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宿松張氏源潭

     燈火@闌珊 2011-04-16
            宿松張氏二十二支系,簡稱二十股。丁近6萬。按各支遷松先后和遷松始祖排列為:怡惠股、仲四股、子默股、天三股、千六股、聯吉股、伯海股、揮一股、道二股、仕杰股、德清股、信齋股、元正股、尊五股、隆一股、子清股、務憲股、安興股、海鰲股、萬二股、紹起股、良伯股。張姓前二十股遷松后各自編修家譜,至1990年,多者九修家譜。早在民國元年(1912)想聯宗合修,明文立約,1942年族內再動聯修之議,終因寇侵國危,未競其事;1995年終定新譜,各支分別續修。為統一世系,創立新派:物煥乾坤朗,乘風登錦程;群英欣匯集,合力建奇勛。先取前十字作為聯宗統一的派字基礎,而以第十字“程”為各股末代存世男丁之新派字的根,自此之后,各股衍生的下一派則統一接“群”字派往后續。
     
        1、 怡惠股(1065年):怡惠公,士昌公(張齊賢公之孫。柔公之子。張齊賢:公元943年1014年,字師亮,北宋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遷居洛陽,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進士,991年拜相,四年罷相,咸平元年998年再次拜相,謚文定。見《宰相傳》張齊賢篇)支下裔,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由江西鄱陽西鄉之山田張家灣攜其家人,渡江而北,卜居宿松縣城北關外陳門沖、河西山下洼一帶,其后裔散居安徽宿松、太湖、東至,湖北黃梅、江西彭澤、九江、浮梁,陜西等地,現已繁衍至第33世“輝”字輩。家譜字派為:怡傳志燕翼 義重表橫經 圣濟時方振 家聲自學文 大世德行廣 琴書萬代珍 承先輝······

       2、仲四股(1342年):仲四公,士昌公支下九世孫,祐三五公之曾孫。祖籍江西鄱陽瓦屑壩,祐三二同弟祐三五,于紹興四年(1134年)由山田遷湖口廿都老臺山之東營里。青年從戎,受元封為總轄淮舒將軍職,因族觀于元之權貴不合,于元至正年間(1342年間)卸職偕二夫人趙氏而隱居宿松西源山,其后裔散居宿松城北門街、邑治北關外馬鞍山、三里峰,佐壩、程家嶺,汪家沖、匯口、二郎南北沖、陳漢廣福、喬木染鋪屋,望江連丹城,東至青山鄉,彭澤縣城,陜西商南,陜西、貴州,上海,北京,貴州、湖北、武漢、臺灣等地,現已繁衍至第26世“立”字輩家譜字派為:仲貴榮天景  鎮渙晉子正  守所世彥傳  宗澤賢聲自  顯揚紹修宜  立本代遠德   彌光······

       3、 子默股(1368年):子默公,字才勝,原籍江西鄱陽,少孤力學,不求聞達,事母以養志為先,于洪武初年(1368年),奉母命偕舅家林氏,遷至宿松陳漢西北別家河之張家灣卜居。其后裔今多集居鳳凰鋪、先覺嶺、佐壩、石龍庵、湖梢嘴等地,現已繁衍至第22世“裕”字輩。家譜字派為:才學彥美允 風儒士大德 應興傳家詩 書禮樂忠信 垂裕······

       4、 天三股(1368年):天三公,江佑饒州府鄱陽人。元末征召不仕,于明洪武開初(1368年),游江抵松滋之馬灣河,樂其山明水秀,遂卜居于天山畈,后裔多集居于張家畈。家譜字派為:天才景仕玉  世文紹大一  應必興隆崇  道遵訓履正  守方佐······

       5、 千六股(1368年):千六公,士昌公九世孫,佑十公之曾孫,自六公次子。江西都昌山田人。元至正間,授總轄職。明洪武初年(1368年),解組歸隱,閑游松滋,見其山水形勝,遂卜居于泊湖之濱石廟嘴而居,其后裔仍環居斯域,現已繁衍至第26世“先”字輩。家譜派字:自千惠信祀 道壽文萬玉 應一可必興 旺水世昌大 聲顯名揚思 先······

       6、 聯吉股(1369年):仕禮、自珍兄弟合稱。原名心鍊股。古籍豫章鄱湖洲瓦屑壩。明洪武二年(1369年),二公遷松,珍公居縣城小東門太定坊,禮公居洪家嘴。后二公共謀卜宅于大杜溪橋東上首(今張家老屋),現已繁衍至第23世“恒”字輩。家譜派字:自宇廷大文 晏云思春又 石天地交泰 斯稱盛世德 行有恒······

       7、  伯海股(1369年):伯海公,字以超,系心一公之子。由江西饒州府樂平縣階溪,先遷蘄黃,后于洪武二年(1369年),奉召標插宿邑南鄉紫荊莊之龍譚橋卜居。后裔今多居于毛壩之張上屋、竹巒窊,現已繁衍至第24世“書”字輩。家譜派字:伯光樂首  萬景星慶  云兆國世  永興隆家  富禮義達  士秀詩書······

       8、  揮一股(1369年):揮一公,字榮朝。原籍江西鄱陽葉家村。洪武二年(1369年),奉召遷松卜居邑治西關上河頭。其后裔今多居城關北門街,光唐嶺西之張屋,隘口清河等地,現已繁衍至第25世“德”字輩。家譜派字:忠良世代  榮圣時以  仁政君道  國泰興永  遠振家聲  友愛承宗  德······

        9、  道二股(1369年):道二公,乃元玉公之子。洪武二年(1369年),受元末兵亂之余悸,自江西饒州府鄱陽縣團山務村,避地渡江。選址于邑治東之楊辛畈,筑室而居。優游林泉,以經史課弟子。睱則經畫農桑。后裔今多居許嶺柏林沖,程集肖家沖,萬元吳雪嶺,現已繁衍至第29世“光”字輩。家譜派:道隆先玉  妙永伯塇  太惟世士  大兆起其  祥念爾邦  泰秉思從  執遠······

       10、仕杰股(1369年):仕杰公,即仕杰、俊杰二公合成。古籍豫章廣信府。兄弟二人于洪武二年(1369年)渡江遷松,卜居北關外龍山側。俊公于洪武三年轉徙于庫前畈,裔孫今居五里張下屋,仕公裔孫多居縣城東門及魯元,現已繁衍至第22世“宗”字輩。家譜派字:仕逵煜浹  紹隅忠星  廷世大運  昌道顯名  揚澤貽永  盛宗······

       11、德清股(1369年):德清公,乃元二公之子,懋一公之孫。祖本江西南昌軍籍,元二襲父戎職,調河南衛,洪武二年(1369年)道經松滋,長子德清遂家焉。卜宅黃泥莊之楊辛畈。后代今多集居程集張灣,現已繁衍至第24世“國”字輩。宿松家譜派字:懋元得友  伯璽億模  文鴻廷來  世德家慈永昌先后  濟美尚國······

       12、信齋股(1371年):信齋公,由江西饒州鄱陽瓦屑壩,于洪武四年(1371年),響召偕路夫人與弟繼圣遷松城東街學宮之后筑室而居,設帳講席,傳諭經典。后裔今多集居于破涼牛馬嶺、張家嶺、佐壩帥灣、程嶺柴田、望江石灰山等地,現已繁衍至第24世“先”字輩。家譜派字:圣典垂家訓  人文學國癢  鴻才英彥繼  善秀必揚方  德裕師先達······

       13、元正股(1384年):元正公,字啟緒,乃述齢公之子。元季癢生,明諸生。祖籍江右太平府當涂縣。公于洪武甲子(1384年)春載譜渡江遷松,遂卜居于邑治西關外之尼山橋,辟地開荒,筑室墾田,耕讀傳家。其裔今多居柳坪楊家山,五里土橋畈張家老屋,百步畈張上屋,現已繁衍至第24世“良”字輩。家譜派字:元大善有  作文鳳書  美宗士國  正天心順  傳家厚道  存代忠良······

       14、尊五股(1342年):得樞、紹遠、崧靈三公皆其世系。原籍江西撫州府金裕縣順得鄉廿都崇溪里橋西村,于元明間標插松滋。得樞公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遷陳漢溝釣魚臺,后裔今多集居新屋灣班竹平、楊棧巖、前家沖等地,現已繁衍至第25世“圣”字輩。紹遠公于洪武二年(1369年),奉召偕趙氏遷新安莊之張裕屋,現已繁衍至第   世“懷”字輩。松靈公于明永樂初年(1403年)遷荊橋之張家沖,現已繁衍至第   世“惟”字輩。家譜派字:(三支派字不一)

        15、隆一股(1404年):隆一公,明江西處士。祖籍饒州府鄱陽縣瓦屑壩,士昌公十世孫。佑三三之曾孫,仲五之子。于永樂二年(1404年),響召偕弟隆二、隆三及全家渡江抵松,在邑治北關外藕塘角,筑室耕耘,繁衍生息。后裔除伯淇、伯演、伯溪遠年遷陜外,多集居陳漢、朱灣、隘口、佐壩、石龍庵、烏林嘴、黎灣、董屋、城南門等地,現已繁衍至第24世“俊”字輩。家譜派字:隆清啟伯永  日月星斗明  庭大其先武  熙朝良輔輯  和邦家俊······
       
       16、子清股(1436年): 子清公,江右名儒,少精文藝,應試不酬。遂于明正統間(1436年),自洪都進賢縣坎頭村故里,跋涉關山,游學松滋。見此地諸多勝景,遂返故里偕夫人朱氏與二子旋來松滋,于馬灣河張家后屋筑室而居,后裔仍居此,現已繁衍至第20世“義”字輩。家譜派字:子尚福世  文紹汝大  一應必興  隆敬承先  祥教傳義······

       17、務憲股(1483年):務憲公,字守吾,祖籍江右太和縣城西澄江鎮南圳村庫背組。太和秀溪張,文英公下十八世孫。明成化年間(1483年)遷松卜宅邑治南鄉烏池洪家巒,今其后裔散居于烏池王屋、碎石張屋、壩頭南口、匯口張月、千嶺雁翎、田灣、趙灣、望江楊灣閘,現已繁衍至第20世“佑”字輩。家譜派字:務顯信洪  文武周孔  孟萬國尊  賢育才以  光先祖德佑······

       18、安興股:原籍江西鄱陽樂平南偏篙子埠,南宋奉召仕居黃梅城關,至十七世祖祥公于乾隆年間轉遷宿邑佛座嶺西齊嶺甘塘窊,現已繁衍至第25世“德”字輩(遷松第8世)。家譜派字:安仕洪慶  舉子伯翔  仁紹功名  必應時副  貴與之宜  文華承祖  德······

       19、海鰲股:海鰲公,系祖益公二十三世孫。原籍廬江東鄉五神泊。少年持家,偏遭  歲,便攜家人于同治初年(1862),來宿松趾鳳,卜宅于白崖寨南梅家屋,現已繁衍至第6世“稅”字輩。家譜派字:祖聞杰孝悌  為大明泰日心天啟昌其  河清海宴家  成祥稅······

       20、萬二股(1933年):萬二公,士昌公十一世孫。福一公之次子,佑三二支下六世孫,祖籍江西山田,佑三二同兄佑三五紹興四年(1134年)由山田遷湖口廿都老臺山之東營里。萬二公又遷城山瓜梓橋總管嶺。公之十七世孫漢周早逝,其夫人方氏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回宿松毛壩居,后裔居毛壩、平嶺,現已繁衍至第4世“劻”字輩。家譜派字:衍系肇青陽  云祊慶澤長  周時彰孝友  漢代顯劻······
       
       21、紹起股(1934年):紹起公,由廬江白山長林沖遷松,其后裔居匯口團結等地,已傳至6代“本”字輩。守永金誥,應傳振君,一克宗光祖,承紹必學文,大本行仁義,家國善終名·····

       22、良伯股(1947年):良伯公,由樅陽遷松,其后裔居洲頭泗洲、匯口三洲等地,已傳至4代“文”字輩。家譜派字:·····克紹賢良,福啟文士·····
       
    《說文解字》把張字也解釋為“張,施弓弦也,以弓,長聲”。《辭源》中說:“凡施弓弦皆曰張,羅取鳥獸曰張。”“張還是二十八宿之一,為南方第五宿。那么,姓氏中的張與弓、長與二十八宿的張宿,又有怎樣的淵源和關系呢?在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中國姓氏這個大題目。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姓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根的標志,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化過程中留下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姓起源于原始社會“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時期,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氏族的稱號。而氏則出現于后來的父系氏族社會,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貴族標志和宗族系統的稱號。在原始的奴隸社會時期,姓與氏是既關系密切,又用途不同的兩個標志。人立姓以別于族群、以別于禽獸;氏則用來區別貴賤。正如《通志?氏族略序》所記載,“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左傳?隱公八年》中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祚之土,而命之氏。”其大意為:帝王立功德之人為諸侯,據其出生血統賜予姓,分封土地,并具地以命氏。可見姓重血統,氏重地域。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奴隸社會逐漸被封建社會所代替,特別是自秦漢以后,中華一統,封建社會制度的確立,姓與氏便開始合二為一,混合使用。在后來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姓氏早已突破與每個人的姓名相關,單純標志著人種遺傳的范疇,它更深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姓氏最初的來源主要有“因生賜姓氏”、“因德賜姓氏”、“因地賜姓氏”三種。“因生賜姓氏”是血緣傳承的標志。“因德賜姓氏”是其具有特別的建樹,重大的發明,是文化文明的標志。燧人氏發明了火,稱為燧人氏;伏羲發明了庖廚,稱為庖犧氏;炎帝發明了農業,稱神農氏;少昊發明了金星歷,稱金天氏。“因地賜姓氏”就是以發祥地為姓氏。黃帝祖居軒轅之丘,則稱軒轅氏;長于姬水則稱姬姓;顓頊于高陽而起,稱高陽氏;帝嚳于高辛興起,稱高辛氏;堯因封地在唐而燒陶,稱陶唐氏。
            張姓是中國的第三大姓氏,是中國最有影響力,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今天,張姓后裔已近億計,約占當代中國人口的7.1%還多,即每1000個中國人中至少有71個張姓子孫。可以說:在廣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幾乎會有張氏子孫的足跡。民間素有“張、王、李、趙遍地劉”之說,足見張姓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何等的顯赫、榮耀;張姓一族是何等的強大、昌盛。在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中,張氏一族,精英輩出,人才濟濟,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一篇篇濃墨重彩,燦爛輝煌而又滄桑厚重的華章。
          《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收錄張姓歷代名人1741名,占名人總數的3.83%,列各姓氏名人的第三位;張姓著名的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4.95%,排在第三位;張姓著名的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5.34%,排在第二位。“張”姓是一個起源于遙遠的傳說時代的古老姓氏。現在,讓我們踏著先人的足跡,從遠古傳說時代起,來追溯我們張氏祖源;尋覓“張”與“弓”、“長”的歷史淵源。
            關于張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少昊子揮造弓箭,姓源啟自黃帝賜,出自黃帝之后揮。據《新唐書。宰相        出自黃帝姬姓的后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后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后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堂號  而堂號則有好幾個。堂號是代表某一支派而以先人的功業言行來命名的。
            一本堂 二銘堂  三立堂 三知堂 三治堂 三篋堂 四益堂 九居堂 九裔堂 百忍堂 萬石堂 于斯堂 大忍堂 大本堂 義芬堂 中和堂 文星堂 文德堂 世恩堂 世德堂 本立堂  永思堂 樂育堂 東聚堂 永慶堂 務本堂  存著堂 存善堂 光裕堂 曲江堂 亦政堂 守經堂 聿修堂 余慶堂 慶余堂 孝友堂 孝思堂 志合堂 芹余堂 兩銘堂 序源堂 懷義堂 懷德嘗 壽康堂 表湖堂 忠文堂 尚義堂 尚德堂 味芹堂 明倫堂 明義堂 垂裕堂 和德堂 金陵堂 金鑒堂 建本堂 草圣堂 持紀堂 思存堂 思考堂 思則堂 追遠堂 衍慶堂 敘倫堂 冠英堂 親睦堂 濟美堂 篤親堂 樹德堂 種德堂 峻德堂 凌云堂 寶鑒堂 積慶堂 嗚珂堂 培本堂 萃敬堂 崇本堂 崇德堂 惇本堂 煥文堂 清河堂 紹忍堂 報本堂  敬宗堂 敬睦堂 敬翠堂 敬宜堂 棣萼堂 集成堂 復古堂 詒謀堂 敦九堂 敦本堂 敦睦堂 尊經堂 源遠堂 福人堂 嘉順堂 毓秀堂 橫渠堂 德成堂 德征堂 燕貽堂 彝倫堂 繼忍堂 鐵耕堂
     郡望
            魏晉以后區別居于不同地域之同姓者為“郡望”。
      清河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縣東南)。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基始祖為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屬河北省)。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空張皓之子張宇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張偉。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御史大夫張湯。
      敦煌郡:漢武帝從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東晉移至安定(今甘肅省涇川北)。這支張氏為西漢趙王張耳之后。
      襄陽郡:漢始置襄陽縣,東漢末始置襄陽郡。治所在湖北襄陽。其后襄陽歷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張氏始祖為張安之。
      洛陽郡:秦始終置縣,東魏置郡。漢、魏時治所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漢城西十八里。
      河東郡:秦時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始興郡:三國吳由桂陽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南)。治轄相當于今廣東省連江、曲江、韶關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左馮翊,三國魏改為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陜西省大荔)。
      吳 郡:東漢末年分會稽郡置。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治轄今江蘇省長江以南一帶。
      平原郡:西漢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縣西南)。治轄相當于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河間郡:原為戰國時趙地。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東南)。治轄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間縣一帶。
      中山郡:戰國時為中山國,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轄相當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區。
      魏 郡:漢高帝初置。相當于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治所在鄴縣(今河北省臨漳西南)。
      蜀 郡:戰國時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屬四川省)。治轄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帶。
      武威郡:西漢置。相當于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治所在武威(今甘肅省民勤縣東北)。
            犍為郡:西漢建元六年置。屬益州,在今四川省宜賓縣西南。治所在敝邑縣(今貴州省遵義市西)。   
            沛 郡:漢高帝將泗水郡改為沛郡,東漢時改為沛國。治所在相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
      梁 郡:漢高帝置梁國,南朝宋改為梁郡。相當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治所在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晉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廢。治所在汲縣(今河南省汲縣西南)。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相當于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在今山東省巨野縣一帶。治所在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上谷郡:戰國燕設置,秦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省懷來東南)。
     
    張姓家乘譜牒家乘譜牒
            河北:南皮張氏東門家譜不分卷、南皮張氏族譜、南皮張氏西門家譜、張氏族譜不分卷、南皮張氏四門弟十八支家譜。
            山西: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宗陽張氏家譜四卷、定陽張氏家譜四卷。
            遼寧:廣寧張氏家譜不分卷、順天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
           上海:申浦張氏宗譜六卷、奉賢張氏家譜六卷首一卷、云間張氏家譜一卷、云間張氏家譜續卷一卷、南塘張氏族譜八卷。
            江蘇:張氏宗譜十卷、銅山張氏祖傳、張氏族譜二卷、張氏家譜六卷、淮陰張氏宗譜九卷。
            浙江:清河張氏支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甬上張氏宗譜、清河張氏宗譜二十二卷。
     
    張姓遷徙漫衍
           在各地的張氏大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后,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馮翊(今陜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后,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銜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后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抵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橋等派,今后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漫衍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張姓歷史名人:
            張良:西漢謀臣,安徽毫縣人。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騫:西漢外交家,陜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列國的友好往來。
            張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動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建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后人尊為醫圣。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于時。傳與劉備、關羽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后代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爛醉陶醉,呼喚狂走,而后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圣”。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剖析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成長,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著名政治家。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
    一 清河郡的來歷
            郡:古代行政區域,秦統一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漢國襲于秦,并擴增一百零三郡,姓氏是血緣宗族代表,郡號是整個宗族的歷史與榮譽標志,因為郡望是每一姓氏當年發跡或成名的地方。如因某代先人,由于立功、立德、立官,而在他所住的一郡中為人所知甚至為天下人所仰望。后世裔孫為珍惜歷史與榮譽,就以此郡名作為自己家族姓氏的代號,所以姓氏的郡號只有一個。張姓得望十四,“清河”即其中之一。我八十二世祖典公,為漢惠帝御史大夫,文帝時清河郡太守,公元前164年始設清河郡,轄今河北省之清河、棗強及山東省清平、高唐、臨清、武城等縣及其附近一帶,郡始在今河北清河縣東,后世裔孫為仰慕其鼎盛德望,所以就用“清河郡”作為張姓宗族的郡號。漢時置郡。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基始祖為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
    二、 百忍堂的來歷
            傳說幾百年前,瓦壺張的祖先只有一戶人住在清河郡,老東家共有七個兒子,當第七個兒子結婚大喜之日,來了4位穿白袍的和尚,說是迷路乞討至此,當時幫忙的伙計非常氣憤,認為不吉利,遂要趕他們出門。老東家得知此情,立即向和尚們賠理道歉,并請他們至客廳落座,盛情款待。誰知悉位和尚竟然還要喝酒,酒足飯飽之后又要到新人房里休息,說是壓床,伙計們更加憤怒,忍無可忍欲對和尚大打出手,又被老東家制止,并允許他們睡新房,做到一忍百忍。次日,遲遲不見和尚們起床,老東家又親自叩門請膳,門卻一敲即開,喊無人應,掀開床帳一看,竟是4堆白花花的銀兩,老東家突然明白了,這是和氣生財!當年得孫即取名張百忍,老東家隨即拿出白銀,修建了一座豪華的張氏祠堂,名為:百忍堂。后來張百忍后裔移居山東老鴰巷。從此傳說可以看出百忍堂張氏家譜中的精神即是以忍為先,以善為本,和氣生財的立家之道。
            另一說據《舊唐書》記載:壽張縣(今濮陽市臺前縣)張家莊村張公藝(公元577-676年),以 “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處。遠在東晉時期,張公藝尚未出世,其家已經成為一大望族。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宣帝高洋,在天寶元年(公元550年),其祖九世同堂,親書“雍睦海宗”金匾,并派東安王前去拜訪。據壽張縣志記載:隋文帝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圣渝邵陽公梁子恭攜匾亦親慰撫,其匾題詞曰"孝友可師"。這年,張公藝剛滿12歲,張公藝的祖父已去世,主持家務的是張公藝的父親張興。隋朝末年,李世民曾單騎到占據任城(今山東濟寧)的徐圓朗的軍中刺探軍情,不幸被徐圓朗的人認出,圍攻捉拿。李世民殺開一條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當他來到壽張縣張家莊前,一條河擋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獨木橋,李世民身負重傷,人困馬乏,不幸馬失前蹄跌入水中。巧在這時,張公藝帶領幾個青年在河岸邊習武,他見一壯士跌入水中,忙叫人救起,扶到家中,給他治病養傷,不幾日李世民便恢復了健康。當時,李世民不便說明自己的身份就起程了。李世民登上皇位,一直沒忘張公藝救命之恩。所以在貞觀九年特賜親書"義和廣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當使臣來到張家莊時,張公藝正在召集人員在當年李世民過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橋。使臣回京稟報給唐壬,唐王便批資修建,并派尉遲敬德監修。這座規模宏大的石橋 長約60米,寬6米,高7米。始建于唐貞觀九年,距今1300多年。后來此橋被稱作 "訪賢橋"、"古賢橋",張家莊更名為古賢莊。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則天,帶領文武百官離京去泰山封禪,歸來路經壽張縣訪賢,當時張公藝已88歲高齡。當高宗問張公藝治家的方法時,張公藝寫了一百個"忍"字,并詳細說明了"百忍"的具體內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高宗聽后 倍受感動,當即封張公藝為醉鄉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并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敕修百忍義門。張公藝去世后,后人為紀念這位"忍、孝"治家的賢人,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紀念。
    三、“瓦壺張”的來歷
            很久很久以前,山東老鴰巷(今山東棗莊)百忍堂張氏宗族,人丁興旺,但時值兵荒馬亂,為避戰亂,部分宗親忍痛分離,決定從山東遷入安徽。為了使張氏后人日后相認有個確切的信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族長便當眾摔碎一把瓦壺,讓張氏后人每人珍藏一塊做為相認時的信物,顧名思義“瓦壺張”從此而得名。有部分張氏后人壽縣澗溝集北部2華里外的地方落戶,,據說當時只有兩棟房子,一棟瓦房,一棟草房,他們就在瓦房里先住了下來,張家大郢由此而得名,這也是傳成壽縣瓦屋張的依據。另一部份則落戶于霍邱縣西大山。其實兩地張氏均為同一族系。附民國時起四十輩份排列:維克文成化  延宜勝允傳 積功原作述 持體可經權  鼎力興宗俊  恒思葆蔭綿 寧仁身則佛 敦義性其天
     
    四、 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后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斗消仇憾;
      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只笑癡呆,忍過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后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五、張姓起源 
    ▲關于“張”字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張,繁體字作眼,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構件中的“弓”的。從文字學上來看,“弓”對于“張”字實在也是處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張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卻有很多,其寫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張字雖然寫法各異,但卻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與弓、矢、長,尤其是與弓分不開,可以說沒有弓就沒有張。從字形的演變來看,張最早是弓與矢的聯合體。弓矢是自然而然聯用的,有弓就必然會有矢,不必再強調,因此后來矢就漸漸退出,而讓位于長,最后穩定為長弓的聯合體。長弓則表示這弓比一般的弓還要厲害,更有威力。 
            張字的意義很多,新版的《漢語大字典》計有21個義項,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種,如夸張、張開、強、盛、張貼、看、望、擴大、布置等等,但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來的,最早的字書所記義項不多。《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見于《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 
    ▲張姓來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黃帝之后,揮為始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這支張氏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最早發源于尹城國的青陽,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這一帶。 
            張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它起源于遙遠的傳說時代。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兇,開創了一個歌舞升平的盛世。 
            據《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由其母有嶠氏女附寶感電而生。“(黃帝)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四月,生黃帝于壽丘,長于姬水,有圣德,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后人據此推演出兩種傳說。 
            一種傳說是:黃帝降生于天帝下凡之際,那時正是神農氏時代,神農的舅舅有個兒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國(在今河南新鄭縣境內)的國君。當時少典族正與有嶠氏族互通婚姻。于是少典便娶有(蟲喬)氏的女兒附寶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寶扛著木耜去田間種地,正走著,天空突然暗淡下來,頓時星斗滿天,和晚上一模一樣。這時,附寶抬頭仰視,只見上空有一道閃閃發亮的電光像蛇一樣不時繞著北斗七星旋轉,剎那間,四野罩上了一層濃郁的青光。不一會,附寶只覺得腹部有什么東西猛地一動,嚇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頭詢問時,她卻說沒有什么。打那以后,附寶便懷孕了。自懷孕那天起,經過24個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寶在新鄭西北的軒轅之丘(一說在山東曲阜),生下一個男孩。由于出生在軒轅,所以便給這個孩子起名為軒轅。傳說軒轅剛生下來就會說話,非常精靈。還在孩提時代,他看見人們在樹上構筑房子,便說:“把房子建筑在樹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蓋地上不是更好嗎?”不久,神農氏聞知黃帝這種見解,大不以為然。于是,黃帝便在地上蓋了一間房屋讓他看,神農氏這才信服了。 
            另有一種傳說:附寶與少典成親后不久,便遷徙到山東曲阜的壽丘。在一個初冬的夜晚,附寶獨自一人來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間,天空出現一道銀白色的閃電,只見那閃電繞著北斗星中的樞星轉了幾圈,然后迅速地由天及地,很快消失了。這時,大吃一驚的附寶頓然感到身上有奇特的感覺。不一會,她才意識到自己受雷電感應而懷孕了。此后,經過24個月,于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在壽丘生下黃帝。剛出生的黃帝,額骨隆起,形狀像太陽,而且面部有龍的相貌,其手足也似龍爪龍趾。更奇異的是,黃帝有四張臉,傳說這樣黃帝可以隨時隨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觀察、了解一切情況,以更好地相機行事。黃帝剛出生就咿呀說話,不久就會走路了。他十歲左右離開壽丘,到處拜師學藝,遍訪名山大川。 
            黃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時代,當時中國大地的社會結構表現為氏族——由若干氏族組成的部落——由若干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聯盟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發生戰爭,黃帝開始還只是姬姓部落的首領,在長期的征戰中,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終完成了對其他各部落的統治,坐上了部落聯盟盟主的寶座。 
            對炎帝、蚩尤與刑天的戰爭是黃帝通向盟主道路上的三個里程碑。據文獻記載,黃、炎二帝本是同胞兄弟,《國語.晉語》:“昔少典娶于有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新書.益壤》說:“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當黃帝成為姬姓部落首領并開始興盛強大之時,炎帝部落已步入虛弱衰微之路,各氏族之間相互征討,暴虐百姓,而炎帝則無力平息戰亂,保護臣民,于是黃帝遂起而教民習用干戈,以征殘暴。結果,各氏族都前來朝拜并歸服于黃帝。炎帝乃遷居涿鹿(在河北涿鹿,一說在山西運城),但仍然大行無道,史稱“并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逸周書史記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黃帝再次“振德修兵”,決定與炎帝在涿鹿進行決戰。據文獻記載,黃帝所率以熊、羆、狼、豹、軀、虎等為圖騰的各氏族部落聯軍揮舞著用(周鳥)、鵑、鷹、鳶等羽毛制作的戰旗,向涿鹿猛烈進攻,炎帝則退到城東一里的阪泉。經過血戰,黃帝方“誅炎帝而兼其他”,于是“天下乃治”。戰敗的炎帝部落被迫向南方和東方轉移,與長江流域的苗蠻集團犬牙交錯,漸趨融合。黃炎戰爭的勝利確立了黃帝對原屬炎帝勢力范圍的黃河中游地區的領導權,使他登上了中原各部落聯盟盟主(有稱“中央天帝”者)的地位。 
            當黃炎之戰結束,黃帝剛登上中央天帝地位之時,居住在黃河下游(即今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就率眾西進涿鹿城下,向新盟主提出了挑戰。九黎族是一個相當龐大的部族,他們英勇善戰,以蚩(一種毛蟲)尤(同蚍,即人腹中的長蟲)為圖騰。到黃帝時代,該部族出了一個有名的首領,人們就將其稱作蚩尤。蚩尤通曉天道,精明強干,長于戰事,史書中也把他描繪成超乎凡人的神明,說他人身牛蹄,四日六手,鬢發如劍戟,頭上長角。不僅如此,他還有“兄弟八十一人,并銅頭、鐵額、食沙石”,武猛異常。憑著強大的武力,蚩尤不斷向四鄰擴張,大有與黃帝分庭抗禮之勢。其時黃河中游一個以榆罔為首領的部落在受到蚩尤侵擾后,遂向黃帝求援,于是就引發了黃帝與蚩尤的涿鹿大戰。此次大戰對黃帝來說極為艱難,所謂“流血百里”,“九戰九不勝”,但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 
            在經過炎帝、蚩尤之戰而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以后,黃帝把尋求治邦安民之道建立在遍訪天下賢明之士的基礎上。為此,他不辭艱辛,連續奔波,走王屋而受丹經,越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人金谷而咨滑子,論導養而質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后,著體診則受岐伯、雷公,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白獸之辭。(《抱樸子》)足跡所及,“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 
            黃帝的巡游,一方面擴大了黃帝族的聲威與影響,從而使黃帝的勢力范圍日益拓展,《軒轅黃帝傳》所說:“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東及蟠木。”另一方面使黃帝游歷之處的外族人民受到深深的感化,他們在黃帝仁義之德的感召下,紛紛前來向黃帝族朝貢,首先是諸北、儋耳之國來向黃帝族貢獻禮物,接著南夷族乘白鹿獻上美酒,后來四方之外族人都不斷地前來朝貢。外人朝貢進一步加強了黃帝族與其他族的友好往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就為黃帝族和其他族的融合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巡游天下,了解各地情況,獲得養民安邦之道之后,黃帝遂提出并開始實施自己的治世方略。 
            黃帝一生娶有四個妻室,她們是嫘祖、方雷氏、彤魚氏、嫫母。據《史記.五帝本紀》、《帝王世紀》、《路史.疏仡紀.黃帝》等文獻記載,嫘祖又作(亻累)祖,西陵氏女,為黃帝正妃。她發明了養蠶繅絲之術,并教人以絲織帛,做成衣服暖身遮羞。次妃方雷氏、彤魚氏皆賢淑。嫫母相貌很丑,但賢而有德,因沒有名字,出嫁前人皆呼為丑女。黃帝認為“屬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衰,(貌)雖惡何傷”(《呂氏春秋》),故娶為妻室,封號嫫母。 
            關于黃帝的子孫,文獻記載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國語.晉語》說:“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唯青陽與夷鼓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史記.五帝本紀》、《世本》、《大戴禮記》等書,與此大體一致。 
            與《國語》、《史記》等書所云不同,《山海經》說:“黃帝生禺(豹-勺+虎),禺貌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貌處東海,是為海神。 
       “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禺番,是始為舟。禺番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狄。” 
            黃帝一共有25子卻是歷來所公認的。25人雖是伺父之子,卻有不同的姓,僅就得姓的14人來說,    又分為12姓,這說明他們是嫁出之夫,各自以他們所嫁的氏族的姓氏為姓氏。至于“同姓者二人”,是指他們同時嫁給一個氏族。 
            據《路史.國名記》記載,黃帝子孫所封之國有陳、昌、張、資、寇、酈、瞿等,凡七十,其分布地域遍布今全國各地。這些黃帝子孫的進一步繁衍則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假若說他們并非黃帝子孫,或者說歷史文獻記載有所依附的話,那么,他們也當是黃帝這一“中央天帝”統領下的各部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都自稱自己是“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 
            黃帝逝世后,葬于橋山。橋山隸屬的郡縣在何處長期以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在今陜西黃陵縣。黃帝陵墓既是號稱“天下第一墓”的中華民族始祖之墓,也是我們將要在下面介紹的張姓家族的血緣親祖之墓。 
            張揮是張姓的得姓始祖,但張揮與黃帝的關系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張揮是黃帝之子,另一說則認為他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即張揮為黃帝之孫。《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為黃帝之孫說,其稱: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后世張氏后裔所修張姓族譜、張姓家譜多有沿用此說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張氏家譜》卷三《受姓淵源考》云:“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昊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持張揮黃帝之子說的有《廣韻》(下平聲十陽)、馬騙《繹史》等,張氏后裔所修張姓家譜也有很多贊同此說。 
            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則。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亭為據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謚、謚氏、邑系、邑謚、族、族系等等為據的。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則。盡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為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春秋時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始祖張揮傳21世,歷數百年,大概到商代初期,出了張嵩,字仲山,任御駕將軍,后封為濟國公。他生有張亮、張奉、張文、張進四子。這些僅見于世系而不見于古文獻。 
            再傳30代至51世祖張仲,字忠嗣。他與尹吉甫共同輔佐周宣王中興周王朝。生有張象、張宜二子。據史籍記載,張仲生活在周王朝實行共和行政的前后。當時周厲王因大行無道而被國人推翻,逃出王宮,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職。共和元年(前841)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14年之后,周厲王病死于彘(今山西霍縣),共和伯請太子姬靖即位,史稱周宣王。周宣王依靠一批大臣,重振國勢,征伐戎狄,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歷史上被稱作“宣王中興”。 
            張仲之后,張姓先民有很多人載人史籍。如《左傳》在成公二年(前589)記有手和臂肘被箭穿連,仍奮力推車,沖向敵陣的張侯。昭公二十一年(前521)有怒殺華多僚的宋國大臣張句。另外,還有張良的先祖張老、張(走翟)、張骼、張抑朔等人,他們籽在下一節中進行介紹。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3),晉國的韓、趙、魏三家世卿升立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它標志著中國進入戰國時代。這個時期,張姓先民們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如魏國人張儀西走秦國,合縱連橫,大展其才能。而楚國則有大臣張旄,曾出奇計讓楚王將充當秦國使臣的張儀趕走。齊國有張丐,說服魯國在齊楚戰爭中保持中立。但張姓先民主要還是以原晉國屬地為其建功立業之所。在趙國,張孟談策反韓、魏,反擊智伯,一舉解晉陽之圍。魏有張丑力諫,阻止張儀為秦國在魏國開展外交;張倚出使趙國,使趙國在秦魏交戰中傾向魏國。韓有張去疾、張譴及張良的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等。 
            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強的國家,在那里也出了一個很有名的張姓先民——張若。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6年派大將司馬錯率兵攻占四川,貶蜀王,派張若為蜀國守。上任伊始,他遷移秦民萬家人川,實行農墾,發展生產。又與張儀一起共同經營成都,按照秦國都城咸陽之制建有里閭、下倉、市肆、官舍、樓宇等。又設置錦官、鹽鐵官,發展官府手工業,為增強秦國國力作出了重大貢獻。公元前285年,秦國廢除巴、蜀侯國封號,改設蜀郡治川。張若因功被任命為首任蜀郡郡守。 
    二、少數民族賜姓改姓 
            元朝末年,有一個出生在山后金山(今阿爾泰山,一說大興安嶺)的蒙古將領,名叫伯顏帖木兒,他作戰英勇,曾率兵多次打敗農民起義軍。但在一次戰役中,敗在朱元璋的手下,于是歸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賜給他張姓。他的后代一直從軍,傳至玄孫張晟,官至都督事,進入明代中央最高軍事機構的核心領導層。又如韃靼人(明代對東部蒙古地區的蒙古族人的稱呼)哈剌爾敦,英勇善戰,被明成祖朱棣賜姓張,改名隆善。永樂七年 (1408)十月,張隆善被任命為北京右軍都督簽事,也成為一名中央軍事領導集團的核心成員。另一個韃靼人奴兒,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邊疆守將,屢立戰功,憲宗皇帝朱見成為表彰他的英勇,賜姓張,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八月,張友被任命為金吾衛指揮使。 
            明代前朝,有一個女真族(滿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戶,領兵征戰,勇猛異常,其事跡傳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興,賜姓為張,改名志義。永樂八年(1410)張志義被任命為建州衛指揮使,治所在今黑龍江省東寧縣東大城子。四年之后,治所移至今跨吉林、遼寧兩省的渾江流域。 
            今岫巖縣前營鄉張氏,本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張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馬札爾臺,他歷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營都統,陜甘、湖廣等省平章,并知樞密院事,官至中書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書右丞相。元朝滅亡后,其后裔世居長白山麻加樂和忽密拉,大多從事畜牧業,也有人經商巴唐地區。到11世紀繼英授德時,正值愛新覺羅氏崛起于東北,于是棄牧從戎,成為努爾哈赤帳下的一員勇將,屬鑲黃旗。清兵人關,建立統一政權后,治良匡氏遷居盛京(沈陽)。13世祖名叫伯爾格,精通漢文,熟悉漢書,文武雙全。乾隆六年(1741)調任岫巖防御使。因為熱愛當地秀麗的山川,就奉侍母親佟氏,攜弟吾令吉定居下來。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孫都改姓張氏
            赫舍里氏分布在于都英額、哈達、輝發、長白山、佛阿拉、伯都訥、憲顏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張氏。 
            扎庫塔氏分布在瓦爾喀(今蘇聯東海濱省南部)、扎庫塔、松花江、長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為張姓。 
            扎拉哩氏分布在瓦爾喀、扎庫木、赫圖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為張。,愛義氏分布在愛湖流域一帶,在清代全部改為張氏。 
            明洪武元年(1368),回族人張某任寶慶(湖南邵陽)衛指揮。據《寶慶府志》卷33記載,指揮張氏的先人叫璞羅德,北平三河人。張氏任滿之后,即定居武岡車林鋪雞腳塘,依靠屯田百余畝田產為生。今天邵陽市各地的回民,以馬、張、蘇、海、蔡姓為多,其中的張姓回族人或許就是璞羅德的后裔。 
            唐代初年,在云南洱海地區近百個白蠻部落中,有一個相傳從隴西遷來的張姓部落。公元7世紀中期這個部落的首領名叫張氏進求。這時正值烏蠻部的蒙舍龍和他的兒子龍獨羅(又作細奴羅、細諾羅)開始擴張勢力,建立南詔政權。7世紀70年代,細諾羅勢力推進到洱海地區。據文獻記載,張氏進求因抵擋不住南詔的攻勢,就將自己的部落政權“禪讓”給了細諾羅,而細諾羅為了酬謝張氏,就將自己的大兒子羅波海,改姓為張,改名叫張朝鳳(夏正寅《哀牢夷雄列傳》)。這支蠻人張氏,后來演進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領導的云南各族人民起義的隊伍中,有一個叫張興癸的彝族將領,史稱他是南詔王細諾羅之后,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張的烏蠻人羅波海(即張朝鳳)了。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動在秦漢、三國魏晉時代,內有19個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數幾個部才有資格成為最高統治者單于,是匈奴族中的貴族。東漢時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北匈奴則歸附漢室。三國曹魏時期,在今山西汾陽地區設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歷史上把他們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張XX”“西河胡張XX”的記載,這些就是匈奴張氏。如《晉書.符堅載記》云:“屠各張罔聚眾數千,自稱大卑子,堅遣鄧羌討平之。”《魏書.太宗紀》云:“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張文興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內屬。”《魏書.太宗紀》:“天興元年三月,西河胡張賢等率營部內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個別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東南部地區。主要活動于我國魏晉時期,十六國時代,以石勒為主曾建立過后趙政權(319—351)。羯族中張姓很多,歷史文獻多有記載,例如《晉書.石勒載記》云:“胡部大張旬督、馮莫突等擁眾數千,壁于上黨,勒往從之。”《十六國.后趙錄》稱:“張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后趙國內張姓人特別多,石勒起兵時,十八騎中就有張噎仆、張越二騎。石勒自立為后趙王時,以張離、張良二人為門生主書,司典胡人出內。傳至石虎為后趙王時,離、良二人都官至尚書仆射,另外還有張群、張豺、張散、張茂、張斯、張屈支、張夷、張舉、張舂、張賀度、張沉等,都是后趙的達官顯貴。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編第八《羯族諸姓.張氏》中對上述張氏作了一番考證之后,得出了他們是羯族張氏的結論。他認為羯族張氏之張,是“羌渠” (康居)諧聲轉讀而來。由此看來,羯族張氏是為后趙政權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的。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國東北(包括前蘇聯、朝鮮一部分)的一個古老民族,遼金時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來的渤海族張氏。隋況已在前面作了介紹。在這之前的渤海國 
            (720—962)時期,還有一支渤海族張氏。如大將張文林、大臣張仙壽等,共有達官顯宦二十余人,他們活動于上層,是渤海國的貴族。但這支渤海張氏之姓張的緣由卻不是很清楚。 
    奚族是一個活動于唐宋遼金時期的古老民族。歷史文獻中常把它記作“奚人”、“奚回”。遼代末年,奚回離保曾在今東北地區稱帝,建立奚國,改元天復。唐代奚族張氏知名的有張孝忠,曾任義武節度使。另有張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宋將張鎖高收為“假子”,遂從義父姓張。后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軍節度使,又改賜姓名為李寶臣。李寶臣,有的文獻將其原名誤作張寶臣。 
             戰國以后,不斷有漢人移居云南,他們和當地的土人長期雜居、通婚,相互影響,到隋唐時期就形成白蠻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圍有數以百計的白蠻部落。白蠻的族源主要是漢族,因此在語言、文字、風俗等方面和漢族大體相同,他們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漢姓。當時,在洱海地區有趙、李、楊、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個張姓部落,相傳是從隴西輾轉遷來的。他們的首領名叫張氏進求。其子孫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蠻張氏就分布到云南太和縣洱西驛、云南縣、浪穹縣十二關、阿迷州東山江、猛丁塞(今元陽縣老猛)、鎮南州英武關、楚雄縣、騰沖州、孟合驛、寧番(今北勝縣)等地,并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驛丞、巡檢、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階最高的是騰沖州土知州張銘。按照明代官制規定,土司官是世襲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張氏大多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在今湖南、廣西等省,有很多瑤族張氏的聚居點。如武岡縣上洞鄉的石界;資源縣河口鄉的蔥坪、猴背、高山;鹿寨縣沙寨的鄉興;那坡縣百合鄉的那樂、民興、平壇,下華鄉的上華、規六,那隆鄉的坡芽;凌云縣加龍鄉的下傘、尖里;欽州市洞中鄉的洞中、那麗、板興,板八鄉的板溝、大坑、細坑、和平。那俊鄉的東山、那欽;上思縣有妙鄉的更辟、有生;江城縣瑤家鄉的象腳山、象莊、于龍塘、六家村、大碑村、莫作山、新山、席草塘、小曼凸、牛廄房、勐板山、溫箐、漫薄山、甘蔗園、依郎、高山寒;龍勝縣的馬堤鄉等,都有瑤族張氏分布。瑤族張氏的知名人士有廣西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張有雋。 
            壯族張氏主要分布在廣西,其由來不很清楚。在清代,廣西上林縣有一個很有名的壯族張姓家族,兄弟二人,弟弟叫張鴻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舉人,著有《女訓》、《家訓》、《董訓》等。哥哥叫張鴻翮,康熙間任永寧州學正。鴻翮的兒子張友朱,曾任慶遠府學教授。友朱生滋。滋生鵬展,乾隆時官至通政使,著有《山左續抄》、《三難通解訓言述》。 
            黎族張氏主要分布在海南島,其由來不清,清代有崖州(海南崖縣)洋琳洞黎人張紅須,道光九年(1829)領導當地農民起義,后被鎮壓 
            侗族張氏一部分是由宋代屯田湘西的章姓改姓并與土居侗族人通婚、交融而來的。其情況見本章第一節。其他支系的由來不很清楚。原來主要分布在湖南、貴州等區。清乾隆四十三年大旱,晃州(湖南新晃縣)有部分侗族張氏遷到湖北的宣恩、恩施、利川、咸豐等地。 
            高山族張氏主要分布在臺灣。清代有張李成,1884年中法戰爭中,他曾率兵500人,在臺灣淡水大敗法國侵略軍。 
            阿昌族張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由來不明。 
            納西族張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由來不明。 
            藏族張氏。主要分布在藏族聚居區。由來也不明。 
            僳僳族張氏。主要分布在僳僳族聚居地。 
            蒙古族張氏。蒙古族張氏有一支由治良匡氏改姓而來,具體情況見本章第一節。其他支派則不明由來。在明代,有固原蒙古人張把腰,于成化年間領導農民起義于石城堡。 
            朝鮮族張氏。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及朝鮮半島。在清代初年,他們大多編人八旗中,率兵打仗,如副都統正黃旗遼陽人張偏圖、都統正藍旗易州人張雅圖、甘肅巡撫鑲黃旗人張文興、山西巡撫正白旗遼陽人張滋德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張良弼,他本是正白旗倉衣旗鼓人,世居沈陽。在攻克遼東時,因功由鼓人升為佐領。后圍攻錦州,擊敗明朝大將洪承疇,授予二等輕車都尉。其子張時薦,襲父職,后來加爵至三等男。 
            滿族張氏。滿族張氏多由赫舍里氏等改姓而來。今岫巖縣哈達鄉張氏,絕大多數是滿族人,其先祖是長白山二道溝的鑲紅旗人的。 
            回族張氏。回族張氏中有一支是在明代由璞羅德氏改姓而來。其他支派的由來則不很清楚。張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如湖南邵陽回民中,以姓馬、張、蘇、海、蔡者為多。民和縣回族大姓依次排列為馬、冶、劉、楊、白、張、陳,他們是清光緒年間,陜甘總督左宗棠從甘肅水阜河十二莊遷來的。今拉薩市的回族張氏和黎氏、余氏三姓,都是從四川來的。 
            彝族張氏。彝族張姓人有一支是南詔王蒙氏之后,詳見本章第一節。在四川德昌縣麻泉公社有一支張姓,其先祖為會東土司張氏,是彝族人,但后來逐漸漢化,最終成為漢族人。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网站|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99|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20|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乱了派| 97人人添人人澡人人澡人人澡| 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网站免费看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视频软件 | 国产毛1卡2卡3卡4卡免费观看|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不卡av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福APP| 亚洲国产成人资源在线|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二区| 怡红院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本大胆欧美人术艺术| 黄又色又污又爽又高潮| 四虎亚洲精品无码| 午夜自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久久国产福利播放| 极品粉嫩国产18尤物在线观看| 特级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亚洲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国产高清视频在线| 亚洲JIZZJIZZ中国少妇中文|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 国产99青青成人A在线|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亚洲乱码在线卡一卡二卡新区| 国产成人无码AV大片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新| 强奷漂亮人妻系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