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足少陽膽經及穴位圖5

     清靜虛無69 2011-03-30
    光明穴(絡穴) G37 {足少陽膽經}
    外踝高點上5寸,腓骨前緣處取穴
    清肝明目、消脹止痛 目痛、夜盲、乳脹痛、下肢痿、脛熱膝痛 絡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
    [解剖]在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
    [主治]目痛,夜盲,乳脹痛,膝痛,下肢痿痹,頰腫。
    [配伍]配肝俞、腎俞、風池、目窗、睛明、行間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內障。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膽經絡穴。
    【穴義】 膽經氣血至此后變為純陽之氣。 
    【名解】1)光明。光明,光徹明亮也。本穴物質為陽輔穴傳來的溼熱風氣,上至本穴后,此氣吸熱而變為純陽之氣,天部的水濕盡散并變得光徹明亮,故名光明。
    2)足少陽絡穴。絡,聯絡也。本穴氣血所處為天之天部,足少陽膽經吸熱蒸升的陽氣皆匯合于此,本穴有聯絡膽經各部氣血的作用,故為膽經絡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吸濕后傳于外丘穴,小部分別走厥陰肝經。
    【功能作用】 聯絡肝膽氣血。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TOP

     

    陽輔穴(經穴) G38 {足少陽膽經}
    外踝高點上4寸,腓骨前緣處取穴
    祛風清熱、疏通經絡 偏頭痛、目外眥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脅、下肢外側痛、瘧疾、半身不遂、喉痹、缺盆腫痛 經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方。
    [解剖]在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
    [主治]偏頭痛,目外眥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脅、下肢外側痛,瘧疾,半身不遂。
    [配伍]配陵后、飛揚、金門治下肢痿痹癱之足內翻畸型。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膽經經穴。
    陽輔  經穴,屬火。 
    【穴義】 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上行。 
    【名解】1)陽指陽氣,輔為輔佐之意。陽輔名意指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懸鐘穴外散而來的濕冷水氣,至本穴后因受外界之熱而升溫上行,本穴如輔佐膽經氣血向上蒸升的作用,故名陽輔。
    2)膽經經穴。經,動而不居也。本穴吸熱后上行的陽氣在本穴祇是流行而過,動而不居,故為膽經經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懸鐘穴傳來的涼濕水氣,在本穴為吸熱蒸升的變化,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執行規律】 吸熱后循膽經上傳光明穴。
    【功能作用】 化陽益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TOP

     

    懸鐘穴(八會穴) G39 {足少陽膽經}
    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后緣處取穴
    平肝熄風、疏肝益腎 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腹脹滿、脅肋疼痛、腋下腫、膝腿痛、腳氣、中風 八會穴之一,髓會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解剖]在腓骨短肌與趾長伸肌分歧處;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
    [主治]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腹脹滿,脅肋疼痛,膝腿痛,腳氣,腋下腫。
    [配伍]配內庭治心腹脹滿;配昆侖、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風、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項強、落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會穴--髓會。

    懸鐘  髓會。 
    【別名】 絕骨,髓會。 
    【穴義】 膽經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在此飛落而下。 
    【名解】1)懸鐘。懸,吊掛也,指空中。鐘,古指編鐘,為一種樂器,其聲溷厚響亮。懸鐘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在此飛落而下。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由上飛落而下,如瀑布發出巨響一般,故名懸鐘。
    2)絕骨。絕,斷絕、窮盡也。骨,水也。絕骨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在此全部化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以下的人體組織為內收之狀,經水從上部飛落而下則懸落于天部,自本穴起則無經水交于下部諸穴,故名絕骨。
    3)髓會。髓,骨髓也,骨之精也,此指腎氣。會,交會也。髓會名意指膽經的寒冷水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全部化為了天部的寒冷水氣,本穴如同膽經寒冷之氣的聚集之地,故名髓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濕冷。
    【執行規律】 吸熱后上行陽輔穴。
    【功能作用】 清熱生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TOP

     

    丘墟穴(原穴) G40 {足少陽膽經}
    在外踝前下緣與舟骨前上方凹陷處取穴 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疝氣、瘧疾、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原穴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解剖]在趾短伸肌起點;有外踝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及腓淺神經分支。
    [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瘧疾,疝氣,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
    [配伍]配昆侖、絕骨治踝跟足痛;配中瀆治脅痛;配大敦、陰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門、肝俞、膽俞、陽陵泉、腕骨治黃疸、膽道疾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膽經原穴。

    丘墟  原穴。 
    【穴義】 在膽經的風氣作用下,地部脾土為空虛之狀。 
    【名解】1)丘墟。丘,土堆或土坡也。墟,故城遺址或廢墟。丘墟名意指在膽經的風氣作用下,地部的脾土為空虛之狀。本穴物質為懸鐘穴降行而至的水濕風氣,在風氣的吹刮下穴內脾土為空虛之狀,祇有皮骨而無脾土(肌肉),故名丘墟。
    2)膽經原穴。原,本源也。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風氣,性寒涼,為膽經風氣的生發之源,故為膽經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水濕風氣。
    【執行規律】 縮合冷降并下行足臨泣穴。
    【功能作用】 生發風氣。 
    【治法】 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TOP

     

    足臨泣穴(輸穴、八脈交會穴) G41 {足少陽膽經}
    頭臨泣
    陽白穴直上,入髮際0.5寸處取穴
    散風清熱、明目聰耳 頭痛、目眩、目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小兒驚癇、熱病 足少陽、太陽、陽維之會

    [定位]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四趾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
    [主治]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疬,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
    [配伍]配三陰交治痹證;配三陰交、中極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膽經輸穴;八脈交會穴--通帶脈。

    足臨泣  俞穴,屬木,足少陽帶脈之會。 
    【穴義】 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1)足臨泣。足,指穴在足部。臨,居高臨下之意。泣,淚也。足臨泣名意指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后水濕風氣化雨冷降,氣血的執行變化如淚滴從上滴落一般,故名足臨泣。
    2)膽經俞穴。俞,輸也。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在本穴的變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時亦有部分水濕云氣向外傳輸,本穴為膽經水濕風氣的向外輸出之處,故為膽經俞穴。
    3)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時亦向外部輸出,表現出風木的橫行特徵,故其屬木。
    4)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所處的系統坐標位置與帶脈氣血所處的系統坐標位置相同,氣血特性相同,故為足少陽帶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水濕風氣。
    【執行規律】 小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并傳于地五會穴,大部分傳向膽經之外。
    【功能作用】 運化風氣,冷降水濕。 
    【治法】 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點,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TOP

     

    地五會穴 G42 {足少陽膽經}
    地五會
    第四、五蹠趾關節后,當小趾伸肌腱的內緣取穴 散風清熱、疏肝消腫 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腋腫、脅痛、乳癰、跗腫、內傷吐血

    [定位]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后方,第4、5趾骨之間,小趾伸肌腱的內側緣。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四跖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
    [主治]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胸滿,脅痛,腋腫,乳癰,跗腫。
    [配伍]配耳門、足三里治耳鳴、腰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別名】 地五。 
    【穴義】 天、地二部的寒濕水氣在此交會。 
    【名解】 地,地部也。五,五臟六腑也。會,交會也。地五會名意指天、地二部的寒濕水氣在此交會。本穴所處為足背外側陷者中,膽經上部經脈足臨泣穴傳來的氣血又為天部的寒濕風氣及地部的寒冷水濕,穴外天部的飄散陽氣至此后因本穴氣血的寒冷收引而化雨冷降穴內,穴外地部的溢流水液也匯入本穴,本穴如同五臟六腑的氣血匯合而成,且氣血為地部經水,故名地五會。五會名意與地五會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膽經下傳俠溪穴。
    【功能作用】 收降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注】 經言本穴“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者,乃本穴功用即是沉降各經脈氣血中的陰濁,今若灸之則陰濁不降,穴內物質灸則熱脹,脹而生風,陰濁之物隨風氣亂行于人體各部,為氣亂,故不可灸。

    TOP

     

    俠谿穴(滎穴) G43 {足少陽膽經}
    俠谿
    第四、五蹠趾關節后,當趾蹼緣的縱紋頭處取穴
    平肝熄風、疏肝寧心 頭痛、頭暈、驚悸、耳鳴、耳聾、目外眥赤痛、頰腫、胸脅痛、膝股痛、月行痠、足跗腫 滎穴

    [定位]在足背外側,當第4、5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趾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之趾背側神經。
    [主治]頭痛,眩暈,驚悸,耳鳴,耳聾,目外眥赤痛,頰腫,胸脅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瘧疾。
    [配伍]配太陽、太沖、陽白、風池、頭臨泣治眩暈、偏頭痛、耳鳴耳聾、目外眥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膽經滎穴。
    俠溪  滎穴,屬水。 
    【穴義】 膽經經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
    【名解】1)俠溪。俠,通夾,被夾于中間之意。溪,地部流行的經水。俠溪名意指膽經經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本穴物質為地五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本穴祇是對其起了一個循經傳輸的作用,地部的經水沒有流失,如被夾于渠道之中下傳足竅陰穴,故名俠溪。
    2)膽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地五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水量極小,故為膽經滎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地五會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的變化吸熱蒸發,蒸發天部的水氣表現出腎氣的寒冷收引特徵,故其屬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大部分經水回流足竅陰穴,極少部分經水氣化為天部之氣。
    【功能作用】 傳導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TOP

     

    足竅陰穴(井穴) G44 {足少陽膽經}
    第四趾外側,距爪甲角約0.1寸之爪甲根部處取穴
    平肝熄風、聰耳明目 偏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聾鳴、胸脅痛、多夢、熱病 井穴

    [定位]在第4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側動、靜脈和趾跖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趾背側神經。
    [主治]偏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聾,耳鳴,喉痹,胸脅痛,足跗腫痛,多夢,熱病。
    [配伍]配太沖、太溪、內關、太陽、風池、百會治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病、肋間神經痛、胸膜炎、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神經性耳聾等;配陽陵泉、期門、支溝、太沖治膽道疾患;配水溝、太沖、中沖、百會、風池急救中風昏迷。
    [刺灸法]直刺0.1-0.2寸;可灸。
    [附注]膽經經穴。

    足竅陰  井穴,屬金。 
    【穴義】 膽經經水由此回流體內。
    【名解】1)足竅陰。足,指穴在足部。竅,空竅之意。陰,指穴內物質為陰性水液。足竅陰名意指膽經經水由此回流體內的空竅之處。本穴為膽經體內與體表經脈的交會點,由于膽經體表經脈的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所處為高位元,因而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體內,故名足竅陰。
    2)膽經井穴。井,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連通體內,故為膽經井穴。
    3)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其執行為從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而因本穴流入地之地部的經水量少,流入體內后則大量氣化又外出體表,氣化之氣表現出肺金之氣的涼濕特徵,故其屬金。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經水由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經氣由地之地部外出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 溝通內外經脈氣血。 
    【治法】 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TOP

     


    足少陽膽經
    (1)、本經在十大天干中,以"甲"字代之。
    (2)、五行中屬陽木,起:瞳子髎穴,終:足竅陰穴。
    (3)、多氣少血,子時(當地時間晚上11時到次日早上1時),氣血注此。
    (4)凡四十四穴,左右共八十八穴。

    足少陽膽經
    傳統醫學的主治病癥:
    是動病(偏重氣分病)
    1.口苦
    2.善太息
    3.心脅痛不能轉側
    4.面微有塵
    5.體無膏澤
    6.足外反熱
    所生病(偏重血分病)
    1.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 腫痛
    2.腋下腫馬刀俠癭
    3.汗出振寒
    4.胸、脅、肋、脾、膝外至 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 皆痛
    5.小指次指不用

    現代醫學觀點:
    根據膽經的循行,依〞經之所過,病之所治〞的原則,以現代的醫學觀點言,可主治下列病
    1.偏頭痛(頭角痛):因膽經循行抵頭角,經過頭的側面。
    2.耳朵疾患:如耳鳴、耳聾、聽力減退、中耳炎、耳分泌物 因膽的循行有經過耳前(聽會
    3.肝膽疾患;如膽囊炎、膽結石、肝炎等。
    4.陰部疾患:如濕疹、痛經、陽痿、早洩及膀胱炎等。
    5.側面近大轉子處之疾患:如坐骨神經痛、大轉子處之挫 傷、股骨骨折及髖關節置換手
    6.外側之疼痛<;>如坐骨神經痛引起之小腿外側疼痛。
    7.踝疾患:腱扭傷、拉傷等,以前距腓韌帶受傷最為常見。
    8.四趾之疾患:坐骨神經痛所引起之疼痛、酸麻或痛風、類 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之紅腫

    聽會
    取穴法:仰臥或正,張口有凹陷,在耳前小瓣之下,當聽宮之直下方。口閉時當下頷骨之后緣。
    穴性:疏通氣機閉塞,清除肝膽濕火,祛風邪,開耳竅。
    主治:耳鳴耳聾,齲齒,腮腫,中耳炎。
    應用:本穴為治療耳鳴耳聾之特效穴,常配合迎香、翳風等穴。
    上關(客主人)
    取穴法:正坐,當顴骨弓上側,下關穴之直上,距耳 廓前緣約一寸。張口有空是穴,按之痠脹。       
    穴性:通經活絡,開竅益聰。
    主治:牙痛,口歪眼斜,耳鳴。
    應用:牙痛:配下關、頰車、合谷;口歪眼斜:配頰車、地倉、人中、絲竹空、合谷。本穴不宜深
    率谷
    取穴法:上耳根正中,上入髮際一寸五分,曲鬢之斜上,如齒嚼物,此處自能鼓動處是穴。
    穴性:偏頭痛,咳嗽,目疾。
    應用:1.治偏頭痛:配風、池太陽(經外奇穴)、合谷或單配絲竹空。
    2.此處宜用沿皮刺較安全。
    陽白
    取穴法:正坐直視,從眉之中部直上 一寸取之,下與瞳子直對。
    穴性:祛風泄火,宣氣明目。
    主治:頭痛,目痛,夜盲,嘔吐。
    應用:1.本穴在視力、目疾、顏面神經麻痺方面為常用穴。
    2.宜以沿皮刺,可透攢竹、絲竹空。
    臨泣
    取穴法:正坐,目正視,陽白直上,入髮際五分,直對瞳子,當曲差與本神之正中間,亦即神庭與頭
    主治:目眩、目翳、目眥痛。
    應用:本穴為眼科要穴,善治療多淚,宜用沿皮刺。
    風池
    取穴法:正坐俯首,耳后高骨之后(顳顠乳突),髮際之上,項大肌(僧帽肌)之外廉,凹陷處是穴。與
    穴性:祛風解表,疏邪清熱,清頭開竅,明目益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
    主治:鼻淵,鼽衄,頸項強痛,目赤痛,感冒,耳聾耳鳴,中風不語,腰背痛,偏正頭痛,失眠。
    應用:1.風池穴為三焦經、膽經、陽維脈、陽蹻脈之會穴,舉凡 「諸風掉眩」之癥,皆有效。
    2.從疏風作用,可用于預防中風,及預防小兒麻痺,及流行 性感冒。
    3.本穴亦為治眼科病證要穴,可先針大腸經的合谷穴,再針 本穴,再配它穴。
    肩井
    取穴法:正坐,肩上當嵴椎與肩端之正中點,肩部肌肉高處之凹陷中。從前面當缺盆穴之直上,鎖骨
    穴性:通經活絡,豁痰開竅。
    主治:眩暈,頭項強,肩背痛,臂不舉,難產,墮胎出血
    應用:1.本穴為三焦經、膽經、胃經、陽維脈交會穴,常用來治療 臂痛、臂不能舉。亦常用在
    2.本針孕婦禁針,以免墮胎(故臨產時可催生)
    3.針本穴后,宜以足三里穴再補氣。

    環跳
    取穴法: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抬其足,足跟到處是穴,或并兩足而立,腰下部有凹陷處是穴。
    穴性:疏散經絡風濕,宣利腰髀,強健腰腿。
    主治:腰胯痛,腿膝痺痛,中風半身不遂,腳氣,水腫,坐骨神經痛。
    應用:1.本穴為治坐骨神經痛之要穴,除此之外,對于腿腳,尤其是大腿部之病痛亦有較好的效果
    2.本穴常與陽陵泉相配,尤其在坐骨神經痛療效極佳。
    (此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穴組之一)
    風市
    取穴法:身軀直立,直垂兩手著腿,當中指盡處,陷中是穴。
    穴性:祛風冷,散寒濕,強筋骨,調氣血。
    主治:腰腿酸痛,足脛頑麻,半身不遂,腳氣,眼紅腫,頭痛,坐骨神經痛。
    應用:本穴亦為下肢要穴,對于腰、腿、股、腳、風濕痺痛皆有療效,最常配環跳穴治腰腿痛。
    陽陵泉
    取穴法:正坐屈膝垂足,當膝下一寸,傍約二寸五分,腓骨上端隆起之微前方凹陷中。
    穴性:舒筋脈,清暑熱,驅腿膝風邪,疏經絡濕滯。
    主治:膽脹,脅下痛脹,口苦,膝腫痛,半身不遂,胸脅脹滿筋病。
    應用:1.本穴為筋之總會,對運動系統之障礙及病變皆有效亦為治 中風不遂之大穴。
    2.本經為少陽經合穴,對寒熱往來之瘧疾及口苦吞酸嘔吐之 癥亦有效。
    3.靈樞: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故對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及上肢神經痛療效亦佳。 
    4.本穴亦為治脅肋痛之特效穴。
    光明
    取穴法:正坐垂足,從外踝上量五寸(除踝計),當腓骨前緣,外丘下二寸,與內踝上五寸之蠡溝穴內
    穴性:調肝明目,袪風利濕
    主治:痿痺不仁,癲疾,眼癢眼痛。
    應用:1.本穴為膽經絡穴,為治療眼疾之穴,可加配太沖(足厥陰肝經)。
    2.治乳房發脹配足臨泣。
    3.治療狂犬病,速灸傷口,,并灸光明。

    懸鐘
    取穴法:正坐垂足,從足外踝直上量三寸(去踝計),摸到尖骨端,穴在其前凹陷中,即腓骨之前緣。
    穴性:泄膽火,清髓熱,驅經絡濕。
    主治:胸腹脹滿,胃熱,鼻衄,頸項強,咳逆,痔血,膝脛痛,腳氣,腰痛,筋骨攣痛,四肢不舉
    應用:1.本穴又名絕骨,為足三陽之大絡,又係八會穴之『髓會絕骨』,因此對運動系統方面的疾
    2.治療踝痛,外踝配崑崙,內踝可配太溪。
    3.治療落枕,配天柱,后溪。
    丘墟
    取穴法:沿第四趾直上,外踝骨前橫紋陷中,將足抬起則橫紋出現,穴在橫紋上。此穴與解谿旁隔一
    穴性:袪半表半裡之邪,清肝膽,化濕熱,疏厥氣。
    主治:兩脅痛,腳筋痠痛,瘧疾,腳氣,咳逆氣急,足跟腫痛,腸疝痛
    應用:穴,舒筋活絡,理氣導滯作用極強,可治療足踝與足背痛。

    足臨泣
    取穴法:臥坐或正坐垂足,在第四、第五蹠骨接合部之前陷中,丘墟下三寸,地五會后五分,俠谿上
    穴性:清風熄火,明目聰耳,疏肝氣滯,化痰熱阻遏。
    主治:胸滿,氣喘,腋下腫,頭痛目眩,顱頂痛。
    應用:本穴為膽經俞穴,治療膽經循行所過之各種疾變,作為牽引針,可加強療效。又本穴為八法

    TOP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日噜噜夜夜爽爽|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喷水 |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五月天|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电影| 人成午夜免费大片|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SM| 十八禁午夜福利免费网站| 日本理伦片午夜理伦片| 国产小受被做到哭咬床单GV|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av日韩av二区| 一区二区和激情视频| 欧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超碰人人超碰人人|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天堂色| 精品香蕉久久久午夜福利| 国产午精品午夜福利757视频播放| 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波多野结系列18部无码观看AV| 白嫩少妇激情无码|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流白浆|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喷水 | 乱公和我做爽死我视频| 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在线| 国产猛男猛女超爽免费视频 | 777米奇色狠狠俺去啦|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专区|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 超碰成人人人做人人爽|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免费AV片在线观看网址| 日韩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免费在线黄色电影|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齐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