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黃河孕育出了中華民族偉大的英雄黃帝和炎帝,從此,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自稱中華兒女、炎黃子孫,萬年前就已經播散的文明種子遍地開花,如同滿天星斗,文明的強大能量逐漸向中原匯聚,那是一副遠古時期壯麗多彩的畫卷,它預示著一個偉大的國家即將誕生。
曙光初照
公元前91年,中國漢代最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終于完成了《太史公書》,他講述的中國歷史是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的。
然而那僅僅是一個夢一般的傳說嗎?有沒有證據表明黃帝和他的人民確實存在過?
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座落在黃河南岸。一條無人行走的小路通向已經被廢棄的村莊,那些殘垣斷壁,很快將徹底的消失,但是“仰韶”這個名字,將會被永遠地保存下來。
最初的線索是由一位歐洲人發現的,他叫安特生,瑞典著名的地質學家。1921年,安特生第二次來到仰韶村,目的是為了調查脊椎動物化石。在這之前,誰也沒有注意到遠古的人群在仰韶村給我們留下的通行標志——那些隨處可見的灰土層和眾多的袋形窖穴。安特生在厚厚的灰土層里挖出了一堆石器和陶片,這些紅底上描繪著黑色圖案的彩色陶片難道是史前遺物嗎?安特生的心里充滿著疑惑和不解。之后,安特生又在黃河南岸發現了其它幾處史前遺址,他把這些遺址命名為“仰韶文化”。安特生把“仰韶文化”與來自中亞及歐洲的彩陶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它們在紋飾上有著某種相似性,因此他猜想這些彩陶文化可能源出于同一個地方,但究竟是從中國傳到西方,還是從西方傳到中國呢?安特生當時認為,“仰韶文化”應該是從西方傳播來的。
難道中國文化真的是從西方傳播來的嗎?
一些中國學者開始把目光轉向東部的齊魯地區,力圖探尋出新的、不同于西部地區的古老文化,以證明中華文明的根是扎在本土的。
1928年,27歲的吳金鼎登上一處高高的土城墻,這個地方叫龍山鎮,陪同告訴他此地叫做“鵝鴨城”,養鵝養鴨何須有城?他懷疑“一部古代史跡深藏在黃土壟中”。果然,在斷崖上的灰土層中,他找到了像是抹了一層油似的黑色陶片。隨后,由中國考古學家李濟和梁思永先生分別帶隊,先后兩次進行了發掘,他們發現的黑陶文化后來叫“龍山文化”,完全不同于在中國西部和北部地區發現的“仰韶文化”。這一重大發現動搖了幾乎成為定論的“中國文化西來說”。
兩次發掘成果于1934年編成《城子崖》一書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田野考古報告集。
龍山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出現了大量精細的黑陶,以致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把有黑陶的史前文化都叫做龍山文化。龍山文化高超的制陶技藝讓今天的人們無法想象,其中有一種黑陶杯,重量不到50克,器壁最厚處1毫米,最薄處僅0.3毫米,比雞蛋殼還要薄,人們叫它蛋殼陶。即便是現代的制陶技師,要想要仿制出類似龍山文化的蛋殼陶來,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龍山文化距今4600年到4000年左右,它的根又追溯到哪里呢?
1959年,中國京浦鐵路復線工程啟動的同時,也啟開了100多座大汶口人的墓葬,那些遠古的靈魂,已靜靜地在這片土地上躺了6000多年,現在,他們的沉默被打破了。人們驚異地發現,從6500年前開始,大汶口人以泰山為中心區域,創造了燦爛的中國東方古文化,被稱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人的墓葬充分顯示,在距今5700年左右,一夫一妻式的家庭正在建立,他們死后被埋在了一起;氏族內的人人平等制度已不復存在,大量的精美陶器和其它陪葬品出現在富人的墓葬里,而窮人死后僅有幾件粗糙的陶器陪伴。在大汶口人的墓葬中,有一種特殊的隨葬品,它的外形像一枚炮彈,具有爆炸性的不是它的用途,而是刻在它上面的符號,一些研究者認為它是中國最初的文字,其中一個字的含義是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
以泰山為中心的古代東方是一個相對獨立和穩定的文化區域,與仰韶文化的特征并不相同。那么仰韶文化的源頭在哪里呢?
傳說華夏族的首領黃帝和他的另一位氏族兄弟炎帝的部落都是起源于中國西部的渭水流域,在華山腳下,人們終于找到了仰韶文化最初的源頭。西部的華山和東部的泰山不僅在地理上,而且在文化上也構成了一種奇妙的平衡,它們幾乎在同一個時刻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6700年前,仰韶人的一支選擇了華山腳下一片肥沃的土地生存下來,今天,這個地方叫半坡。1954年,半坡人的神秘面紗被撩開了。這是一處中國遠古時代的伊甸園,一條寬8米、深近6米的大壕溝仿佛把半坡人裝進了一個最安全的城堡。這是一處典型的聚落遺址,在當時的渭河流域可能分布著很多這樣的氏族聚落,他們過著相對獨立和封閉的生活。大部分聚落有100多所房子,人口在500人左右,他們種植農作物: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小米。人們發現,早在8000年前,位于太行山東麓的古代先民們就把狗尾草馴化成了糧食作物——粟,這是一項充滿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偉大發明。
所有的生產工具都是骨制或石制的。他們用石鏟翻地,用石刀收割,最后在石杵上加工脫粒。他們還捕魚、狩獵,然后又把這些生活繪制在他們的彩陶作品中。其中的一位畫家還把他的繪畫工具石硯留了下來,在它的里面還殘留著紅色的顏料。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獨特的器物,把它放入水中,它的上半部會自動傾倒,當水增多時,瓶的下半部會逐漸下沉,直到水滿而直立起來。這種精巧的設計就像打水的半坡少女,透著天然的靈氣。實際上,半坡人并不知道,他們是利用了重心與浮體穩定性關系的科學原理。
仰韶文化跨越的年代大約距今7000年到5000年,分布的中心范圍主要在渭河流域、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地區,而這個位置恰恰與傳說中黃帝的發祥地相吻合。
仰韶文化的一支曾沿著黃河東岸的汾河北上,在今天河北省北部桑干河上游與強大的紅山文化碰撞并融合到了一起。
紅山,位于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的赤峰市。早從1908年開始,中外考古學者就圍繞著紅山附近的古代遺存進行調查和研究,并把它命名為“紅山文化”。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遼寧省建平縣發現了牛河梁積石冢,它距今5500年到5000年。
積石冢的意思就是在墓上堆積石頭,這正是紅山文化獨特的墓葬形制。
掀開厚重的石板,拂去歷史的塵埃,紅山文化的先民們會給我們帶來新的震撼嗎?
大片的墓葬被揭開了,石棺里的隨葬品中沒有陶器和其它物品,只有玉器,看來這里曾生活著一群尊崇玉的人。讓墓主人靈魂不滅的,是玉雕龍,它仿佛在告訴我們,為什么今天的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玉雕龍被墓主人貼在胸前,它們在向我們傳遞著遠古神靈的氣息,引導著我們進入一個神秘的王國。
這是一片由石頭構筑的世界,紅山人把它們建在山頂上,他們相信,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死去的祖先接近天國。這些石頭在15公里外才有,它是靠人工一塊一塊地搬運來的。究竟是誰能調動大量的人力來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呢?
有一處積石冢是方型的,近1米高的石砌臺階忠實地護衛著冢內的中心大墓,它應該是一座王陵,方型的積石冢旁邊是一處礫石筑起的三環石壇。奇怪的是,它外環的直徑正好是內環直徑的兩倍,可能是來自于對冬至與夏至時的太陽運行軌跡和運行速度的觀察,應該反應了5000年前中國天文學的最高成就。在每層石環的內側都有大量破碎的陶片,這些陶片復原后是桶形器。它上下貫通,毫無實用價值,顯然是基于一種溝通天地的宗教觀念。我們終于明白,這一大片積石冢原來是祭壇,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大的一處原始祭壇。它東西長150米,南北寬80米,三環石壇是祭天的,而方型積石冢是祭地的,這種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在中國一直延續到19世紀,它們是中國最早的天壇和地壇。
紅山文化的先民們為死去的人建造了石棺,而活著的人又居住在哪里呢?
考古工作者在山林里找到了一些大型泥塑的殘骸和熊的下頜骨,根據這些泥塑殘件的比例判斷,最高的一尊泥塑像竟達5米以上。那些修長的手指、圓潤的肩膀和豐腴的乳房殘件表明,她們是一群神秘的女人。令人震撼的是這其間有一個慈祥的老祖母,難道這就是5000年前的祖先形象嗎?人們相信,這里曾經是神的居住地,那是一座廟,一座供奉著女神的廟。
毫無疑問,5000年前,在中國北方的遼河流域曾經有一個強大的王國,是王國的統治者和他的人民營造了這處規模宏大的祭祀中心,它包括了女神廟、祭壇和方圓50公里的13處積石冢。
與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享受的是同一輪太陽,此時的長江流域也開始大步邁向文明時代。
6000年前,以江漢平原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地區的文化就已經相當發達,他們的彩陶杯、彩陶碗上描繪著各種美麗的圖案,獨特的白陶制作工藝創造了中國史前時期最精美的淺浮雕藝術。
湖南省澧縣的城頭山是洞庭湖畔的一個偏僻的村莊,1996年,它引起了考古學家的關注,因為這里發現了一座古城。它高出地面5米,城內面積有8.8萬平方米,城墻的頂部最寬處有13米,而墻基的厚度竟達35米,再加上圍繞著城墻外的30多米寬的護城河,我們簡直不敢想象6000年前的洞庭湖畔聳立著一座如此氣勢雄偉的古城。
城內的土地已經“漲”得和城墻一樣高,那是數千年人類生活物質和大自然的堆積,今天的人們在上面種植水稻來延續生命,那么,6000年前的人呢?
當考古工作者挖走覆蓋著古城的厚厚淤泥的時候,一處和現在一模一樣的稻田顯露出來,掰開一塊泥土,人們仿佛會聞道一股稻谷的清香,那稻谷是6000年前種下的。事實上,洞庭湖地區稻谷栽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萬年以前。
享受稻米的人們并不僅僅局限于長江中游地區。沿江而下,我們來到中國浙江省余姚縣河姆渡,它位于美麗富饒的寧紹平原。大約距今7000年前,有一群人來到了這里,他們才是河姆渡最早的居民。
1973年,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在這里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在厚達4米的文化層中,河姆渡人完好無損地把他們的故事堆積到了今天。
盡管已經時隔7000年,可當時的河姆渡人已經種植著大量的水稻,那金黃色的是稻谷,碧綠色的是稻葉,河姆渡人給我們的感覺就好像是昨天的鄰居。如果把這里發掘的稻谷堆積換算成新鮮稻谷的話有12萬公斤,差不多夠500個人吃一年。可以想象,河姆渡人的村落里每天都彌漫著米飯的噴香,以致于煮糊了的鍋巴至今還粘在陶釜上。河姆渡人還飼養豬、牛等大型家畜,還種植蔬菜。
河姆渡人還創造了令人吃驚的藝術品,大海和在大海中戲浪的海鳥飛進了他們的世界,他們喜歡飛鳥,崇拜太陽。有一件象牙雕,在光芒四射的太陽兩旁各有一只昂首相望的鳥,也許中華民族最初的鳳凰就是從這里飛起來的。
河姆渡人居住在高出地面的木頭房子里,這是一種像鳥巢一樣的干欄式建筑,在木樁上架設龍骨以承托樓板,上面再立柱、架梁、蓋頂,就成了干欄式房屋。它最大的特點是防水防潮,以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在建造房屋的過程中使用了非常先進的卯榫結構,以及具有很高工藝水準的地板拼合企口技術。卯榫結構與企口技術是中國木構建筑最基本的要素,一直沿用到今天,可誰也沒有想到這些建筑技巧是河姆渡人在沒有金屬的石器時代發明的。
河姆渡人在此處生存了1700年之后,離開了這處家園,仿佛一夜之間,他們的靈魂與肉體都融入到了一望無際的大海里,他們去了哪里?難道像鳥兒一樣永遠地飛走了?
5000年前的某一天,這里正在舉行一場厚重的葬禮。死者是一個古國的國王,他躺在精美的絲綢上,巫師把玉鉞放在他的身旁,那是他掌握軍權的象征;玉琮表明他具有通神的功能,他生前應該是地位最高的巫師,大量的玉壁擁集在他的身上,那是他的財富。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他在死后也能像生前一樣享受榮華。與其說他們在舉行葬禮,還不如說他們在舉行一個為了國王永生不朽的儀式。這是一群什么人,在創造最初的中華文明過程中他們又給今天的人們留下了什么?
在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湖泊與河流星羅棋布、縱橫交錯,織成了一張繁密的水網,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被人們譽為人間天堂,可是,考古工作者卻讓人們相信,在這片土地的下面還有一座天堂。1936年,供職于浙江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在余杭良渚鎮發掘了新石器時代遺址,并編著考古報告《良渚》。由于出現了大量的黑陶,人們認為這處遺址是由山東龍山文化發展而來,因此也把它定名為龍山文化,直到1959年,它才被重新命名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到4100年左右,廣泛地分布在太湖流域、寧紹平原和舟山群島以及江蘇省西部和北部地區。中國的絲綢曾經大大地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程,而誰也沒有想到最早享用絲綢的卻是良渚人。碳14測定出土的麻和絲織品距今5000年左右,它表明良渚人已經馴養了家蠶并掌握了繅絲技術,他們織出的絹和現代的絹有著驚人的相似。這個歷史記錄也許還可以打破,因為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人的藝術中已經有了蠶的形象。
現在我們知道了追求永生的是良渚的最高統治者——國王。他們的尸體早已爛成了泥,永生不朽的是隨他們一起安葬的玉器。那是一個悶熱的夏天,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挖開了余杭縣一處長滿了雜草的土堆,這個叫“反山”的地方到底蘊藏著什么樣的秘密呢?
他們小心翼翼地用兩段毛竹橫架在墓口的兩邊,然后在吊板上仔細地清理墓內的遺物。啊,一件件魅力四射的良渚古玉!他們用蒸餾水漂洗掉殘存的灰泥,玉器露出了它原有的晶瑩的光澤。良渚人曾經開創了一個輝煌的玉器時代,他們的文明在被遺忘了整整5000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這個世界。
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它的外壁是方型的,中心部位有一個兩面對鉆的圓形直通孔,每個玉琮上都雕刻著繁簡不一的圖像。人們驚奇地發現,這些圖象不管是繁瑣復雜,還是簡單明了,都堅守著同樣的造型,仿佛是良渚人的一種虔誠的信念,這種神秘圖象的含義到底是什么呢?
玉璧也是一種禮器,雕琢水平不如玉琮復雜和精致,它炫耀更多的似乎是玉石自身斑斕的色彩。
鉞,最初是一種武器,演變成玉鉞,就作為權力的象征,類似于權杖。有件玉鉞的下角刻有一只小鳥,它的上角雕刻著一幅細致而又完整的神人獸面像,這種神人和獸面復合成的圖案,正是良渚人所頂禮膜拜的神。這完整的神像只能受到一個人的供奉,那就是良渚人的最高統治者——國王。
良渚的國王們培養了一大批制作玉器的工匠,但我們至今也沒有找到他們制作玉器的工具。良渚玉器主要是以透閃石和陽起石為原料,這種礦物質被稱為軟玉,可它比鋼鐵還要堅硬。在沒有金屬的時代,良渚人究竟用什么辦法刻劃出如此繁縟而又纖細的花紋呢?至今沒有人能夠提供一份令人信服的答案。
良渚玉器有很多稱得上是真正地微雕杰作,線條細到肉眼無法辨認。因為它在1毫米的寬度內竟刻有5根細線,人們想象不出來他們是如何做到的。良渚人給我們留下的是一個難以破解的謎。
在鏈接中國東南部地區的104國道的一側有座巨大的土臺,土臺附近的山,叫做瑤山。令人驚奇的是這座小山的山頭竟然被人工削平了。考古工作者認為這是一處經過精心設計的祭壇遺址,在祭壇的周圍還有大量的良渚人墓葬,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玉器表明他們都是貴族。考古發掘表明104國道一側的長方形土臺全部是由人工夯筑的,面積達30萬平方米,至少需要一萬個人工作近一年的時間才能夠完成。
在司馬遷的記述中還有一位遠古的英雄,名字叫蚩尤。傳說蚩尤勇武善戰,有兄弟81人,大概是指眾多的部落結成的聯盟,被稱為東夷集團。他們活動地點主要是在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而黃帝和炎帝結成的部落聯盟被稱為華夏集團,主要的活動地區是在今天的河南、陜西、山西一帶。考古發現表明,這兩個地區的文化越來越發展,大概在5000年前的時候,這兩個文化碰撞與交匯在一起。最終,它導致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都成為了中華兒女、炎黃子孫。
事實上中華民族不僅僅是炎黃子孫,也是蚩尤的子孫,是所有不知名的祖先們共同的子孫。距今5000年到4000年間,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英雄輩出的時代。無數個英雄的故事就從那個時代開始流傳下來,無數個傳說構成了中華民族最初的歷史。文明的曙光初照在中華大地,一個新的國家即將誕生,那是最早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