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讀書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是的,圣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雖然貴重,但只要我們讀好書,就會得到比黃金更貴重的東西——文化知識。
對我們教師來說,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正如高爾基所說: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 從《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了解到先人認識身邊事物樸素的理論基礎;從《論語》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懂得了處人事、求學問最為重要的原則;從王維的《山居秋瞑》“名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品嘗到恬然寧靜、淡泊名利、永沫清風的自然之趣。 讀一些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就像擁有了個人最忠實的導師,可以隨時隨地地與教育專家、名師進行交流,與他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進行碰撞。 就拿上學期準備公開課來講,在剛剛接受任務的時候,我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內心深處既感謝同伴對我的信任和幫助,同時又害怕自己無法完成任務。帶著這樣的心理,我提早一個月進入了艱苦的“磨課”期。 在磨課的過程中,有三本書一直陪著我,給了我啟迪,給了我力量。 在如何體現一節課的重點這個問題上,是《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專題研究》這本書告訴了我答案,讓我明確了方向。 在備課的過程中,《好課是這樣煉成的》這本書,名師精湛的教學設計,精彩的教學片段以及精巧的教學引導,讓我受益非淺,更是讓我的課堂增色不少。 特別是看了斯苗兒老師《教師如何在磨課中成長》這篇文章之后,我端正了心態:只有把每次上課當作自己的磨課舞臺,當作向老師們尋求幫助的機會(就像今天這樣,向在座各位學習),只有這樣,才會一次次把課磨亮,才會讓演講變得更精彩!也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從而“得之非求”也。 正是這一次次試教,一次次失敗,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學的魅力,課堂的生命力以及自身的不足與蒼白,更切身的體會到多讀書、讀好書的重要作用。 又如德國詩人歌德所言: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交談。在與朱永新教授“交談”之后,我更是豁然開朗。 教育是什么?在他的《教育文集》中說:“教育是一首詩”,“詩的名字叫熱愛/在每個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顆母親的心”“詩的名字叫未來/在傳承文明的長河里/有一條破浪的船”。 那教師是什么?教師是辛勤的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還是勞作到死吐絲方盡的春蠶?不,教師就是教師,應該是一個永遠讓學生記住并學習的人。 而我們教師更應該“享受著教育的幸福” “享受教育的幸福”這是多么富有詩意的話語呀!細細品來,的確如此!課堂上,我們與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思考。當我們和學生一起進入一種人課合一的境界時,我們就收獲的是心與心的交流而帶來的幸福。 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在成就自我的過程中享受著一份充實與成功!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是我們教師專業底蘊得以厚實的源頭活水。吾生有涯,而知無涯。我們只有通過讀書,不斷地進行“充電”,才能使自己的職業生涯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杜甫有一句詩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用到我們教師身上,那就是“讀書破萬卷,教學定有神!” 前路漫漫何所依,書卷飄香伴我行!我會繼續讀書、愛書,更會帶著我的學生在書山中攀爬、書海中遨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