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注: 在查閱相關資料時可以看到各地館藏標注沒有統一標準,鏟、斧、戉等標注較為混亂。 如下圖的大地灣二期器物(距今6500—5900年,相當于仰韶文化早期)官方將四件器物統一標注為單孔石鏟,但在筆者認為至少左側兩件可以標注為石戉(請參照戉譜上集相關資料驗證)。此類情況多見,在此提請相關人士加以甄別。 轉載合作平臺 權杖研究中心 原創: 杖意執言 原標題:戉譜(中) 進入正題: 讓我們以屈家嶺文化的玉戉為中篇的開始,屈家嶺存續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前2600年,在2018年首次發現了玉器,其中包含有玉戉,這批玉器距今5100年至4600年。 考古的不斷發現也為廣大的業余愛好者提供了研究素材,在這里,向考古界老師致敬! 屈家嶺文化 中華文明五千年是一個模糊概念,是一個人為的時間節點。“五千年”不應該成為一個禁錮。我們在西方的文明標準體系下被迫地接受其文明標準,戉譜不是一篇論文,只是筆者在學習研究過程中的一部分筆記及心得,戉譜(上)已經打破了這個禁錮。 紅山文化在5000年時衰落,該地域考古發現的距今5000年始的小河沿文化可以顯見。 紅山文化中晚期 小河沿文化 四川阿壩哈休遺址 涂朱雙孔石鉞 近年來,5000年文明的最重要立足點是良渚文化的深研,良渚文明開始得到世界范圍的承認,她具備城市,祭祀場所,并有一定數量的文字,現代文明的標準雖然是西方制訂的,但良渚先民創造的文明確實也足夠震撼,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實物證據戉,在良渚文化時期也達到了一個歷史頂峰。(因良渚文化玉石戉數量龐大,具體器物的出土地不進行標注) 良渚先民創造了一個輝煌,神權與王權并行,數量龐大的禮儀戉證明了原始國家的成熟,同時,我們看到,戉權杖(套)的使用也達到了一個頂峰。成規模的墓葬群、城市規模、祭壇、一定數量的文字等都證明了其文明的高度成熟。 與良渚文化同期或稍晚的其他地域也有戉的考古發現: 陜西神木石峁遺址 西安馬騰空遺址(仰韶文化晚期上限) 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含陶寺文化)的玉石戉 龍山文化 陶寺文化 戉,在良渚文化時期達到一個歷史頂峰,從器形上良渚文化玉石戉基本延承了較早文化期并有所改變,厚體圓刃依然主流,有權杖戉的普遍存在但也出現了大量的陪葬禮儀祭祀功能戉,材質上由美石漸漸向玉石轉變,中后期戉體向薄轉化,進入龍山文化時代,玉戉漸成為主流,同時器形尺寸漸小,器物漸薄,戉刃漸平,基本不具備權杖實用戉功能,已演變為禮儀戉。 直觀看,戉已式微。 戉之式微卻證明了原始國家形態更為成熟,禮儀制度已初步確立。 玉石戉,最終會走向何方? 青玉鉞,齊家文化(約公元前2000年),莊浪縣出土 玉鏟(戉)齊家文化。長15.2、寬5、厚1.2厘米。青玉質, 甘肅省靜寧縣李店鄉李店村出土,現藏于靜寧縣博物館 歷史即將進入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一個備受質疑又客觀存在,耳熟能詳又模糊不清的時代。 自夏始,戉的歷史使命已進入晚期,但華夏文明卻步入另一個重大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