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興市,我國大陸最南端的邊境城市,十年前曾來過。再次來到中越界河--北侖河,眼前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小河,熟悉的跨國大橋....恍若回到過去。 根據歷史記載,1885年6月9日,清政府和法國在天津簽定了《中法越南條約》,條約規定,兩國邊界自竹山(位于東興市中越界河--北侖河的出海口)起界,循北侖河自東向西,全段以石碑為標致,共立1至33號界碑。其中以北侖河為界的,雙方各于已方的河岸相對立石;以山為界的則雙方共立一塊界碑,一面書“大清國欽州界”,一面書“大南”(即越南)。 大清國欽州界一號界碑 出入境口岸大廳旁,矗立著一石碑,正中大字書寫著“大清國欽州界”,此為大清國一號界碑--零公里碑,游客紛紛上前拍照留念。 出入境口岸大廳,國旗飄揚,站在北侖河畔,面對國徽,國家尊嚴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北侖河上的跨國大橋 北侖河畔,對岸就是越南芒街,無論城市建設及基礎設施,還是經濟發達程度,都不如東興。 越南國窮民富。在一次旅途中,曾遭遇到兩個到廣西留學的越南女學生,談及七十年代的對越自衛還擊戰,她們以不談不高興事,竭力避開敏感話題。但當問及她們回國后當教師,工資有多少,她們爽快地回答可達到6000元人民幣,令人難以置信,在我國當一名普通教師顯然還達不到這個水平。 未完待續,下篇《小鎮芒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