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松張氏二十二支系,簡稱二十股。丁近6萬。按各支遷松先后和遷松始祖排列為:怡惠股、仲四股、子默股、天三股、千六股、聯吉股、伯海股、揮一股、道二股、仕杰股、德清股、信齋股、元正股、尊五股、隆一股、子清股、務憲股、安興股、海鰲股、萬二股、紹起股、良伯股。張姓前二十股遷松后各自編修家譜,至1990年,多者九修家譜。早在民國元年(1912)想聯宗合修,明文立約,1942年族內再動聯修之議,終因寇侵國危,未競其事;1995年終定新譜,各支分別續修。為統一世系,創立新派:物煥乾坤朗,乘風登錦程;群英欣匯集,合力建奇勛。先取前十字作為聯宗統一的派字基礎,而以第十字“程”為各股末代存世男丁之新派字的根,自此之后,各股衍生的下一派則統一接“群”字派往后續。
1、 怡惠股(1065年):怡惠公,士昌公(張齊賢公之孫。柔公之子。張齊賢:公元943年1014年,字師亮,北宋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遷居洛陽,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進士,991年拜相,四年罷相,咸平元年998年再次拜相,謚文定。見《宰相傳》張齊賢篇)支下裔,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由江西鄱陽西鄉之山田張家灣攜其家人,渡江而北,卜居宿松縣城北關外陳門沖、河西山下洼一帶,其后裔散居安徽宿松、太湖、東至,湖北黃梅、江西彭澤、九江、浮梁,陜西等地,現已繁衍至第33世“輝”字輩。家譜字派為:怡傳志燕翼 義重表橫經 圣濟時方振 家聲自學文 大世德行廣 琴書萬代珍 承先輝······
2、仲四股(1342年):仲四公,士昌公支下九世孫,祐三五公之曾孫。祖籍江西鄱陽瓦屑壩,祐三二同弟祐三五,于紹興四年(1134年)由山田遷湖口廿都老臺山之東營里。青年從戎,受元封為總轄淮舒將軍職,因族觀于元之權貴不合,于元至正年間(1342年間)卸職偕二夫人趙氏而隱居宿松西源山,其后裔散居宿松城北門街、邑治北關外馬鞍山、三里峰,佐壩、程家嶺,汪家沖、匯口、二郎南北沖、陳漢廣福、喬木染鋪屋,望江連丹城,東至青山鄉,彭澤縣城,陜西商南,陜西、貴州,上海,北京,貴州、湖北、武漢、臺灣等地,現已繁衍至第26世“立”字輩家譜字派為:仲貴榮天景 鎮渙晉子正 守所世彥傳 宗澤賢聲自 顯揚紹修宜 立本代遠德 彌光······ 3、 子默股(1368年):子默公,字才勝,原籍江西鄱陽,少孤力學,不求聞達,事母以養志為先,于洪武初年(1368年),奉母命偕舅家林氏,遷至宿松陳漢西北別家河之張家灣卜居。其后裔今多集居鳳凰鋪、先覺嶺、佐壩、石龍庵、湖梢嘴等地,現已繁衍至第22世“裕”字輩。家譜字派為:才學彥美允 風儒士大德 應興傳家詩 書禮樂忠信 垂裕······ 4、 天三股(1368年):天三公,江佑饒州府鄱陽人。元末征召不仕,于明洪武開初(1368年),游江抵松滋之馬灣河,樂其山明水秀,遂卜居于天山畈,后裔多集居于張家畈。家譜字派為:天才景仕玉 世文紹大一 應必興隆崇 道遵訓履正 守方佐······ 5、 千六股(1368年):千六公,士昌公九世孫,佑十公之曾孫,自六公次子。江西都昌山田人。元至正間,授總轄職。明洪武初年(1368年),解組歸隱,閑游松滋,見其山水形勝,遂卜居于泊湖之濱石廟嘴而居,其后裔仍環居斯域,現已繁衍至第26世“先”字輩。家譜派字:自千惠信祀 道壽文萬玉 應一可必興 旺水世昌大 聲顯名揚思 先······ 6、 聯吉股(1369年):仕禮、自珍兄弟合稱。原名心鍊股。古籍豫章鄱湖洲瓦屑壩。明洪武二年(1369年),二公遷松,珍公居縣城小東門太定坊,禮公居洪家嘴。后二公共謀卜宅于大杜溪橋東上首(今張家老屋),現已繁衍至第23世“恒”字輩。家譜派字:自宇廷大文 晏云思春又 石天地交泰 斯稱盛世德 行有恒······ 7、 伯海股(1369年):伯海公,字以超,系心一公之子。由江西饒州府樂平縣階溪,先遷蘄黃,后于洪武二年(1369年),奉召標插宿邑南鄉紫荊莊之龍譚橋卜居。后裔今多居于毛壩之張上屋、竹巒窊,現已繁衍至第24世“書”字輩。家譜派字:伯光樂首 萬景星慶 云兆國世 永興隆家 富禮義達 士秀詩書······ 8、 揮一股(1369年):揮一公,字榮朝。原籍江西鄱陽葉家村。洪武二年(1369年),奉召遷松卜居邑治西關上河頭。其后裔今多居城關北門街,光唐嶺西之張屋,隘口清河等地,現已繁衍至第25世“德”字輩。家譜派字:忠良世代 榮圣時以 仁政君道 國泰興永 遠振家聲 友愛承宗 德······ 9、 道二股(1369年):道二公,乃元玉公之子。洪武二年(1369年),受元末兵亂之余悸,自江西饒州府鄱陽縣團山務村,避地渡江。選址于邑治東之楊辛畈,筑室而居。優游林泉,以經史課弟子。睱則經畫農桑。后裔今多居許嶺柏林沖,程集肖家沖,萬元吳雪嶺,現已繁衍至第29世“光”字輩。家譜派:道隆先玉 妙永伯塇 太惟世士 大兆起其 祥念爾邦 泰秉思從 執遠······ 10、仕杰股(1369年):仕杰公,即仕杰、俊杰二公合成。古籍豫章廣信府。兄弟二人于洪武二年(1369年)渡江遷松,卜居北關外龍山側。俊公于洪武三年轉徙于庫前畈,裔孫今居五里張下屋,仕公裔孫多居縣城東門及魯元,現已繁衍至第22世“宗”字輩。家譜派字:仕逵煜浹 紹隅忠星 廷世大運 昌道顯名 揚澤貽永 盛宗······ 11、德清股(1369年):德清公,乃元二公之子,懋一公之孫。祖本江西南昌軍籍,元二襲父戎職,調河南衛,洪武二年(1369年)道經松滋,長子德清遂家焉。卜宅黃泥莊之楊辛畈。后代今多集居程集張灣,現已繁衍至第24世“國”字輩。宿松家譜派字:懋元得友 伯璽億模 文鴻廷來 世德家慈永昌先后 濟美尚國······ 12、信齋股(1371年):信齋公,由江西饒州鄱陽瓦屑壩,于洪武四年(1371年),響召偕路夫人與弟繼圣遷松城東街學宮之后筑室而居,設帳講席,傳諭經典。后裔今多集居于破涼牛馬嶺、張家嶺、佐壩帥灣、程嶺柴田、望江石灰山等地,現已繁衍至第24世“先”字輩。家譜派字:圣典垂家訓 人文學國癢 鴻才英彥繼 善秀必揚方 德裕師先達······ 13、元正股(1384年):元正公,字啟緒,乃述齢公之子。元季癢生,明諸生。祖籍江右太平府當涂縣。公于洪武甲子(1384年)春載譜渡江遷松,遂卜居于邑治西關外之尼山橋,辟地開荒,筑室墾田,耕讀傳家。其裔今多居柳坪楊家山,五里土橋畈張家老屋,百步畈張上屋,現已繁衍至第24世“良”字輩。家譜派字:元大善有 作文鳳書 美宗士國 正天心順 傳家厚道 存代忠良······ 14、尊五股(1342年):得樞、紹遠、崧靈三公皆其世系。原籍江西撫州府金裕縣順得鄉廿都崇溪里橋西村,于元明間標插松滋。得樞公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遷陳漢溝釣魚臺,后裔今多集居新屋灣班竹平、楊棧巖、前家沖等地,現已繁衍至第25世“圣”字輩。紹遠公于洪武二年(1369年),奉召偕趙氏遷新安莊之張裕屋,現已繁衍至第 世“懷”字輩。松靈公于明永樂初年(1403年)遷荊橋之張家沖,現已繁衍至第 世“惟”字輩。家譜派字:(三支派字不一) 15、隆一股(1404年):隆一公,明江西處士。祖籍饒州府鄱陽縣瓦屑壩,士昌公十世孫。佑三三之曾孫,仲五之子。于永樂二年(1404年),響召偕弟隆二、隆三及全家渡江抵松,在邑治北關外藕塘角,筑室耕耘,繁衍生息。后裔除伯淇、伯演、伯溪遠年遷陜外,多集居陳漢、朱灣、隘口、佐壩、石龍庵、烏林嘴、黎灣、董屋、城南門等地,現已繁衍至第24世“俊”字輩。家譜派字:隆清啟伯永 日月星斗明 庭大其先武 熙朝良輔輯 和邦家俊······ 16、子清股(1436年): 子清公,江右名儒,少精文藝,應試不酬。遂于明正統間(1436年),自洪都進賢縣坎頭村故里,跋涉關山,游學松滋。見此地諸多勝景,遂返故里偕夫人朱氏與二子旋來松滋,于馬灣河張家后屋筑室而居,后裔仍居此,現已繁衍至第20世“義”字輩。家譜派字:子尚福世 文紹汝大 一應必興 隆敬承先 祥教傳義······
17、務憲股(1483年):務憲公,字守吾,祖籍江右太和縣城西澄江鎮南圳村庫背組。太和秀溪張,文英公下十八世孫。明成化年間(1483年)遷松卜宅邑治南鄉烏池洪家巒,今其后裔散居于烏池王屋、碎石張屋、壩頭南口、匯口張月、千嶺雁翎、田灣、趙灣、望江楊灣閘,現已繁衍至第20世“佑”字輩。家譜派字:務顯信洪 文武周孔 孟萬國尊 賢育才以 光先祖德佑······ 18、安興股:原籍江西鄱陽樂平南偏篙子埠,南宋奉召仕居黃梅城關,至十七世祖祥公于乾隆年間轉遷宿邑佛座嶺西齊嶺甘塘窊,現已繁衍至第25世“德”字輩(遷松第8世)。家譜派字:安仕洪慶 舉子伯翔 仁紹功名 必應時副 貴與之宜 文華承祖 德······ 19、海鰲股:海鰲公,系祖益公二十三世孫。原籍廬江東鄉五神泊。少年持家,偏遭 歲,便攜家人于同治初年(1862),來宿松趾鳳,卜宅于白崖寨南梅家屋,現已繁衍至第6世“稅”字輩。家譜派字:祖聞杰孝悌 為大明泰日心天啟昌其 河清海宴家 成祥稅······ 20、萬二股(1933年):萬二公,士昌公十一世孫。福一公之次子,佑三二支下六世孫,祖籍江西山田,佑三二同兄佑三五紹興四年(1134年)由山田遷湖口廿都老臺山之東營里。萬二公又遷城山瓜梓橋總管嶺。公之十七世孫漢周早逝,其夫人方氏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回宿松毛壩居,后裔居毛壩、平嶺,現已繁衍至第4世“劻”字輩。家譜派字:衍系肇青陽 云祊慶澤長 周時彰孝友 漢代顯劻······ 21、紹起股(1934年):紹起公,由廬江白山長林沖遷松,其后裔居匯口團結等地,已傳至6代“本”字輩。守永金誥,應傳振君,一克宗光祖,承紹必學文,大本行仁義,家國善終名····· 22、良伯股(1947年):良伯公,由樅陽遷松,其后裔居洲頭泗洲、匯口三洲等地,已傳至4代“文”字輩。家譜派字:·····克紹賢良,福啟文士····· ![]()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姓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根的標志,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化過程中留下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姓起源于原始社會“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時期,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氏族的稱號。而氏則出現于后來的父系氏族社會,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貴族標志和宗族系統的稱號。在原始的奴隸社會時期,姓與氏是既關系密切,又用途不同的兩個標志。人立姓以別于族群、以別于禽獸;氏則用來區別貴賤。正如《通志?氏族略序》所記載,“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左傳?隱公八年》中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祚之土,而命之氏。”其大意為:帝王立功德之人為諸侯,據其出生血統賜予姓,分封土地,并具地以命氏。可見姓重血統,氏重地域。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奴隸社會逐漸被封建社會所代替,特別是自秦漢以后,中華一統,封建社會制度的確立,姓與氏便開始合二為一,混合使用。在后來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姓氏早已突破與每個人的姓名相關,單純標志著人種遺傳的范疇,它更深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姓氏最初的來源主要有“因生賜姓氏”、“因德賜姓氏”、“因地賜姓氏”三種。“因生賜姓氏”是血緣傳承的標志。“因德賜姓氏”是其具有特別的建樹,重大的發明,是文化文明的標志。燧人氏發明了火,稱為燧人氏;伏羲發明了庖廚,稱為庖犧氏;炎帝發明了農業,稱神農氏;少昊發明了金星歷,稱金天氏。“因地賜姓氏”就是以發祥地為姓氏。黃帝祖居軒轅之丘,則稱軒轅氏;長于姬水則稱姬姓;顓頊于高陽而起,稱高陽氏;帝嚳于高辛興起,稱高辛氏;堯因封地在唐而燒陶,稱陶唐氏。 張姓是中國的第三大姓氏,是中國最有影響力,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今天,張姓后裔已近億計,約占當代中國人口的7.1%還多,即每1000個中國人中至少有71個張姓子孫。可以說:在廣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幾乎會有張氏子孫的足跡。民間素有“張、王、李、趙遍地劉”之說,足見張姓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何等的顯赫、榮耀;張姓一族是何等的強大、昌盛。在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中,張氏一族,精英輩出,人才濟濟,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一篇篇濃墨重彩,燦爛輝煌而又滄桑厚重的華章。 《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收錄張姓歷代名人1741名,占名人總數的3.83%,列各姓氏名人的第三位;張姓著名的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4.95%,排在第三位;張姓著名的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5.34%,排在第二位。“張”姓是一個起源于遙遠的傳說時代的古老姓氏。現在,讓我們踏著先人的足跡,從遠古傳說時代起,來追溯我們張氏祖源;尋覓“張”與“弓”、“長”的歷史淵源。 關于張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少昊子揮造弓箭,姓源啟自黃帝賜,出自黃帝之后揮。據《新唐書。宰相 出自黃帝姬姓的后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后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后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堂號 而堂號則有好幾個。堂號是代表某一支派而以先人的功業言行來命名的。 一本堂 二銘堂 三立堂 三知堂 三治堂 三篋堂 四益堂 九居堂 九裔堂 百忍堂 萬石堂 于斯堂 大忍堂 大本堂 義芬堂 中和堂 文星堂 文德堂 世恩堂 世德堂 本立堂 永思堂 樂育堂 東聚堂 永慶堂 務本堂 存著堂 存善堂 光裕堂 曲江堂 亦政堂 守經堂 聿修堂 余慶堂 慶余堂 孝友堂 孝思堂 志合堂 芹余堂 兩銘堂 序源堂 懷義堂 懷德嘗 壽康堂 表湖堂 忠文堂 尚義堂 尚德堂 味芹堂 明倫堂 明義堂 垂裕堂 和德堂 金陵堂 金鑒堂 建本堂 草圣堂 持紀堂 思存堂 思考堂 思則堂 追遠堂 衍慶堂 敘倫堂 冠英堂 親睦堂 濟美堂 篤親堂 樹德堂 種德堂 峻德堂 凌云堂 寶鑒堂 積慶堂 嗚珂堂 培本堂 萃敬堂 崇本堂 崇德堂 惇本堂 煥文堂 清河堂 紹忍堂 報本堂 敬宗堂 敬睦堂 敬翠堂 敬宜堂 棣萼堂 集成堂 復古堂 詒謀堂 敦九堂 敦本堂 敦睦堂 尊經堂 源遠堂 福人堂 嘉順堂 毓秀堂 橫渠堂 德成堂 德征堂 燕貽堂 彝倫堂 繼忍堂 鐵耕堂 郡望 魏晉以后區別居于不同地域之同姓者為“郡望”。 清河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縣東南)。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基始祖為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屬河北省)。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空張皓之子張宇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張偉。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御史大夫張湯。 敦煌郡:漢武帝從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東晉移至安定(今甘肅省涇川北)。這支張氏為西漢趙王張耳之后。 襄陽郡:漢始置襄陽縣,東漢末始置襄陽郡。治所在湖北襄陽。其后襄陽歷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張氏始祖為張安之。 洛陽郡:秦始終置縣,東魏置郡。漢、魏時治所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漢城西十八里。
河東郡:秦時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始興郡:三國吳由桂陽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南)。治轄相當于今廣東省連江、曲江、韶關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左馮翊,三國魏改為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陜西省大荔)。 吳 郡:東漢末年分會稽郡置。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治轄今江蘇省長江以南一帶。 平原郡:西漢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縣西南)。治轄相當于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河間郡:原為戰國時趙地。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東南)。治轄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間縣一帶。 中山郡:戰國時為中山國,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轄相當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區。 魏 郡:漢高帝初置。相當于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治所在鄴縣(今河北省臨漳西南)。 蜀 郡:戰國時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屬四川省)。治轄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帶。 武威郡:西漢置。相當于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治所在武威(今甘肅省民勤縣東北)。 犍為郡:西漢建元六年置。屬益州,在今四川省宜賓縣西南。治所在敝邑縣(今貴州省遵義市西)。
沛 郡:漢高帝將泗水郡改為沛郡,東漢時改為沛國。治所在相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
梁 郡:漢高帝置梁國,南朝宋改為梁郡。相當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治所在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晉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廢。治所在汲縣(今河南省汲縣西南)。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相當于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在今山東省巨野縣一帶。治所在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上谷郡:戰國燕設置,秦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省懷來東南)。 張姓家乘譜牒家乘譜牒
河北:南皮張氏東門家譜不分卷、南皮張氏族譜、南皮張氏西門家譜、張氏族譜不分卷、南皮張氏四門弟十八支家譜。 山西: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宗陽張氏家譜四卷、定陽張氏家譜四卷。 遼寧:廣寧張氏家譜不分卷、順天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 上海:申浦張氏宗譜六卷、奉賢張氏家譜六卷首一卷、云間張氏家譜一卷、云間張氏家譜續卷一卷、南塘張氏族譜八卷。 江蘇:張氏宗譜十卷、銅山張氏祖傳、張氏族譜二卷、張氏家譜六卷、淮陰張氏宗譜九卷。 浙江:清河張氏支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甬上張氏宗譜、清河張氏宗譜二十二卷。 張姓遷徙漫衍
在各地的張氏大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后,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馮翊(今陜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后,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銜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后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抵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橋等派,今后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漫衍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張姓歷史名人:
張良:西漢謀臣,安徽毫縣人。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騫:西漢外交家,陜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列國的友好往來。 張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動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建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后人尊為醫圣。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于時。傳與劉備、關羽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后代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爛醉陶醉,呼喚狂走,而后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圣”。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剖析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成長,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著名政治家。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 ![]() 一 清河郡的來歷
郡:古代行政區域,秦統一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漢國襲于秦,并擴增一百零三郡,姓氏是血緣宗族代表,郡號是整個宗族的歷史與榮譽標志,因為郡望是每一姓氏當年發跡或成名的地方。如因某代先人,由于立功、立德、立官,而在他所住的一郡中為人所知甚至為天下人所仰望。后世裔孫為珍惜歷史與榮譽,就以此郡名作為自己家族姓氏的代號,所以姓氏的郡號只有一個。張姓得望十四,“清河”即其中之一。我八十二世祖典公,為漢惠帝御史大夫,文帝時清河郡太守,公元前164年始設清河郡,轄今河北省之清河、棗強及山東省清平、高唐、臨清、武城等縣及其附近一帶,郡始在今河北清河縣東,后世裔孫為仰慕其鼎盛德望,所以就用“清河郡”作為張姓宗族的郡號。漢時置郡。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基始祖為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 二、 百忍堂的來歷
傳說幾百年前,瓦壺張的祖先只有一戶人住在清河郡,老東家共有七個兒子,當第七個兒子結婚大喜之日,來了4位穿白袍的和尚,說是迷路乞討至此,當時幫忙的伙計非常氣憤,認為不吉利,遂要趕他們出門。老東家得知此情,立即向和尚們賠理道歉,并請他們至客廳落座,盛情款待。誰知悉位和尚竟然還要喝酒,酒足飯飽之后又要到新人房里休息,說是壓床,伙計們更加憤怒,忍無可忍欲對和尚大打出手,又被老東家制止,并允許他們睡新房,做到一忍百忍。次日,遲遲不見和尚們起床,老東家又親自叩門請膳,門卻一敲即開,喊無人應,掀開床帳一看,竟是4堆白花花的銀兩,老東家突然明白了,這是和氣生財!當年得孫即取名張百忍,老東家隨即拿出白銀,修建了一座豪華的張氏祠堂,名為:百忍堂。后來張百忍后裔移居山東老鴰巷。從此傳說可以看出百忍堂張氏家譜中的精神即是以忍為先,以善為本,和氣生財的立家之道。 另一說據《舊唐書》記載:壽張縣(今濮陽市臺前縣)張家莊村張公藝(公元577-676年),以 “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處。遠在東晉時期,張公藝尚未出世,其家已經成為一大望族。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宣帝高洋,在天寶元年(公元550年),其祖九世同堂,親書“雍睦海宗”金匾,并派東安王前去拜訪。據壽張縣志記載:隋文帝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圣渝邵陽公梁子恭攜匾亦親慰撫,其匾題詞曰"孝友可師"。這年,張公藝剛滿12歲,張公藝的祖父已去世,主持家務的是張公藝的父親張興。隋朝末年,李世民曾單騎到占據任城(今山東濟寧)的徐圓朗的軍中刺探軍情,不幸被徐圓朗的人認出,圍攻捉拿。李世民殺開一條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當他來到壽張縣張家莊前,一條河擋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獨木橋,李世民身負重傷,人困馬乏,不幸馬失前蹄跌入水中。巧在這時,張公藝帶領幾個青年在河岸邊習武,他見一壯士跌入水中,忙叫人救起,扶到家中,給他治病養傷,不幾日李世民便恢復了健康。當時,李世民不便說明自己的身份就起程了。李世民登上皇位,一直沒忘張公藝救命之恩。所以在貞觀九年特賜親書"義和廣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當使臣來到張家莊時,張公藝正在召集人員在當年李世民過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橋。使臣回京稟報給唐壬,唐王便批資修建,并派尉遲敬德監修。這座規模宏大的石橋 長約60米,寬6米,高7米。始建于唐貞觀九年,距今1300多年。后來此橋被稱作 "訪賢橋"、"古賢橋",張家莊更名為古賢莊。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則天,帶領文武百官離京去泰山封禪,歸來路經壽張縣訪賢,當時張公藝已88歲高齡。當高宗問張公藝治家的方法時,張公藝寫了一百個"忍"字,并詳細說明了"百忍"的具體內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高宗聽后 倍受感動,當即封張公藝為醉鄉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并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敕修百忍義門。張公藝去世后,后人為紀念這位"忍、孝"治家的賢人,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紀念。 三、“瓦壺張”的來歷
很久很久以前,山東老鴰巷(今山東棗莊)百忍堂張氏宗族,人丁興旺,但時值兵荒馬亂,為避戰亂,部分宗親忍痛分離,決定從山東遷入安徽。為了使張氏后人日后相認有個確切的信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族長便當眾摔碎一把瓦壺,讓張氏后人每人珍藏一塊做為相認時的信物,顧名思義“瓦壺張”從此而得名。有部分張氏后人壽縣澗溝集北部2華里外的地方落戶,,據說當時只有兩棟房子,一棟瓦房,一棟草房,他們就在瓦房里先住了下來,張家大郢由此而得名,這也是傳成壽縣瓦屋張的依據。另一部份則落戶于霍邱縣西大山。其實兩地張氏均為同一族系。附民國時起四十輩份排列:維克文成化 延宜勝允傳 積功原作述 持體可經權 鼎力興宗俊 恒思葆蔭綿 寧仁身則佛 敦義性其天 四、 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后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斗消仇憾;
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只笑癡呆,忍過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后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五、張姓起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