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與人格心理學專家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你對自己采取什么看法,深深影響著你的生活方式:也決定了你能否成為符合自己期望的人、能否完成自己看重的事情。
我還是個初出茅廬的研究者時,有件事情改變了我的一生。當時我亟欲了解人如何因應失敗,所以決定以觀察學生碰到難題時如何處理來進行我的研究。我每次請一位學童進到房間內,讓他們放松心情后回答一系列問題。最初的一些問題相當容易,但接下來就變難了。當他們揮汗苦思時,我在一旁觀察他們采用什么策略,分析他們的想法與感受。我原本就預期這些學童面對困難時會有不同的因應方式,但有些現象真的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人類的學習與頭腦開發 潛在空間遠超過想象
一名十歲男孩碰到棘手問題時,把椅子前拉,搓著雙手,大喊著:「我好喜歡挑戰!」還有一位學童滿頭大汗,露出欣喜的表情,鄭重其事的說:「你知道,我就是希望這些題目可以學到新東西!」
這些孩子有什么不對勁?我不禁懷疑起來。我向來認為,面對失敗,你不是想辦法應付,就是不去管它。但從未想到居然有人會喜歡失敗。他們是怪異的小孩,還是其中另有文章?
每個人心中都有仰慕的典范,在人生關鍵時刻指引你方向。這些學童可以說是我的典范。他們顯然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我決定去弄清楚——了解究竟怎樣的心態可以化失敗為恩賜。
當時,我認為人的本質是先天注定的。你不是聰明,就是不聰明,而失敗就代表你不聰明。就是這么簡單。如果你可以想辦法(不計代價)獲得成功、規避失敗,你就可以一直維持聰明的形象。至于掙扎、錯誤、堅毅不拔,在這種思維中根本不會出現。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行為,過著各自不同的生活。一定有人會問,為何人會有差異——為何有人比較聰明或比較有道德——這種差異又是否會永遠存在。專家的看法分居兩端。有人主張,人類的差異有強大的生理性基礎,因此無從避免也無法改變。多年來,專家提出的生理差異包括頭蓋骨的突出部分(骨相學)、頭蓋骨的大小與形狀(頭蓋骨學),一直到今天的基因。
另一派學者則強調,個人背景、經驗、訓練或學習方法存在重大差異。你或許會很驚訝,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中有位重量級人物艾弗瑞?比內(Alfred Binet),他正是IQ測驗的發明者。IQ測驗的目的,不就是測量兒童無法改變的智力嗎?事實并非如此。比內是法國人,二十世紀初在巴黎工作。他設計的測驗旨在找出不適應巴黎公立學校教育的兒童,以便規畫一些新的教育方案,協助他們回歸正軌。比內并不否認個別兒童的智力有差異,但也相信教育與練習可以對智力造成根本的改變。
哪種說法才正確?今天大多數的專家都同意,這個問題并不是二選一:先天或后天、基因或環境。打從懷孕開始,這兩者之間就一直發生著相互施與受的關系。事實上,著名神經科學家吉伯特?高特利(Gilbert Gottlieb)指出,基因與環境不但在人類發育過程相互合作,而且基因需要來自環境的投入,才能運作正常。
同樣的,科學家也發現,人類的終身學習與頭腦開發,潛在空間遠超過想象。當然每個人生就擁有獨一無二的基因,可是就算天賦氣質與性向各異,但還是可以透過后天的經驗、訓練與個人努力加以改變。當前智力研究的巨擘羅勃?史登堡(Robert Sternberg)認為,一個人是否成就杰出,關鍵因素「并非某種既定的先天能力,而是有目的的努力。」換言之,就如同他的前輩比內的看法: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抱持成長心態的人 懂得拓展自我、克服挫折
學者們對科學的議題各自抒己見是一回事,而了解這些觀點可以如何應用到實際生活上又是另一回事。二十年來,我的研究顯示,你對自己采取什么看法,會深深影響你的生活方式:可以決定你是否能成為符合自己期望的人、是否能完成自己看重的事情。這是怎么回事?為什么如此一個簡單的信念,有力量徹底翻轉你的心理、乃至你的生命?
定型心態——相信自己的能力先天注定——讓人想急切的反覆證明自己。既然智力、人格或德性的高下都是固定不變的,那么最好能證明自己在這些方面的天賦不差。在這些最基本的特質上,絕對不能表現得遜色,連這樣的感覺也不能有。
有些人從小就給灌輸這種心態。雖然我小時候就很在意自己聰不聰明,不過真正把定型心態烙印到我身上的是威爾遜女士,我六年級的老師。她的想法和比內不同,認為IQ決定一切。教室座位按IQ高低排列,而且只有IQ最高的同學才有資格擔任拿旗子、清理板擦兒、送紙條到校長室的工作。她那種老是在評斷高下的態度除了讓人天天胃痛,也養成班上同學心里頭只有一個強烈的目標——要看起來很聰明,千萬不可以顯得笨。如果老師每次考試或課堂發問,都可能危及我們整個人的存在價值,又還有誰會去關心樂在學習呢?
我看到許多人就是抱持這種強烈的目標,一心想證明自己——不論在教室里、事業或人際關系上。不論碰到任何情況,他們都得證明自己的智力、人格或德性。我們的社會難道不重視智慧、人格或品德?想在這些方面表現優秀不是很正常嗎?話是不錯,只不過,你還可以有另一種心態,不把這些特質視為與生俱來,也不要老想在人前證明自己天賦過人,私下卻擔心自己不過是凡夫俗子。
在這種心態中,你的現況只是一個起點,由此開始日后的發展。成長心態的基礎信念是,人的基本素質可以透過努力而培養。雖然每個人在各方面——不論先天的才能、性向、興趣或脾氣——都有差異,但人人都可以經由鍛鍊與經驗而改變并成長。
抱持這種心態的人,是不是相信天下沒有辦不到的事?只要具備適當的意愿或知識,人人都能成為愛因斯坦或貝多芬?并非如此。不過他們相信,人類的真正潛能難以估量(也無法估量);經過多年的專注投入與苦練,誰也無法預知日后會有什么成就。
你可知道,達爾文和托爾斯泰幼年與一般孩子看來無異?名列史上最偉大高爾夫好手的本恩?霍根(Ben Hogan)童年時頑劣不堪?位居二十世紀最重要藝術家之林的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第一堂攝影課居然不及格?由此可知,如果你相信某些寶貴才華能夠培養、開發,就會充滿學習的熱情。如果可以提升自我,干嘛還要浪費時間反覆證明自己有多行?為何要掩飾自己的缺陷,而不想辦法去克服?為何只想親近一面倒贊美你的朋友,而不喜歡那些也同時激勵你成長的朋友?為何只敢采行熟悉的方法,而不肯嘗試自我拓展?不斷積極拓展自我,即使遭遇挫折也堅持下去,正是成長心態的特征。這種心態讓我們經歷最艱巨考驗時,仍然可以從中成長茁壯。
抱持定型心態的人認為 失敗表示你不夠聰明或不行
少女時代,我心目中的理想伴侶要像個王子,不但英俊瀟灑,而且成就非凡,是人人稱羨的對象。至于我自己嘛,事業要飛黃騰達,但又不會太辛苦或太冒險。反正我希望事事都能稱心如意,好證明自己有多么棒。
多年以來,我一直沒滿意過。但現在為什么我卻變得很滿足?原因就在于改變了自己的心態。這得拜我的工作之賜。有一天,我和我的博士班學生瑪麗?班杜拉(Mary Bandura)談及,為什么有些學生會刻意展現自己的能力,有些人卻順其自然的學習。我們靈光乍現,突然發現「能力」的意義并非只有一種,而是有兩種:一種是定型的能力,需要時時向人證明;另一種是可以改變的能力,可透過學習來開發。
我對心態的看法也正發源于此。我立刻就知道自己向來抱持的是哪一種心態。我了解自己為何一直那么在意錯誤與失敗,也首度意識到自己可以有另一個選擇。
當你進入一種心態之中,也就進入了一個新世界。在凡事定型的世界中,所謂成功就是要展現自己有多聰明,有多行,也就是證明自己。但在另一個有改變可能的世界,成功在于如何拓展自己,學習新事物,也就是自我開發。
在前一個世界里,失敗是指你遭遇挫折:成績不理想、沒拿到錦標、丟掉工作、遭到拒絕,這表示你不夠聰明或不行。但在另一個世界,失敗是指你沒有成長,不極力爭取自己珍視的事物,這意味著你并未充分發揮潛力。
因此在前一個世界,努力并不是好事,因為努力和失敗一樣,都代表你不夠聰明能干。如果你很行,就應該不費吹灰之力。但在另一個世界,人要透過努力,才變得聰明能干。
你有選擇的空間。心態不過就是信念。雖說是強大的信念,但也就存乎一心,你完全可以改變。
著名社會學者班杰明?巴伯(Benjamin Barber)曾說:「我不把世人區分為強者與弱者、成功者與失敗者…我把世人區分為學習者與不學習者。」
為何世上有人不學習?人人生來都有強烈的求知欲,初生的嬰兒每天都在拓展自己的能力,而且學的還不是普通的技能,而是堪稱一輩子最艱困的任務,例如學習走路與說話。嬰兒不會怕任務太困難,或覺得不值得花精力去學,也不擔心出錯或不好意思。他們蹣跚學步,跌倒了就爬起來。
這樣的學習熱忱為何會中途打住?就是定型心態作祟。一旦開始有能力下判斷,有些兒童就會害怕挑戰,擔心自己顯得不夠聰明。
我們讓四歲兒童選擇:他們可以重復一種簡單的拼圖,或嘗試更難的拼圖。即使在這個可塑性尚高的年齡,都可以看到定型心態的兒童只愿意謹守安全的范圍。他們說,聰明的小孩「不會犯錯」。
具有成長心態的孩子相信人可以越變越聰明,他們認為我們所提示的選擇很奇怪。「干嘛問這個問題?怎么會有人一直重復玩同樣的拼圖?」他們不斷嘗試一個又一個困難的拼圖。一位小女孩嚷著:「我要拚命把它們拼出來!」
定型心態的兒童希望確保成功,因為聰明人應該永遠會成功。但對成長心態的兒童來說,成功是開拓自己,是如何變得更聰明。
甚至腦波也可以看出兩者的差異。兩種心態的受試者來到我們設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腦波實驗室,回答困難的問題,然后收到反饋。我們觀察受測者的腦波,希望知道他們在什么時候最感興趣、注意力最高。
定型心態者只在意可以顯示自己能力的反饋。根據腦波顯示,告知答案是否正確時,他們注意力最高。但對于有助學習的信息,他們則興趣缺缺。就算沒答對,他們對正確的解答也不感興趣。只有成長心態者才會高度關切可拓展知識的信息,把學習列為優先。
相信一次測驗分高下 就是一種定型心態
一九六○年代有句俗語:「后天演變好過先天條件。」定型心態者不容許后天改變的余地,他們必須生來就完美。且讓我們更深入觀察,以了解定型心態者為什么那么在乎即刻的完美無缺。這是因為他們認為一次考試——或一次評鑒——就可以永遠評量你的高下。
二十年前,五歲的羅瑞塔隨家人移民美國。幾天后,母親帶她到幼兒園,很快接受了一項測試。接下來她知道自己給分到了某個班級——但不是資優班。過了一段時間,羅瑞塔轉到了資優班,而且一路和這批同學念完高中,其間因為成績優異拿過許多獎。不過她一直覺得自己不是其中一分子。
她認定第一次測試的結果才是她的能力,也就是自己并非真正的資優生。她不管自己當時才五歲,而且才剛移民到不同的國家;也不想想也許資優班剛好暫時沒有名額;又或者學校考量到她在程度較低的班級比較容易調適。對這件事情的解釋方式有很多種,她卻選擇了錯誤的一種。因為對定型心態者而言,你不能「變成」資優生。如果你真的夠優秀,應該在第一次考試就輕松過關,立刻進入資優班。
羅瑞塔只是個特例,還是這種想法比我們知道的更普遍?
為找出答案,我們把一個封閉的紙盒指給五年級的學生看,告訴他們里面有一項測驗,可以評量某種重要的學習能力。我們沒再講更多細節,而是詢問他們與這項測驗有關的問題。首先,我們希望確認這些學生接受我們的說法,所以我們問道:你們認為這項測驗能評量重要學習能力的程度有多高?結果大家都相信我們的說法。
接下來我們問:你認為這項測驗是衡量你有多聰明嗎?以及:你認為這項測驗是衡量你長大后有多聰明嗎?
成長心態的學生雖然接受我們的說法,相信這項測驗可以評量一種重要的能力,但卻不認為它是衡量你有多聰明,更不認為它能夠預言未來你有多聰明。其中甚至有一名學生告訴我們:「不可能!沒有任何測驗做得到。」
然而定型心態的學生不但相信這項測驗可以評量某種重要能力,也同樣相信它可以測出自己有多聰明,還有長大后會有多聰明。
他們容許區區一項測驗來判定自己目前乃至未來最基本的智力,賦與它品評自己的權力。也因此對定型心態者來說,為什么每次的成功都那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