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①。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②;上仁為之而無以為③;上義為之而有以為④。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⑤。 故失⑥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⑦。 前識者,道之華⑧,而愚之始⑨。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⑩。 注釋: ①德:得。有德:意為得以“和”、得以“通”。無德:意為不“和”、不“通”。 ②無以為:無心而為。無為而無以為:無心于“無為”,不執(zhí)著“無為”。 ③為之而無以為:無心于“為之”,不執(zhí)著“為之”。 ④為之而有以為:執(zhí)著于“為之”。 ⑤莫之應(yīng):沒有響應(yīng)。攘臂:伸出胳臂。扔(réng):拉。 ⑥失:缺失。 ⑦忠信:真誠。?。核p。亂:治。首:開端、初始。 ⑧前識:意為“用智”、“用陽”,其所知只是一些凸現(xiàn)出來、彼此有別的“現(xiàn)象”(所“現(xiàn)”之“象”),只是“在場者”,即道之華。 ⑨愚:愚鈍。 ⑩去:離開。?。?/font>qū):趨向。 意譯: 上德之人不去施德,所有才能不斷生出新的德。下德之人做事時總帶著“德”的目的,所以只有原先那點德。上德并不特意施德也不指望對方響應(yīng),下德特意施德而且指望得到響應(yīng)。上仁特意施仁但并不指望得到響應(yīng)。上義則特意施義而且指望得到響應(yīng)。上禮特意去推行禮卻無人理睬,就捋起袖子抓住人家不放。所以,脫離了“道”才追求“德”,脫離了“德”才追求“仁”,脫離了“仁”才追求“義”,脫離了“義”才追求“禮”。“禮”這個東西,不僅缺少忠信,而且是禍亂的根源;前面所說的那些“禮”的行為,不僅沒有“道”的成分,而且是愚昧的開端。因此,大丈夫既然立于忠信的深厚之處而不居于忠信的菲薄之處,既然立于“道”的實在之處而不居于“道”的虛無之處,那就拋棄“禮”而采取“道”。 點題: 老子在這一章中,通過對道德與仁義禮智的對比,從而肯定了大道治國的唯一合理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