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武林中貫名“少林”的易筋經功法最多,如“少林達摩易筋經”、“少林韋馱易筋經”、“少林羅漢易筋經”、“少林金剛易筋經”等等,練法各異,五花八門。追溯源流,大都認為是少林嫡傳,但真實師承,無從查考。本功依照清代刻本中的易筋經畫像和歌訣,重新編釋出來,供有興趣者練習和探討。
【總歌】 達摩面壁修禪定,僧眾神靡根緣淺。 創得易筋導肢體,健身祛病兼延年。 秘傳功夫世稀有,少林宗法藏真言。
高境非是一日事,勤學苦練不怕難。
1.韋馱一獻杵 【歌訣】 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
氣定神皆斂,心誠貌亦恭。 【練法】
韋馱,是佛教中的一位守護神,相傳其神力驚人。杵是韋馱所使用的兵器。本套功法的前三勢主要取意于韋馱將杵獻給佛祖時那畢恭畢敬、莊重嚴肅的一個動作過程。
自然站立,兩腳自然并攏,全身舒松,頭往上頂,雙目微合,舌尖輕舐上腭,雙臂垂放體側,雙手指尖觸于兩大腿外側并微屈,腹部微收,膝微挺。此即“立身期正直”之意。然后作逆腹勢呼吸,默數12~24次(圖1)。
然后,雙手掌由下向內翻(圖2)。
向上抬臂,在上抬臂時兩掌指尖漸漸合攏,兩臂屈成抱柱之狀,至手與胸平時停住,手心向內。至此時,氣剛好吸滿,并以意貫氣達于兩臂及掌指,此即“環拱手當胸”(圖3)。
接著,兩掌朝胸前收攏,至天突穴位置時,將掌翻轉成掌心向下(圖4)。 將氣吞下,然后雙手壓至丹田前,同時呼氣(圖5)。
左手勞宮穴貼于丹田,右手掌握于左掌背,意守3~5分鐘(圖6)。
待丹田發熱,口中生津時,將口中之津吞下,意送入丹田,逆腹勢呼吸12~24次。此即“氣定神皆斂,心誠貌亦恭”。 2.韋馱二獻杵
【歌訣】 足趾拄地,兩手平開。 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練法】
承接上勢,兩手松開,吸氣,兩手貫勁下按至髂骨下止,然后將氣呼出(圖7)。 接著,兩手同時翻掌,配合吸氣,從小腹上托至胸前(圖8)。
接著,兩小臂內旋,兩掌上翹相合,手指朝上,掌心相對,相距約10cm,配合呼氣的同時,翻雙掌由內至外豎掌,指尖向上,掌心向前(圖9)。
接著,配合呼吸之際,雙掌貫勁,緩緩向前方推出,直至兩手與肩平(圖10)。
將氣呼出后,再吸氣,兩掌朝左右分開,兩掌慢慢伸平,掌心向下,至兩臂分展成一字平肩時止(圖11)。
隨即閉息,兩手坐腕翹掌,二目圓睜,瞪視正前方,同時足跟提起,使兩腳前掌或趾尖(初學用腳前掌)撐地,腿膝挺直,兩掌向左右撐勁(圖12)。
逆腹勢呼吸12~24次后,兩足跟落地,放下雙手,平意靜息。 3.韋馱三獻杵 【歌訣】
掌托天門目上觀, 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腿脅渾如植, 咬緊牙關不放寬。 舌可生津將腭抵,
鼻能調息覺心安。 兩拳緩緩收回處, 用力還將加重來。 【練法】 兩手內合收至丹田前(圖13)。
然后配合吸氣,提到胸前,雙掌指尖相對,由內向外同時翻掌,掌心向上,指尖相對,如托重物,向頭頂上方托舉,頭也隨之仰望(圖14)。
將氣呼出后,兩臂內旋,使兩掌翻腕成掌心向下,二目注視勞宮穴,咬緊牙,足跟抬起,全身力量靠兩腳前掌支撐,身體平穩而不可動搖,舌頂上腭,用鼻調息作逆腹勢呼吸12~24次(圖15)。
數息完畢,兩手握拳,配合吸氣的同時,緩緩下落至腰際的同時,足跟也落地,肘向上提勁,兩腋脅用勁夾力,如夾重物一般。兩拳距腰約10cm處停住,配合呼吸數息,每吸一口氣,兩拳及腋脅緊勁一次,共數49次(圖16)。
然后松手、松體,自然呼吸,此即后兩句口訣的練法。 4.摘星換斗
【歌訣】 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 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練法】 此勢意為要將天星摘下來一般,伸手攀星時要伸長身體,踮起腳跟。意感抓住星斗后加勁用力把它摘下來。
左掌背反貼于腰際命門穴處,右掌停于小腹丹田前(圖17)。
配合吸氣的同時,右手經左側方朝上緩緩舉起,掌心向下,左掌上移,用掌背緊貼在右夾脊穴上,頭上仰,目注右掌心(圖18,圖18為動作背面)。
隨即閉息,雙足跟抬起,腳前掌撐地,兩手同時緊握用力。兩拳用力有下拉之意,兩足前掌助身體有上撐之意(圖19,圖19為動作背面)。
然后,松體呼氣,換做左手上舉,握拳拉的動作、要領與右手相同(圖20~22,圖21、22為動作背面)。
左右輪流進行24次,放下雙手,左手勞宮穴按在丹田上,右手勞宮穴按在左手背上,以逆腹勢呼吸調息12~24次(圖23)。
5.倒拽九牛尾 【歌訣】 兩腿后伸前屈, 小腹運氣空松。 用力在于兩膀,
觀拳須注雙瞳。 【練法】
此勢是用力拉動九牛之意。拽即拉的意思,九頭牛的力太大,拉不動就將身背對著牛,用手抓住牛尾進行反方向的拉動。
調息并下按掌至髂骨下(圖24)。
上體右轉,右腳前移半步,兩手握空拳,左拳屈肘向右前舉,至與雙目平行相對,右手后移靠近右腿根部,距環跳穴約17cm,站穩后用鼻吸氣,同時右腿隨吸氣緩緩挺直,右手與上體慢慢向后移動,左腿膝關節自然彎曲,成右高虛步(圖25)。
然后呼氣,同時右腿膝關節向前屈,左手與上體一起向前移動,左腿挺直,左腳尖觸地,勁注兩臂及拳,目注左拳眼。如此一呼一吸,來回練習12次(圖26)。
上體左轉,將右手拳眼舉至與二目平行相對時,左腿弓,右腿繃,與右邊動作要領相同,唯方向相反,也一呼一吸來回練習12次(圖27、28)。
6.出爪亮翅 【歌訣】 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 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練法】
此勢的出爪,即前伸掌之意,亮翅即把兩腋張抬亮出之意。
動作時,配合吸氣,兩手提至兩肋處握拳,將氣閉住,全身聚力,兩腋生勁,數息約1分鐘后,松拳成掌,將氣呼出(圖29)。
然后配合吸氣,翻雙掌由內至外豎掌,指尖向上,掌心向前,勞宮穴內含(圖30)。
接著,挺身正項,十指尖微扣,雙掌貫力,配合呼氣時,雙掌猶如推動千斤重物一般,朝前緩緩推出,直至兩手與肩平行時止,同時咬牙怒目,注視正前方(圖31)。
然后配合吸氣,將兩手緩緩收回成圖30勢樣。照此反復操作7次,將雙手放下。
平心靜息后,二目微合,用鼻均勻細長吸氣的同時,兩手經左右兩側上舉,相合于頭頂時雙掌翻腕,沿任脈中線下按,待掌至胸前時氣剛好吸滿,并隨掌下按之際吞咽入腹,雙掌至髂骨下后,將氣呼出(圖32~35)。
7.九鬼拔馬刀
【歌訣】 側首彎肱, 抱頂及項。 自頭收回, 不嫌力猛。 左右相輪,
身直氣靜。 【練法】 此勢取意在背上斜背著馬刀,反手取刀時,一手握鞘,一手握柄,用力拔刀。
雙手屈肘向上提至兩肋(圖36)。
配合鼻吸氣,右手掌由內向外翻,掌心向上沿胸部經面部再繞過右耳后部,將手移至大椎約5cm處握拳,拳心對大椎穴;與此同時,左手掌心向上、向左后移動,移至右肺腧穴約5cm處握拳(拳心向后),此時將氣閉住(圖37、37附)。
接著,頭部向左略轉,雙目斜視左肩;至此時,右手意想緊握刀柄,左手緊握刀鞘;右手用力向上拔刀,左手用力向下拉扯刀鞘,吸拔呼合,雙手反復練習12次(圖38)。
右手拔完12次后,再換左手拔刀勢,動作要領與右手拔刀法相同,唯方向相反,也練習12次(圖39、40)。 然后松拳松體,平念靜息。
8.三盤落地 【歌訣】 上腭緊撐舌,張眸意注牙, 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
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 瞪目兼閉口,起立腳無斜。 【練法】
此勢意在人體上中下三盤一齊下落墜地,全部注力于兩足尖,而身如虎踞龍盤一般穩固。 兩腳呈小八字步站立(圖41)。
配合吸氣的同時,兩手自腹前中線上托,手心向下;托至頭頂上空時,仰頭、目注掌心(圖42)。
將氣閉住,兩掌外旋腕,肘臂下屈,全身注力(圖43)。
左右手翻掌各向左右下壓至膝側兩旁,兩腿微屈成小八字,下蹲之際足跟提起,腳尖支地;腰背伸直,意在丹田,咬牙瞪目,注視正前方;兩掌成八字掌向下撐力,然后將氣呼出(圖44)。
動作姿勢不變,吸氣時兩掌翻起上托(約與腰齊),呼氣時兩掌貫勁下撐,一呼一吸49次后,將雙腳平放踏地,雙手從膝向下如撈月狀至兩足跟時,隨之將腿伸直,雙手即成抱球狀護于丹田前(圖45、46)。
平意靜息,逆腹勢呼吸調息12至24次。 9.青龍探爪 【歌訣】 青龍探爪,左從右出,
修士效之,掌平氣實。 力周肩背,圍收過膝, 兩目注平,息調心謐。 【練法】
此勢效法傳說中的“龍”在探爪時的動作,其實就是以手畫圓之法。 兩拳抱于腰際(圖47)。
配合吸氣的同時,右拳提至右乳外側,腳尖外展,右拳變掌,由右向左翻轉,掌心向下,伸向左側方,隨吸氣意勁注右臂,力達指尖(圖48)。
待氣吸滿后閉住,右手五指張開,指尖屈扣成抓球狀,掌心內含;直臂向左腳面下探,兩膝挺直,腰隨下探之勢前俯(圖49)。
右手至左腳背時,再向右腳背劃移,右爪至右腳外側后,外旋掌腕,扣指握拳(圖50)。 然后將拳提起收腰際,用鼻將氣呼出。
接著再做左手,動作要領與右手相同,唯方向相反(圖51~55)。 10.臥虎撲食 【歌訣】
兩腳分蹲腳似傾,后伸左右腿相更。 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 鼻息調勻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
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練法】
此勢取意虎伸腰的動作而成。臥著的虎要捕食食物,其動作姿態與虎伸腰之態沒什么區別,有人將此勢改名為餓虎撲食或惡虎撲食,則失去原功之真意。功中取臥虎之形即指明手腳不離開地面,而餓虎、惡虎在撲食時都是拼命一擊,必然騰空,特別闡明。
上體右轉,成右弓步勢,雙掌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停于右膝上方(圖56)。
接著,雙手指尖觸地,重心落在右腳上;吸氣,身軀也同時向后移動,右膝關節屈約80度,左膝關節屈約90度,左腳尖觸地,重心落在左足尖上,雙手指尖不能離地(圖57)。
然后,身軀向前移動,配合呼氣。動作收回時吸氣,意念集中在要撲獲的食物之上(圖58)。 如此一伸一縮,一呼一吸,共練習12次。
上為右勢,再練左勢,左勢與右勢練法相同,方向相反(圖59~61)。
動作完畢,起身雙腿伸直,兩腿開立與肩同寬,左手勞宮穴貼丹田上,右手勞宮穴按在左手背上,進行調息,逆腹勢呼吸練習12至24次(圖62)。
11.折躬 【歌訣】 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 頭唯探胯下,口更嚙牙關。
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閑, 舌尖還抵腭,力在肘雙彎。 【練法】 此勢取意作揖打躬時的彎腰姿態。
兩手自丹田處伸指成掌,由內向外翻,拇指向前,掌心向上,移至左右兩側(圖63)。
同時環繞上舉,屈雙肘;將雙手勞宮穴緊貼壓在兩耳上,雙手十指抱住玉枕及雙風池穴上,配合吸氣的同時,兩手中指微微接觸,雙腿伸直(圖64)。
接著,上體徐徐前俯,低頭彎腰,使胸部向前屈壓雙膝,面向地面,兩膝挺直,頭面盡量向兩膝中間低垂下去,同時兩掌心將兩耳孔緊緊蓋住,不讓聞聲(圖65)。
自然呼吸12至24次后,即慢慢起身直立,雙手仍抱頭。稍息片刻,松兩掌配合吸氣從胸前下按至髂骨下停住,將口中津液配合吸滿之氣吞入丹田,意守片刻(圖66)。
12.掉尾 【歌訣】 膝直膀伸,推手至地, 瞪目昂頭,凝神一志。
【練法】 兩掌于腹前十指交叉,吸氣的同時,雙手上舉至頭頂上方,掌心朝上,兩小臂內旋,使臂盡量抻拔(圖67)。
接著,兩掌下落,邊落邊翻掌,使掌心朝下,順著身體前方下按,盡量使雙掌觸及地面,上體前傾成體前屈,膝關節直伸,雙足成內八字,頭部向上挺起,瞪目凝視正前方,自然呼吸12至24次(圖68)。
收功時,身體緩緩站起,靜立片刻后慢慢散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