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圖文本閱讀:讀圖?抑或讀文?
(載《湖南社會科學》2007年06期)
《一個人的戰爭》內文掃描4
作者:江蘇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
摘要:圖文本的閱讀不能用“讀圖”或“淺薄閱讀”加以簡單概括。圖文本的閱讀方式隨著閱讀過程的展開而發生變化——從最初的“圖像 + 文本盲點”的純粹讀圖,到“文本 + 圖像拼貼”與“圖像 + 文本拼貼”的交替變更,最后到“文本碎片 + 圖像碎片”的重新組合,圖文本的誕生及其閱讀表現出“偽后現代文學”的特征。
關鍵詞:圖文本;閱讀;圖像;文本;偽后現代文學
“讀圖時代”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提法,圖文書也早已擺滿書架、琳瑯滿目。為區別于圖文書的整體概念和一般的文學版本,我們將文學類圖文書稱為“圖文本”。對“圖文本”及其“讀圖”的閱讀方式我們討論過很多,當下學術界普遍認為:我們的閱讀習慣在這個讀圖時代發生變化,圖片遮蔽了文字,娛樂代替了思考,閱讀日漸流于一種淺薄的“讀圖”方式。這種認識多源自于借鑒西方文化研究對我國圖書現狀的思考。然而在這種高屋建瓴的研究下,我們很難找到對圖文本閱讀方式和過程的分析。在圖文本中圖像與文本如何共處,它們的關系難道僅僅是簡單的以文配圖,或以圖配文嗎?“讀圖”究竟是不是一種淺薄的閱讀,如果是,怎樣的淺薄?如果不是,又是怎樣的閱讀方式呢?這些問題都迫切需要我們去探索圖文本的閱讀方式和過程。
2004年林白的《一個人的戰爭》(以下簡稱《戰爭》)出版第8個版本,即葉匡政設計的“新視像讀本”。①這個版本不同于前7個版本之處在于添加了畫家李津的200多幅圖畫,一經出版反響強烈,堪稱圖文本的經典之作!我們選取此書為例,深人探討圖文本的閱讀方式和過程。
一、“圖文本”新樣式
面對眾多“圖文本”,我們明顯感到它們散發著不同于傳統繡像小說的氣息。圖片數量上的巨大差異是我們首先感受到的。繡像小說的圖片只是重要情節的點綴,而圖文本從每頁的底色圖紋,到文字之間的小幅插圖,再到占據整頁的圖畫,圖像遍布全書。此外,我們還能體驗到圖文本震撼的視覺沖擊力,這不僅來自于圖像數量,也是圖片的精美色澤、良好質地等各方面的影響。而且圖文本大多熱衷于追求美艷、性感、怪誕的風格來增強視覺沖擊力?!稇馉帯芳词沁@種風格的代表,恰如林白所形容:“邪魅”、“誘人”、“色情”、“詭異”、“佻撻”、“怪誕”。②
然而數量和視覺沖擊力的差異還不足以構成圖文本和繡像小說的本質區別,其最本質的區別還在于圖像與文本關系的重置。1994年,美國學者米歇爾和瑞士學者博姆分別同時提出“圖像轉向”的概念,宣告“語言學轉向”終結和“圖像轉向”開始。圖文關系在“圖像轉向”之后的變革,才是構筑圖文本和繡像小說差異的最本質因素。巴爾特認為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過去圖像闡釋文本,今天文本充實圖像;過去是從文本到圖像的涵義遞減,今天卻是從文本到圖像的涵義遞增。③
在傳統繡像小說中,圖像明顯處于依附地位,它的功能就是闡釋文本;而圖文本的圖像卻與文本并存,不僅獲得獨立地位,還大有“以文配圖”的反向趨勢,圖像與文本之間也不是簡單的闡釋與被闡釋的關系,意義的生成過程變得異常復雜。這種差異標志著圖文本這種新的文學圖書樣式的誕生!
這種新圖書樣式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圖像與文本在圖文本中究竟是何種關系,圖文本閱讀是怎樣的方式,圖文本的閱讀過程又是如何進行的?下面我們就以《戰爭》為例來逐一探討。
二、“圖文本”閱讀
“圖文本”閱讀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閱讀方式是“讀圖”還是“讀文”,現在普遍認為是“讀圖”方式,但圖文關系在遭遇讀者閱讀時遠沒有學理上分析得那么清晰單一。通過分析《戰爭》這類圖文本的閱讀,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三種圖文關系,即圖文本的三種閱讀方式:圖像 + 文本盲點、文本 + 圖像拼貼 / 圖像+文本拼貼、文本碎片+圖像碎片。這三種圖文關系在閱讀中逐漸展開,也可以說是圖文本閱讀所經歷的三個階段。
1、圖像 + 文本盲點。
這種閱讀方式多發生在圖文本的閱讀之初。翻開圖文本,最吸引我們的是它的圖像。對可視性物體而言,我們通常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視覺。視覺是圖像自身的表達方式,而文本要通過文字閱讀才能傳達信息,在視覺效果上它僅是“白紙黑字”,所以,在閱讀之初,圖像憑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遮蔽住文本,此時的閱讀是一種純粹的“讀圖”。
“圖像 + 文本盲點”的閱讀方式在閱讀繡像小說時不會發生,因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建立在龐大的圖像數量上?!稇馉帯返膱D像包括底色圖紋、圖標、文字插圖和整頁圖畫,粗略統計共有200多幅圖畫(略有重復),而全書不過238頁的篇幅。
圖像對文本的遮蔽不僅表現在數量上,其更本質地表現在文本已經成為圖像的一部分。圖文本的每一頁都是一種整體的視覺表達,文本的顏色、字體被作為視覺成分精美設計,從這一角度來說,圖文本是以圖像的方式存在的。
圖像對文本的遮蔽會影響讀者的期待視域?!捌诖曈颉敝饕缸x者在閱讀之前對作品的一個定向性期待。圖文本不同于傳統文學作品,圖像閱讀也成為期待視域的組成部分。期待視域不僅是閱讀理解的基礎,也影響著讀者對作品的理解:當作品與讀者的期待視域相吻合時,期待視域能立即對象化,理解也能迅速完成;相反,期待視域則會不斷被打破,形成新的視域。④ 圖文本的閱讀往往是后一種情況。
《戰爭》中李津的繪畫是“新文人畫”的代表,飲食和家庭是其中心主題?!稇馉帯返?00多幅圖畫保持著他慣有的主題和畫風:“深奧的藏傳佛教形象,男女之間的親昵畫面”以及“姿態撩人的年輕半裸肖像”等。⑤ 尤其是后兩者所表現出的邪媚、詭異、色情給讀者的期待視域劃定了方向。如開篇的三幅圖畫—女性臉龐的拼貼和藏傳佛教圖像,給了讀者閱讀的暗示,傳遞出邪媚、妖冶、詭異和神秘的信息。以此時的圖像閱讀所形成的期待視域來閱讀文本,必定將與文本發生沖突。因為《戰爭》雖然也曾因袒露女性隱私而頗遭非議,但文本所表現的是一種反叛男性的女性獨立意識,這與以男性眼光描繪而成的邪媚、妖冶的女性繪畫形象之間是根本對立的。
2、“文本 + 圖像拼貼”與“圖像 + 文本拼貼”。
文本作為一個符號整體,并不那么容易被圖像遮蔽,它會隨著閱讀逐漸深入讀者內心。當讀者從圖像閱讀進人文本閱讀階段,閱讀也就進人了“去蔽”與“遮蔽”的過程;文本逐漸去除圖像的遮蔽,使圖像轉化為背景,此時是一種“文本 + 圖像拼貼”的閱讀方式;而圖像的視覺沖擊也在不斷遮蔽文本,影響文本閱讀的深人和繼續,當圖像再度遮蔽文本時,“文本 + 圖像拼貼”的方式就會被“圖像 + 文本拼貼”所代替,而文本又會隨著閱讀的展開而不斷去蔽……這是一個循環過程,兩種閱讀方式都無法持久,處于不斷更迭交替之中。
這兩種閱讀方式可通過格式塔心理學的“圖一底”理論來理解。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凡是面積較小、被封閉的面容易被看成“圖”,而封閉這個面的較大一面總是被看成“底”。通常情況下,“圖一底”關系是固定的,容易辨認。但有些圖形的“圖一底”關系卻會隨著觀看者視角的轉移而產生頻繁交替的現象。⑥ 圖文本的文本與圖像就是這種“圖一底”的交替關系。在繡像小說中,文本與圖像的“圖一底”關系固定,而圖文本將圖像與文本并置,打破兩者之間固定的“圖一底”關系,從而使圖文本成為一件可以多視角觀察的新藝術作品。文本與圖像究竟誰是“圖”誰是“底”,取決于讀者的視角轉移。當讀者的目光集中于文本時,文本就成了“圖 ”,圖像就化為“底”,此時的閱讀方式就是“文本 + 圖像拼貼”的方式;當讀者聚焦于圖像時,圖像就凸顯為“圖”,文本就轉化為“底”,此時則轉變為“圖像 + 文本拼貼”的閱讀。
如《戰爭》的文本與圖像分別以自己的方式描繪了一個叫“北諾”的女人。文本說:“這個女人膚色黝黑,眼眶深陷,美麗而深邃,她當時是個工人,但她讀過普列漢諾夫,寫得一手好字,她的字在我認識的女人中無人可比。她有一個奇怪的名字,叫北諾。北諾不是本地人,她說普通話,在一家襪廠當臨時工,這使我覺得不可思議。她從不跟人說她的身世,我
只知道她沒有家,沒有固定工作,隱隱感到她可能有一個孩子。她用最平庸的布也能做出美麗而飄逸的衣服?!雹?文本所描繪的北諾是一個美麗神秘、蘭質惠心的隱匿于平凡人群中的奇女子。在工人身份的背后,我們讀到的是北諾的涵養、清麗,以及揣測不定的悲慘遭遇。
而圖所描繪的北諾截然不同。文字旁的那幅女人圖像由幾個符號構成:象征工人身份的帽子,一張橫肉扭曲的臉,脖子上系的黑色領結,一件怪異的抹胸小禮服,衣服上詭異的花紋圖案,性感的黑色網眼絲襪。工人帽與禮服之間構成強烈的視覺反差,黑色的領結像一把手術刀,把碩大的工人頭顱與怪誕妖冶的身體分離。圖像的臉部刻畫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丑”,身體的種種符號,如抹胸禮服、妖冶花紋、黑色絲襪,都在傳達著性感邪媚的信息,但身體的線條處理卻竭力阻止這些信息的傳達,在不流暢的線條刻畫出的塊狀體型下,我們看到的這個女人絕不是妖冶的,而是丑陋低俗的。整幅圖像傳達給讀者最強烈的信息就是它的反差和怪誕,以及丑的審美效果。
在這一頁中,文本與圖像以50%的比例并置。兩種“北諾”形象構成了一幅“圖一底”關系交替的圖畫,孰為“圖”孰為“底”取決于讀者的興趣、習慣和注意力的轉移。當讀者視圖像北諾為“圖”時,一個怪誕丑陋的北諾凸現在眼前,此時文本的北諾則作為“底”,以它的清麗、涵養、神秘散發出一種向上的張力,悖離著圖像北諾的形象;當讀者視文本北諾為“底”時,一個蘭質惠心的美麗形象則顯現出來,圖像的北諾則化為“底”,散發出一種指向肉欲和丑的力,解構著文本北諾的形象??v觀整本《戰爭》,李津的圖畫與林白的文本從總體上來看便散發著這樣兩種方向相反的力:前者是一種向下的,即指向肉欲、邪媚、色情、平凡生活的力,后者是一種向上的,即指向心靈、神秘、精神、拒斥平凡生活的力。因此在兩者“圖一底”關系的交替過程中,“底”的一方只能“拼貼”在“圖”旁,并始終以相反的力解構著它。從而隨著讀者閱讀視角的轉移,圖文本的閱讀在“文本 + 圖像拼貼”與“圖像 + 文本拼貼”兩種方式之間循環交替。
3、文本碎片+圖像碎片。
當閱讀進人深層時,圖像與文本就不再表現為誰依附誰的關系,而是原本獨立、完整、連貫的兩個整體在同一時空下相互解讀,意義不斷被增減、延異和解構,完整變成碎片,連貫發生斷裂,最終以“文本碎片 + 圖像碎片”的方式重新組合。這就是葉匡政所說的文學文本和藝術圖像“共生狀態的再創作”的最生動、最強烈的表現。
文本與圖像具有各自獨立完整的意義,交錯穿插的放置使它們之間時刻進行著意義的增減、延異和解構。在《戰爭》中這類例子俯拾即是,如麗人圖① 與“美麗而奇特的女人,總是在我生命的某些階段不期而至,然后又倏然消失,使我看不清生活的真相”的文本之間意義相互解構。① 文本的“美麗而奇特”指向精神層面的高貴、神圣、遠離世俗,麗人圖所表現的卻是肉欲、美艷和墉懶。這又是向上和向下兩種力的撕扯。圖像與文本“共同創作”出的這些女人究竟一種怎樣的形象,我們難以在兩者的解構中找到完整的答案。
又如《戰爭》中有關洗澡的圖像近20幅(略有重復)。洗澡是圖像的一個重要主題,而文本卻只描寫過兩次。自文本兩次描寫之后,洗澡的圖像便不斷浮現,有時是女性坐在澡盆里,有時則只是一個浴盆。到《戰爭》的后半部,圖像的洗澡主題與文本的“河流”意象相融合,表現為站在河流中露出半身的男人或女人。當多米思念和懷疑導演N、與他共度夜晚,想保留私生子時,都有洗澡的圖像相配,這就使原本在文本中并不重要的洗澡,成為了圖文本《戰爭》的一個重要意象。與洗澡相似的還有畫家偏好的飲食家庭等圖畫,畫家本人形象的多次出現等,不勝枚舉。
圖像與文本的碎片化主要是由圖文本獨特的閱讀方式造成。它類似于“超文本”的“非線性”閱讀方式。由此角度來說,圖文本實質上就是一種紙質的“超文本”?!俺谋尽笔且环N以非線性為特征的數據系統,包含文本、圖表、音頻、視頻、動畫和圖像,由“熱鏈路”鏈接而成。圖文本的非線性閱讀也是通過鏈接實現,只是鏈接的方式是“視覺”和“圖像的注解文字”?!耙曈X”的鏈接即讀者在圖像與文本之間的視覺轉移,是圖文本最普遍的鏈接方式;“圖像的注解文字”,通常是摘取文本的一兩句話置于圖像旁,表現圖像與文本具有某種關聯。前一種鏈接隨意自然,能充分調動讀者參與,后一種鏈接則生硬刺目,不僅強迫讀者去附會聯想,還嚴重影響圖像與文本自身的審美效果,尤其是當圖像的獨立性越強時,這種鏈接就越失敗。
文本和圖像完整、連貫的意義在相互碰撞中被解構得支離破碎,最后在讀者處重組。我們不禁要懷疑文本和圖像的碎片能否真正的重組。從局部看,文本和圖像經過一番增減、延異和解構之后可以共生出一個新的意義,兩者甚至可以彼此呼應交融,如“貓”的圖像對文本的改寫,使“貓”更像一個女人,成為象征女性的符號,如詭異的花朵圖案所傳達出的危險與多米對安全感的尋求相契合。① 而文本和圖像同時也存在著無法重組之處,最終只能生硬地拼貼,如北諾的文本與圖像形象,兩者各自執拗地保持獨立,空間的并置使它們意義破碎,卻無法意義重生。從整體上看,文本與圖像雖然在某些局部可以實現意義的共生和雙向解讀,但整部圖文本卻無法像傳統文本那樣產生一個完整而明晰的意義,只能指向意義的碎片、差異、不確定,甚至無意義之意義。
這也許就是圖文本所具有的后現代傾向吧。根據伊哈布·哈桑制作的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對比表,圖文本的閱讀所展現的諸種特征確實能歸人后現代主義一列。
現代主義:意圖、等級、中心、主從關系、生殖 / 陽物奈拜、本源 / 原因、確定性……影響
后現代主義:游戲、無序、無中心、平行關系、多形的 / 兩性同體、差異 / 痕跡,不確定性……互文性
圖文本不同于普通文學文本和繡像小說,文本在其中失去了中心地位,與圖像平行共生或互文。圖文本的閱讀也不再延續文本閱讀的線性有序,而是一種非線性的無序閱讀方式。圖文本的意義在圖像與文本的相互解構和延異中支離破碎。由此看來圖文本的誕生及其消費閱讀都表現出了后現代文學的特征。
但圖文本及其閱讀真的是一種后現代文學現象嗎?
文本的作者傳達清晰的意義,畫家也表現統一的畫風和主題,設計者謀求的是文本和圖像的“雙向解讀,共同構成一種整體的視覺表達”,讀者也在閱讀中尋求完整的意義,為無法把握意義而憤然。
沒有后現代的作者、畫家、設計者和讀者,怎么能構成真正的后現代文學現象呢?如果硬要割裂這些文本的外部聯系,僅從文本自身來評斷的話,也只能說明圖文本具有后現代文學的成分或因素而已。后現代主義是西方晚期資本主義后工業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在非后工業社會的文化語境中,這種呈現出后現代特征的文學只能是一種“偽后現代文學”。這不僅僅是圖文本,也是我國大量當代文學作品的處境。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圖文本的閱讀遠遠不是一個“淺薄”的過程——從閱讀之初的“讀圖”,到文本與圖像的彼此拼貼,到文本與圖像相互解構后的重新組合,在圖文本平靜拼貼的背后,圖像與文本之間碰撞得波濤洶涌。這種帶有后現代文學特征的圖書樣式究竟會給文學和閱讀帶來何種影響,它在我國的土壤中將如何生長,都還有待我們繼續思考。
參考文獻:
① 林白,李津. 一個人的戰爭. 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
② 林白 .寫在前面的話. 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年
③ Rolangd Barthes,“The Photographic Message,”in Susan Sontag,ed.,A Barthes ReaderNew York: Hill and Wang,1982.
④ 姚斯. 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⑤ [美] 馬芝安. 中國畫家李津田. 榮寶齋,2003
⑥ [美] 阿恩海姆. 藝術與視知覺.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⑦ 王岳 川 ,尚水. 后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一個人的戰爭》內文掃描5
《一個人的戰爭》內文掃描6
《一個人的戰爭》內文掃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