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良:聊聊“懶”課 編者按:“另類”教師李成良被省教研員“發現”時,已是一位校長,管著一所擁有近2000名學生的大學校。他仍堅持教一個班的數學課,上課不帶課本,也沒有書面教案,很少甚至不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學生成績還特別好。他笑稱自己是“懶”校長、“懶”教師。從教近30年,他的學生參加過10次學段過關檢測,合格率都在98%以上,其中有6次達到了100%,優秀率也不低。 一個從來不想“偷懶”的人,是永遠都不會變得聰明的。因為,“偷懶”,其實是智力活動的強大動力。 很多人做了一輩子教師,重復的只是了無生趣的教學模式,自己沒精打采,學生如坐針氈;自己身心疲乏,教學質量卻平平淡淡——他們把智力勞動變成了體力勞動。 “偷懶”,不是簡單地“偷工減料”,而是對本質和規律的把握,是專業的純熟,是對教學真理的體悟和運用。 透過這一草根性經驗,我們看到的會是什么呢?有沒有教育大家的影子?有沒有著名理論的折射?有沒有新的突破? 答案在您的讀后感里。 聊聊“懶”課 李成良 如果我這個校長很忙,老師們也很忙,那么,我就不是一個好校長。 如果我這個老師很忙,學生們也很忙,那么,我就不是一個好老師。 為了爭做一位好的數學老師,我追求“懶”課境界。“懶”課“懶”在哪里呢?核心就是備課“懶”和上課“懶”,在“懶”中追尋數學課堂的扎實高效。 備課好比和面,關鍵是要和“透” 備課怎么“懶”呢?我懶的是不寫書面教案,但對教材卻備熟備透,爛熟于心。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親自帶面的經歷?做好手搟面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和面”,“和面”最關鍵的就是要和“透”。上翻下倒,左攪右拌,直搗中央,久而透。備課好比和面,和面不透,吃面不韌,口感不佳;同樣,備課不精不透,上課效率就不高。 在備課前要做好兩項準備工作,才可以提高數學課的備課質量。最主要的是要“吃透兩頭”: 一是要吃透教材。只要你心中有教材,“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局然不動”。課程改革,不管怎么改,大體的知識點永遠都改不了。以不變應萬變,永遠是一大高招。 我們浙江東陽的民居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斗拱,不用一個鐵釘,利用各個梅頭卡接,通過凹凸槽陰陽對接,橫向與縱向相互咬合,相互牽制,使得它們 (斗拱的構件組成)牢固地形成一體。斗拱在力學上將單點支撐變成了多點支撐,將受力分解到木頭的各個支點,保證了結構上的安全。其實我們研究教材也是如此,必須做好知識鏈接,環環相扣,搭建知識模塊。 現實中,許多老師卻在為備課而備課,為檢查而備課。他們認為備課就是寫教案,有的甚至是抄教案。就像做斗拱,只是用釘子把木頭釘在一起,卻并不能受力。少了知識鏈的無縫鏈接,要上出高效的數學課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何搭好教材知識的“斗拱”呢 ? 其一,熟背每一本數學教科書。最好是每一冊教材都能背出來。為什么呢?記得我在巍山中學上學時,我的物理老師上課從來不帶教材,就拿一支粉筆,但 他上的課生動簡潔,通俗易懂,作業少負擔也輕,學生成績卻遙遙領先于其他班級。那時我們就覺得物理老師很了不起。1980年我師范畢業,學校安排我擔任數學專職教師,我就找齊了小學的10冊教材(當時是五年制的),花了兩年時間將其全部背熟。在背教材的過程中,我對小學階段各塊知識的前因后果都一清二楚。這對我們梳理知識的幫助很大,特別是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就不會出現“錯位”。在20世紀80年代末,我對哪一道例題在第幾冊第幾頁都能對答如流。雖然我們不能完全圍繞教材轉,但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明確編者意圖,明確每節課所學的知識點、知識塊在整個單元、整冊教材、整個小學階段所處的地位、作用及來龍去脈。每節課的重點、難點、關鍵點都做到心中有數。背熟全部教材,理清編者思路,明確研究方向,重組自我教材,搭建知識模塊,這樣才有系統性,才可以“偷懶”。雖然我們的教材幾經修訂,但是我們也要反思這樣安排是否最適合自己上課,是否最適合“我”的學生。特別是推行新課程以后,更應比較新舊教材的優缺點,抓住數學的本質去備課。說簡單一點,課程怎么改,總是離不開計算、應用題初幾何形體等數學基本知識結構。 其二,熟做每一道習題。最好把練習中的全部題目熟透。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多此一舉,其實不然。因為練習中的每一道習題,都是經過編者精選的,都是有編者意圖的。你只有弄清編者意圖,才能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在組織教學時就不會偏離重點,同時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取舍、重組,這樣才能做到有效練習,從而提高課堂實效。在我近30年的數學教學生涯中,背教材、做習題對我的幫助很大。我現在擔任有著36個班級、90多位教職員工的學校校長,日常事務不少。在上課時間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我有時就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如浙教版六年制《數學》(第十一冊)中,分數乘除應用題是按照“求一個數的幾 (百)分之幾是多少——已如一個數的幾(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例1、例2用來法算——例3、例4用除法算”的順序編排的。我認為這樣編排不合理, 容易造成學生負遷移。在教學中,我把例1、例3合并成1個例題,把例2、例4合并成1個例題。熟做每一道練習題,我們就可以盡量做到“錯在心中”,更有利于預設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背熟教材,做熟習題,讓我真正胸有成竹。 二是要吃透學生。孫武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還是比較復雜的。比如,要做好家訪,與家長溝通,為孩子的學習共同出謀劃策,要注重平時觀察,及時了解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等,及時反思、分析,多問自己,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呢?要注重課堂提問,在平時的教學中,針對哪些學生該提什么樣的問題,可以提什么樣的問題,他能回答什么問題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心里都要非常清楚。我從不像有的老師那樣,看誰的手舉得高、舉得多,或誰坐得端正、誰在走神而進行獎勵性或懲罰性的提問。提問的目的必須明確。在課堂中應經常提問學困生,追問:“有意見請舉手”、“有不同意見的請舉手”、“不明白的請舉手”、“和他不一樣的請舉手”……也許你只要聽一堂課,就會認識我班里的幾位“明星”學生。我叫起來發言的學生都是支支吾吾的,往往只能說上一點點,或者干脆說不上來;叫到黑板前板演解題過程,會經常出錯,或者只能做對一兩步。不管他們舉不舉手,我總是請他們發言、板演,而這幾位“明星”學生呢,高高興興地來,高高興興地回,及時“糾錯”、及時明理。班里的其他學生,對我這種“開小灶”行為,都沒意見。因為我初次見面時就說了,我們是一個集體,只有每一位同學都懂了、會了,我們整個班的數學學習才算過關了。我想這就是對學生最樸實的愛。再比如,要關注作業批改,從作業、小測試中分析每一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反饋信息,進一步知曉學生到底學到什么程度。我還喜歡與生同樂。現在的孩子興趣非常廣泛,知識面越來越廣,特別是五、六年級的學生,他們不喜歡看到老是板著臉上課的老師,更喜歡和他們起休閑的伙伴。我本身興趣較廣,像象棋、籃球等體育類項目玩得還是不錯的。最近幾天,三年多前畢業的一位學生 2007年初中畢業了,其家長告訴我:“我家孩子最喜歡的老師還是李校長,李校長教數學的時候沒有課外作業,他最開心了。課外時間會跟孩子下棋,感到李校長數學很厲害,下棋也很厲害。我的孩子只有在李校長教數學的時候得過滿分。”2007年,一位學生在畢業前寫給我的一封信中說,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和他們一起打籃球,用投籃的結果來起編分數應用題,一起改變條件,一起解數學題。 心中有學生,更重要的一點是:要著重分析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難點和學生的心態來確定教學難點。 熟背每一冊教材,熟做每一道習題,熟記每一個學生,才是真的準備透了。備課備透了,我們才可以“懶”備課,為上“懶”課奠定基礎。 教學要像播種芝麻一樣,踩得實實的才好 我上課偷懶的地方,是不帶教材,沒有浮華的多媒體,沒有華麗的精彩語言,沒有過多的作業,更不占用學生的課外時間。 憑的就是一支粉筆、一張嘴,還有心中一套完整系統的自我教材。 我崇尚一個“實”字。童年時,媽媽帶我去播種芝麻。撒了芝麻,鋪了灰,蓋了土后,要我踩過去,特別盯囑了一句:“踩得實實的才好。”只有在播種的時候踩實了,在收獲的時候才能是豐產的。我們的數學教學也是如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踩”得實實的,學生的成績才會令人滿意。 優化課堂結構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保證。新課程,并非要完全拋棄傳統的課堂結構,而是要求我們對傳統的課堂結構進行改革與優化 。 我對每一節課的總體要求是:教學目標要簡單,教學內容要簡化,教學過程要簡潔,教學媒體要簡易,作業練習要精練,學生雙基要扎實,學生思維要靈活。 為了實現這一總體要求,我提出了“21181”時間結構模式: (1)引出問題、接觸重點要快(2分鐘左右)。堅決去掉可有可無的教學環節。如:片面追求情境創設,片面追求算法多樣化,片面追求合作交流、數學活動等。 (2)引導探索、感悟新知要慢 (10 分鐘左右)。問題的解決要體現“探究”和“原創”。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是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驗證、推理與交流,并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加以引導、點撥,起到為學生導航的作用。 (3)實際運用、深化理解要透(10分鐘左右)。所謂“透”就是不但要使學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明白其道理。 (4)鞏固新知、拓展練習要精(8分鐘左右)。練習要及時,做到讓學生邊學、邊練、邊反饋;習題必須精心挑選,要有層次有針對性,練習內容的設計要緊緊抓住知識的本質、知識的要害。要“條條有用”,“練一得三”。避免“面面俱到”、“貪多求難”的傾向。要盡量避免集中練習,而是把練習穿插于新課教學過程之中,學生學到哪兒就應練到哪兒。組織練習要堅持“多、變、全”三個原則。“多”是指學生在練習中動腦、動口、動筆的機會及反饋的次數要多;“變”是指圍繞教學目標,區別于不同年級的學生,把握練習時間,變換練習的形式和方法;“全”是指在同樣的練習時間里,全體學生能同時練習,積極地自覺活動,使錯誤及時得到糾正,所有人都能 從中受益。 (5)10分鐘的作業時間。這10分鐘對我來說,也是一條底線,一般情況下不突破。前5分鐘是我個別輔導學困生的時間。 可以說,我的轉差工作是在課堂內完成的,把補差工作分解到了每一堂課。所以,有老師說:“李校長總是‘課中補課’,當堂作業當堂完成。” 練習復習要像褲子和筷子那樣簡單靈巧 不知道大家了解我們中國傳統的褲子嗎?就是兩個褲腿一條帶。不論男女、胖瘦、年輕、年老都可以穿,是最簡單、最實用也是最靈巧的, 就是少了些時髦。還有中國傳統的進食工具——筷子,兩根小棒,簡單實用,比那些復雜的刀叉什么的靈巧多了。 我們在上練習課和復習課時,特別不能做啊做,考啊考。不僅要“實”,更要從簡單出發,注重一個“巧”字。我提倡“一題一課,一課多題”——一節數學課做一道題目,以一道題為例子講解、變化、延伸、拓展,通過師生互動、探討、嘗試、修正,最后真正學到的是很多題的知識。這實際上就是系統的知識整理、歸類、擴展過程,對于學困生來說比較容易掌握,對于優秀生來說還能領悟到老師的邏輯和思維過程。 剛到東陽五小時,很多老師問我:李校長,很少看見你在批改學生作業,有什么訣竅嗎? 我說你只要多聽我幾堂課就明白了,并不是我不在批改作業,而 是大多數學生的作業在課堂內面批了,只留少數的作業在課間批改。 1980年,我在鄉下當老師,教四年級兩個班的數學。一開始也給學生布置很多課外作業,學生做得很苦,自己改得也很苦。而且,很多農村孩子放學回家要幫父母干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做作業,課外作業質量和效果都很差。那時我就想,能不能讓學生少做一點課外作業。開始當然也不放心,但我盡量讓學生在學校里做完作業。據我的觀察,學生在老師監督和指導下完成作業,效率比較高。學校里20分鐘做完的作業,回到家里可能60分鐘都做不完。學校里做不出來的題目,可以問老師和同學,回到家里,就沒有人可以問了。 1982年,我同時教四年級兩個班的數學,借此搞過一個小實驗:一個班,課堂上以我講為主,作業課外完成;另一個班,邊講邊練,課內基本完成作業。期中考試成績出來后,兩個班級沒有明顯差別,邊講邊練班的成績略好一些。有的教學內容教師根本不需要做什么準備,直接放手讓學生去做就可以了。教師需要關注的是班里最差的那三、四名學生,發現不會做或出錯了及時給予點撥。這樣,優秀學生可以增加練習量,或提高難度。教師可以集中精力,輔導學困生,在課內補課。從那時起,我對自己的改革有了信心。想通了也就這么回事:學生課內做不出來的作業,表示沒有聽明白,課外一定也做不出來;課內能做的作業,課外沒有必要重復練習。我的結論是:作業課內完成比課外完成更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從那以后,一般情況下,我就不布置家庭作業了。也許有的老師會問:家長那頭咋交代啊?開始家長也不理解,但家長主要看結果,他們看到我教的學生考試成績不差,還特別喜歡上數學課,也就沒什么意見了。 在教學中盡量做到“錯在心中”,就能防患于未然,絕不要“亡羊補牢”。這樣做既省時,效果又好。在每學期的期末測評中,與其他班級相比,學生成績 還是不錯的。我想能做到這一點靠什么呢?靠的就是對教材的正確把握、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對扎實簡單課堂的孜孜追求。一句話,靠的就是那豐厚的底氣。 (作者系浙江東陽市吳寧第五小學校長) 轉摘自《人民教育》2009年第1期第38~41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