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一提到紫砂壺,不少人認為只有紫顏色的壺才是紫砂壺,其實不然。您想想,那故宮又叫紫禁城,是紫色的嗎?實際上在古漢語中褐色就是紫色。比如將褐色兔毛做成的毛筆稱為紫毫,將有褐色斑紋的竹子稱為紫竹,以及將褐色的檀木稱為紫檀,褐色的貂皮稱為紫貂皮等等。另外根據“辭海”的解釋,紫色還有帝王專用物的含義。如將帝都的道路稱為紫陌,北京的故宮稱為紫禁城。此外,紫色的另一含義是祥瑞的意思。例如古詩文“紫氣東來”中紫氣即為祥瑞之氣。因此,古代文人將這褐色的泥料稱為紫泥,將這褐色泥料做成的茶壺稱為紫砂壺,應不乏是將宜興茶壺視為一種祥瑞,高貴器物的意思。 紫砂壺的泥原料,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士”。因其產自江蘇宜興,故稱宜興紫砂。 相傳古時候宜興街頭,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賣:“賣富貴土了!誰買富貴土?買了就可以發家致富。”因此而得名。所謂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興紫泥,千百年來養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于一提起紫砂壺,我們立刻就聯想到宜興。究竟是紫砂壺使宜興出了名,還是宜興使紫砂壺出了名,誰也考證不清楚了。 紫砂泥料原深藏于巖石層下,其化學成分為含鐵質粘土粉砂巖。 紫砂壺的泥料制作過程是:先從礦層中開采出的紫泥,俗稱生泥。經露天攤曬風化,使其松散,然后經初碎、粉碎,按產品要求的顆粒數目,送風篩選。篩選后的泥灰,由攪拌機攪拌成一塊塊涇泥,堆放陳腐處理,再把腐泥進行真空練泥,這樣便成為供制坯用的熟泥。 在紫砂泥練和制備過程中,所用水的水質十分講究。水質的優劣會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 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坯的干燥性好、燒成收縮率小。 為豐富紫砂隱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制作設計的要求,工藝師們大膽地進行技術創新,把幾種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適度的金屬氧化物著色劑,控制好窯內的溫度和氣氛,產品燒成后,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姹,或紅而不嫣,或綠而不嫩,或黃而不嬌,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紫砂器的色澤,猶如染在毛紡織品上的顏色,沉著而沒有火氣;仔細觀察,各種泥色裹又有星星白砂,如銀粉閃閃,是光映射,宛若珠璣。有時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鋼砂,更為奪目。近年來,還試制成功了帶有自然光澤的紅色和青銅色蓋面漿,別開泥色裝飾的新面目。高溫燒成后的紫砂壺呈現各種各樣的奇麗的色彩,有朱砂紅、棗紅、紫銅、海棠紅、鐵灰鉛、葵黃、墨綠、青蘭等等。紫砂壺不上釉,但勝似上釉,色澤變化奇詭,豐富多彩。如朱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紅、閃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質樸渾厚,古雅可愛。 燒成后的紫砂壺保溫性和透氣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會上稱其“世間茶具稱為首”,并非夸張。 手捧一把做工精細的紫砂壺,細細把玩,可以達到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于一身的境地。您看這壺: 模屬金,料屬土,工需水,燒需火,火需木,這就是說制作一把紫砂壺用的模具是金屬的,所用的紫砂料是來自宜興的泥土,和泥要用水,燒制要用火,燃火要用木材。一把紫砂壺中金木水火土五行全在其中。再則,您看您這把壺,它那流暢的壺身,當中凸起的壺蓋,再加上他的把和那翹翹的流,不就是陰與陽的特殊的表現方式嗎!這種盡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只有那手捧陰陽五行,放眼宇宙乾坤的智者方能夠體會得到。 除了紫砂壺,我們泡茶還有其它茶具。泡什么茶用什么茶具,這也挺有講究的。過去,愛茶人喝綠茶喜歡用玻璃杯,玻璃茶具可見杯中輕霧漂渺、澄清碧綠及朵朵茶芽之美態。喝花茶喜歡用蓋碗,喝烏龍茶喜歡用小紫砂壺和小紫砂杯。近幾年來,有更有講究的:這把紫砂壺專喝烏龍茶,那把紫砂壺專喝綠茶,最好的紫砂壺專喝普洱茶。因茶擇具真是做到家了。說到這里,有一點提醒消費者:最好別用黑陶茶具泡茶、喝茶,因為黑陶含鉛量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