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常章富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1月1日) 出版日期: ISBN:9787509143933 字數: 頁碼:204 版次: 裝幀:平裝 開本: 編輯推薦 《國醫大師學術經驗傳承錄:顏正華學術經驗輯要》:顏正華,又名顏紹棠,字秀峰,號行云流水。男,漢族,生于一九二。年二月二十七日。江蘇丹陽人。著名中醫學家、中藥學家、中醫教育家,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新中國高等院校中藥學學科主要創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孟河學派第四代傳人?,F任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臨床中藥系顧問、中藥研究所名譽所長、終身理事。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藥學分組一成員、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醫藥衛生學科組成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暨藥學專題委員會委員、衛生部第五屆藥典委員會委員、衛生部藥口明評審委員會委員等。國醫大師顏正華,孟河學派第四代傳人博采眾長,精思明辨,醫藥兼通,自成一家“德需近佛,術當近仙”,鑄就德藝雙馨之楷模師“孟河”之學,悟大師之道,助你步入名醫之路 內容提要 《國醫大師學術經驗傳承錄:顏正華學術經驗輯要》取材真實,科學嚴謹,內容精練,議論精當,力求向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及喜愛中醫藥的廣大讀者,真實地介紹顏正華教授的主要學術思想和臨床治驗,并希冀通過《國醫大師學術經驗傳承錄:顏正華學術經驗輯要》的出版,對深入研究繼承顏正華教授的學術思想與經驗有所裨益。 目錄 卷首語第一部分 醫事傳略一、業醫簡史二、主要貢獻(一) 奠基立業,建設學科(二) 辛勤耕耘,繁茂杏林(三) 執著臨床,活人無數(四) 堅持科研,成果豐碩(五) 走出國門,交流學術第二部分 學術思想與經驗一、嚴謹治學(一) 打好基礎,廣深并重(二) 理論實踐,緊密結合(三) 勤于動手,積累資料(四) 分析文獻,去粗取精(五) 博采眾長,刻意求新(六) 虛懷若谷,窮究根源(七) 矢志岐黃,潛心研究二、勤求醫理(一) 強調四診,詳察合參(二) 辨證辨病,有機結合(三) 善抓主證,照顧兼證(四) 調護脾胃,貫穿始終(五) 條暢氣機,重視疏肝(六) 填精活血,益智緩衰(七) 通便行滯,相機投用(八) 生活衛生、宜忌得當三、精研藥學(一) 思路寬闊,高屋建瓴(二) 突出藥效,系統研究(三) 知藥善用,靈活有驗(四) 深研配伍,活用對藥(五) 不拘成方,按證調配(六) 三因制宜,隨機變通四、臨證經驗(一) 診治胃脘痛的經驗(二) 診治胸痹的經驗(三) 診治咳喘病的經驗第三部分 驗案精選感冒(一) 感冒(二) 感冒(冠心病合并上呼吸道感染) (三)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四) 感冒(五) 陰暑咳嗽(上呼吸道感染) (一) 咳嗽(上呼吸道感染) (二) 咳嗽(上呼吸道感染) (三) 咳嗽(彌漫性細支氣管炎) (四) 咳嗽(肺炎后遺癥) (五) 咳嗽(支氣管炎) (六) 咳嗽(支氣管哮喘合并口瘡) (七) 咳嗽(肺氣腫) (八) 喘咳(急性支氣管炎) (一) 喘咳(支氣管炎) (二) 喘咳(慢性支氣管炎) (三) 喘咳(慢性支氣管炎) (四) 喘咳(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 (五) 喘咳(哮喘合并上呼吸道感染) (六) 喘咳(過敏性哮喘、支氣管炎) (七) 哮喘(支氣管哮喘) 喘證(喘息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濕濁中阻(消化不良) 內熱積滯胃脘滿悶(淺表性胃炎) 脘腹脹卯時腹脹嘈雜(慢性胃炎) 胃痛反酸(慢性淺表性胃炎) (一) 胃痛反酸(萎縮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 (二) 胃痛(淺表性胃炎) (一) 胃痛(糜爛性胃炎、慢性咽炎) (二) 胃脘脹痛(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 脘腹痛(十二指腸壺腹部潰瘍) (一) 脘腹痛(十二指腸壺腹部潰瘍) (二) 腹脹痛腹痛(腸粘連) 吐瀉泄瀉(消化不良) (一) 泄瀉(消化不良) (二) 泄瀉(腸源性腹瀉) (三) 泄瀉(腸源性腹瀉) (四) 泄瀉(腸源性腹瀉) (五) 泄瀉(腸源性腹瀉) (六) 泄瀉(腸源性腹瀉) (七) 泄瀉(術后腸吸收功能障礙性腹瀉) (八) 休息痢(慢性細菌性痢疾) 便秘(術后胃腸功能紊亂) 老年性便秘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胸痹(冠心病) (一) 胸痹(冠心病) (二) 胸痹(冠狀動脈狹窄、心肌缺血、心絞痛) (三) 胸痛(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 心悸(一) 心悸(房性期前收縮) (二) 心悸(心肌炎恢復期) (三) 心悸(竇性心律、偶發性房性期前收縮) (四) 心悸、吐酸、月經不調眩暈、心悸(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心房顫動) 眩暈(一) 眩暈(雷公藤中毒、腎小球腎炎) (二) 眩暈(內耳眩暈癥) (三) 頭暈(高血壓痛前期) (一) 頭暈(人工流產后遺癥) (二) 風抽(神經元損傷癥) …… 作者介紹 常章富,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臨床中藥系原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及中國藥學會會員,國家執業藥量資格考試大綱及應該指南編審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基金同行評議專家。畢業于北京中醫學院(現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留校任教,1991年被確定為中老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1995年7月出師,師承國醫大師顏正華教授。長期從事中醫藥教學,研究及醫療工作,曾擔任《顏正華臨證驗案精選》《臨證備查中藥500味》《中華本草》《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藥學》(一版與二版)《臨床中藥學》等30余部著作主編、副主編、編委等,發表論文30余篇,科普文章100余篇,精通中醫藥基本理論及常用中藥性的性能應用,擅于診治中醫覺病,多發病特別是脾胃、呼吸、心血管等病證,1997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老教師。2005年被評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校級優秀主講教師,并先后獲優秀圖書獎數項。 文摘 顏教授在繼承前人寶貴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同時,絲毫也沒有忽視發展和創新。他認為繼承是發展的前提,是發展的基礎,任何一門科學,若不能有效地繼承前人的寶貴經驗和成就,就不可能發展和創新。而發展和創新又是繼承的目的和歸宿。一門科學,只有不斷發展,不斷創新,才具有生命力,才不會被歷史淘汰。不僅一門科學是這樣,一個科學家也是這樣。所以,顏教授既重視研究繼承前人豐富的中醫藥理論,又注重學習吸收現代醫學知識,尤其重視應用現代科學方法和手段對傳統中醫藥學進行整理、研究、提高。如前所述,20世紀50年代初,他就參加了中學西進修班,學習現代醫藥學知識。之后,即注意不斷學習、借鑒現代醫學的新知識、新方法。他診病問疾,除按中醫四診八綱論治外,還總是詳細了解患者的現代醫學診斷結果,以幫助認識疾病及其變化,并能大膽合理地使用現代醫學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以提高療效。他對臨床中藥學的研究也始終貫穿這一思想。在他的專著中,不但對前人關于中藥藥性理論及常用中藥的性能主治等進行了全面的整理,而且還系統介紹了近百年間應用現代科學方法和手段研究中藥學的新成果、新經驗、新進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新見解。如他在《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藥學》中,提出確定中藥有毒無毒的依據是含不含有毒成分、整體是否有毒、用量是否得當。充分反映了顏教授破除門戶之見,博采眾家之長,刻意求新的治學思想。(六)虛懷若谷,窮究根源“謙受益,滿招損”是人人皆知的治學格言。古今中外,凡治學取得成功的人,大凡都能謹守此道,顏教授也不例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他從不強以不知為知。遇到不熟悉或有爭議的問題,總是虛心向有關專家請教或聽取他人的意見,吸取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從不自以為是。 序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