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7年 6月 第 3 卷 第 6期 新 中醫 2 0 9 JOUR W CHI NAL OF NE E NES M E CI DI NE J 0 7 Vo . 9 No 6 UNE 2 0 13 . 6 ‘ 7‘ 痰 。陳教授在 治療此類體虛感 冒時,常用桂枝湯合 玉屏風散或 補 中益 氣湯 , 謂此 兩方 均 為 治 療肺 氣 不足 體 虛 感 冒之 良方 。方藥運用新篇 2 小 柴 胡 湯 應 用 組 陳教授認 為,小柴胡湯方藥雖然只有 7味,但實 由 3 藥 〔文章 編號 〕 2 6—7 1 (0 7 0 0 6 —0 05 4 5 2 0 )6— 0 7 2 配合而成 。其一柴胡 、黃芩為肝膽藥 ;其二人參、半夏 、甘草 為脾 胃之 藥;其三生姜 、大棗實 為調和營衛而達表的要藥 ,用 陳瑞春教授經方治驗舉 隅 小 柴 胡湯 治外 感 表 證 ,生姜 、大 棗 是 不 可 缺少 的 。而 小 柴 胡湯 去姜 、棗 ,則是治療雜病的基本方 。因此 ,舉凡表里失和 、營 李婕 。周 忠波 衛不 諧 、脾 胃不 調 、肝 膽不 利 、肺 氣 失 宣 、胸 陽不 暢 、陰 陽失 衡 、氣血不調等病機出現在各臟腑疾病時 ,皆可用小柴胡湯宣 . 5 0 1 .淄 博 市 臨 淄 區 1 濟 南 市 傳 染 病 醫院 , 山東 濟 南 2 0 2 ;2 暢 三 焦 ,運 轉 氣 機 。 54 0婦 幼保 健 院 ,山 東 淄 博 2 5 0 例 :張某 ,女 ,5 0 2年 5月 1 O歲 ,2 0 3日初診。失眠 2年 月 余 ,加重 1 ,伴有兩 側太 陽穴脹痛 ,受風或情緒緊張后頭脹 痛加重 。診見 :噯氣頻 多,口干 ,睡眠、飲食較差 ,大便干 , 關鍵 詞 】 方 ; 內傷 病 證 ;感 冒; 陳瑞 春 ’ 【 經 年 停經 1 ,舌紅 、苔 薄白 ,脈 弦。診斷 :失 眠 ,證屬氣 郁痰 中 R 2.6 26 【 圖分 類 號 】 2 2 1 ;R 5 文 B 【 獻標識碼】 阻。治 以行氣解郁 ,方 以小柴胡湯加減 。處方 :柴胡 、半夏 、 0 ,浮 小 麥 黃 芩 、知 母 、女 貞 子 、旱 蓮 草 、郁 金 、綠 萼 梅 各 1g 0 ,黨 參 、龍 骨 、牡 蠣 、酸 棗 仁 各 1g 3g g 5 ,炙 甘 草 5 , 大 棗 3 陳 瑞 春是 廣州 中醫 藥 大學 特 聘 教 授 。 陳教 授 治 學 嚴 謹 ,擅 枚 。7劑 ,每天 1劑 ,水 煎 ,早 晚分服 。二診 :睡眠 明顯好 用 經 方 ,臨證 辨 治 匠 心 獨 運 。筆 者 有 幸 侍 診 于 陳教 授 左 右 ,受 轉 ,頭痛亦有 所減輕 ,效不更方 ,繼服 7劑以資鞏固。 益 頗 多 ,現將 其 運 用 經 方 的部 分 驗 案 整 理 如下 。 按 : 陳教 授 認 為 , 小柴 胡 湯 原 方加 生龍 骨 、生 牡 蠣等 ,可 1 桂 枝 湯應 用 以調 和 肝 膽 、脾 胃,治 療 氣 機 郁 滯之 證 ;合 甘 麥 大 棗 湯補 益 心 《 9味藥 ,而仲景卻化裁 為 傷寒論》 中桂枝湯類方 只有 1 脾 ;若年老體 衰,常有肝 腎不足 ,合二 至丸補 腎養肝 ,滋 陰養 0余方 。陳教授在運用桂枝 湯諸 方時 ,尤為重 視桂枝湯組方 2 血 ;血不養肝 ,可加酸棗仁養血補肝 ,寧心安神 ;知母滋 陰清 “陽中 有 陰 , 剛 中有 柔 ,攻 中有 補 ,發 中有 收 ”的 特 點 。 認 為 熱 ;另加 郁金 、綠 萼梅疏肝和 胃,行 氣降逆。陳教授 常以柴胡 桂 枝 湯確 有 培 補 中 焦 ,振 奮 胃氣 之 功 。 因此 , 臨床 上 常 用 來加 加 龍 牡合 甘 麥 大棗 湯 治 療 婦人 更年 期 綜 合 征 及精 神 抑 郁 癥 。 陳 減治療各種外感 、內傷疾病。如治虛人外感 ,可合玉屏風散補氣 病 教 授 認 為 ,精 神 疾 病 的 基 本 病 機 是 氣郁 痰 阻, 位 重 在 心 、疏風 ,為益氣 固表之 良方 ;治氣虛發熱 ,可合小柴胡湯 ,驅邪扶 肝 、 脾 三 臟 ,抓 住 其 肝 郁 脾 虛 、 氣機 逆 亂 、 郁痰 化 火的 主要 病 正并施 ;治表 虛 自汗 、陰虛 盜汗 而 內熱不 顯 者 ,可配 用牡 蠣 、浮 機, 使 治療 著重疏肝解郁 、健脾化痰 、清心安神 , 氣機升降有 小麥 、鳳凰衣等 ;治風濕關節腫脹疼痛 ,去生姜 、大 棗 ,加秦 陰 調 序, 陽歸 于 平衡 。 臨證 喜 用 小 柴 胡 湯調 暢 氣機 , 和 陰陽 ,根 艽 、威靈仙 、海桐皮 、防己等祛風濕消腫 ;治頸椎增生 ,加黃 據病 情 進 行 適 當加 減 ,療 效更 佳 。如 煩 躁 多 夢者 合 酸 棗仁 湯 ,苠 、姜 黃 、秦 艽之類 ,亦 能 改善癥 狀 ;治療 表 虛 營衛不 和兼 有 濕 酌加 石 菖蒲、遠 志等 ;頭脹 頭痛者加 葛根 、天麻 、僵 蠶 、鉤 痰,則合二陳湯理氣化痰。 藤 、 蒺 藜等 ;心 悸 不 安 者加 柏 子 仁 、遠 志 、浮 小麥 等 ;失 眠者 例 :許某 ,女 ,2 0 2年 5月 1 3歲 ,20 7日初診 。自述 2天 加 合 歡 皮 、夜 交 藤 等 寧心 安 神 之 品 。前受涼后感 冒。患者平素體弱,每逢氣候突變之 時極易受寒感 3 半 夏 瀉 心 湯 應 用 冒,且纏綿難愈 。診見 :咳嗽氣喘 ,咯痰 ,色白質稀易咳出 , 半夏瀉心湯由半夏 、黃連 、黃芩 、干姜 、人參、甘草 、大 惡風畏寒 ,乏力 ,睡眠 、飲食欠佳 ,二便調 ,舌 苔白潤 ,脈浮 棗 組成 。 陳教 授 認 為 ,本 方組 方 以 和為 法 ,其宗 旨是 調 和 脾 胃 緩 。診斷 :感 冒,證屬氣虛外感風寒。治以宣肺化痰止咳 ,方 寒熱 。從 臨床 觀察看 ,本方辛開苦 降 ,調和寒 熱 ,治脾 胃同 以桂枝湯加減 。處方 :桂枝 、厚樸 、白芍、苦杏仁 、陳皮 、半 病 、氣機阻滯 的痞滿 。若在方 中加入行氣藥則更 為完善 ,如木 O ,炙 甘草 5 ,生姜 3片 ,大 棗 3枚 。3劑 ,每天 1夏各 l g g 香 、枳殼 、厚樸 、神曲 ,或合 良附丸等。劑 ,水 煎 ,早 晚 分 服 。 二 診 :諸 癥 悉 減 , 囑 繼 服 3劑 鞏 固療 O歲 ,2 0 例 : 朱 某 ,男 ,4 1 0 2年 9月 2 日初 診 。 腹 瀉 多 效 。 隨訪 數 月 未再 發 。 年。患者面豐體胖 ,嗜食 肥甘厚味 ,大便素不成形 ,且夾有黏 按 :患者體弱 ,肺 胃氣虛 ,營衛不和,表虛衛外不 固,以 — 液,每天 3 4次,無里急后重感 ,無腹痛 ,舌苔黃白厚膩 ,脈 致反 復感邪 ,且纏綿難愈 ,當屬氣虛感冒。方用桂枝 湯調 和營 緩 。診 斷 :泄 瀉 ,證 屬脾 胃濕 熱 。治 以 健脾 祛 濕 ,方 以半 夏 瀉 衛 ,振 奮 胃氣 ;加 厚 樸 、苦 杏 仁 降 氣 平 喘 ; 陳皮 、 半 夏理 氣化 0 ,黨參 、神 曲、敗醬 心湯加減 。處方:半夏 、干姜、黃芩各 1g收 20 2—2 【 稿 日期 】0 6—1 2 0 7年 6月 第 3 卷第 6期 新 中醫 20 9 · 8 6 · J NE OURNAL OF NE E M DI NE W CHI S E CI J 0 7 Vo . 9 No 6 J UNE 2 0 3 . 5 ,炙甘草 5 ,黃連 6 。5劑 ,每天 1 ,水 草 、薏苡仁各 1g g g 劑 食 尚正常 ,舌淡 、苔薄白 ,脈緩 。診斷 :慢性前列腺炎 ,辨證 煎,早晚分服。二診:大便恢復正常,守方繼服 7劑后病愈。 屬 腎氣 不 足 ,膀 胱 虛 寒 。治 以溫 補 腎 陽 ,化 氣 行 水 ,方 以五 苓 按 :本 例 患 者 恣食 肥 甘 所 致 , 濕熱 內蘊 ,脾 胃運 化 失 職 , 5 ,澤 瀉 、白術 、烏 藥 各 散 加 減 。處 方 :茯 苓 、豬苓 各 1g 升降失調 ,而致水反 為濕 ,谷反為滯 ,清濁不分,混雜而下。 0 ,桂枝 6 ,芡 實 、金 櫻 子各 2 g 1g g 劑 0 。7劑 ,每天 1 ,水 治 當清熱 燥 濕 ,升 清 降濁 。 方 用半 夏 瀉 心 湯 泄熱 消痞 ,寒 熱 并 0 煎 ,配合金匱腎氣丸同服 。7劑后復診 ,癥狀緩解 ,遂連服 1 調;配合神曲行 氣、消食滯;薏苡仁 、敗醬草清熱解毒 ,滲 濕 余劑 ,臨床痊愈。健脾 。陳 教授 在 使 用此 方 時 尤 注重 患者 的 舌 苔 ,把 舌 苔 黃 白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