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生的情緒發展特點 ①情緒活動具有外露性。 初中生的情緒活動相比之下還是外露的占多數。初中生敞開心扉接受大千世界帶給他們的無窮無盡的信息,像海綿吸水那樣吮吸著周圍各種各樣的知識,純潔、天真、單一是他們情緒活動的基本方面。遇到高興、歡樂的事,他們無遮無攔,開口大笑;遇到困難、傷心的事,他們雙眉緊鎖,哭喪著臉。 初中生情緒活動的外露特點,給教師提供了了解學生的方便途徑.。初中生隨著年級和年齡的變化,到了初中高年級以后,學生的外露性情緒特點也會隨著他們內心秘密的增加而變得復雜起來。這時文飾的內隱的情緒活動增多,情緒活動的閉鎖性將部分地替代外露性,出現轉向青年階段的情緒特點。 ②情緒體驗具有迅速性。 初中生情緒活動在反應時間上的特點是情緒體驗迅速。他們的情緒反應來得快,平息得也快,維持的時間相對較短。尤其在初中低年級學生身上,教師還經常見到他們像兒童那樣“破涕為笑”的現象,可見初中生的情緒活動仍然存在著喜怒無常的不穩定性。 情緒體驗迅速,意味著初中生的情緒反應很快到達激烈的程度。越是意外的、突然出現的誘發因素,導致的情緒反應也越強烈,不管它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肯定的還是否定的,無一例外。 ③情緒活動具有兩極性。 首先,情緒體驗具有兩極性。 情緒的兩極性,主要表現在初中生對同一事物,同時出現兩種對立的內心體驗。例如,初中生面臨考試,他們感到既興奮又不安,興奮的是,帶有躍躍欲試的心情,不安可能就是有一些擔心。一旦考試完畢,學生感到一種輕松,而在輕松的同時,難免對成績好壞產生擔憂。這種快樂與悲哀,愉快與憂愁,肯定與否定的情緒體驗,從性質上說應該是相互排斥、絕對對立的,然而在初中生的情緒活動中卻同時表現,而且顯示出協調與統一的一面。 其次,情緒效能具有兩極性。例如,恐懼與焦慮的情緒,可能使初中生出現旺盛的斗志,增加他們的活動力量;也可能減弱初中生的活動力量,在情景面前手足無措而喪失斗志。情緒效能上的兩極性,主要表現在增力與減力的不同作用,這是由初中生當時的心理準備狀況來決定的。 最后,情緒性質具有兩極性。區分為積極性情緒和消極性情緒。例如,輕松的情緒狀態可能有利于初中生的身體健康,然而卻不一定有利于工作任務的完成,按照心理要求,適當的緊張度是出色完成工作任務所不可缺少的。 二、中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特點 自我意識是指主體對自身的意識,是個性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個重要標志。自我意識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對自己機體及其狀態的認識;二是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認識;三是對自己思維、情感意識等心理活動的意識,包括自我觀念、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尊心、自豪感、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識是后天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自我意識的發展情況直接關系到個人的健康個性的形成,同時標志著個性形成和發展的水平。1~3歲是自我意識的第一飛躍期,從知道“我“開始。青年期是自我意識的第二飛躍期,從青春期開始。 (2)初中生自我意識的發展特點 初中生時期是自我意識的主觀化時期,是自我意識開始逐漸成熟期,進入心理自我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中,學生的個性逐漸形成,能以他自己的傾向和價值觀、世界觀去對待社會,處理問題,實現各自的人生價值。一般來說,到了青年期,自我評價能力已經接近成熟,能夠比較全面地對自己和別人作出評價。 三、中小學生人際關系的發展特點 中小學生的人際交往對象,主要包括同伴、父母、老師。 (1)同伴交往 步入青春期后,初中生產生了許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他們需要有能傾吐煩惱、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朋友。因此,初中生逐漸克服了團伙的同伴交往方式,交友范圍逐漸縮小,只選擇一至兩個同性同伴作為最要好的朋友。初中生的逐漸將感情的的中心從父母移向關系密切的朋友。初中生選擇朋友的標準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①有共同的知趣和追求。 ②有共同的苦悶和煩惱。 ③性格相近。 ④在許多方面能相互理解。 ⑤隨著身體的發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現,初中生逐漸開始意識到同伴的性別問題,并對異性發生興趣,或者在異性同伴面前表露出漠不關心,或者在言行中表現出對異性同伴的輕視,或者以一種不友好的方式攻擊對方。到了初中后期,男女生之間逐漸開始融洽相處,并且在大多數男生與女生心中都會有一位自己喜愛的異性朋友。當然這種愛慕之情是很幼稚的。 (2)親子交往 進入青春期后,隨著獨立意識和反抗心理的產生,初中生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發生微妙的變化,他們進一步減少了對父母的依賴,增加了反抗性情緒。這種變化具體表現在:①由于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戀對象,初中生與父母的情感便不如以前親密了。②初中生要求獨立的愿望十分強烈,對于父母對他們的干涉和控制,表現出行為上的反抗。③初中生對任何事情都喜歡自己分析和判斷,不愿意接受現成的觀念和規范。因此,他們開始重新審視以前一貫信奉的父母的許多觀點。④隨著初中生生活范圍的擴大,會有其他成人的形象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他們的心目中,特別是一些近乎理想的形象,使父母相形之下黯然失色;同時,隨著初中生思維水平和認識能力的提供,他們逐漸發現存在于父母身上的、過去從未覺察的某些缺點,這些都將削弱父母的榜樣作用。 (3)師生交往 初中生從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師。他們對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評價,并且在心目中總有一兩個較為欽佩的教師。初中生所喜愛的教師一般具有以下特點:知識淵博,授課水平高,熱情和藹,關心學生的成長,有朝氣。在初中生心目中,他們所喜愛的教師幾乎能達到十全十美的程度,并能在行動上作出積極的反映。對于所喜愛的教師負責的科目,他們會努力去學,對于其要求,認真執行,對其各種意見和看法,會毫不懷疑地接受和吸取。相反,對于他們不喜歡的教師的各種意見都持拒絕態度。 四、中學生心理發展的主要特點 青少年期是由兒童向成人過渡的時期,由于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尤其是性的成熟,第一、第二性征的相繼出現,引起了一系列的不同于孩子又不同于成人的明顯變化。其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主要有: (1)過渡性 即從幼稚期向成熟期過渡。主要表現為:①身體發育方面,十七八歲的青少年,已經基本具備成人的特征,但實際上他們正處于發育期,還未達到完全成熟;②在思維水平發展方面,他們的邏輯思維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有可能學習系統、全面的知識,理解一些問題,但又很不深刻,很不全面,思維逐漸從以形象化為主向抽象化為主轉變;③在抑制品質方面,他們開始比較自覺地完成學習任務,但控制情感、自我監督的能力還不高;④在獨立性方面,對成人的依賴逐漸減弱,獨立意識增強。 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思(L.S.Holling worth,1928)用“心理性斷乳”這一概念來描述青少年期的這一變化。正如“生理性斷乳”一樣,他們一方面顯示出成長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大適應新社會生活條件的現象。由于獨立意識增強,產生了對成人的干涉和“壓迫”的反抗,因此,容易發生教育上的種種困惑,青少年開始與成人發生“沖突”,所以,西方心理學常用“危機期”、“反抗期”來代表青少年期發展的這一顯著特征,甚至直接將青少年期稱為“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在3歲左右)。 此時的青少年,開始以批評的眼光看待父母和教師,要求父母、教師給他們更大的自由,把他們當成大人,讓他們獨立地做事。他們開始討厭別人的干涉、監督。他們與成人真的沒差別了嗎?真的可以完全獨立了嗎?不是的。首先,他們在認識、情感、行為上,還帶有孩子氣的特點,缺乏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其次,由于家庭不十分鼓勵子女盡早獨立,使青少年的依賴性還相當強,獨立生活、獨立工作能力還較差,形成了獨立意識與獨立能力之間的不同步現象。 (2)閉鎖性 閉鎖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具有某種含蓄、內隱的特點。它是相對于人的外部行為表現與內部心理活動之間的一致性而言的。 青少年的閉鎖性首先表現在開始有了“內心的秘密”。愿意有自己的房間,自己的抽屜要上鎖,反感別人隨便翻動自己的房間,開始記日記,向自己傾訴內心的秘密。由于日記愿意傾聽,又不會泄密,所以,青少年都愿意在日記中探求自我,反思自我,理解自我,追求自我。其次,青少年的閉鎖性還表現在與人交往變得不那么坦率了。 青少年的心理閉鎖性,使他們不輕易向別人吐露真情,交往中要求較高,選擇條件較苛刻,因此,他們不僅與父母、教師之間不易溝通,在同齡人中也不易找到真正的知音,常常感到不被人理解。青少年希望被人理解,希望有朋友與其閉鎖性之間的矛盾,往往導致心理的孤獨感。 (3)社會性 青少年心理帶有更多的社會性。主要表現為:在認知方面,青少年已經不拘泥于小學兒童那種只關心、觀察、思考自己或者自己周圍生活中那些具體的事物,而是開始以極大興趣去觀察、思考和判斷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他們希望從中找出現象的本質,形成自己的看法;在感情方面,社會性情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穩定;在個性傾向性方面,逐漸形成了一定的為人處世的態度,以及行為方式。 由于青少年對社會生活的關注,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他們已經不再像幼兒、小兒童那樣更多地受家庭、學校的影響,而是隨著交往領域的擴大,活動而是隨著交往領域的擴大,活動范圍的增加,更多地受同齡人團體及社會風氣的影響。因此,對青少年的教育必須堅持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