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氣管切開術;呼吸道;護理 氣管切開是治療喉癌和呼吸道梗阻的重要措施,是維持呼吸道通暢的重要方法,因此,呼吸道的管理是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氣管切開術后的患者進行系統的管理,可以使手術達到較好的效果。 1 臨床資料 本組氣管切開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齡40~70歲,其中喉癌12例,呼吸道梗阻3例。 2 護理體會 2.1 心理護理 術前向病人及其家屬介紹氣管切開的基本知識及手術必要性,使其保持樂觀心態,消除緊張、恐懼與焦慮心理。氣管切開術后的患者暫時失去語言表達能力,不能與醫務人員及其家屬交流,由此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導致煩躁、抵觸等心理。做好心理護理尤為重要。向患者介紹手術的預后,病情好轉的結果等,并介紹同種疾病病友的恢復情況。適當教會病人一些簡單的較為常用的手語表達方法,如:大拇指代表大便,小拇指代表小便,食指代表饑餓,中指代表口渴等?;驗榛颊邷蕚浜眉埡凸P來幫助他們表達自己需求。采取人性化的護理方法。因患者在患病期間,心情特別煩躁,針對這種心態,護理人員不僅要關心患者的疾病,還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注意自我的言行,避免給患者造成傷害。 2.2 體位護理 氣管切開術后患者一般取平臥位,病情許可或有刺激性咳嗽時可取半臥位,有利于呼吸,減少套管對氣管的刺激,平臥位者每2~3h翻身1次,并叩背,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及肺功能的恢復。對于昏迷患者,應使頭頸部與軀干在同一水平上,更換體位時頭頸和上身要同時翻動,否則,體位不當會損傷氣管周圍組織引起出血、穿孔等。 2.3 保持呼吸道的通暢 2.3.1 排痰 2.3.1.1 叩背排痰 叩背護理可以通過對胸背部的有節律的震動,間接地使附著于肺泡周圍、支氣管壁的痰液松動、脫落,易于咳出。叩背操作時,將五指并攏,手呈覆碗狀,指前部和大小魚際與患者皮膚接觸,腕關節均勻有力,自上而下,由外向內,叩背時用力不宜過猛,注意觀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脈搏等情況。 2.3.1.2 吸痰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的重要護理措施。臨床上根據患者咳嗽有痰,呼吸不暢,聽診有啰音,血氧飽和度下降等進行吸痰。吸痰時動作要輕柔,吸痰管插入超過氣管導管0.5~1cm,再與負壓相通[1],吸痰時間不要超過15s,負壓不要超過50mmHg,吸痰過程要做到一慢二快三忌。即退管慢,進管與整個吸痰過程要快;一次吸痰忌反復抽插吸痰管,忌負壓過大,忌嚴重低血氧飽和度、心率和心律明顯異常下吸痰。 2.3.2 套管的清潔與消毒 經常擦拭套管外口分泌物,保持套管的清潔,避免咳出的痰液附著于管口形成干痂,堵塞呼吸道,分泌物多時,每2~4h清潔內套管1次,分泌物減少時可適當延長清潔內套管時間,一般2次/d,取套管時,動作應輕、穩,緩慢取出,以防將外管同時帶出。內套管的消毒是預防局部感染及肺部并發癥的關鍵,目前應用于臨床的高壓滅菌法效果最可靠;煮沸消毒法是臨床上較為便捷的消毒方法,但煮沸用的器皿應一人一用一消毒,煮沸或高壓滅菌前要徹底清潔,除去分泌物后用水沖洗潔凈,再煮沸;高壓滅菌還須再用純水沖洗,干燥后滅菌。 2.3.3 氣道濕化 2.3.3.1 環境 術后盡量安置于安靜、清潔、空氣新鮮的病室內,保持室溫20℃~22℃,濕度60%~70%[2],病室內定時通風,不少于3次/d;84消毒液擦拭桌面、地面濕掃2次/d;紫外線消毒2次/d,每次1h,并做好登記。嚴格限制陪床探視人員,任何人不得在室內吸煙、亂扔垃圾。 2.3.3.2 氣管導管 保持氣管濕潤,用雙層無菌生理鹽水濕紗布遮蓋氣管套管外口,保持紗布濕潤,紗布更換2~4次/d。 2.3.3.3 氣道濕化 (1)霧化吸入:臨床上多根據病情、痰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用生理鹽水加入相應的藥物進行霧化。有學者認為,霧化可將藥液變成直徑5μm以下的微粒氣霧,因微粒小,濕熱刺激少,藥液隨呼吸被吸收到終末細支氣管,稀釋分泌物,使痰液易于咳出或吸出,是氣道濕化重要的護理措施。(2)間歇氣管內注藥:用5ml無菌注射器抽取配好的藥液,將注射器乳頭連接上無菌的硅膠滴管,用無菌持物鉗將滴管輕輕插入氣管深部,緩慢推注,邊推邊往上提取滴管,每日4次,每次2~4ml[3],由于注藥部位在分氣管左右,在預防肺部感染上有一定的效果。(3)持續氣道濕化:可將配好的藥液如同靜脈輸液一樣,掛在輸液架上排氣,除去頭皮針的針頭,插入氣管套管內,用調節器控制滴入的速度,使氣道處于濕化狀態,痰液粘稠度降低,分泌物稀釋,患者能自行咳出,減少吸痰次數,保持呼吸道通暢。 2.4 飲食護理 氣管切開術后患者,通常無法正常進食,除了靠靜脈補給營養外,也需要給予鼻飼來維持全身的營養狀況。喂食前幫助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及氣管內滴入濕化液,并抬高床頭,使床頭角度≥30°~35°,該體位可以減少嗆咳、嘔吐等的發生[4]。喂食過程中,鼻飼溫度與速度應適宜,溫度以37℃~40℃為宜,速度應緩慢,一般200ml在15~20min喂完,同時觀察患者的面色、呼吸。氣管切開術后初期,患者尚不能適應氣管套管對氣管壁的刺激,常出現痙攣性咳嗽,使腹壓增高,極易引起嘔吐。此時,喂入的食物應量少而稀,50~100ml為宜,隨著氣管切開時間的延長,患者對套管逐漸耐受,可逐漸增加進食量,并增加喂食次數,以補充營養,但每次喂食量<200ml,間隔時間>2h,4~6次/d。喂食后0.5~1h盡量不翻身、拍背、吸痰。 2.5 口腔護理 口腔部分分泌物進入下呼吸道是重要的感染源,應加強口腔護理。根據口腔pH值選用口腔護理液,pH值高時選用2%~3%硼酸液擦洗,pH值低時選用2%碳酸氫鈉擦洗,pH值中性時用1%~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擦洗[5],以減少肺部感染的機會。 2.6 褥瘡的預防 加強營養,給予患者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飲食,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要定時幫助翻身、變化體位,一般2~3h 1次,對于骨隆突處要定時用濕熱的毛巾擦洗按摩。消瘦者可用紅花乙醇液按摩,按摩時手掌應緊貼皮膚,做壓力均勻向心方向按摩,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以促進血液循環。被褥和衣物要經常清洗,并保持床單的整潔、干凈,消瘦者應用海綿墊,氣墊床等以減少壓迫,避免皮膚損傷。 綜上所述,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對氣管切開后的患者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避免了并發癥的發生,促進了患者的早日康復,同時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質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