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方中芍藥的配伍選析
作者:江克明 作者單位: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上海,200020) 【摘要】 仲景方中有關芍藥一味藥的配伍運用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1.用于緩解攣急:芍藥配甘草,芍藥配飴糖。2.用于調和營衛:芍藥配桂枝。3.用于疏肝和里:芍藥配柴胡,芍藥配黃芩,芍藥配大黃。4.用于調經安胎:芍藥配當歸,芍藥配吳萸,芍藥配枳實。5.用于平喘利尿:芍藥配麻黃,芍藥配附子。松原市中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 【關鍵詞】 芍藥 配伍 《傷寒論》 《金匱要略》 仲景方是指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的方劑,后世尊其為經方之祖。今對仲景方中有關芍藥一味藥的配伍運用加以選析,歸納5個方面討論如下。 緩解攣急 芍藥配甘草 芍藥苦酸微寒,柔肝緩急;甘草甘緩和中,二藥相伍加強緩解攣急之功,并有止痛作用。代表方:芍藥甘草湯。原書用治兩腳攣急不能伸,取芍藥直走陰血,柔肝舒筋;炙甘草緩解攣急,其腳即伸。芍藥甘草湯又可用于營陰虧虛,夜熱盜汗,有斂陰止汗功效。后世醫家又在此方基礎上加減,廣泛用于治療各種腹痛里急,霍亂轉筋,痙咳等癥,有良好的止痛、舒筋、鎮咳等效果。 芍藥配飴糖 芍藥酸苦,緩急和里;飴糖甘緩,溫中補虛;二藥相合,甘苦相引能補虛緩急。代表方:小建中湯,由芍藥、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棗、飴糖組成。《金匱要略》用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形熱,咽干口燥”證。這種虛勞證是中氣不足,陰陽互不協調所形成。治療當以甘溫建中為主,使中氣得運,陰陽得調,虛勞自復。此方又能治陽虛低熱證。后世“甘溫除大熱”法即由小建中湯溫中補虛法中化裁而出。所謂治“大熱”者,即治陰陽失調而產生的虛熱。近年臨床常用治虛寒性腹痛、消化性潰瘍、產后腹痛以及虛勞心悸等病證,均取其甘溫補虛,緩急止痛的效用。 調和營衛 芍藥配桂枝 芍藥和營以斂陰,桂枝溫衛陽而散寒,二藥相伍則一散一收,能調和營衛。代表方:桂枝湯,由桂枝、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組成,諸凡虛人感冒,表虛自汗屬于營衛不和者,以及汗、下后表證未解者均可以桂枝湯治之。《難經》云:“損其心者,和其營衛。”歷代醫家多用桂枝湯為主,以隨證加減,取其和營衛以通心陽之功,用治心脈不和諸證。又有采用調和營衛之法,以治風濕痹痛之證,能收和營除痹止痛之效。更有在調和營衛的基礎上加龍骨、牡蠣等收斂鎮驚之品,治療心悸怔忡、汗多遺精等證,可收鎮驚、定悸、斂汗、止遺之效。如果重用桂枝還有平沖降逆作用。 桂枝湯又是溫中和里基礎方,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即在此方上加減而成。 芍藥配黃芪 芍藥酸苦和營養血,黃芪甘溫善補衛氣,二藥相合能和營衛、益氣血。代表方:黃芪桂枝五味湯,由黃芪、芍藥、桂枝、生姜、大棗組成,《金匱要略》用治血痹。血痹證,乃肩臂肌膚頑麻不仁,用芍藥和營養血,配黃芪振奮外衛之陽氣,促使氣血暢行,營衛調和,痹病自除。近人用于肩周炎、風濕關節痹痛,以及中風半身不遂等證,均有良好的效果。 疏肝和里 芍藥配柴胡 芍藥調和肝脾,柴胡疏肝,和解少陽,二藥相合既可疏肝解郁,又能和里透達,使少陽之氣暢達。代表方:四逆散,由柴胡、芍藥、枳實、炙甘草組成。《傷寒論》用治由傳經熱邪郁遏陽氣所致之熱厥,四逆散疏肝和里,使郁熱透達,熱厥自愈。此方雖云“治少陰,實陽明少陽藥也”,并可治脘腹痛,或泄痢下重之證,亦取其和里透達緩痛之功,而腹痛、泄、痢均瘥。在疏肝解郁、理氣和胃方面,四逆散又為常用之劑。后世的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為治療肝氣郁結的代表方,即在本方基礎上加減而成。 芍藥配黃芩 芍藥和里止痛,黃芩清熱止利,二者合用,共奏清熱止利、和里止痛之效。代表方:黃芩湯,由黃芩、芍藥、炙甘草、大棗組成。《傷寒論》云:“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此偏重于少陽之治法,少陽之熱由迫于里而為下痢,故用本方以清里熱,里熱清則不僅下痢可止,而且在表之熱亦除。后世在此方基礎上發展,廣泛用于治療熱痢,腹痛,下膿血,里急后重,如黃芩芍藥湯、芍藥湯等方,均有很好的效果。此方還可用于溫病初起見里熱之證,是傷寒方治溫病法之一。另外婦產科認為:胎前宜清。黃芩湯在臨床上又是安胎的常用方藥。 芍藥配大黃 芍藥柔肝緩急,大黃瀉下熱結,二藥相合,可治腹中實痛。代表方:大柴胡湯,由柴胡、黃芩、枳實、大黃、芍藥、半夏、生姜、大棗組成。《金匱要略·腹痛寒疝宿食病脈證篇》云:“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也,宜大柴胡湯。”此滿痛在于心下,病屬少陽、陽明之證,本方具有外解少陽,內瀉熱結作用,常用于各種肝膽疾病。又如桂枝加大黃湯治食積發熱、里實腹痛便秘之證,也取其和里瀉實之功。近年臨床治療急腹癥,常以芍藥和里緩痛,大黃瀉實攻下作為主要方法。 調經安胎 芍藥配當歸 芍藥斂陰養營,當歸養血調經,二藥相合,既可以理血調經,又有安胎作用。代表方:①當歸芍藥散,由當歸、芍藥、白術、茯苓、川芎、澤瀉組成。②當歸散,由當歸、芍藥、川芎、黃芩、白術組成。二方均用于妊娠,前者治妊娠期氣血運行不暢,而有水濕不能運化,腹中綿綿作痛。后者為妊娠期清熱安胎之良方,常服則臨產平易,胎無疾苦。有不少成方以此作為基礎,如四物湯、八珍湯、芎歸膠艾湯、逍遙散、歸芍六君子湯等,都以當歸、芍藥二藥為主要內容。 芍藥配吳萸 芍藥養陰和營,緩急止痛,吳萸溫經散寒,二藥合用,有良好的溫經養血止痛作用。代表方:溫經湯,由吳萸、芍藥、當歸、川芎、人參、桂枝、阿膠、生姜、丹皮、甘草、半夏、麥冬組成。《金匱要略》云:“主婦人少腹痛,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以及至期不來者。”此系沖任虛寒,瘀血阻滯所致。本方以芍藥配吳萸,還有桂枝、當歸、川芎溫理沖任、調經止痛,是婦科調經之祖劑,也可用治虛寒腹痛、寒疝偏墜等證候。 芍藥配枳實 芍藥和營緩急,枳實行氣散結。二藥相合則宣通氣血,散結止痛。代表方:枳實芍藥散,由枳實、芍藥等分組成。《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脈證篇》云:“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此系產后氣血郁滯腹痛的治法,后人以枳實芍藥散不僅用于婦人產后,亦多用于肝胃氣痛,食滯腹痛以及肝膽之疾患,有疏肝緩急、行氣止痛功效。上述四逆散中亦用芍藥配枳實,即取其疏肝和里、緩急止痛之作用。 平喘利尿 芍藥配麻黃 芍藥緩解攣急,麻黃宣肺平喘,二藥相伍,既可宣肺平喘,又可解痙鎮咳。代表方:小青龍湯,由麻黃、芍藥、細辛、干姜、五味子、炙甘草、桂枝、半夏組成。此為宣肺平喘、解表蠲飲之方,凡外感風寒,內停水飲以致咳嗽、喘息、痰多而稀等證均可用之。白芍有緩急鎮咳作用,對平滑肌亦有弛緩作用,今與麻黃相伍,則平喘鎮咳作用尤佳。 芍藥配附子 芍藥斂陰緩急,附子溫陽行水。二藥相合可加強溫陽利水的作用。代表方:真武湯,由芍芍、附子、茯苓、白術、生姜組成。原書用治腎陽不足,下焦虛寒,不能利水之證,以溫陽利水為急。近年用于陽虛水腫,心悸喘息,有強心利尿作用。有報道:由腎陽虛所致腎盂痙攣,小便不利,重用芍藥配附子,取得良好療效。 結 語 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中共有經方262首(除重復),其中用“芍藥”者有64方(據《中國藥學大辭典·芍藥》)。而以“芍藥配甘草”、“芍藥配桂枝”、“芍藥配當歸”三種方例較多;可見“緩解攣急”、“調和營衛”、“養血調經”是重點內容,驗之近代臨床,確亦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