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要治本》:手太陽小腸經——
不容忽視的小腸經
作者:趙宇寧
《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順,抵鼻,至目內眥。”
手太陽小腸經:
起于小指外側端(少澤穴),沿手掌小指側,上行到腕部,經過尺骨小頭,向上沿著尺骨下緣,在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經過,沿著上臂外后側,到達肩關節后面,繞行肩胛部,交會肩上,前行向下入缺盆,深入體腔,聯絡心臟,沿食管,通過膈肌,到達胃部,向下歸屬于小腸。
它還有兩個分支,一個分支,從缺盆出來,沿著頸部上行到面頰,到達外眼角,轉向后面,進入耳中(聽宮穴)。另一分支,從面頰部分出,上行至目眶下,入內眼角 (睛明穴),交于足太陽膀胱經。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癥:
眼黃、重聽、臉頰、喉嚨腫痛,上臂至肘部會出現麻痹、壓迫感,疼痛等癥狀,還有頭重、頭痛的感覺。
如果小腸經出現異常,壓迫后背腰部的小腸俞穴位,會感覺到好像有硬塊一樣。壓迫此處真的發現有硬塊時,可以刺激小腸經上的穴道,以減輕不舒服的癥狀。
小腸經共有19個穴位。8個穴位分布在上肢背面的尺側,11個穴位在肩、頸、面部。首穴少澤,然后是前谷、后溪、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臟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臟,末穴為聽宮。
腕骨——要想頸椎安,常揉腕骨穴
按摩小腸經上的腕骨穴((沿小指尺側向后,靠近腕橫紋的凹陷處))是防止治落枕的常用方法之一。出現落枕后,可用右側拇指掐住腕骨穴,反復按揉,先輕后重。按摩后,先不要馬上頻繁轉動脖子,要保持全身放松。每次按摩10分鐘左右,一天按摩3~5次即可。

落枕多由睡眠姿勢不當、枕頭高低不適,使頸部筋肉長時間被過分牽拉所致,也有的是因為頸部扭傷,或感受風寒所致。而按摩小腸經上的腕骨穴,可調氣活血,舒筋散寒,通絡止痛,故可治落枕。
養老―――能養老的穴位(見上圖)
位于手腕背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取穴方法:掌心向下,在尺骨莖突的高點處。
按摩養老有蓄元氣、調精神的作用。對改善老年人視力模糊,腦血管病后遺癥,糖尿病并發癥,有良好的療效。古人真是有學問,穴位的名字就告訴大家這個穴位的功能了。有個女士問我,她的老父親七十多歲的了,總感覺渾身不舒服,可是到醫院檢查卻是沒查出什么來,問我有什么好方法沒有,于是建議老人每天拍打養老穴,過了兩個月,好消息傳來了,老人說自從拍打這個穴位后,眼睛舒服多了,腿腳也輕多了。為什么會這么見效呢?因為小腸經是主導人體體液分布和代謝的,老年人代謝功能差,就需要外界刺激一下來調理。
在小腸經上,還有療效很好的穴位。其中少澤穴就是一個。女性朋友在每天洗澡時按摩小指指甲下方外側的少澤穴,再配合按摩兩乳中間的膻中穴,肩胛骨中央凹陷處的天宗穴,有豐胸保持胸部正常形態的作用。此外,小腸情況不佳時,也可用力按壓少澤穴,以緩解不適癥狀。

如果是感覺咽喉腫痛、發音困難或在扁桃體炎初期,可以選擇按摩天容穴來治療。天容穴在頸外側,當下頜角的后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如果出現頭痛、目眩、牙痛、耳鳴、耳聾、熱病、腕痛等癥,可按摩陽谷穴。陽谷穴的取穴法是:俯掌,在三角骨后緣,赤白肉際上,當豌豆骨與尺骨莖突之間。

尋醫記
問:古人視玉如寶,更有人以佩玉石作為養生之道,請問佩玉真的可以養生嗎?
答:玉是一種天然礦產,而礦物是中藥中的“另類分子”。中醫認為,玉石是蓄“氣”最充沛的物質,故經常佩戴玉器能使玉石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如金、銀、硅、鋅、鐵、硒等)通過皮膚吸入人體內,從而能平衡陰陽氣血的失調,助人長壽。《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中早有記載?:玉石有“除中熱,解煩懣?,潤心肺,助聲喉,滋毛發,養五臟,安魂魄,疏血脈,明耳目”等療效。
小腸經上的養老穴位于人手腕背側,常佩戴玉鐲,可得到長期的良性按摩,對改善老年人視力模糊等病有良好的療效,而且還可蓄元氣、調精神。
當然,所選玉石一定以上等天然玉為準,一些劣等玉石佩戴不當,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問:我以前身體一直很好的,現在不知道是怎么了,總是出現耳鳴,并且伴有頭痛、目眩頭昏等情況,請問有什么好法子治療嗎?
答:小腸經上的聽宮穴(在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后方,張口時呈凹陷處)有寧神志、宣通耳竅之效。你可以找一個專業的醫師針刺此穴,此時你會感覺局部酸脹,慢慢擴散至半側面部,也可能伴有鼓膜向外鼓脹的感覺。溫灸3~5分鐘也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