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梅先生諱云彰,以字行,湖南衡山人,其父梅生先生乃清朝翰林。云彰自幼受到很深的文化教養(yǎng),尤喜繪畫,師從金城先生,雖為北樓先生最晚弟子,但其畫藝在同門中卻脫穎而出。 1923年,15歲的陳少梅加入金北樓主持的中國畫學研究會,成為此會年齡最小的畫家,他齠年出道,弱歲英奇,名噪畫壇,被稱為“大器早成”之典范。啟功評曰:“畫詣在同門中卓犖無少遜色。”金北樓慧眼識英才:“少梅超詣絕群,必以過我。”陳少梅有如此高的境界是因為見得多,見得廣。在武英殿研習書畫時不知見到學到多少國寶精魂,青少年時就已經打好堅實基礎,才有后來的榮耀光彩。有榮耀才有后繼者,有真才實學才能有榮耀。不爭一時之短長,方能人亡業(yè)存。榮耀是苦中得來,并非朝握管,暮成家。陳少梅故去后,啟功先生痛悼嘆:“百身何贖啊!”啟功還說過:“其紙不過三十年,其筆則三百年,我比少梅先生小兩歲,但望先生的作品猶如前輩名家。” 1930年湖社在天津舉辦畫展,天津某大學一位名叫楊清我的女教授看到陳少梅作品深感震撼,隨即辭職赴京從陳先生學畫,當時不少天津文化界人士也呼吁成立湖社天津分會,次年湖社天津分會成立。陳少梅被派往天津主持會務,并很快以超凡的畫筆,謙虛坦率的人品,征服了天津文化界和評論界,《北洋畫報》率先介紹,“譽為名手”,從此陳少梅定居天津。 陳少梅的畫屬文人、雅士,極度理想化的那種。他不但講究意境,而且是講極致的意境美,是人的思想能夠想像的極致的美,因此他的作品超凡脫俗,不同凡響,天籟之音般純正,直抵心靈深處,沁人心脾;瓊漿玉液般甘醇,令觀者癡迷,使人陶醉。觀陳少梅先生的作品,用筆遒勁峻拔,爽利酣暢,或老辣蒼潤,或秀麗工致,繁簡自如,能收能放,他的作品能提得起,放得下,把得定,見得確。 陳先生的山水畫在繼承傳統(tǒng)方面主要取法“北宗”。從明人唐寅、仇英得其秀逸之氣,所以他能把得定,不讓猛氣外溢。又從浙派戴進、吳偉取其滂沛生動之致,故沒有細謹工密的做作之態(tài)。再溯源而上直搗“北宗”松年、李唐、郭熙、李成,南宋馬、夏的門庭。其藝術面貌風骨絕塵,北骨南韻交融表里。陳少梅不隨時尚,取法“北宗”,除天性所好之外,與業(yè)師的教誨不無關系,他既是金城得意門生,又是金城畫學思想的繼承與實踐者和開拓者。同時,也是他忠實藝術,不從俗沉浮,茍合取容的性格所致。他是一位勇于沖破陳腐觀念,勇于變革的畫家。 陳少梅30歲以后,畫藝更臻成熟,畫路更為寬廣,題材更加多樣化,技法更加嫻熟與完美。細細品讀他的作品,我們可以從中品出五氣、五境之意,即秀氣、潤氣、靈氣、勁氣、辣氣;心境、意境、清境、樂境、完美之境。精金終究是精金,陳少梅稱得上是中國畫壇上的大師、巨匠。 民國年間評為中國四大家(張大千、溥心畬、金北樓、陳少梅)之一的陳少梅先生如今被譽為“當代唐伯虎”、“馬、夏再生”,有“北宗山水傳人”之贊,更贊:“陳少梅興三百年之衰。”依我之見李唐未必比陳高,我看有些方面不如陳,可為雁行。陳少梅的用筆用線比李公麟有過之。每每一張精作是一腔精血噴灑而來的,驚天動地之才非須叟而獲得的。陳先生的藝術成就屬人亡業(yè)顯,其藝術價值遠未到位,還將繼續(xù)攀升。 1984年天津藝術博物館舉辦了《陳少梅遺作展》,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近現(xiàn)代畫家作品展。天津市市長李瑞環(huán)參觀了畫展并說:“陳少梅是天津第一位的畫家。” 2005年6月由天津市政協(xié)、中央文史館共同舉辦了《國畫大師陳少梅先生暨弟子作品展》,這又是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藝術大展。人們沒有忘記當年為弘揚國畫藝術做出突出貢獻的陳少梅先生。天津人民和全國美術界至今懷念陳少梅,把他視為天津的驕傲,國人的驕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