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怎樣做教師
從小就常聽語文老師提起于漪老師的名字,那時只知道她是優秀的語文教師;自己當了語文老師以后,進一步了解到她是語文教育的專家,經常在語文教學雜志上見到她的文章,學校領導也推薦全體教師學習于漪老師的三輪備課,沒想到2010年11月竟然兩次與大師面對面,心底的激動與崇拜無法言表。
于老師報告的題目是《今天怎樣做教師》,81歲高齡的老人,吐字清晰,語言簡練,思路縝密,報告持續2小時40分鐘,中間沒有休息,于老師甚至沒有喝完一杯水,“為人師表,身正為范”的楷模近在眼前,心里只有崇拜之情和沉甸甸的責任感。我端正的坐在第一排,虔誠的記錄下每一句話,盡管十幾天前我剛剛做過筆記,并已經整理成電子稿,但今天老師的言語讓我感覺更加深刻而沉重,甚至坐姿不規范我都從心底感覺是對老師的一種不尊敬,一百六十分鐘就在眼神與心靈的交流中度過,當課堂中掌聲響起時,我不由感嘆時間是如此的短暫!
結合于老師的報告梳理自己的感悟如下:
主題一:教師的自信力與他信力。
于老師講到陳寅恪先生的“四不講”:前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自己講過的我不講。簡單的說就是不重復別人,不重復自我。
這句話卻有很深刻的要義,現在我們掀起的一輪輪的教學改革,吸引了那么多的模仿者和膜拜者,模仿之后不知有沒有問問自己有多少東西還是自己的,試行之前有沒有結合自己的本土情況做實際客觀的分析,任何一位成功的教師都要充分地認識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對待問題有自己的見解,要有堅持和堅守的精神。
首先,不可迷信教參,真正的教學教師首先要從教材中讀出自己的見解,結合自己的閱歷,讀出自己的人生體驗,然后再敞開心扉和你的學生對話,展開生命或哲學層次的對話。
其次,不可迷信時尚,教學絕不是嘉年華,時尚流行的很多東西都是宿朽的,教學中很多本質的東西是不會變化的,我們優秀的教師要學會堅守,忽然回憶起自己的一篇文章《攜著傳統走進課改》,世上的很多事物轉過來轉過去都是要回到原點,好像一位位探索者在不斷地探尋,但最終發現越自然的,越原始的越是本真的、根本的,好比《論語》這部影響中國人幾千年的書,在被擱淺后最終再一次拾起其精華,所以面對新鮮而躍動的教學改革我們絕不可全盤丟棄傳統,只有在嘗試中不斷地思考、反省,我們才會在改革中找到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特色和發展之路。凡事多考慮:我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我收獲了哪些效益?發現了哪些發展的空間?如何彌補我們的不足?所有的教學形式,教學手段都是有利有弊,我們如何在利與弊中間學會選擇,就是最聰明的、最成功的自己。
再次不可迷信信息技術。任何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教師在技術面前要做的就是有效地整合,真正讓技術為教學服務。
主題二:教學的繁瑣與簡潔。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和引導者,主要任務是在學生思維狹處拓之,在學生思維窄處廣之,語文的智慧就是用教師的慧眼指導學生發現。一是讀懂文本,二是研究學生,要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教師備課的最高境界是“書上的文字能和你站起來說話”,備課總要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輪回幾遍,備課要在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做到綱舉目張,舉其要,重其全局,只有做到廣博,教師在課堂上才能迎刃而解,左右逢源,但細備不等于細教,教絕不可繁瑣,教學如燒菜,要忍痛割愛,每一節課要教什么必須明確,要一清如水,刪繁就簡,目標明確,細備不等于細說,只能作為借鑒,還是要以“我”為主,因為歷史在變化,一切歷史都不可恢復,教師要上出字詞句篇及文字背后的情與理,課堂教學的質量影響著學生的生命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受到熏陶,思考問題要多元、多維、多角度,當學生的心扉打開時,我們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好課的標準:學有所得,學有興趣,學有追求,學有方向。
主題三:語文課不可單打一,應是多功能、立體化的教學。
語文教學要把線性思維轉化為立體化的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是把所有的孩子都組織起來,充分調動起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者為師,教書不是真正的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目的,了解學生的知識、生活,才能走進學生的世界,教育的有效性來源于教育的針對性。是啊,每一節語文課都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我們的哪 些課教到了學生的心靈上,讓那份知識與情感升華為學生的一種精神財富,成為學生生命的一部分,讓孩子在我們的引領下朝著陽光、健康、自信、自立、自強的方向發展。
主題四:課內與課外。課內教學要精致,課外閱讀為支撐。
不知哪位名人曾說過,不讀書是一種罪過,對于個人來講,他一定會受到懲罰。課堂的四十分鐘只是教學的起點,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空間是生活的海洋。
讀書是人類特有的權利,鼓勵學生讀書,教師更應讀書,教師是有文化判斷力和教育判斷力的人。讀一本書就進入了第二個人的生活,語文學習是最能促進孩子的發展和學習的學科,課外閱讀更能促進孩子的成長,并使之茁壯。
“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是于老師送給我們的結束語,多么謙遜而樸實的話語,讓在座的我們眼眶發熱,心靈震撼,教師的任務就是用創造性智慧把人類的精神文明傳播下去,用生命去傳承教育,做教師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腳踏實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每一位學生培養成對國家有用的棟梁之才。
教學藝術的常青之樹是什么?是不斷的創新,在創新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在選擇中思辨,在思辨中發展,但要保持學科最本位的特色,這一點永遠不可丟棄,那就是語文的素養培養。每一節課都是一件藝術品的完工,我們要精心設計好每一個部位。課堂背后的隱性閱讀大無邊,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不斷豐富自己,豐盈自己,也才能真正做到——相信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吶喊》《堅守》《超越》《凝望》是于漪老師的四本書,我想這四本書的名字高度概括了于漪老師的教育歷程,最后一本《凝望》則充滿著對青年教師和祖國教育的深深期待,于漪老師對教育的情之深、之重、之切讓今天的每一位教師深感任重而道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