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正華 1920年2月出生于江蘇丹陽 首屆“國醫大師”,著名中醫學家,中藥學專家 主編新中國第一部《中藥學》講義,構建了《中藥學》教材理論框架 孟河學派第四代傳人,諳熟本草,醫藥兼通 顏正華小傳 1920年,生于江蘇丹陽縣; 1934年,拜同邑儒醫戴雨三習醫; 1937年,拜孟河學派代表性醫家馬培之第三代傳人楊博良為師; 1940年,懸壺濟世; 1956年,在南京中醫學院任教,任中藥學教研組組長,編寫第一本《中藥學講義》; 1957年,調入北京中醫學院,任中醫系中藥教研組組長; 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8年,晉升為教授,批準為碩士學位研究生導師; 1984年,批準為博士學位研究生導師; 1986年,主編《臨床實用中藥學》出版; 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繼承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的指導老師; 1991年,獲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主編的《全國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藥學》出版; 1997年,領銜研制的“黃梔花口服液”獲衛生部新藥證書; 2003年,被授予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 2006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 2007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研修項目優秀指導老師”稱號, “全國老中醫藥專家經驗繼承工作優秀指導老師”稱號; 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顏正華臨床經驗及學術思想列為“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編著的《顏正華中藥學講稿》出版; 2009年,北京市立項成立“顏正華名醫工作室”; 獲北京市“首都國醫名師”稱號,全國首屆“國醫大師”稱號,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成就。 視頻 謙和精誠 常章富 國醫大師顏正華弟子 顏老最值得大家敬仰的地方,無論做什么都很認真,不管是文獻研究還是臨床治療,做每件事都有板有眼,從來不虛晃一槍。雖然他上課一口江蘇話,但他講課非常認真,板書也寫得非常漂亮,在我們學校授課老師里,是大家公認寫得最工整的。而且他講課不是只講理論,或者單講文獻,要結合臨床,很多同學聽了他的課以后,覺得聽完就能直接用,所以我們這些徒弟,還有聽課的學生都受益匪淺。 顏老說我們最應該記住的,是做學問的人不要怕坐冷板凳。這么多年來顏老盡管沒有被大家重視,但他依然在做他自己的事兒,比如他研究本草很細致,特別是對明清的本草還有《本草綱目》都做了很深刻的研究,下了很多功夫。 顏正華代表論著: 《藥性賦、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顏正華中藥學講稿》、《中藥歌訣400首》、《臨床實用中藥學》(主編)、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藥學》(第一、二版主編)等。 他寫了那么多書,也帶著我們編書,那時候沒有電腦,更沒有網上下載,全部都是用手寫。我曾經看到他的講稿都是一段一段先把文獻抄下,再提綱挈領地抽出來所需要的內容,在理論層面提高,最后結合臨床經驗編成教材,這一點是很難的。他說這樣編出來的書才有聲有色,要不然單從文獻角度編的書,別人也不愛看,光有自己經驗,沒有理論層面的提高也不行。后來他還結合授課經驗和多方參考,編成中藥歌訣便于學生記憶,這一點使我非常受感動,一般人不會去一本書一本書摘抄下來,再一點一點做。 后來我們在編《中華本草》時也學了顏老的這一套經驗和做法。把從漢代一直到解放后,這一個藥在歷代是怎么記載的,都仔細考證。我也體會到做點兒學問真的很難,特別是在大家都覺得這個事兒太苦了,都不愿意做的情況下去做。有一些課題,國家也沒給你立項,學校也不重視,但是為了講課,為了學生,顏老都是踏踏實實做學問,比如他做的“十八反研究”,我們在一些問題上進一步深入,這個“五參”是指什么?歷代怎么說的?十八反在歷代是怎么沿革的?人參和黨參如何區別的?五個參,除了人參以外,包括不包括黨參、太子參?顏老對這些問題都進行了細致地研究。后來得出結論,漢代的時候的五參主要指人參、丹參、玄參、苦參、沙參,而不包括西洋參、黨參。 醫藥兼通 高琰 國醫大師顏正華外孫女 我們上學的時候只學中藥學,比如說有一味藥——人參,老百姓都很熟識,傳得比較多的可能就是有些人脈微欲絕了,陽氣將散的時候吃獨參湯,元氣立馬就回來了。很多人認為人參湯可大補元氣,人參是一個很好的補藥,但是還有一味藥叫太子參,現在好多臨床大夫都喜歡用太子參,人參和太子參這兩味藥有什么區別,我一直不是很清楚。 △人參(左) 太子參(右) 我看我姥爺很少開太子參,后來有一次我就問“您怎么不怎么愛用太子參”,他當時就給我講,太子參在以前古書上的記載其實是小人參,所以叫太子參,比人參小,但還是人參。現在咱們藥房賣的太子參不是古書上的太子參,因為人參是五加科的,太子參是石竹科的,這是兩種藥。人參是大補元氣的,太子參有一些滋陰的作用,但它補氣的作用大大不及人參,而且它性味偏涼一點,不像人參性溫。在長時間的演變下,可能因為市場或是別的原因,太子參就逐漸變成這個石竹科的藥,事實上已經不是原本五加科的小人參了。所以古書上用太子參的方子,現在用的時候覺得補氣的效果不是很好,就是因為它已經換成別的藥了。 △五加科人參(左)石竹科太子參(右) 我覺得這些問題可能在院校讀書的學生都不是很清楚,包括現在很多臨床大夫可能都不清楚這個,但是像我姥爺這種專門搞中藥又結合臨床的人,對這些問題理解得比較深。中醫中藥講四氣五味,如果氣味歸經有變化了,這個藥的功能主治變化就很大了,所以我覺得搞中藥的人,在這一點上是比只做醫的人更進一步的,在臨床用藥上有一些優勢。因為他對四氣五味,性味歸經還有藥物的功能主治都很熟識,像我姥爺就比較注重一藥多用,就是一味藥有多個功效能運用到患者身上,并且他比較善于用平和藥,用無毒,性味比較清淡一點的藥,對患者而言不但口感好,療效也好。
比較平和的藥可能發揮作用稍慢一點,但不會讓你突然感覺不舒服,比如病人心慌,有些大夫開鎮心安神的藥,吃完以后突然心跳就慢了,這樣反而不舒服。所以姥爺整個的行醫過程中比較注重這一點,平和用藥。這點其實也是傳承下來的,姥爺是孟河醫派的傳人,孟河醫派最早就是在江蘇一帶,而姥爺在江蘇丹陽出生,距離孟河醫派的發源地常州非常近。 △四位孟河醫派國醫大師:朱良春、顏正華、顏德馨、陸廣莘(從左至右) 他十四歲開始接觸中醫經典,到十六歲的時候,通過介紹到這個常州去拜了孟河醫派的名師,第三代傳人楊博良先生為師,學習了三年的中醫。他回憶的時候就說,拜名師對于中醫學習是很重要的一步。而孟河醫派的用藥就是純正平和,孟河醫派的代表費伯雄先生曾經就說過一句話,我姥爺也經常跟我說“天下無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至極乃為神奇。”意思就是要應用這些平淡平和的中藥來調理人體,沒有哪種非常神,非常偏頗的一味藥能一下把一個病治好。 濟世育人 繁茂杏林 常章富 國醫大師顏正華弟子 我們平常在一起,問他一些問題,他都會告訴你應該到哪本書上查,他要不知道,他說這個東西還真沒研究過,你應該從這個方向去查,在他的指導下我們一般都會知道從哪些地方能查到我們應該得的東西。 按韓愈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你要想給學生講清楚了,你自己必須要研究清楚。有一些課題國家是不給錢的,但為了上課,為了把這個學問做到家,必須自己去查,這一點顏老給我們做了榜樣。 所以他告訴我們做學問一定要認真,你有時候給學生一個錯誤的解釋,學生可以帶著這個錯誤的解釋這一輩子,尤其是我們搞醫藥,人命關天,你不能把這個當兒戲。一定要“知之為知之,不知就不知”不能給學生打馬虎眼。
顏老對徒弟和對學生非常平易近人,從來沒有教授或者學術權威的架子,對我們都是以誠相待,前些年他生病了,還把自己看書的時候,喜歡的書籍買來,送我們每人一本,親自簽上名。他給我提的字是“溫故而知新”,告訴我以后還得不斷學習,到現在我都記憶猶新。 臨床看病,他對病人平易近人,每個病人來都是認真細致地問,中醫講四診合參,他不主張過于強調號脈的作用,看病時不是一搭脈就什么都知道,我們必須堅持四診合參。他告訴我們,對待病人一定要問得細一點,有時候可能一個不起眼的癥狀你疏忽了沒問到,對你的立法、組方、立藥,肯定是有影響的。所以我們這些徒弟在后來的臨床當中都注意到這一點,每來一個病人都要問得非常細,有些病人被問得都不耐煩了,老師還是笑瞇瞇地說“你還得跟我們說清楚。” 他常常說給人治病應該認真,不能不當一回事,病人來找你,把健康托付給你了,不要把它不當一回事,應該認真的一點一點的問清楚,然后再結合你所學的知識辨清楚,肯定能取得一個比較好的效果。不過現在顏老耳朵有點兒發背,聽不清楚了,現在是他最小的徒弟,也是他的外孫女天天陪著他。 他的臨床基本上都是四診合參,因為基礎打得好,所以顏老開出來的方子既平和效果又好。很少見到哪個方子病人吃完副作用大,偶爾見到這種情況,他在臨床帶我們的時候就跟我們說清楚——如果你發現病人出現了一些你認為不應該出現的癥狀,特別是復診的時候,你應該想到方子里面哪個藥用得不合適,可能法雖然對了,但是藥用得不合適,要趕緊檢點方藥。關鍵就是要在出現一些預想不到的情況時,立馬糾正它,調整它,這是非常重要的。 顏老以前經常就跟我們說“醫者,活人也”它和西醫還不一樣,翻開咱們很多名醫寫的書里,第一句話就是“醫者,仁術也。”他說你要想靠當醫生賺錢發財,這恐怕不可能。
非典時期我們曾經勸過他,是不是先不要出診,他說這就是瘟疫,我們當大夫的在這個時候,應該到第一線去。所以在非典時期他一天也沒停診,不管是對瘟疫類的病人還是別的病人,他從來不退縮,他說只要找到我,我就給你們看,顏老在醫德這方面是高尚的。 德醫雙馨 高琰 國醫大師顏正華外孫女 ![]() 在我跟姥爺出門診這么多年過程中,很多患者也反映,顏老看病特別細致,每個病人都問得細,看得細,思考得也多。很多專科大夫可能看一個病人用六到十分鐘就看完了,我姥爺因為問得很細致,各方面的飲食、睡眠、大小便,女性還要問月經、帶下這些情況,還有西醫方面的內容,是否有基礎病,以前用過什么藥,都會問得很仔細,所以他一般看一個病人要二十多分鐘,剛開始和我姥爺出診覺得挺累的。 早上七點鐘我姥爺就坐在國醫堂里了,國醫堂八點鐘上班,但因為我姥爺病人很多,他又看不完,還有很多加號的病人,從七點鐘一直坐到中午十二點,旁邊抄方、收號的人,還有維持秩序的人都感覺很累,而老爺子是主要看病思考的人,有的時候一上午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就這樣老爺子一直堅持到八十多歲還在國醫堂出門診。 在國醫堂剛開始的時候不限號,后來年紀大了以后限號十個病人,一直都有加號的病人,都是全國各地的患者過來找老爺子,大老遠跑過來說給加個號,姥爺也不忍心拒絕,所以病人還是控制不住。這第一還是因為療效好,還有就是態度認真,顏老是非常負責的大夫,這種職業素養是我們應當傳承下來的。 ![]() 常章富 國醫大師顏正華弟子 顏老最大的特點是不聲張,不爭名利地位,他就一心做學問。他在1959年就是北京中醫學院的院務委員,后來也當過北京市勞模。和他一起的其他人又去當了政協委員,人大委員,但他從來不去爭。他從來都是“叫我當我就當,不讓我當,我該干什么干什么,總有我自己的事情做。”所以他活到九十六歲,這與世無爭的風度是別人不能比的。 實際上中醫界很多人都是這樣,天天就干自己的事兒,出診看病,閑了就琢磨為什么這個病看了效果不好,為什么那個病看了效果好。我老師這一輩子基本是這么過來的,他帶了不少學生,博士生十九個,碩士生帶了二三十個,這些學生很多人都受他的影響。
他一輩子做下來,能評為國醫大師,我覺得是當之無愧,一個是學識上夠了,一個是品德,從“國醫大師”來說這兩點是必須具備的,沒有這兩點當國醫大師是有愧的,希望以后我們國家中醫界,多出幾個醫德又高尚,學術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國醫大師”,應該給后人多留點兒榜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