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三針、足三針操作手法問題,包括針前準備、刺入、行針得氣、出針等幾個具體的程序。
1、針前準備,針手三針時,要向患者講明,解除其緊張心情,對從未刺灸過的人,更要說明,不痛,幾秒鐘便可基本解決問題。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點;拳頭過緊,進針不暢利,不僅會加重疼痛,療效也不好;太松了針感差,收效相對亦差。待患者握成拳頭后,術者用筷子粗細的小棍,從虎口的一側輕輕穿過尺側即為合適的握拳。 2、穴位常規消毒后,醫生的右拇、食指攝緊針體的鋒端,使針尖露1~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點按即提起,右手之針迅疾刺入,后溪、間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傾斜30度刺入,足三針均傾斜30度刺入。 3、行針得氣。針體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醫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攝住針柄迅疾提針到皮下,又快如飛箭一樣完成另兩穴的行針路線,針感即至。 4、行針得氣后,醫生松開持攝針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動,如頸痛,做搖頭、勾頭、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種活動,腰痛,做彎腰、側彎等動作;腿痛做腿的各種活動,等等。一般是行針得氣后疼痛即減輕甚或消失。待活動到痛的姿勢時,令患者停止活動,并保持痛的姿勢,醫生把針或提或左右輕旋,問是否減輕或消失,當一個痛的姿勢消失,還令其活動尋找疼痛的姿勢。從行針得氣到患者活動找疼痛的姿勢,到收效出針一般是1~2分鐘。如一針即生效止痛,一針即可;如一針療效不顯著,可再取一穴。 5、取穴原則 手三針、足三針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則,一是以經絡的循行線路進行取穴,即循經取穴,二是經驗取穴。 一般的講,巔頂痛、頸椎病、手顫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傷、三叉神經痛、牙痛等手太陽經和督脈經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督脈)。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橈側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間谷。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顫、握物無力、肘痛等,取中渚。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可三針同取,亦可以間谷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總之應以療效既好取穴又少為宜。 手三針、足三針是以手三針為主,足三針為輔。本文所涉及的病癥,往往取手三針即可治愈,但在不少情況下,特別是腰腿痛足(月付)足趾麻痹腫痛等,足三針是必用之穴。足三針以足臨泣為主穴。后面所治病例,對取穴甚有幫助,可供參閱。 因此可以說,針刺治療疾病的關鍵,就是針刺的質量。 筆者體會,用針刺治療痛癥,取穴的多少,與針刺的質量并不成正比例;針刺時間的長短與針刺的質量也不成正比例。在治療上述痛癥時,筆者在很多情況下只取一個穴位,或兩個穴位,三個穴位同取者很少。取一個主要穴位,按照筆者所述的上述針刺方法進行針刺,哪怕是只有幾秒鐘,只要激發起經絡在瞬間的單位時間內所釋放出來的能量達到了治療能量,即達到了一定的氣態,就會收到滿意的效果。反之,如果選用三四個穴位,或者更多的穴位,留針30分鐘,但激發不出經絡在相應的單位時間內釋放出治療能量,則療效是比較差的,甚至毫無療效。 因此,筆者認為,用針刺治療痛癥,取穴越多,留針時間越長,往往療效越差;特別是讓患者固定在一種姿勢而不讓其活動的長時間的留針,則療效會更差。因為這種靜止給經絡的疏通帶來了阻力。 筆擇推腳想,針刺止痛,是針刺經絡上的穴位激發起經氣,經氣傳入大腦,大腦立即進行人體的自我調節、自我整合,這一過程即是大腦的興奮過程。興奮屬陽、屬動,動則通,通則不痛。興奮的質量越高,通的速度就越快,越快帶來的沖擊力越大,借著這一瞬間的沖擊之力,使淤消結散疼痛消失,緩解,減輕。 既然有興奮的快速強烈,就有興奮的緩慢低弱;快速強烈屬陽,緩慢低弱屬陰。如興奮不起來,就達不到一定程度的氣態,就會被陰所抑制,就沖不開痛結,而止痛的效果就差,或者根本無一點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