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 脈學筆記

     昵稱6953291 2011-05-15

    李小榮脈學筆記1:脈診史略(一)

    脈診的歷史源遠流長,她隨著中醫學的形成而逐漸出現,又隨著中醫學的發展而逐步發展.經歷了起源、成長、成熟定型、發展諸階段.成為中醫學極其重要的診法之一,在中醫辨證論治體系中起重要作用,縱觀歷代名醫不是無一脈診高手.因之被認為是中醫學極其鮮明的最具特色的標幟,其臨床重要性和學術價值無庸置疑.

    一.脈診起源

    脈診之雛形是源于經絡和經絡檢查,出自醫經家.是古代廣大勞動人民和醫家長期與疾病作斗爭逐步摸索出的一種診察方法.早期的脈學資料散見于《史記.扁鵲傳》,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脈法》、《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脈死候》及《內經》等.從中可以看出一些脈診起源的脈絡.

    二.以《內經》成書為代表的脈診成長階段

    古法經絡檢查方法多種多樣,后世中醫檢查中的望魚際、察指甲、看舌下脈絡、觀小兒食指絡脈與耳背絡脈以及腧穴診法、尺膚按診法等等均屬古法經絡檢查的傳承.

    古法經絡檢查是對絡脈和體表較表淺的經脈循行及其穴位進行色診、脈診的檢查.故有"能合舌脈,可以萬全"之論.

    《內經》時期古脈法(脈法的診察技法)有氣口、喉手以及遍診法的十二經診法和三部九候診法.《內經》書中出現了脈診專論.其診脈用一指而不是如同后世的用三指,并沿襲經絡檢查傳統之"彈法"、"循法"以及各部脈的比較法等等.《內經》記載了30多種脈象和主?。从沉恕秲冉洝窌r期經絡檢查技法靈活多樣;脈名脈形記載繁多;脈法資料豐富.因此,可以認為《內經》時期是脈學的成長階段.以《內經》成書為代表.

    另外,還有《難經》的脈診法和仲景脈法.

    三.以《脈經》成書為標志的脈診定形階段

    《脈經》是第一部脈學專書,其后至今近2000年脈學著作雖多,但基本上仍不出《脈經》范圍.為古脈法之嬗遞,后世脈法的開端.使脈診成為中醫學的獨立學科.

    《脈經》完成了獨取寸口脈診法;確定了寸口三關的劃分及分主臟腑.使獨取寸口法在分部主病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統完整的內容;明確了24種單脈并規范了脈名與脈形;提出了相類脈及其鑒別;系統總結了各種脈象的臨床意.

    四,進展緩慢的后世脈法時期

    自《脈經》以后,脈學成就沒有大的突破,發明不多.脈學主要是向通俗化\圖解化\簡約化發展.

    1.通俗易記的脈訣廣泛傳播:如六朝高陽生《王叔和脈訣》;南宋崔嘉彥《崔氏脈訣》.

    2.插圖脈書的興起:《脈經》的脈圖已佚,為使后學者易于理解脈象的指下形狀,出現了插圖脈書.如宋許叔微《仲景36種脈法圖》;宋施發在《察病指南》中最早運用脈象示意圖.

    3.執簡馭繁的脈著增多:較有名的數李時珍的《瀕湖脈學》......

    五.近代脈學與展望

    近代隨著中西醫匯通的興起,有些醫家作了用現代醫學的理論觀點闡發脈理的嘗試,但如同用脈象描記儀進行脈圖研究一樣,結果均不理想!

    中醫臨床對脈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立了脈診學,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限制,脈診一直依靠指感、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故有"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之論!導致脈學非易,更遑論脈學的突破發展了!

    中醫著作和中醫醫師本身對脈學所釋并不實際,語涉玄虛令人有莫測高深之惑,最為言脈者所忌!

     

    李小榮脈學筆記2:脈診史略(二)

    一.夏商春秋時代

    1.最早的專著: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脈法》、《陰陽脈死候》、《足臂十一脈灸經》為論述據脈診病和經絡診法的專著。

    2..春秋戰國時代:扁鵲本名秦越人(約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運用"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診虢太子的"尸厥"證;診齊桓公由表及里的病傳過程;診越成侯的血脈病.證明了他具有高超的診法技藝.故后人認為扁鵲是脈診的始祖,謂:“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二。先秦兩漢時期

    1.《內經》各種診法中的按脈診法是論述最為詳備精深的。論病脈種類達71種單脈及329種兼脈。

    2. 西漢淳于意的25例診籍皆以診脈為主。

    3.東漢末年華佗《中藏經》有論脈專篇.

    4.張仲景《傷寒論》398條中關于脈診的原文有146條,“辨脈法”34條和“平脈法”42條兩篇專論?!督饏T要略》中有脈象記載138條。每篇又均以“辨某某病脈證病治”為篇名。仲景脈法以四診合參進行憑脈辨證,因證選方。廣泛用于辨別證候、闡發病機、指導治療、判斷預后。。。。。。

    三。兩晉隋唐時期

    1.西晉王叔和的《脈經》:集漢以前脈學研究之大成,共10卷98篇,定寸口脈診法和24種脈象。

    2.唐王超《仙人水鏡圖訣》從《靈樞。經脈》診魚際絡脈發展出診小兒指紋。

    四。兩宋金元時期

    1.南宋施發《察病指南》繪制脈圖33幅,是世界上最早把圖示引入脈學研究者。

    2.南宋崔嘉彥《崔氏脈訣》對后世頗具影響。

    3.金元時代傾心于脈診者眾,有較大影響的有:

    (1).戴起宗《脈訣刊誤集解》針對六朝高陽生《脈訣》一書以《內經》、《難經》之理,刊其謬誤。

    (2).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結合《內經》中有關死脈的內容命名并論述了十怪脈,使危重病癥的脈診規范化。

    (3).金元四大家之李杲運用《內經》的“人迎寸口二部診脈法”辨內傷外感病癥。他認為:人迎脈大于氣口,其見于左手為外傷;外感寒邪,則左寸人迎脈浮緊,按之洪大緊急;外感風邪,則人迎脈緩而大于氣口一倍或兩倍.氣口脈大于人迎,其見于右手為內傷;內傷飲食,則右寸氣口脈大于人迎一倍;勞役過甚,則心脈變見于氣口,氣口脈急大而澀數,時一代.

    (4).朱丹溪著《脈訣指掌病式圖說》以形象、圖解的形式易讀易記,便于區分辨認。

    五.明清時期

    臨床脈學發展日趨成熟,已成為獨具特色中醫診病方法.

    (1).明張景岳<<景岳全書.脈神章>>

    南北.朝脈診詳述內難、仲景及諸家脈義,對脈神、正脈十六部、脈之常變等論述極為詳細.研究脈理精深,擇諸家珍要精髓,以測病情.

    (2).李時珍的《瀕湖脈學》擷取諸家脈學之精華,分析27脈,把其中的同類異脈的特點\鑒別點和各種脈象所主病癥編為歌訣,誦習極為方便.

    (3).清李延昰<<脈訣匯辨>>匯集古今名家脈論,參與家學(其叔李士材<<診家正眼>>),以脈參證,據脈論證.體現了脈診的靈活性和實用性.

    (4).清賀升平<<脈要圖注詳解>>博采眾說,附圖示文,內容豐富.

    (5).清周延霆<<三指禪>>及沈金螯<<沈氏尊生書.脈象統論>>:前書脈癥相參,聯系病因病機辨析其理,切合實用;后書論述脈理較前人更為詳明,精深可取.

    (6).周學海<<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綱目清晰甚為切要.

    六.民國時期

    較大影響的脈學著作有:中西匯通倡導者吳瑞莆的<<中西脈學講義>>;惲鐵樵的<<脈學發揮>>;楊則民的論脈診;丁甘仁的<<脈學輯要>>;張山雷的<<脈學正義>>等.

    七.其他

    50年代起有人采用杠桿脈搏描記器記錄脈圖,經過測錄脈象儀器的完善,從而為建立脈象圖譜創造了條件.

     

    李小榮脈學筆記3: 脈診的原理與意義

    一.脈動形成的機理:
    氣為橐龠,血如波瀾,血在氣的鼓動下形成經脈搏動,脈動受人體陰陽盛衰、氣血變化的影響.體察脈象的變化,可以推測體內氣血陰陽的變化和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狀態.

    二.脈象形成的原理:
    脈象能直接反映人體氣血的盈虧運行的暢滯,許多疾病對氣血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影響.因而產生各種相應的脈象.

    三.寸口脈三關的劃分及分主臟腑:
    全息論已論證了生命體的局部反映整體信息.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就是全息論的體現。"宇宙全息統一論"認為整體上各部分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規律與各對應部位,在整體上或其它"全息元"上的分布規律相同.即身上每一相對獨立的部分都是一個全身的縮影,其穴位分布都是按相同的規律排列的,都可反映出全身的信息,例如耳針的運用,足底穴位按摩等均得到印證.寸口脈作為一個"全息元",作為全身經脈中的一個獨立部分也正是合乎了全息律.而臟腑所處的三焦位置及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決定它們在寸口脈分布的重要依據.根據"全息律"信息分布規律及其中醫象臟學說的理論,作為判斷寸口脈分三關候五臟的依據是客觀實在而可信的.

    至于各位醫家因在實際運用中體驗的差異而呈現出的有關六腑三焦的劃分大小腸是在尺脈還是寸脈爭論是可以理解的.

    四.影響脈象的因素:

    我國南北氣溫、寒暑燥濕差異較大,不同地區在脈象與氣候相應原則下,除了疾病以外自然界的陰陽盛衰、四季氣候的變化、所處地理環境等舉凡影響人體氣血盛衰、陰陽變化的因素均可影響脈動.

    (一)疾病因素:

    任何疾病引起機體陰陽盛衰、氣血紊亂、臟腑經絡發生病理變化均能反映于血脈從而脈動則相應表現出太過不及狀態而異乎正常.可以作為了解疾病的病位、性質、邪正盛衰、病情輕重及其預后的客觀依據之一.其變化大致如下:

    一.邪盛

    陽邪1.陽邪傷人(風,火,暑,熱
      2.陰邪入里從化為熱
     ?。常逯净?;陽盛之應脈{浮、數、洪滑而有力}
      4.過食辛辣炙厚味、溫燥藥物
     ?。担K腑功能失調內生火熱

    陰邪1.陰邪傷人(寒濕外邪)
      2.內濕、痰飲、瘀血、積聚等;陰盛之應脈{沉、遲、緊、澀而有力}
       3.過食生冷寒涼
       4.誤治損陽而陰盛

    二.正虛
    1.陽虛:稟賦不足,衛外不固
      誤治傷陽{臟腑功能低下}應之于脈{沉、弱、短、弦而無力}
      久病虛弱,寒自內生
    2.陰虛:熱病耗陰,精虧血少,津液不足,虛而無力 
      失血、勞損;臟腑陰分虧耗,細
    3.陰陽兩虛:稟賦不足,陰損及陽,沉而無力
        久病,陽損及陰,細,微,弱

    (二)非疾病因素:
    氣候的四季陰陽盛衰;體質的肥瘦;年齡地少壯老弱;性別;地域居處;情緒及體態的動靜等等.

    五.脈診的意義:
    把脈診作為別陰陽、辨臟腑、論虛實、認病位、識病性、判病機、斷預后、定治則的依據之一,在臨診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李小榮脈學筆記4: 古代脈法之<<內經>>脈法

    <<內經>>脈法與扁鵲、倉公之學從性質將都屬于醫經家言,從時代上講約相一致,從內容上講亦是相通的。但<<內經>>脈法與扁鵲脈法、《難經》脈法的精神、方法又不盡相同,所以說<<內經>>脈法不是醫經派脈法的全部。

    一.<<內經>>脈法是以陰陽學說為認識方法。
    二.<<內經>>脈法反映了經絡即是血脈。
    三.經脈(經絡)的診察方法:
    經脈(經絡)的診察方法大致包括候氣(即診脈動)、診絡、診皮等,后兩診后轉化為望診了。

    1.候氣診察經脈:

    診脈動就是候氣;診脈候氣的變化以診邪正虛實的情況。診各經之氣,是診它們各自的可以觸摸到的動脈的跳動。但由于它們的大小、力度、隱顯以及診察上的方便與否,就在后來診脈位置簡化而摒棄不用。

    2.察色診絡脈:

    是通過視其顏色性質而體現的,絡的范圍包括大小不同的絡脈,青筋、青脈即靜脈血管也在診視之列。診手魚際之絡是診絡法中的一個重點和代表。

    3.診皮法:

    <<內經>>的診皮之法一部分就是診絡。其他關于皮膚的豐腴、瘦薄、平滑、粗糙、潤枯與腠理開闔、疏密;毫毛的性質、變化等等是診皮的主要內容。雖然不是脈法,但與血脈的情況有密切關系。

    四.色脈的關系問題:

    <<內經>>時代經絡檢查分為脈診和色診。能合色脈可以萬全提示以經絡的全面檢查作為診病方法是醫經派的一個特點。也說明<<內經>>時期色脈診的關系密切。

    1. <<內經>>出現了脈診專論:

    《素問》有“脈要精微論”、“平人氣象論”、“玉機真臟論”“三部九候論”等;《靈樞》有“論疾診尺篇”。。。。。。

    2. <<內經>>色診專論仍需結合脈診說明問題。

    3.色脈與皮診等尚有若干聯系。

    五.<<內經>>脈法的診脈技法

    1. 診脈用一指而不是用三指診脈:寸口脈不分三關,<<內經>>時代沒有寸口三關診法。

    2. 經絡的檢查采用捫、循、切、推、按、彈、抓等手法,通過一系列的具有動態性質的手法來了解脈的虛實,尤其是彈而怒之是給血管以刺激來觀察其反應,現在已失傳了。。。。。。循的方法主要是診尺的,實際是皮診的方法,有時亦用于診動脈。推法被保留并發展為后世的“舉按推尋”手法。

    六.<<內經>>脈法的診脈部位與方案

    1.十二經診法:又稱臟腑經脈診脈法。即各取十二經脈中一處較為浮露便于診察的具有代表意義的動脈,以候氣診察經脈。具體部位為:太淵、陽溪、沖陽、陰郗、天窗、委中、太溪、勞宮、和髎、懸鐘、太沖。

    2.三部九候診法:頭、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合而為九。

    上部天:太陽穴;地巨髎穴;人耳門穴。

    中部天:寸口脈;地合谷穴;人神門。

    下部天:五里穴或太沖穴;地太溪穴;人萁門穴或沖陽穴。

    十二經診法與三部九候診法屬于<<內經>>脈法的遍診法。

    3.人迎寸口診法:取結喉旁陽明經之人迎脈與太陰經之氣口脈兩部位的診察方法以及兩脈對比。人迎代表陽經,氣口脈代表陰經。

    4.尺寸診法:即診寸口脈與察尺膚相結合的診察方法。診寸口是診脈動;尺部是尺膚的皮診。

    5.寸口脈診法:《靈樞。經脈篇》“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皇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素問。五臟別論》“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以胃,變見于氣口。”以后《難經》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完善而后世得以運用寸口脈診法。

    6..其他部位經絡的檢查:有尺診、色脈尺診、色脈診等等。

    七.<<內經>>脈法的脈象

    脈象包括脈名和脈形,<<內經>>所涉及的脈名和脈形甚多,有的是較明確的脈名,有的只不過是一句或一段形容脈形的文字,亦有因年代久遠有其名而含義概念不可得解者,一脈多名或數脈一名或諸脈部分概念含義交叉重疊以及一脈而有不同含義說解等等都有之。

    1.典型的脈名:有浮、沉、大、小、滑、澀、細、疾、遲、代、鉤、盛、躁、喘、數、弦、濡、軟、弱、輕、虛、長、實、強、微、衰、急、散、毛、堅、營、石、搏、靜、緊、結、動、短、緩、絕、橫、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勁、洪、滿等。

    2.非典型的脈名:往往是對脈象的一些形容和說明等,這在季節脈和真臟脈里最多。如:“端直以長”,“來盛去衰”,“如鳥之喙”,“如循刀刃”等等。

    3.不易索解的脈:如“脈見如火薪然”。

    八.<<內經>>脈象的主病主證

    1.季節脈:是結合季節、五臟而論述的,有常有病有死,以胃氣的多少有無為據。

    2. 真臟脈、死脈:類似.季節脈中的主死脈,以胃氣的有無為據。反映了<<內經>>脈法重視脈象決死生。

    3.主病脈:<<內經>>論主病之脈多以舉例的形式來表達。既不是以每種脈象為主的敘述病癥,也不是以每種病的形式來論述脈。脈象主病在<<內經>>時代還沒有得到系統的歸納成規律。

    4.重視脈象的對比:這與采用遍診法有關。李杲就是運用《內經》的“人迎寸口二部對比診脈法”的脈理而發展為左右寸口對比辨內傷外感病癥。他認為:人迎脈大于氣口,其見于左手為外傷;外感寒邪,則左寸人迎脈浮緊,按之洪大緊急;外感風邪,則人迎脈緩而大于氣口一倍或兩倍.氣口脈大于人迎,其見于右手為內傷;內傷飲食,則右寸氣口脈大于人迎一倍;勞役過甚,則心脈變見于氣口,氣口脈急大而澀數,時一代.后世許多醫家宗而師之。

    5. 重視脈象的變化程度:如季節脈、真臟脈都有因變化程度而決定其性質問題。描述脈象的文中常用“微”、“甚”兩字來對比鑒別其主病。

    附:其它古代脈法簡說:《難經》脈法、扁鵲脈法、倉公脈法、華陀脈法

    一.《難經》脈法:《難經》非常重視脈學,有21難論脈編在全書前面。

    二.扁鵲脈法:《脈經》收錄的扁鵲脈法非個人經驗的總結,反映了當時的脈學成就。

    扁鵲脈法的特點:1.與<<內經>>相互滲透,但只用寸口脈診法。

    2.陰陽脈法,以三陰三陽獨特的時空分布,自成一體。對于脈搏至數的變化與陰陽盛衰的關系做了規律性的總結。

    3.注意形脈與病脈之順逆:扁鵲認為無論是形體還是病癥,都應與脈象相適應,反之則為逆。其論述病與脈比《內經》豐富詳細得多。

    三.倉公(淳于意)脈法:“意治病人,必先切脈”, 倉公認為四診皆不可失,然而脈診有獨特的作用。在《診籍》中有豐富的脈象記述。其診脈獨取寸口。

    四.華陀脈法:1. 診脈獨取寸口而細分寸關尺。

    2. 陰陽脈法:以脈象分陰陽,數、滑、長、浮、緊為陽;短、澀、沉、遲、伏為陰。

    3.臟腑八綱脈法:列舉臟腑虛實寒熱表里生死順逆的脈象。

    4.怪脈:將怪脈與五臟傷損結合在一起,用于判斷五臟之敗亡。

    李小榮脈學筆記5:后世脈法

    后世脈法導論之《脈經》
    王叔和著《脈經》集漢代及以前脈學之大成,總結過去,開創未來,完成后世脈法。在制定24脈脈名及脈形規范,對寸關尺三關劃分分部及其分主臟腑,以及將脈象進一步與病癥聯系結合等,都作了完備的工作,完成獨取寸口法。具有很大的權威性,使脈診成為中醫學中獨立的學科。使脈診實際易從,得到最大程度的普及推廣運用?!睹}經》還收載保存了很多古文獻資料如扁鵲脈法、《四時經》、《脈法贊》等而使之得以流傳 。惜乎第十卷“手檢圖”已佚失不傳。

    后世脈學之《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李時珍(1518-1593)于1564年撰成,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全書一卷。以七言形式纂成歌訣言簡意賅、朗朗上口、易背易記。詳細論述了27種脈象。對每種脈象,首先作“體狀詩”描述此脈的體象,繼以“相類詩”闡述此種脈象與相類脈的區別,再立“主病詩”闡明此種脈象的主病。書后附有宋。崔嘉彥著的以四言詩體形式論脈的《四言舉要》?!稙l湖脈學》對27種脈象的歸納分析細致入微、簡明扼要,后世醫家極為推崇,廣為流傳。幾為業醫者必背之書,初學者入門讀物。

     

    李小榮脈學筆記6:后世脈診(一)

    一.浮脈
    (一).脈象:
    1.《脈經》:“舉之有余,按之不足”。
    《醫燈續焰》:“輕手可得,按之具有泛泛欲上之勢,雖按之使沉,亦必隨手而起”。
    2.浮脈之義有二:一指部位概念當稱“脈浮”,即脈位為浮,諸如洪、芤、虛、微脈。二為獨立脈象“浮脈”。
    3. 浮脈為綱領脈之一,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
    4.在脈浮的基礎上,再加其它因素,可構成各種浮脈類之派生衍化脈象,并可構成兼脈。
    5. 浮脈在平人秋季的季節脈時稱“毛”脈。

    (二).脈理:
    1.凡外邪中表,正邪相搏,陽氣鼓動驅邪于外而現浮脈。
    2.陽氣過盛,氣火有余鼓動脈出,脈亦現浮。
    3.陰血不足,陽氣浮越脈亦現浮。
    4.陰寒過盛,格陽于外亡陽虛陽暴脫,出現脈浮。

    (三).脈義:
    1.浮脈主病以有力無力而辨:有力為實,主病在表、里熱外淫;無力為虛,主病在里。
    2.久病脈浮,要注意是漸浮還是暴浮。
    3. 浮脈可與除沉類脈以外的多種脈象相兼。
     

    二.沉脈
    (一).脈象:
    1.《脈經》:“舉之不足,按之有余”;
    《心法四明》:“輕按之則無,重按之則有”。
    2. 沉脈為綱領脈之一,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
    3. 在脈沉的基礎上,再加其它因素,可構成各種沉脈類之派生衍化脈象,并可構成兼脈。
    4. 沉脈近于筋骨,中取不見,重按乃得;有深深在下之勢,如石投水。
    5. 沉脈在平人冬季的季節脈時稱“冬石、石脈”。

    (二).脈理:
    正氣虛衰邪氣阻遏使氣血不能外達以充盈、鼓蕩血脈所致。

    (三).脈義:
    1. 正氣虛衰:陽、氣、陰、血之虧虛均可出現沉脈。脈沉而無力。
    2. 邪氣阻遏:六淫;七情;氣滯、血瘀、痰飲、停食、濕濁、蓄水、火郁、腑實、積聚等均可出現沉脈。脈沉而有力。
    3. 沉脈可與除浮類脈以外的多種脈象相兼。

    三.遲脈
    (一).脈象:
    1.《脈經》:“呼吸三至”。
    〈〈景樂全書〉〉:“四至以下,俱為遲脈”。
    2. 遲脈為綱領脈之一,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可與有關脈象構成兼脈。
    3. 遲脈與緩脈、數脈、疾脈構成脈象在不同頻率方面的系列脈。分別為一息三至及以下;四至;六至;七至以上。

    (二).脈理:
    氣血凝滯不暢或運行乏力而致脈來遲滯。

    (三).脈義:
    1. 遲脈為陰脈,主寒、為痛;
    2. 遲脈有力為實,無力為虛;即寒實與陽虛。
    3. 遲脈亦可見于邪熱結于里,郁阻氣機證。如《傷寒論》第208條的陽明病,脈遲。。。。。。大承氣湯主之。再如部分病竇綜合征因邪熱傷心,氣陰兩虛,瘀血阻絡而見有遲脈者。

     

    四.數脈
    (一).脈象:
    1.《脈經》:“數脈去來促急”。
    《崔氏脈訣》:“六至為數”。
    2. 數脈為綱領脈之一,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可與有關脈象構成兼脈。
    3. 數脈與遲脈、緩脈、疾脈構成脈象在不同頻率方面的系列脈。

    (二).脈理:陽偏勝,氣血運行急速而致脈來急數。

    (三).脈義:數脈為陽脈,有熱盛而脈數者,還有正氣不足陰血陽氣虧虛所致者。以脈來有力無力別之。

     

    五.滑脈
    (一).脈象:
    1.《脈確》:“流利如珠便是滑”。
    《瀕湖脈學》:“滑脈往來前卻,流利轉展,替替然,如珠之應指”。
    徐靈胎《脈訣啟悟注釋》:“滑脈替替,往來流利,盤珠之形,荷露之義”。
    2. 滑脈為某些醫家所認定的綱領脈之一,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可與有關脈象構成兼脈。
    3. 滑脈只以脈象的流利程度言,教平脈更流利即可構成不同程度的滑脈。
    4. 滑脈流利圓滑如珠滾盤,脈來有峰,圓利如珠為實;脈來無峰,呈片狀散大而數,漉漉欲脫為虛。

    (二).脈理:
    1.滑脈其實者為陰氣凝聚、陽氣不衰之象。主痰、主宿食。故經曰:“滑者陰氣有余”。
    2.陰血受風邪鼓動亦見滑脈。故經曰:“滑者主風”。
    3.病在外或新病之人血方盛、氣不衰,加之病邪鼓動亦見滑脈。故經曰:“脈盛滑而堅者病在外,脈浮滑而疾者謂之新病”。
    4.虛滑脈多為精血虧虛,陽氣偏旺,陰不足故脈來無峰,陽偏勝脈來數而欲脫。
    5.宿食、痰飲、血結、停食、蓄水、氣壅、熱盛之邪氣有余但正氣尚可邪氣相對不盛,故雖為邪阻而不表現為沉、遲、細、澀、結的脈象。實因氣血與邪氣相搏而激揚也。

    (三).脈義:
    1.平人有氣血盛脈滑者,有懷孕氣血盛以養胎而脈滑。
    2.實滑脈與虛滑脈有邪實與正虛之別。
    3.浮滑主病在外,為風、熱、痰火;滑而沉者主病在里,主痰飲宿食等實滯、主孕。虛滑脈主精虧血少;滑而沉數為熱結。
    4.三部脈中,寸滑病在上焦,多為痰火風熱;關滑病在脾胃;尺滑病在下焦。

     

    六.澀脈
    (一).脈象:
    1.《素問。脈要精微論》王冰注:“澀者往來時不利而蹇澀也”。
    《醫學入門》:“澀不滑也,往來澀滯如刀刮竹皮然,不通快也”。
    2. 澀脈為某些醫家所認定的綱領脈之一,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可與有關脈象構成兼脈。
    3. 澀脈只以脈象的不流利程度言,教平脈不流利即可構成不同程度的澀脈。

    (二).脈理:
    氣血虛衰氣血澀滯,不能充盈鼓蕩血脈之暢行而致脈來滯澀。

    (三).脈義:
    1.氣血虛衰可澀;邪阻氣滯亦澀。以脈按之有力無力別之。
    2,兼脈不同主病各異:沉澀多主血瘀;沉細澀無力為陽氣不足、氣血虛弱;澀而堅大為有實熱;澀而虛軟為虛火炎上;澀而兼弦為氣滯血瘀;脈浮大而澀為寒邪外束;
    3.表證發熱,脈沉緊而澀多為過服寒涼藥物所致。

    七.虛脈
    (一).脈象:
    1.《醫宗說約》:“虛,中、下皆空也”;“浮大而軟,舉按無力,豁然不能自固”。
    《診宗三昧》“指下虛大而軟,如循雞羽之狀,中取重按皆弱而無力,久按仍不乏根”。

    2. 虛脈是復合了幾種因素的脈象,具有浮、大、軟(無力)的復合條件。

    3. 虛脈在浮、大、軟的條件下,可與其他有關脈象同時兼見如數、遲、緩、澀等脈。

    (二).脈理:陰陽氣血正氣虧虛:總為血脈空虛、虛陽浮越之象。

    (三).脈義:虛脈主病有氣血陰陽之分,五臟諸虛之別。如《景岳全書。脈神章》:“浮而無力為血虛,沉而無力為氣虛;數而無力為陰虛,遲而無力為陽虛。”

     

    八.實脈
    (一).脈象:
    1.《瀕湖脈學》:“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幅幅然”。
    2. 實脈是復合了多因素的脈象。具有大、長、弦、有力的復合條件,浮、中、沉三部皆然。
    3. 實脈是脈體教大,鼓動有力,按之不減有實滿感

    (二).脈理:邪盛正強,正邪相搏使脈來實大。

    (三).脈義:
    1.邪實之證:實脈屬陽脈,主大熱、大邪、大積、大聚之證。
    2.正虛假實之證:如張錫純認為的脈弦大按之似有力,非真有力,此脾胃真氣外泄,沖脈逆氣上干;或腎虛不攝沖氣上逆,干于氣血,脈可實大,治當培元佐以鎮攝。再如景岳說:久病孤陽外脫,脈必先見弦數滑實。真陰大虧,燎原日熾脈見關格若實。

     

    九.長脈
    (一).脈象:
    1.“《崔氏脈訣》:“過于本位,相引曰長”。
    《醫學入門》:“長脈過指出位外”。
    2. 長脈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
    3. 長脈的脈形以指下感覺的長度言,與短脈及平脈的長度感覺構成不同長度的系列脈。
    4. 長脈僅見于寸尺兩部。

    (二).脈理:氣血旺盛之象。

    (三).脈義:
    1.主肝病:肝氣火沖、肝陽上亢、肝熱膿癰。
    2.陽熱亢盛之癥:陽明熱盛、陽毒癲狂。
    3.陰癥漸見脈長為正氣來復。
    4.平脈:和緩之長脈,可見于平人。經曰:“長則氣治”。肝之常脈應于春季而脈長。

     

    十.短脈
    (一).脈象:
    1.《察病指南》:“指下尋之,往來短曰短”。
    《外科精義》:“短脈之診,按之則不及本位”。
    2. 短脈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
    3. 短脈的脈形以指下感覺的長度言,與長脈及平脈的長度感覺構成不同長度的系列脈。
    4. 短脈僅見于寸尺兩部。其特點是脈體短絀。

    (二).脈理:
    1.經曰:“短則氣病”。氣病為氣虛、氣郁。
    2.元氣不足,鼓動無力而脈見短絀。
    3.痰食阻胃,中氣不得暢達也見短脈;然必短而實,按之不衰。

    (三).脈義:
    1. 元氣虛損;
    2. 中氣不足;
    3. 痰食郁阻。

     

    十一.洪脈
    (一).脈象:
    1.《瀕湖脈學》:“洪脈指下極大,來盛去裹”;“ 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
    2. 洪脈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
    3. 洪脈就是大脈、浮大有力。洪脈的指感是脈體大,與細脈對應。
    4. 洪脈亦為夏季的季節脈,夏心脈洪。代表心脈的主時脈象不叫洪,叫“鉤”脈。

    (二).脈理:洪脈為陽偏盛,鼓動氣血有力而成。

    (三).脈義:
    1.洪脈為陽脈,主熱盛。
    2.虛火之洪為浮洪無力,為相兼脈,不是單因素的洪脈。

     

    十二.細脈
    (一).脈象:
    1.《醫宗金鑒》:“脈形細減如絲謂之小脈,即細脈也”。
    2. 細脈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
    3. 細脈就是小脈。細脈的指感是脈體細小,與洪脈對應。

    (二).脈理:
    1. 氣血虛衰:不能充盈血脈;
    2.實邪阻滯:氣血不能鼓搏血脈。

    (三).脈義:
    1. 氣血兩虛:細而無力。
    2. 實邪阻滯脈道:細而沉按有力。

     

    十三.弦脈
    (一).脈象:
    1.《傷寒論。平脈法》:“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
    2.《瀕湖脈學》:“弦脈端直以長,如張弦,按之不移,綽綽如按琴瑟弦,狀若箏弦,從中直過,挺然指下”。
    3. 弦脈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
    4. 弦脈是脈形變化,特點是張力增強,有的亦有阻力增加的情況及脈管變硬等。
    5. 春肝脈弦:春季主時季節脈為弦脈,弦而修長悠揚,脈現柔和。

    (二).脈理:
    1.弦脈為陰中之陽脈,弦脈為血脈拘急,欠沖和舒達之象。
    2.經脈之柔和舒達,賴陽氣之溫煦,陰血之濡養。陽氣、陰血本身之不足或因氣血不暢致脈失陽氣之溫煦、陰血之濡養,拘急而弦。
    3.弦脈因脈力強弱而分為常脈(弦而柔和)、?。ㄓ瘜嵍?,如循長竿)、真臟脈(急益勁,如新張弓弦)。
    4.春天陽氣上升,陰氣下降,一陽出于二陰之中,陽氣雖升,陰氣尚重,天氣猶寒,故其脈弦。
    5.脈遇寒、遇痛脈管收縮,變直變細其脈故弦。
    6.飲邪為患,脈道受阻其脈多弦。

    (三).脈義:
    1.春脈弦,肝脈也弦,然必弦而柔和方為平脈即有胃氣的時脈(季節脈)。
    2.春季弦脈太過與不及均主肝病。
    3.弦脈主寒、痛、痰飲、少陽證;為虐、拘急、脅痛、癥瘕、脾虛肝旺、虛癆、臟氣損傷等等。
    4.弦而無力為不及,乃肝氣、血、陰、陽之虛象。

     

    十四.緊脈
    (一).脈象:
    1.《瀕湖脈學》:“緊脈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如轉索無常,數如切繩,如紉簞線。”
    2. 緊脈是復合了多因素的脈象。具有脈形和力度的變化,緊脈是在張力強亦即弦脈(弦而有力)的基礎上,加以指下有不穩定感的脈。
    3. 緊脈可與其他有關脈象同時兼見。

    (二).脈理:
    1. 緊脈為拘急斂束之象。
    2. 脈失陽氣之溫煦鼓蕩、陰血之充盈濡養,拘急斂束而為緊。

    (三).脈義:
    1.緊脈為陰脈,主為病寒、為痛、為寒飲、為宿食、為疝瘕少腹痛等。
    2.緊脈有陰陽寒熱之分,浮沉表里之辨。
    3.在古脈法的《傷寒論》中緊脈有亡陽亡陰之證,然緊必按之無力。

     

    十五.緩脈
    (一).脈象:
    1.《景樂全書》:“和緩不急也”。
    2.《三指禪》:“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遲不數正好四至,欣欣然、洋洋然,從容柔順,園凈分明。”
    3. 緩脈是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即有至數(4次)的條件,又要有形象(柔和)方面的條件。
    4. 緩脈是不急不緊,脈形有松軟之勢者。

    (二)脈理:病之緩脈因氣血向衰濕邪阻遏故脈體徐緩。

    (三)脈義:
    1.陰陽平和,脈來和緩是有胃氣之脈。如長夏脾旺之季節脈;素喜運動康健之人;諸脈兼緩說明尚有胃氣,病輕預后佳。
    2.緩脈主脾虛濕盛;
    3.在古脈法的《傷寒論》中緩脈有主營虛和太陰陽復之證者,如太陽中風和脾家實之見脈浮緩。

     

    十六.革脈
    (一)脈象:
    1.《傷寒論。平脈法》和《金匱要略》同說:“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
    2. 革脈是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可與其他有關脈象同時兼見。
    3.是弦、芤兩脈的合體脈,既具有弦的張力又有中空的情況,所以有“如按鼓皮”之言。
    4.革在《內經》之音為“亟,義為病勢緊急,脈來急(革至如涌泉,亟至如涌泉也)。與后世之“如按鼓皮”之革不同。

    (二)脈理:
    1.精血內虛脈道失充,陽失附而浮越搏擊。
    2.精血素虛外感新寒,寒邪束表脈管緊縮。
    3.動脈硬化又陰血不足者。

    (三)脈義:革脈為陽中之陰脈,主亡血、失精、半產、漏下、中風等證。

     

    十七.牢脈
    (一)脈象:
    1.《脈學輯要》:“革者,浮緊無根之極,牢者沉堅有根之極。”
    2.《脈訣刊誤》:“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
    3.《醫宗必讀》:“兼弦長實大之四象合為一脈也,但于沉候取也。”
    4. 牢脈是具有復合因素:沉、實、大、弦、長的脈象,可與其他有關脈象同時兼見。

    (二)脈理:實邪凝聚結于里,正氣不衰搏于脈。

    (三)脈義:
    1. 牢脈為陰脈,主實證:為陰寒堅積、癥瘕,又主氣結、寒疝、積熱、頑痰、食積、血瘀等等。
    2. 牢脈過于堅搏,毫無和緩之象見于邪盛正虛脈無胃氣之真臟脈。如但石無胃的腎之真臟脈。

    十八.濡脈
    (一).脈象:
    1.《脈經》:“軟脈極軟而浮細”。
    2.《脈訣刊誤》:“極軟而浮細,輕手可得,不任尋按”。
    3. 濡脈是具有復合因素:浮、細、無力的脈象,可與其他有關脈象同時兼見。

    (二). 脈理:脈體失充可由脾虛、陽氣衰、氣血弱、陰分虧以及濕邪束遏脈體所致。

    (三).脈義:
    1.濡脈屬陰脈:主脾虛氣弱、自汗、氣血虛少;為濕(陽虛腫脹里水、痹、暑濕傷陽);為下元虛冷、精傷髓枯;
    2.濡脈亦主陰虛:尺脈濡主陰虛。
    3.弱脈為沉細無力如見于胖人主陽虛;濡為浮細無力如見于瘦人主陰虛。

     

    十九.弱脈
    (一).脈象:
    1.《脈經》:“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
    2.《瀕湖脈學》:“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
    3. 弱脈是具有復合因素:沉、細、無力的脈象,可與其他有關脈象同時兼見。

    (二). 脈理:
    弱脈多為氣血陰陽俱虛,陰血虧則脈道不充,陽氣衰致不能鼓動于外故脈來沉而無力細而軟?;?strong>濕邪阻遏脈道,脈來不暢而見弱。

    (三).脈義:
    1.弱脈屬陰脈:主陽虛、氣虛、血虛、濕痹。
    2.寸脈弱屬陽虛;尺脈弱則腎氣虛;關尺脈弱則脾胃虛弱。
    3.弱脈??梢娪谔摪A、血痹、自汗、久咳、失血、遺精盜汗等病癥。

     

    二十.芤脈(芤:蔥的別稱)
    (一)脈象:
    1.《脈經》:“芤脈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
    2.《景樂全書》:“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3. 芤脈是具有復合因素:浮、大、軟、中空有邊的脈象,可與其他有關脈象結合構成另外一種脈象如革脈;亦可與有關脈象構成兼脈。

    (二)脈理:血虧精弱虛于里,孤陽脫陰浮于外。

    (三)脈義:
    1.芤脈主亡血失精:關芤為中焦失血;左關脈芤為肝血不藏;右關脈芤為脾血失攝。
    2.大出血之時,邪氣尚盛故難見芤脈,數小時至一兩天后才現芤脈。
    3.芤而兼遲亡血失精;芤而兼澀多為因瘀失血;
    4.芤而兼緊兼數多見于腸癰釀膿期;芤而兼虛多見于腸癰潰膿期。

     

    二十一.散脈
    (一)脈象:
    1.《崔氏脈訣》:“渙慢不收,其脈為散”。
    2.《外科精義》:“散脈之診,似浮而散,按之則散而欲去,舉之則大而無力”。
    3.《醫宗金鑒》:“浮中沉三部極無力,按之且大,渙慢不收,謂之散脈”。
    4.散脈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可與其他有關脈象結合構成兼脈。

    (二)脈理:散脈為無根之脈,系津氣耗傷,元氣浮散。

    (三)脈義:
    1.久病正氣耗竭:為腎氣敗絕,陰陽離絕之死脈。
    2.新病津氣耗傷:如暑溫熱癥、大汗、失血、急劇吐瀉等。當急斂浮散之元氣。
    3.散脈既主陰虛血弱,又主陽虛
    4.在臨產之際,散脈為離經之脈。
    5.在古脈法中,《內經》散脈有兩種:
    (1).指浮大而有柔和之脈,為秋季肺的季臟脈象。“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
    (2).指浮大無根之病脈,是散脈的本意。“心脈軟散為怔忡,肺脈軟散為為汗出”。

     

    二十二.微脈
    (一).脈象:
    1.《脈經》:“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
    2.《脈訣匯辨》:“微脈極細,而又極軟,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3.《醫學探驪》:“微以細對以部位言。微脈浮取即得,應指微微無力,若重按尺部,尚可有脈,寸關部位則不能也。”
    4. 微脈是具有復合因素:細、無力、模糊不清若有若無的脈象,可與其他有關脈象結合構成兼脈。
    5. 微脈細如蛛絲,散脈浮散而大。

    (二)脈理:氣血不足,陽氣衰微之象。

    (三)脈義:
    1.微脈主氣血陰陽俱虛,陽氣衰微為主之證。
    2.微脈為陰脈,可見于:陽虛自汗、陰虛盜汗、衄血諸癥;少陰亡陰亡陽證;寒中拘急痙攣癥;崩中帶下諸般虛損證。

     

    二十三.動脈
    (一).脈象:
    1.《傷寒論。辨脈法》:“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2.何夢瑤曰:“數而跳突名動,乃跳動之意,大驚多見此脈。”
    3.動脈是具有復合因素:兼俱數、滑、有力與動搖不定的脈象,與其他脈象構成兼脈在臨床上不多。

    (二)脈理:
    1.陰陽相搏,氣血不和之象。或驚則氣亂。
    2.陰陽相搏有陰虛陽搏和陽亢搏陰虛實兩種。

    (三)脈義:
    1. 現代脈學對于動脈的脈象、脈理的認識基本是沿襲古脈法之仲景脈學的動脈。而對動脈的主病有所補充發展。
    2. 動脈為陰中之陽脈。動脈主病有陰陽、虛實之分??傆尚皻飧蓴_氣血不和所致。虛實以按之有力無力得辨。動而兼弱者為驚悸及諸虛;動而兼澀有力者為肝郁氣滯血瘀
    3.臨床動脈主實見于邪熱、氣郁、瘀血、痰飲、驚恐、諸痛及主孕;主虛見于虛癆、亡精、失血、瀉利等病癥。

     

    二十四.伏脈
    (一)脈象:
    1.《脈經》:“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
    2.《外科精義》:“伏脈之診,比沉而伏,按之至骨乃得,與沉相類”。
    3. 伏脈為單因素脈象。與其他脈象構成兼脈在臨床上不多。

    (二)脈理:邪氣阻遏,與氣血結滯郁伏于內;陽氣衰敗無力鼓蕩脈體。

    (三)脈義:
    1.伏脈亦以有力無力論虛實:無力為陽衰虛寒;有力為邪氣閉郁。
    2.厥證脈伏。
    3.戰汗欲作之伏脈。
    4.癥積后期氣血損耗,元氣衰弱,脈多沉伏而細微。

     

    二十五.促脈
    (一).脈象:
    1.《傷寒論。平脈法》:“脈來去數,時一止”。
    2. 促脈為節律失常的脈象之一,與其他脈象構成兼脈的機會不多。

    (二). 脈理:
    實邪并陽而盛郁致滯澀血脈;氣血陰陽虛衰,心主衰憊而失律。

    (三).脈義:
    1.內有實邪郁滯:諸如邪熱、氣滯、瘀血、停痰、食塞等等。
    2.心主血脈,心主之氣血陰陽虛衰。
    3.真氣衰憊,陰陽欲絕證。
    4.《內經》所言促脈與后世促脈不同:《素問。平人氣象論》:“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指寸脈出現沒有歇止的急數而滑欲上魚際的脈象。
    5.《傷寒論》第34條、第140條中的脈促,實為脈來急促即數急之脈。與后世促脈不同。

     

    二十六.結脈
    (一).脈象:
    1.《難經》第18難:“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
    2.《傷寒論》第178條:“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
    3. 結脈為節律失常的脈象之一,可與其他脈象構成兼脈。

    (二). 脈理:
    陰寒凝聚、阻滯氣機,心脈運行不暢;氣血虛衰,心主衰憊而失律。

    (三).脈義:
    1.結脈屬陰脈,主病在實為停痰積飲,為氣郁血滯,為痛,為積滯不化,為癥瘕。
    2.結而無力之脈主病在虛:為氣血衰敗,為陽氣虛衰。常見的有久病、虛癆、誤用攻擊消伐者等等。

     

    二十七.代脈
    (一)脈象:
    1.促結脈以外脈律不整脈都歸結為代脈。
    2.某些怪脈如魚翔脈、嚇游脈仍屬于代脈。
    3. 代脈可與其他脈象構成兼脈。

    (二)脈理:
    氣血衰敗,元神不能接續;氣血郁滯,疼痛之極,氣機郁而不達。

    (三)脈義:
    1.代脈屬陰脈,多主虛。
    2.脈來虛弱無力,兼見形氣衰敗為虛:多見于久病之人,為心氣衰敗、脾氣脫絕之惡候;常人見之必為難治。
    3.代脈亦主實證:脈來有力,為七情太過或跌打損傷或痛極一時或為妊娠惡阻等等。
    4.《內經》所言代脈與后世代脈不同,有多種代脈,其含義多樣。

     

    正常人脈象

    經曰:“人一吸脈再動,一呼脈再動,呼吸定息脈5動,潤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人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
    除一息脈動4-5次以外,正常人的脈象是以脈來有根、有胃氣與神氣為標志的

    所謂有胃氣,即指脈來均勻和緩,有柔和之象。經言: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即是此意。經文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非肝不弦,腎不石也。”不得胃氣并非指肝脈不弦,腎脈不沉石,而是指脈無柔和之象,即肝脈弦象太過,腎脈沉石太過。又曰:“五臟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是說五臟之氣在胃氣的作用下,才能達到寸口脈。因此,寸口脈除反映五臟的盛衰外,還要反映脾胃功能的盛衰。

    脈之有神,指脈搏力量不大不小,速度不快不慢。脈之有胃氣、有神,都是具有沖和之像,有胃氣即有神。

    所謂脈有根,其意有二:一指沉為有根,脈在沉部,輕取無脈,重按有脈,謂之有根;二指尺脈為根,寸、關雖無脈,只要尺脈不絕即為有根。按五臟來分,尺部主腎,沉部亦主腎。只要腎脈不絕乃為有根,雖病較重猶可治療?!峨y經。十四難》曰:“。。。。。。。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原氣,故如不死。”

    因此,正常的脈當是一息脈動4-5次、均勻和緩、力量中等的有根之脈。脈在具備了胃、神、根的同時,也必須反映出四時五臟陰陽盛衰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稱為正常脈象。另有少數人天生脈來異常。有天生脈來沉細,脈稍變大即為病脈的;有天生脈來粗大,脈稍變弱如常人亦為病脈者。此異常脈象,不可當作病脈。又不可不知,參之以證方可不失。

    真臟脈

    何為真臟脈?真臟脈又稱怪脈、敗脈、絕脈、死脈。簡言之,脈來無“胃神根”的即為真臟脈。病邪對脈搏的影響超過了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脈象唯反映出疾病引起的變化,此種脈象即為真臟脈。多見于臟腑之氣衰竭、胃氣敗絕的病癥。

    經言:“故邪惡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其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臟脈之氣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真臟脈反映在病機上,是病勢發展到了極點而正氣衰敗,正氣無力與病邪相爭,病勢已多不可逆轉。它的表現,經曰: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弦,色青血不澤,毛折乃死。又曰:真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又曰:死心脈來,前曲后居如操帶鉤曰心死。真肺脈來,大而虛,如以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又曰: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彈石辟辟然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又曰: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然如彈石曰腎死。真脾脈來,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又曰: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總結為十怪脈:

    1.雀啄    脈來有短、硬、急速而間歇之象,如雀啄食,連連急數,時復一止,為 脾絕之脈。

    2、屋漏    脈來短而遲,如屋漏水之狀,久時才見一滴。心率約在每分鐘30-40次。多見于竇房結病變和傳導阻滯。亦為脾絕脈。

    3、釜沸    脈來浮數之極,猶如滾沸的開水在鍋內沸騰。多為心動過速。

    4、蝦游    脈來沉,久時不動,忽見一浮,為極嚴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是心的真臟脈。

    5、彈石    脈來硬如以指彈在石上的感覺,為急促、堅硬之脈。是腎的真臟脈。

    6、解索    脈來散亂無序,是一種節律嚴重不整的脈象,類似于房顫一類的脈象。

    7、魚翔    脈來遲,不定時見一動。具有浮、遲、不定時的特點。多為完全性傳導阻滯,嚴重心律失常。

    8、偃刀     脈來弦、細、緊而硬,如用手觸摸在刀刃上的感覺,為肝的真臟脈。

    9、轉豆     脈形短而躁疾,如轉動豆子的感覺。多見于心律紊亂的病人。

    10、麻促     脈至如麻子,有細、短、微至甚、且急促零亂的特點,見于嚴重的心力衰竭。

    人迎氣口脈診法小結

    一、人迎氣口脈診法在古脈法和后世脈法中的運用是有同有異的。相通之處是脈理相似、都為對比脈診法、均用以區別病變發生之內外即主病意義以人迎主外感氣口主內傷。

    二、古脈法之人迎氣口脈診法以《內經》為準。《內經》以手太陰肺經太淵即寸口為氣口脈,以結喉兩旁足陽明胃經之脈動為人迎。在《靈樞。禁服篇》:“寸口主中,人迎主外。”《靈樞。四時氣篇》:“氣口候陰,人迎候陽。”《靈樞。五色篇》:“人迎盛堅者傷于寒,氣口盛堅者傷于食。”

    三、后世脈法中《脈經》收集的《脈法贊》開始將人迎氣口脈診法中的人迎氣口脈位定為左右寸脈。《脈法贊》全篇共108個字,曰:“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之后《千金要方。卷28平脈。五臟脈所屬第四》繼承曰:“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再后來經李杲昌明而得以發揚推廣。李杲在《內外傷辨。辨脈》一書中論到:“人迎脈大于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于人迎為內傷。。。。。。。”李時珍在《瀕湖脈學。四言訣》中亦說:“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四、對于后世脈法的人迎氣口脈診左右對比法的應用醫史上也有持反對意見的。如:張景岳曰:“以左手辨外感,右手辨內傷,豈左無內傷內右無外感乎?謬甚!謬甚!”上海何時希先生評曰:“以左手寸口為人迎,右手寸口為氣口,關曰關上、兩手尺中曰神門,多立名目甚無用也。”

    五、清王燕昌《王氏醫存》:“凡左脈弱,右脈強,主汗多、遺精、肝郁等證;右脈弱,左脈強,主易怒、腹痛及誤服補火丸散,必生肝熱,滑精諸證。右脈盛、左手無脈,主痰結、氣虛。左脈盛、右手無脈,主食滯、肝郁。”近人蕭通吾認為:“人迎脈多見有浮、緊、虛、吸、洪、數、滑這七種脈象。而氣口脈則常見濡、澀結、緊、沉、動、滑大、虛大等八種脈象。。。。。。。人迎脈除外感證外,還可以出現肝氣火旺、痰熱上壅、血熱經多等疾患。。。。。。。氣口脈多內傷七情之證,并且有虛實之辨。”

    六、小結:個人認為1. 李杲的人迎氣口脈法僅為外感內傷之鑒別比較之用,較簡便實用。后人在此基礎上又有發展深化。2.至于后世脈法的人迎氣口脈診左右對比法的主張和反對兩種意見,實為各醫家對四診診法的側重不一、對脈理的重視不夠以及對脈診的掌握理解層次不同所致??v觀歷代中醫學臨床大家的醫案記載和大家臨床脈診實踐所見,很多患者左右脈確有大小虛實強弱的不等現象,激發我們結合四診進行病機病位病性病勢的分析探索。

     

    劉渡舟論脈診

    一、《傷寒論》有《辨脈法》與《平脈法》共一卷,它說明了仲景之學注重平脈辨證之法,這是不言而喻的。仲景之脈法,源于《內經》、《難經》,而以有其創新之處。以陰陽為綱統脈之浮沉、強弱、遲數與尺寸之變化;以五行之理測非時之脈的縱橫順逆。強調按寸必及尺,按手必及足的診法;指出寸口、趺陽、太溪三部脈合參的重要意義;重點論述了脈以胃氣為本,與有胃氣則昌,無胃氣則亡的真諦。在脈法論述中,強調了榮衛與三焦、脾、胃、宗氣的盛衰關系,以說明人之強弱,疾病與否,無不同榮衛相關。因此,仲景之脈法有認識疾病、斷決死生之作用。為此,掌握六經辨證之理,亦必須學習辨脈之法,以與六經辨證相得而益彰。

    二、考《內經》而有《脈要精微》之論,《難經》乃有“獨取寸口”之法,墳典之書,重視脈法,薪火相傳,迨至仲景,繼承發揚,又有創新。約而言之,貢獻有三:一曰“辨脈法”,重點講述了“脈分陰陽”。

      陰陽者,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執簡馭繁,而能統其大全,井然不紊。二曰“平脈法”,重點講述了脈分五行,上應于天,內應五臟。用五行生克之理,參天合人,以分析疾病縱橫順逆、生死預后的諸種變化。三曰“趺陽脈法”,

      仲景在“原序”曾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的一大缺陷,而諄諄告誡于后人。

    據余考查,在“辨脈法”中,出現3次“趺陽脈法”;在“平脈法”中,出現8次“趺陽脈法”。凡“趺陽脈法”的出現,必與“寸口脈法”同行,手、足兩脈上下對比,以測正邪進退,疾病的發生、發展情況。反映了張仲景在脈法上的偉大貢獻。

    三、火證脈象:浮而洪數為虛火;沉而實大的為實火;洪數見寸脈為心火;見右寸為肺火;見左關為肝火;見右關為脾火;見兩尺為腎經命門之火;男子兩尺洪大必遺精,陰火盛也;脈弦細而數,按之益堅者,為少火氣衰,而見肝腎真脈,水旺則其脈自平。惟虛癆見此,為冰雪陰凌之象,最為劇候,或反虛大數疾者,此食氣之火,耗真陰,為虛陽飛越之兆,久病得此,百無一生。惟暴脫元氣者,猶可峻補以斂固之,大抵火證之脈,但有虛火,按之必空,斷無實大之理。然火郁中焦,惡寒戰栗,亦有六脈匿小者,此火氣郁伏灰燼,不得發光舒焰,反見寒勝之化矣。熱結胃口,咳吐結痰,亦有寸口滑實者。熱遺下焦,淋濁溺痛,多有尺內洪者,皆胃中濕濁上逆下滲之候;與火無預?;鹗⒅},靜取雖洪盛滑疾中按則軟闊不堅;重按則豁然中空。尋之脈見指旁,舉指澀澀然,如輕刀刮竹之狀,方是無形之火象。若中宮有物阻礙,則關上屈曲而出。膈上有痰凝滯,則寸口屈曲而上,總謂之鉤。如無阻礙,則無屈曲之象矣。若洪盛而中按重按益實,指下累累如尋貫珠薏苡子狀者,皆有形之濕熱,蘊積于經脈之中,非火證也。

    以上舉要而言,根據歷代名家論火脈之形態,指法之考究,虛實火濕之反映。熟讀深思,結合臨床,久而久之,自然心領神會一隅三反,則豈止火脈之一途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精品动漫H无码中字|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资源| 波多野结衣久久一区二区| 久亚洲一线产区二线产区三线产区| 男人的天堂av社区在线| 好大好深好猛好爽视频| 天天爽夜夜爱| 色婷婷亚洲精品综合影院| 国产高清在线不卡一区| 韩国无码AV片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美女|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播放| 亚洲V天堂V手机在线| 高清看男人插曲女人视频| 国产玩具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牲交| 午夜亚洲乱码伦小说区69堂| 日本怡春院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AV巨作丝袜秘书|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 色综合 图片区 小说区| 日韩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狠狠婷婷色五月中文字幕| 亚洲免费成人av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软件|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福利|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片九色播放| 深夜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色屁屁WWW影院免费观看入口| 一区二区和激情视频| 秋霞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成人亚欧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福利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色AAA成人无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动漫| 亚洲最大的熟女水蜜桃A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