行財政刺激來重建經濟,但是日本已經背負了高額的預算赤字和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問題,地震后的重建將令日本不堪重負。
同時,這次大地震將會導致史上最嚴重的保險損失。不過,分析人士認為,這些損失可以被保險業和再保險業吸收,而不會造成廣泛的償付問題或無法解決的財務壓力。
地震對住宅房地產的損害由現有的日本政府支持的地震保險系統承擔,日本政府可承受高達526億美元的住宅地震損失。日本非壽險公司近年來已經積累了大量的住宅巨災準備金,達到64億美元,占其在此機制下潛在債務的88.4%。
不過,經濟學家提醒,所有對遭災的日本經濟損失的估量,其前提必然是核泄漏未造成重大影響,換句說話,如果可以確鑿證明在核泄漏方面未出現重大問題。
核輻射危機
上周五(3月11日),日本地震發生時,日本股市距離收盤只有14分鐘。當地震襲來,交易員們開始拋售股票,日經225指數在14分鐘內下跌了1%。但投資者們當時還不知道,地震引發了一場毀滅性的海嘯正向日本海岸襲來,更加沒有料到的是,因為冷卻系統停止運作導致的核電站爆炸引發的核輻射危機會擊垮了很多從沒有被地震嚇倒過的日本國民。
一個星期的時間里,在日本福島1號核電站的四座反應堆接連發生重大險情。福島1號核電站內共有6座反應堆,其中1、2、3號反應堆在地震發生后自動停止運行,但先后發生了爆炸,造成兩座廠房和一座反應堆外殼受損。電站冷卻系統因被海嘯引起的洪水淹沒癱瘓,反應堆內核燃料溫度居高不下,救援人員只好用消防水龍頭吸海水為反應堆降溫。
造成各類放射性物質大量泄漏后,750名救援人員紛紛撤走。目前,仍然有一支人數不多但相當精干的搶險救援隊始終堅守在核反應堆附近工作,成為阻止福島核電站局面繼續惡化的最后一道防線。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確保每分鐘都有數百立方米海水源源不斷地注入震后“高燒不退”的反應堆中,并確保堆內壓力始終保持正常。
這些堅守電站的搶險隊員有的是經驗豐富的退休老工人,也有的是志愿加入搶險隊伍的電站骨干力量。盡管他們身穿最現代化的防護服,但仍不足以抵抗控制室外高強度放射線的危害。1986年,參與切爾諾貝利電站救援任務的176名工人中,有很多在任務結束后數周就不幸因接受了大劑量輻射而去世,當地還有50萬居民的健康受到了嚴重影響。由于保護措施到位,福島核電站預計不會發生類似切爾諾貝利那樣的大災難,但工人健康仍將嚴重受損。
此外,日本震區未來幾天內可能發生雨雪天氣,也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一些放射性物質可能會隨著雨雪降落地面,給本已遭受重創的當地人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同時,關于一些核輻射向外擴散的謠言,世界衛生組織駐中國代表16日表示,并未發現日本福島核電站核輻射向外大幅擴散的跡象。
隨著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震后危機遲遲不見緩解,許多國家民眾開始擔心,核能是否真的如同一些媒體宣傳的那樣,是種“清潔干凈的未來能源”。這個問題在許多歐洲國家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在大規模的民眾抗議過后,德國總理默克爾15日宣布,該國7座1980年前修建的核電站將“暫時關閉”。擁有5座核電站的瑞士此前也表示,未來將凍結新的核電站建設計劃,現有核電站將在達到滋生使用壽命后將停止使用,不再修建“接班站”。
英國、意大利、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則一致宣布,日本的核輻射危機將不會影響各國的核電發展計劃。核電占全部發電量的80%以上的法國則反復宣布,該國50多座核電站是“最安全的”。
重創世界經濟
美國高頻經濟信息社首席經濟學家卡爾·溫伯格說,雖然目前仍無法準確計算地震的影響,但鑒于現狀,此次地震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可能大于阪神大地震。而且,無論是“9.11”恐怖襲擊事件后的紐約,還是被“卡特里娜”颶風重創的新奧爾良市,都在遭受巨大災難后出現經濟衰退,本次地震將給本就不振的日本經濟帶來重創。
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由于大地震導致該國煉油設施破壞,進口需求減少,國際油價11日出現大幅回落,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一周來首次盤中跌破每桶100美元。
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交易員雷蒙德·卡本說:“日本大地震將推動油價下跌,但不會持久。”他認為,按照以往經驗,國際范圍內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后,油價最初反應是下跌,但短期內就會反彈,因為重建過程將使原油需求增加,從而推動油價上漲。
溫伯格說,日本為重建籌措資金,有可能加劇全球資產拋售趨勢。日本需要大量重建資金,但目前日本政府債務是經濟總量的兩倍還多,為所有發達國家之最,而且日本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近10%,政府沒有過多資源可以利用。這就可能導致日本在海外的投資回流,從而引發資產拋售。另外,大量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因為需要償付地震損失,也會出售資產。全球金融市場因此可能面臨動蕩。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0年日本私人在國外投資總額為1660億美元。日本是美國國債的第三大持有者,截至2010年年底,共持有美國國債近9000億美元。如果日本出售美國國債,美元將走低,美國融資成本將進一步上漲,無疑會令美國債務雪上加霜。
雖然短期內日本經濟將出現萎縮,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重建過程可以創造就業,長期來看有利于日本經濟發展。卡利什說,在重建過程中,無論是政府還是私營部門都會進行大量投資,“因此我相信,在未來幾年,日本經濟會因此增長。”
美國奧本海默基金總經理李山泉說,日本災后要恢復生產,首先要恢復供電,但目前來看,短期內核能將受到極大限制,勢必加劇對傳統能源原油和煤炭的需求。因此,他認為原油價格將進一步上漲,全球將面臨更大的通貨膨脹壓力。作為世界大宗商品的主要進口國,日本的災后重建以及之后的經濟發展都需要大量原材料,全球范圍內大宗商品需求增加,將推高物價,加大全球通脹預期。
目前,據統計,受地震影響而停產的日本上市公司主要涵蓋科技、汽車制造、運輸等行業,其中包括,索尼、松下、佳能、尼康、豐田、日產、本田、軟銀及日本全球最大的鐵路旅客運輸公司東日本公司等。由于日本在全球產業鏈中具有重要地位,地震造成的臨時性出口中斷必然會對其他國家企業造成影響,盡管這并不直接影響到中國,但將沖擊全球多個產業給中國經濟帶來間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