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研究的艱辛 ——就青霉素發現歷程談藥學研究 摘要:藥物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從青霉素發現的艱辛史,我們了解到身處藥界的研究人員肩負著人類使命去探索、研發,其需要具備的意志、信念不言而喻。同時,創新帶來了改革與希望,他們需要抓住機遇,齊心協力,同自己斗爭,同疾病斗爭,同社會斗爭。 關鍵詞: 意志;信念;機遇;齊心協力 眾所周知,醫藥行業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一生中與藥物接觸是普遍現象,生病吃藥更是常有的事。藥物在治愈人類疾病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人類壽命的延長也主要歸功于藥學事業的發展。它的不可替代性不僅使其在國民經濟中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藥學應用為人類的身體健康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自藥學發展以來,多少先驅和后繼者致力于各種抗病物質的研究。回溯歷史的發展,追及前人的腳步,人們在頑勝疾病的同時,成功地發現了自然界賜予的“靈丹妙藥”。青霉素的發現與應用毫無疑問是藥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青霉素的發現,發展與應用 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類一直未能掌握一種能高效治療細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藥物。那時流行著許多傳染病,如猩紅熱、白喉、腦膜炎、淋病、梅毒等,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命。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探索,然而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卻源自一個意外發現。 亞歷山大·弗萊明由于一次幸運的過失而發現了青霉素。在1928年夏弗萊明外出度假回來后,無意間注意到一個與空氣意外接觸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培養皿中長出了一團青綠色霉菌。在用顯微鏡觀察這只培養皿時弗萊明發現,霉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這意味著霉菌的某種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鑒定表明,該霉菌為青霉菌,因此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霉素。此后,在長達四年的時間里,弗萊明對這種特異青霉菌進行了全面的專門研究。然而遺憾的是,由于弗萊明不懂生化技術,無法把青霉素提取出來。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即使對于專門的生化學家來說,提取青霉素也是一個重大的難題。但是弗萊明并沒有失掉信心,他堅信青霉素拯救生命的價值。因此,他繼續將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養,并于1939年毫不猶豫地將菌種提供給準備系統研究青霉素的澳大利亞病理學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學家錢恩。 利用這些產生菌,錢恩等人培養出效力更大的青霉素菌株。經過一年多的辛勤努力,七、八十種病菌的試管實驗和動物試驗,都證明青霉素對引起多種疾病的病菌都有較大的殺傷作用。他們還利用冷凍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體。 青霉素再次發現之后,它的命運仍十分坎坷。MRC 和牛津大學不僅拒絕為錢恩申請青霉素的專利保護,而且又拒絕了錢恩組建試驗工廠以進一步探索工業化生產青霉素條件的要求。弗洛里等人四處奔波,希望英國的藥廠能大量投產這一大有前途的新藥,遺憾的是多數藥廠都借口戰時困難而置之不理。最后,他們帶著滿身的疲憊和殘存的希望,遠涉重洋,來到了美國。在美國,弗洛里等人終于得到了自己需要的幫助。 1941年12月美國軍方宣布青霉素為優先制造的軍需品。農業部和私人工業也在全力以赴地尋找成批生產這種新藥的方法。然而在青霉素應用之初,不僅一般人對它表示懷疑,就連多數醫務工作者也不相信它的藥效。加之當時磺胺類藥物仍占有主導地位,青霉素的發展命運曲折。但是青霉素在治療戰傷方面的奇妙作用,引起多方人士的關注,活生生的事實,使得醫護人員不能不對它刮目相看。到1942年末,美國制藥企業已開始對青霉素進行大批量生產。到了1943年,制藥公司已經發現了批量生產青霉素的方法。此后,在短短二十余年內。人們又陸續地發現了氯霉素、金霉素等數十種各有功效的抗菌素。抗菌素的廣泛應用,雖然充分地展示了它的神奇的功效,然而,也尖銳地暴露出它的問題。在全世界服用青霉數總數超過億劑后,青霉素引起了第一例死亡。后來,人們發現,青霉素類抗生素常見的過敏反應在各種藥物中居首位,發生率最高可達5%~10%,而且某些細菌逐漸對青霉素產生了耐藥性。盡管如此,青霉素的偶然發現仍然是人類取得的一個了不起的成就。為表彰弗萊明等人對人類做出的杰出貢獻,194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授予了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三人。 對藥學研究的認識 從青霉素的發現、發展到為人類所接受,再到大量投入使用,我們不難發現,一種新藥發展的曲折與艱辛,而藥物研究者,更是要具備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首先,創造力和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而弗萊明正是這樣一個人。他在工作中從不墨守成規。相反,常常做出一些在別人看來會覺得十分古怪的行為。就在這貌似隨意的研究過程中,他的試驗不斷取得有價值的突破。發現青霉素的重要前提——溶菌酶的發現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患著感冒,鼻塞的他竟會想到取一點自己的粘液加到培養皿中,以此發現了溶菌酶。 創造開辟了另一條通往大自然腹地的道路,開拓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另一片空間。不斷地創造,從不同角度切入自己正在經歷的事實,尋求解決的方法,豐富問題的答案。愛德華·波諾說過:“ 隨著競爭加劇,越來越需要有創造性思維。做好同一件事,并有效地解決問題是遠遠不夠的。”不管是從哪個方向,從個人和集體的角度,發展就要創新,陳腐地守候只會停滯,甚至帶來滅頂之災。在生存競爭如此嚴峻的形式下,創新或許就在一次平凡的舉動,一次失誤,一次不經意間掀起了新領域的變革。社會各界在呼吁創新,我國藥學事業更需要創新這個強勁的加速器。 我國藥學發展處于以仿制為主轉到以創新為主、仿制為輔的時期。從整體來說,我國的醫藥行業還缺乏自己的知識產權,生產的藥品多數屬仿制之列,新藥創新能力弱,97%的化學藥品均為仿制,高技術含量的制劑品種研究和生產能力處于較低水品。仿制不是中華民族的個性,研究是通往高層的階梯。時事的發展催促著我們要用更加先進的技術,更加新穎的方式實現我國藥業振興。藥物創新成為迫切之需。 其次,藥物研究者要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要積極主動地去承擔社會責任。其實,早在弗萊明之前已有多人注意到了青霉能抑制細菌的生長。1875年,英國著名物理家丁鐸爾向倫敦王家學會報告說,青霉會殺死細菌。1877年,法國著名微生物家巴斯德及其同事發現霉菌會抑制尿液中的炭疽桿菌的生長。1897年,法國醫學生恩斯特·杜徹斯尼完 最后,依靠集體的力量發展藥學事業。藥物的研發不是一個人就能獨當一面,它需要來自各個方面的支持,不論是知識上的,還是技術上的,藥物應用是全球共享性的。我們要團結起來,將各個領域交叉融匯,共同實現與滿足全人類的藥物需求。 在科技更加發達的今天,各種設備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保障,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地提高,然而藥學的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許多疾病還不能根治。艾滋病、糖尿病、癌癥等仍然是藥物研制的焦點。在迎戰已存疾病的同時,我們還要隨時準備應對新疾病的爆發,從非典到甲流,疾病對人類的攻擊不斷,醫藥行業更是面臨嚴峻的考驗。 藥物研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在讀學者的偉大使命。面對當前國際形勢,身處中國的藥物研究者更是承受著來自一個民族的壓力。作為藥界后繼工作者,我們更應該夯實基礎,注重創新,自覺承擔起這份責任,在藥學研究這條充滿艱辛和坎坷的道路上就算遍地荊棘,枝攔葉檔,我們將攜手并進,齊心協力,克服千難萬阻,奮勇拼搏,為醫藥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為開辟中國藥界新格局,我們將前赴后繼,堅定不移。 [參考文獻]: [1]方舟子 《科學史上著名公案——青霉素的發現》 《經濟觀察報》2008年 393期 [2]江濱、李桂東、韓濤 《發現與發展——造福人類的青霉素》 《醫藥歷史》 2000年 [3]食品伙伴網 《青霉素的發現——讓我們看看機遇將垂青于怎樣的頭腦》 《微生物檢驗附錄》 200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