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之基督王國(公元500至1300年) 中世紀時期,基督教從羅馬帝國一直傳遍整個歐洲和俄羅斯的部分地區。這些信奉基督教的國家和地區統稱為基督王國。這一名稱提醒中世紀的基督教徒們,它們既屬于王國,也屬于教會,教會不僅僅是一個宗教組織,更具有很高的政治權力。 公元4世紀,在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德里亞、安條克和耶路撒冷有五大教會,成為大教廷。每個教廷都有自己的主教。羅馬主教稱為教皇,是圣彼得的繼承人,曾試圖統治其他教廷卻未得逞。公元7世紀,亞歷山德里亞、安條克和耶路撒冷被阿拉伯的穆斯林教徒占領,五大教廷只剩下 東、西派教會 由于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兩大教廷之間的分歧也日益加深。最后,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形成了東派教會兒媳派教會則以羅馬為中心,兩派教會各自發展并形成自己的特點。東派教會信奉東正教,將希臘語;西派教會信奉天主教,將拉丁語。兩個教會都宣稱自己至高無上,并在教徒的數量上展開競爭。天主教傳教士將匈牙利和波蘭拉入他們的教會,而東正教的傳教士則爭取到了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俄羅斯。 公元1054年,羅馬教皇因東正教的大主教拒絕向其臣服而開除其教籍,大主教也開除了教皇的教籍,導致兩教派之間的仇恨達到頂點,兩教會從此長期分裂。公元1204年,天主教的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更加深了東、西派教會的隔閡。羅馬統治東正教長達50年,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落入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手中。 基督教的擴張 羅馬天主教傳教士于公元6世紀和7世紀將基督教傳至英格蘭,并于公元8世紀傳到荷蘭,當時的基輔和俄羅斯大部分地區都信奉東正教。公元8到9世紀,加洛林王超的統治者采用強制措施使日爾曼各部落皈依基督教。公元11至14世紀基督教的影響波及到了整個歐洲。 除了爭取教徒,教會還在基督教的統治范圍內迫害一教徒。公元325年,基督教教義被編成《尼西亞信條》。信奉其他教的異教徒慘遭迫害,卡特里教(清教徒)就是受害者之一,教皇派十字軍清剿異教徒,20萬阿爾比派教徒慘遭屠殺。 權力、腐敗、改革 基督教在擴張的同時,教會也聚斂了大量財富,成千上萬的教堂遍布歐洲。公元9世紀,西派教會的道德水準急劇下降,教皇本人就非常腐敗。公元10世紀,以德國的戈爾茨和勃艮第的克盧尼為首的修道院紛紛要求教會改革。改革派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公元1073至1083在位)禁止修道士結婚,禁止出賣教會辦公場所,并禁止平民向教會捐款。格里高利還宣布了教皇在教會事務中擁有最高權力。在此后的200年中,教皇的地位不斷上升,有時甚至威脅到國王的權力,因此雙方經常發生沖突。教皇的權力在英諾森三世(公元1198至1216年在位)時期達到頂峰。非凡的領導能力使英諾森三世成為杰出的政治領袖。這時的教會已經開始干涉大量平民的日常事務,傳教士們主持喪禮、管理醫院、學校、大學,還在戰爭前為士兵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