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桂枝湯臆解

     必理通 2011-06-24

    主要功效是通過調和營衛而達到解表止汗目的。

    衛氣,為表部津液中所含之氣,屬邊防部隊;

    營氣,為里部血液中所含之氣,屬城防部隊;

    精氣,為里部精液中所含之氣,屬衛戌部隊。

    俗話說“一滴精等于十滴血”,精,乃高濃度液化氣。

    邊防部隊、城防部隊、衛戌部隊,可以相互調動,故能夠相互轉化。就表證而言,需不著動用衛戌部隊。

    所謂營衛不和,是說營氣和衛氣不能很好地配合,營少衛多,比例不當。好比邊防部隊在邊境作戰,而城防部隊未能及時增援,邊防部隊雖英勇戰斗犧牲(自汗出),仍不能取勝。

    對治之法——快速補充營衛之氣(營衛之氣,源于中焦脾胃之氣),即脾胃之氣,向表部調動,同時防止進攻太過。

    桂枝辛溫,助厥陰肝左升,負責調動營衛之氣達表,增援衛氣;白芍酸寒,助陽明胃右降,胃降肺亦降,防止營衛之氣進攻太過。

    姜棗草+熱粥補充脾胃之氣;覆被,防止體內熱能散失,以利出汗祛邪。

    整個方劑,補中氣虛(增加兵源),助肝左升(調城防部隊增援邊防部隊),助肺右降(驅敵于外,見好就收),讓圓歸正轉。

    人體之氣液運行,好比太陽一樣。左升是右降的前提,左不升則右難降T>。若升不到位即右降,是投降,邊境失守,后患無窮,再要收復失地,代價就高了。

          三七生評:

    解得好!

    桂枝湯證不助其營氣外達,反用清涼右降退熱(所謂消炎清熱之屬)是以金克木(木為身體營氣),熱退后左路必然生發下陷,后患無窮。

    形隨運轉解:

    衛氣收斂而營性發泄,衛氣因風之傷而閉,郁阻營血,營郁而不得暢發,愈郁而愈欲發泄,故發熱而汗出。桂芍條達營血,生姜開衛閉,此為和營衛。而營衛者,在經絡則曰營衛,在臟腑則曰氣血,皆賴胃氣化生,故欲和營衛,必助胃氣,此為草、棗、熱粥之用也.此為一解。

    以藥度之,桂、芍實厥陰藥也,姜、棗、草、熱粥,實太陰藥也,若再加附子,則桂枝湯加附子一方,已率三陰之藥。故桂枝湯實為厥陰方。太陽病第一方竟為厥陰方,此需明理者方能解之。蓋傷寒傳經,由太陽始而終于厥陰,厥陰為合,合太少二陰而開太陽,太陽為開,今太陽病而不開,徑合厥陰以開之,此實為“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也。此又為一解。

    本人回復形隨運轉解:

    我的理解是:脾隨肝腎升,而肝脾俱不足,故用桂枝助肝氣升,好比從下向上推,姜、棗、草補脾之氣液,芍藥收斂,好比從上往下拉,防肝升太過而傷正。

    悠然子評:

    很好!是我見過對桂枝湯  對營衛注解得最明晰的帖子  形象化講解是最適合普及的方式

    而營衛者,在經絡則曰營衛,在臟腑則曰氣血——用氣血就比用營衛容易理解多了   利于傳播

    我也學習了

    附:敢問路在何方解營衛

    營氣源于脾土,藏于肝木,行于脈內。衛氣源于胃土,藏于肺金,行于脈外。脈者,非血脈之脈也,而是經脈之脈耳。
    道法自然,營氣氧氣皆藏于肝木,乃肝木所吐,具運動勢氣主向外疏泄;衛氣嗅氧皆藏于肺天,乃肺天所積,其運動勢力主向內收斂。

    桂枝湯.桂枝解肝木之郁,達營交衛.白芍助肺金收斂,斂衛交營.它藥補中氣以維系營衛.營衛交則病除.

    麻黃湯.中寒邪,寒性收斂,收斂太過則傷肝木之疏泄.故以桂枝解肝木之郁,麻黃助肝木之疏泄以宣肺金之斂.杏仁入庚金以宣肺.甘草補中氣翰旋營衛.諸藥合用,寒氣之斂除而病愈.

     

                                                           相關資料

                                       圓運動理論在開方中的應用——無中生有

    不僅中醫理論有定性和定量,藥方也有。而且理、法、方、藥一脈相承。

    以傷寒論第一方——桂枝湯為例,來說明中藥藥方與中醫理論一脈相承。中醫藥方數以萬計,但組方原理卻只有一個,那即是這個河圖(或太極圖),即:氣機圓運動圖。
    桂枝湯:桂枝(去皮)(9克) 芍藥(9克) 生姜(9克) 大棗(切)(3枚) 甘草(6克) 
    主治:是治療外感的第一方。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本方不單可用于外感風寒的表虛證,對病后、產后、體弱而致營衛不和。證見時發熱自汗出,兼有微惡風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熱、產后及病后的低熱、妊娠嘔吐、多形紅斑、凍瘡、蕁麻疹等屬營衛不和者。)
    變化:本方加飴糖,又名建中湯,是治療內傷的第一方。


    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凡病皆是人體一氣流行之升降出入出了問題。導致一氣運動不圓。治療之法,不外乎調節氣機的升降出入,恢復正常的圓運動,即河圖運動(太極運動)。調節之法,不外乎轉中軸,推外輪——推要注意方向性。從左要上推,從右要下拉。當然了,整個外輪360度,處處皆可著力,只要用力方向與調節目的不向反就行。
    這不是用手推,而是用藥物!
    如上圖所示,桂枝在左側向上拉,芍藥從右側向下拉。甘草、生姜、大棗則轉中軸,炙甘草補中氣——相當于增加旋轉之力,生姜大棗助胃氣補胃液,相當于加潤滑劑。
    處合力,不愁氣機不恢復正常旋轉。而氣機一轉,疾病即散。什么細菌病毒,統統不在話下。
    更妙的是,在不同的季節,大氣對流的升降比例是不同的,適當調節桂枝和芍藥的比例,可以控制左升右降的力度,即可實現天人相應。
    本方是治療外感的第一方,如果把桂枝換為肉桂。呵呵,會有什么變化呢?
    為何本方加飴糖,又名建中湯,是治療內傷的第一方呢?
    中醫中藥的奧妙盡在其中%……

     

     

     

    桂枝湯新用

    "1 方意新解

     

    桂枝湯是《傷寒論》第1方,有群方之冠的美譽,柯韻伯稱之為“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方由桂枝、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組成。5味藥可分為2組(或者說2對藥),桂枝、甘草為溫通陽氣的一組藥;芍藥、甘草為滋養陰血的一組藥。配以生姜、大棗調和營衛以透表。藥味精煉,結構嚴謹,內涵豐富,療效廣泛,體現了經方的可貴處。

    深入究之,桂、芍均為血分藥,桂枝入血通陽,芍藥入血滋陰,甘草、姜、棗實為脾胃藥。然其如何發揮調和營衛、解肌發汗的功效而成為解表的良方。這就應從桂枝湯的整體結構和生理、病理的角度來理解。因為血汗同源,表虛自汗不固,說明營衛之氣不和,其汗因于風邪迫劫汗液外泄。所以,用桂枝、芍藥通陽和血,配以姜、棗、草脾胃藥,養胃氣,使谷氣充,氣血生化之源充買,滋生汗液有來源,故服用桂枝湯后,輔以啜粥助汗,實為充養胃氣,其汗(上執+下水)(上執+下水)而出,應為生理之汗,尤在涇說得好,桂枝湯是取正汗以祛邪汗,簡單地說,桂枝湯所治表虛自汗的汗,是風邪迫使汗液外泄;而服用湯藥之后的汗,是中焦水谷之精微所滋生之汗。此乃桂枝湯所以能發汗,以及其發汗的生理、病理機制的道理所在。

    應當指出,姜、棗在方中并非是配角,所謂引經藥而己。從方劑組合來看,桂、芍均為血分的里藥,如果沒有姜之辛的發散、棗之養胃調和營衛以透肌表,那桂枝湯是不能發汗的。筆者曾用桂枝湯因無生姜,服后非但不發汗,反而肌表郁熱,燥而肌膚瘙癢,后配齊生姜的桂枝湯,服后全身溫煦,汗出舒暢,可見取桂枝湯解肌發汗,姜、棗是主角,全方配齊,協同發汗,缺一不可。此外,筆者常以桂枝湯去姜、棗,加祛風濕藥,治療上肢關節疼痛,有可靠的療效,并不發汗,亦可說明桂枝湯中姜、棗的作用。同時,還可以看出,桂枝湯與麻黃湯的發汗機理,從藥物組合與病機都有本質的區別,此間的深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2 臨證驗案

    2.1 治感冒 南方的春天,每多久雨低溫,若素體陽虛之人,春寒雨季,終日身寒灑淅,周身酸痛,困重不舒,用桂枝湯佐以祛風藥,每多獲效。

    病案舉例:吳某某,男,47歲,干部,1980年3月10日就診。病者入春以來,經常感冒,自覺周身不適,酸疼脹痛,關節脹痛,背部如冷水澆樣,淅淅惡寒,不發熱,鼻塞流清涕,舌苔白潤,脈浮緩而弱。用桂枝湯加味:桂枝10g ,白芍10g , 炙甘草5g, 防風6g,秦艽10g ,威靈仙10g,生姜3片,大棗3枚。囑服2劑,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

    服藥后,病者有身如日浴之感,諸癥若失。遂以原方加生黃芪15g、白術10g,再服2劑告愈。

    按:桂枝湯治虛人感冒是首選方,加入祛風的防風、秦艽、威靈仙,既可疏風勝濕,又可達表祛邪。表證一罷,再合玉屏風散,使之益氣固表與調和營衛共行,以求治本。

    2.2 治肩周炎 肩周炎又稱五十肩,多發于50歲左右的人,男女皆可罹患。究其病因不外氣血虧虛,筋脈失于溫養,并可兼夾瘀滯。用針灸、理療等外治可獲近效,但容易復發,如用桂枝湯之滋陰和陽,佐以活血溫陽的姜黃、當歸、川烏、草烏之類,臨床療效更為鞏固。

    病案舉例:吳某某,女,51歲,家庭婦女,1979年11月10日就診。患者左肩疼痛,不能抬舉,手不能上頭,不能后反,遇寒則痛劇,經用針灸、理療3個月余,能緩解癥狀,但遇寒冷陰雨氣候,則疼痛復發增劇,脈緩略弦,舌苔白潤,用桂枝湯加味:桂枝6g,桑枝15g,白芍10g,姜黃10g,制川烏6g,當歸10g,炙甘草5g,生姜2片,大棗3枚。服5劑后疼痛緩解,繼服20余劑,臨床痊愈。患者有慢性膽囊炎,經常來診,2年余肩周炎未復發。

    按:用桂枝湯治肩周炎,其機理是調和營衛,溫通經絡。臨癥可據病情而異,酌加秦艽、威靈仙祛風,加桑枝、安痛藤通絡,加當歸、姜黃活血,加川烏、草烏溫陽鎮痛;若經年久痛,尚可加桃仁紅花等活血祛瘀之品。總以審癥擇藥,增強原方功效為宗旨。

    2.3 治夏日腹瀉 夏暑酷熱,外熱內寒,人與天地之氣相應,肌表熱,脾胃寒。加之恣食生冷,常可誘發腹瀉。習慣用藥,霍香正氣散治時行腹瀉,是不成文的規矩。然而夏天的泄瀉,尚嫌其表散太過,用桂枝湯健運脾胃,振奮中焦,撥亂反正,似乎有高于霍香正氣散的所在。

    病案舉例:李某某,男,32歲,干部,1982年7月9日就診。病者盛夏之時,恣食生冷,凌晨頓覺腹痛形寒,繼之腸鳴泄瀉,大便稀溏而薄,周身酸脹困倦,四肢清冷,肌膚涼潤,脈緩而軟,舌淡,苔白潤。處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廣木香10g,藿香10g,神曲15g,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溫服,并囑其藥后啜熱粥一小碗。服1劑藥后身暖如日浴,泄止大半,再劑其病如失。

    按:桂枝湯健運脾胃,有其獨到之處,桂枝配甘草溫養脾胃之陽,芍藥配甘草和脾緩急、止痛,伍姜、棗調和營衛。全方內可健脾胃,外可和營衛。既治在里之寒,又散在表之寒,其妙在溫而不燥,無姜、附辛熱之弊。泄瀉劇者,加白術、茯苓,輕則加神曲、廣木香;嘔者,加陳皮、半夏。如此加減化裁,其效優于霍香正氣散。

    2.4 治肌肉痛 四肢肌肉疼痛,多責之于風濕痹痛,一般從活血祛風定痛求治。然而,臨床上因于營衛不和、氣血不足者,用桂枝湯調和營衛,稍佐通經活絡的藥物,亦為臨床常法之一。

    病案舉例:王某某,女,39歲,干部,19S5年3月6日就診。病者自述,四肢肌肉疼痛已多時,近四五天兩上肢從肘關節至腕關節處,肌肉似抽搐樣痛,用于不停地按摩疼痛始緩解。停不多久又似抽掣,肌肉跳動,兩手無措。兩膝以下至踝關節以上肌肉亦疼痛,并每隔一二天抽筋,屈伸不利,腓腸肌掣痛,其他無明顯體征。六脈平和,舌苔薄白而潤。無風濕病史,抗“O”、血沉均正常。病起于漿洗衣被之后,局部亦無紅腫。權且從調和營衛入手求治。用桂枝湯加味:桂枝10g,白芍10g,桑枝15g,牛膝10g,安痛藤15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棗3枚。囑服4劑,以觀動靜。

    二診(3月9日):服前方2劑后,自覺四肢肌肉疼痛明顯減輕,4劑服畢疼痛基本消失。病者來診謂無何不適,只求鞏固。診其脈和緩,舌苔薄潤。遂守原方再進4劑。

    半年后因感冒來診,告之四肢肌肉疼痛未復發作,近期療效甚著。

    按:桂枝湯系為調和營衛劑,正因其有“滋陰和陽”、調和氣血的功效,故肌肉疼痛亦可假調和營衛之功而獲效。但必須指出,加桑枝通經活絡,加安痛藤活血止痛,若下肢疼痛甚,加忍冬藤、晚蠶砂,既合桂枝湯調和氣血以治本,亦可作引藥下行以治標,臨床有其獨特之功效。

    2.5 治身癢 身癢多責之于血熱有風,或是陰虛血虧。其實不然,屬于營衛不和者,亦不乏其例。其特點是,身癢無明顯皮疹,搔抓之后亦無痕跡,亦無陰虛、便結等燥象。故身癢者,不能概以涼血祛風藥統治,用桂枝湯調和營衛以治身癢,亦屬正治之舉,并非旁門左道。

    病案舉例:范某某,男,24歲,技術員,1985年4月1日就診。患者自1978年起,每于打球或勞動后汗出,全身瘙癢,搔抓后局部起淡紅色線狀痕跡,有時隨搔隨消,日久搔后二三日漸消散。初起一二年間,服用抗過敏藥有效。近來每每在活動后,身體發熱瘙癢加劇,不畏風寒,口和,舌潤,薄白苔,脈緩略弦。擬從調和營衛,佐以疏風入手。方用桂枝湯加味: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桑皮15g,地膚子10g,路路通15g,生姜3片,大棗3枚。囑服5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二診(4月6日):服藥后,自述瘙癢基本控制,勞累汗出舒暢,肌腠間的郁熱感不復出現,諸身輕爽,脈息和緩,舌苔白潤。要求服藥鞏固,仍依前方,再進5劑,此后未再復發。

    按:桂枝揚是治身癢的良方。究其身熱汗出身癢,且經年不已,臟無他病,實為營衛不和,風寒郁遏于肌表,故取桂枝湯調和營衛以治于外,稍佐桑皮、地膚子、路路通祛在表之風,藥中肯壁,雖屬固疾,尤可取效。誠然,用此辛溫之劑,如系陰虛血熱之身癢,或郁熱于表之身癢,皆在所不宜,必須明辨。

    2.6 治自汗 自汗出多屬肌表不固,但久之可使衛外不固而陽虛,是汗出耗津傷氣之故。用桂枝湯合玉屏風散,或桂枝加附子湯,應因人因病而異。

    病案舉例:鄭某某,男,49歲,干部,1958年3月10日就診。患者自述初則每夜汗出,沒有介意。繼之白天動則亦汗出,且容易感冒。感冒則鼻塞流清涕,諸身酸楚,淅淅惡風,但不發熱,偶爾不藥自愈,多數是須經藥物調治才能康復。脈浮緩而虛,舌苔白潤。擬用桂枝湯加味: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棗3枚,生龍牡各15g。囑服2劑后再行酌定。

    二診(3月13日):服前方后,汗出略減,但好轉不明顯。自覺仍四肢清冷,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脈浮緩而虛。守上方,去龍、牡,加制附片10g,囑再服3劑。

    三診:服上藥后,身暖,汗出止,四肢回溫,脈緩軟有力,舌苔白潤。擬用桂枝湯原方,藥量如上,再合玉屏風散(生黃芪15g,防風10g,白術10g),服5劑后,一切如常。

    按:論中有“發汗后,遂漏不止,其人惡風”的記載,用桂枝加附子湯主治。其宗旨是汗后陽虛。本例營衛不和,臟無他病,雖未經發汗而汗出不止,故取桂枝加附子湯獲效。繼之以桂枝湯合玉屏風散,一則調和營衛,一則溫陽益氣固表,兩方合用各建其功,是陽虛表不固的有效調理劑,臨床每多獲效。

    2.7 治盜汗 盜汗有陰虛,有濕熱,有積熱,亦有實質性病變,如肺結核、肺部感染均可盜汗。臨床應區分病性、病位,不可以陰虛盜汗統轄之。

    病案舉例:曹某某,男,13歲,學生,1979年8月10日就診。患孩以盜汗多來診。詢其病史,長期寢汗如洗,凡入睡后即遍身汗出,形體瘦小,飲食尚可,兩便正常,脈緩弦細,舌苔薄白潤。血常規:WBC 12×109/L,N 80%,L 60%。胸透:肺紋理增粗,左肺有條狀陰影,診斷為肺部感染,擬用桂枝湯加味: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棗3枚,桑白皮10g,生龍牡各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上藥服2劑后,盜汗止,無任何不適,脈緩略弦。血象WBC 8×109/L,N 56%,L 17%。胸透:肺紋理增粗。藥已見效,再進2劑,以資鞏固。服完4劑后,血象正常,胸透肺無異常,停藥觀察。半年后隨訪病未復發。

    按:盜汗之由系肺部感染,或肺門淋巴結核者并不少見,尤以3-5歲小孩多見。炎癥,一般多用西藥抗炎、中藥清熱治療。但臨床不能視炎癥即清熱。本案經診斷為肺部感染,病者證候為營衛不和,無熱可稽,故用桂枝湯加味取效。筆者治小兒寢汗多例,以桂枝湯加生龍牡,或加浮小麥、鳳凰衣均獲良效。

    2.8 治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多見于肺氣虛、抵抗力差的體質,不受年齡之限,大人、小孩都可罹患。其特點是,鼻塞流清涕,語氣重濁,不聞香嗅等,經常反復。

    病案舉例:李某某,男,17歲,學生,1994年1月10日就診。病者患過敏性鼻炎多年,用滴鼻藥、抗過敏藥未能緩解,幾乎每日鼻塞流清涕,不發燒,不聞香嗅,兩鼻不通氣,或兩鼻孔輪流閉塞,有時流膿鼻涕,其他無任何不適,舌苔薄白潤,脈緩有力。曾服霍膽丸類藥無效。細察病情無肺胃熱證,除偶爾前額有輕微脹感,別無他癥。擬用桂枝湯加味:桂枝10g,白芍10g,防風10g,辛夷3g,白芷10g,葛根15g,前胡10g,杏仁10g,生姜3片,大棗3枚。服5劑,癥狀基本控制,鼻不流清涕,通氣順暢。

    嗣后,因感冒又復發1次,仍守前方再進10劑,隔日1劑,鞏固療效。半年后隨訪,病未復發。

    按:過敏性鼻炎多為肺氣虛,衛外不足,用桂枝湯加宣肺藥,加清透陽明藥,增強其療效,但不宜用更多的苦寒藥。以桂枝湯調和營衛,使肺衛之氣充沛,御外的能力加強,鼻炎自可控制。"

     

    (醫藥網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gl0101轉載趙洪鈞:桂枝湯新解

     

        尤在涇:后人不能盡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參、歸、地之屬,立意則同而用藥懸殊矣!

        作者按:學中醫到三年級,大約都已經學過桂枝湯。若問桂枝湯功用,大概沒有人不知道“解肌去風,調和營衛”。作者認為,教材上這一流行了近半個世紀的說法,基本上是錯誤的。若問我怎樣理解桂枝湯的作用,簡單地說是“補中益氣”。或問:那豈不是說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桂枝證嗎?答曰:不錯,李東垣確實說過它可以治療虛人感冒,而且補中益氣湯確實是從桂枝湯悟出。同學們也可以參看上面尤在涇的話。不過,要想比較全面地說清拙見,則要說比較多的話。請看下文。

        總之,對桂枝湯這個中醫第一方,有必要重新認識。歡迎同學們討論。

        需說明的是,已經有人先我提出略同的見解。出處請參看拙作《傷寒論新解》。以下拙文曾經請正過上中醫大的同道。所以也歡迎有關傷寒、方劑專家批評。

        桂枝湯新解

        桂枝湯為中醫群方之祖,尤為傷寒諸方之魁,歷來解傷寒者無不先于此方用力,欲新解此方似已無置喙之地。然而,傷寒諸方解法之紛亂莫如此方。竊以為歷代諸賢,尚未得其精義。試先論今通行本《傷寒論》解法。

        一、今本《傷寒論》解法

        今傷寒本論已明言桂枝湯功用,惜乎紛亂特甚,計有以下8說或9說:(引用條文編號均以今高等教材為準)

        1、解肌說:見第16條。“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發汗說:見第53、54、56、57、234、240、276條。234條云:“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276條云:“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為免繁瑣,暫抄此兩條。讀者需知,此7條中,后3條均非單純太陽病。

        3、解外說:見第44、45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4、解表說:見第164條。“解表宜桂枝湯”。

        5、攻表說:見第3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6、救表說:見第91條。“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7、調和營衛說:見第53、54、95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病人無它病,時發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求邪風者,宜桂枝湯”。

        8、和解(或亦屬調和榮衛)說:見第387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9、救邪風說:見第95條。

        以上9說15條可分為3組:解肌、發汗、解表、解外為1組共11條,旨在“發汗”;調和營衛、和解為1組共4條(53、54條重出)旨在調和營衛;攻表、救表為1組共2條,其義待商。

        要而言之,以發汗說為主。僅明言發汗者即有7條之多。

        然而,淺見以為,以發汗為旨解桂枝湯必解不通。此湯之適應證即為發熱汗出。既有汗出,何必再發?且第234條有汗出多,第25條有大汗出,何以仍用桂枝湯?又察桂枝湯服法需溫覆、啜熱稀粥,而僅求微似有汗。病家本有汗、汗多,甚且大汗,服藥后僅求微似有汗。可知此湯非有發汗之功,而能止非常之汗。學者或因此放棄發汗說,而采“解肌”說。

        考仲景時代及稍后,“解肌”實與發汗同義。《名醫別錄》載“麻黃……通腠理,解肌。”陶弘景曰:“麻黃治傷寒,解肌第一藥”,《千金要方》中之六物解肌湯、解肌升麻湯、解肌湯均含麻黃,《外臺》有“麻黃解肌湯”、“葛根解肌湯”足為證。況且肌(肌膚之謂也)不解,何以有汗?故“解肌”實為“發汗”之同意語,固不宜用以明桂枝湯功用。

        解表、解外之說應與解肌發汗同義,似不必多費辭。

        然則調和營衛說或和解說可乎?試看第53、54條,知其仍系發汗。“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先其時發汗則愈”。是可知發汗即所以求得榮衛和。然調和榮衛說略有可采。今試論其所以。桂枝湯之榮衛不和旨在“榮氣和”(見第53條)而“衛氣不和”(見第54條)。和者,平和、正常之義。衛氣不和在此特指衛氣虛,實與表虛同義。然第95條卻云:“榮弱衛強,故使汗出”,如此則榮氣弱為表虛,此說頗牽強,不若直稱衛氣虛弱為妥。周揚俊即謂:“風既傷衛,則衛疏,故必汗出。”本文暫不深究。總之,不顧表虛,惟以營衛不和說解桂枝證仍不妥。試思麻黃證豈無“營衛不和”?古人或云其為寒傷營,或云其為營強衛弱,今教材謂其為“衛陽被遏,陰營郁滯”,則麻黃湯亦具調和營衛之功。故調和營衛之說未能揭示桂枝湯精義。

        此外尚有“救表”、“攻表”之說。容下文討論。

        顯然,上舉計13條今傷寒本論所揭之桂枝湯方義為發汗解表,而不能自圓其說。筆者以為,此種邏輯混亂必非仲景之責,乃后人牽強附會所致,致使仲景心法千載難明。據文獻載,王叔和首次編次傷寒論,則始作俑臆說桂枝湯者,應為王氏。然趙宋以來,傷寒學漸興,解此方者不下數百家,而得其精義者絕少。謹試縷析諸家解法。

        二、歷代傷寒學家解法

        古今解桂枝湯者,大略分為4類。

        1、強牽《內經》者:如成無已云:“《內經》曰:辛甘發散為陽。桂枝湯辛甘之劑也,所以發散風邪。《內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佐以甘苦,以甘緩之,以酸收之。”后世杜撰桂枝辛甘發散,芍藥味酸性寒之說實濫觴于成氏。略同此說者有葉天士、陳修園、陳古愚、曹炳章等。

        2、總括本論者:如柯韻伯曰:“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方有執、吳謙、張隱庵、程郊倩等略同此說。

        3、專主去風者:創此說者為許叔微。《傷寒百證歌》曰:“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如鼎立”。許氏以桂枝證為風傷衛,桂枝湯主去風。至徐靈胎竟稱“桂枝湯為驅風圣藥。”略同此說者有周揚俊、喻嘉言、費伯雄等。

        4、專主表虛者:首創此說者亦為許叔微,但不甚肯定。至李東垣開始明確。李氏謂:“仲景制此方,以桂枝為君,芍藥甘草為佐。小建中湯,以芍藥為君,桂枝、甘草佐之。一則治其表虛,一則治其里虛,各有主用也。后學當觸類而長之”。

        此外,尤在涇、吳謙以此方為“安內攘外”、“助正氣,去邪氣”之方。

        簡言之,注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新近之《傷寒論》教材仍以此方治法為“解肌祛風,調和營衛”,終不出舊說藩籬。

        淺見以為,李氏、尤氏、吳氏之說近乎經旨,惜仍有一層不明。蓋桂枝湯非為發汗、非為解肌、非為去風、非為調和營衛、亦非為解表、解外,乃補中以固表之劑。補中即所以治外也。試申其說。

        三、桂枝湯新解

        桂枝湯治表虛(今教材亦主此說)約可為當代多數讀者接受。然則表虛竟需發汗、解肌、解表乎?此豈非無視虛虛之戒?倘問,病家何以表虛?豈可謂中風表必虛乎?故尚需索解。舊說或云風傷衛則衛強,以牽經文。然則寒傷營應為營強。果然衛強屬表虛,營強屬表實,則營衛兩傷何以仍為表實?且《內經》云:“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據此衛強應屬表實,不當有汗。故此種強解不可通也。究其實際,所謂風寒,實則一邪,和風無寒,不為邪風。故中風即是傷寒。倘讀者細研經文,則必知不“中風”而常自汗,亦屬桂枝湯證(第53條)。則所謂中風桂枝湯證,乃中氣虛者中風寒之初證也。中氣虛者表亦虛,是以患者有汗,甚或汗多。此時表已受邪,當先求補中,防邪入里。中氣固,表自和。桂枝湯調和營衛,乃通過此種機理。因其補中而固表,實能減少汗出。故此方可用于有汗、汗多,亦可用于大汗。前人見及此者,惟謂芍藥酸寒(酸寒說待商)斂汗,從無人論其主補中。程郊倩謂“桂枝胎建中之體”,而不敢再越雷池一步。但甘溫以除大熱,補中益氣湯治虛人感冒則為東垣之重大發明。惜乎彼僅知桂枝治表,不知實乃由補中以治表也。然李氏不愧善讀經者,故能觸類引長。是可知果系虛人虛證(傷寒初起,非虛人無虛證,所謂正氣奪則虛是也)之中風寒,參、術、歸、芪亦可用。此乃東垣之發明也。

        再研經文,仍可知桂枝湯實為補中。前引“救表”、“攻表”經文兩條,病理酷似,均因下利致里虛寒而仍身體疼痛。其治則為先溫里,而后“急當救表”,“乃攻其表”。其實所謂“救表”、“攻表”不過是里寒已去,當救里虛所致之表亦虛。倘以此說牽強,請試解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較桂枝湯僅多一味膠飴(即飴糖),竟名之為建中。建中即補中,補中不遠甘溫,應無疑義。然則一味食品之加,方義即全變乎?非也。讀者需知,所謂桂枝湯實應再加熱稀粥。稀粥化為谷氣,即等同于膠飴。此不必借助當代化學,古人亦知膠飴由稀粥化成。故二方之區別極微。小建中與桂枝湯之用即視患者是否急需谷氣或兼腹疼。倘急需谷氣(如第103條有心中悸而煩)或有腹疼(如第100條有腹中急疼),即徑投小建中,否則用桂枝湯(加熱稀粥)即可。或曰:小建中倍用芍藥,功用自變。曰:非也。查《本經》芍藥止疼、益氣。則倍用芍藥一為止疼,一為益氣,此不過強化桂枝湯補中作用而已。是故,桂枝湯之精義非為發汗、解肌、解表、解外、去風、調和營衛也,實乃建中也、補中也。其固表止汗、調和營衛等端賴補中氣。

        或問:服桂枝湯并啜粥、溫覆后,是否可比治療前汗多,或使無汗者見汗?答曰:可以。但須明白,此種汗較前多或無汗而見汗,實非單靠桂枝湯。其見汗之機理亦非因桂枝湯發汗,乃因此湯加粥糾正了中氣不足所致之表亦虛,達到表里和(陰陽和之一)的狀態。常人(無它病且表里和者)但啜熱粥或溫覆,不服桂枝湯,即可見汗(天熱時不啜粥、不溫覆亦見汗)。此種出汗,屬于常態,即表里和或榮衛和者,在環境溫度高至一定水平時應有之汗。桂枝湯治法即為達到此種狀態。故無汗者(人體并無絕對無汗狀態,所謂無汗只是說汗很少)可溫覆以見汗,汗多者可不溫覆減少出汗。總之是因其解決了中氣虛,方使患者基本上恢復常態。

        或再問:尊見以補虛解桂枝湯,仲景何以不用參芪等治表虛證?答曰:參芪當然可用于外感初起之虛證,讀者試看當代方劑教材不僅用參芪,而且用附子、當歸等。學完中醫,見外感初起只知用麻桂或桑菊、連翹,是仍不真通中醫也。仲景用桂枝治表虛,固然有歷史原因。然桂枝之補虛,實較人參為穩妥。因其仍屬調動人體運化之功能,非若人參之強補。蓋人參之補,仍需必要之物質(即各種谷氣)基礎。其補益作用僅在一時,倘谷氣不能隨時得以補充,人參便無以奏其功。古人亦有認識到桂枝湯作用者。尤在涇說“后人不能盡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參、歸、地之屬,立意則同,而用藥懸殊矣!”(《傷寒貫珠集·太陽正治法第一·合論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三方》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頁)至于用附子治傷寒初起則首創于仲景,即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太陽少陰合病。傳變后致虛,仲景用參、術、歸、地等補益藥的方劑甚多,上一章均已解過。黃芪補益與人參不同,本書不解。

        筆者如此解桂枝湯,必遭“尊經”者批駁。彼等或不知此說實可直接取證于《本經》也。

        四、據《本經》解方義

        歷來解桂枝湯者,遵《內經》者不乏其人,竟無一人遵《本經》者,此殊可怪。《本經》載:

        桂枝:辛溫無毒。主治上氣、咳逆、結氣、喉、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芍藥:苦平無毒。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姜:辛微溫無毒。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腸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大棗:甘平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久服輕身延年。

        以上系照抄經文。除姜可出汗外,其余無不能補氣。而桂枝之功用竟有補中益氣,而無辛甘發散,大棗竟能安中,養脾氣;芍藥不酸不寒,竟能益氣。如此組方豈能發汗、解肌、去風、調和營衛?質言之,桂枝湯乃補中益氣而固表之方也。然眾說紛紜千余載,辨而愈晦,其中必有緣故。今試探討之。

        五、誤解桂枝湯之由

        1、仲景之前抑或仲景時代,庸醫治傷寒僅汗下兩法。彼等囿于前三日發汗,三日后瀉下,但知初病必用汗法。仲景一改舊法,首用桂枝湯,后人不解其精義,遂以其為發汗方。

        2、仲景一云桂枝湯主中風,諸家既膠柱“風”字,不知風寒不可鑿分,徑謂桂枝專為去風。

        3、《名醫別錄》載麻黃主解肌,其中并無桂枝解肌之說。注家竟類推桂枝亦解肌。此約系解肌說之由來。

        4、調和營衛暫不可考其出處。大約不早于隋唐。《別錄》中尚無此說。蓋因求桂枝之義而不可解,遂反求于《內經》營衛之說。尤以衛氣說便于聯系體表,然此后有風寒營衛之爭。

        以上理由,均非確證。此文不過為求仲景精義,無意指責千古后學。但愿欲駁拙論者不必求諸文獻,而證諸實際。果然實驗證明桂枝湯能發汗、去風、解肌、和營衛,而無補中固表之功,則拙論不攻自破。

        續伸桂枝湯新解

        上文新解桂枝湯,意猶未盡,故續作新解,并解桂枝類方。

        一、桂枝湯補中之通俗解法

        桂枝湯五味藥,除芍藥外,至今均仍常用為烹調佐餐品。凡佐餐品,均應能鼓舞胃氣,調和諸味,刺激食欲,幫助消化。其中尤以姜桂為然。《論語》載孔子進餐不撤姜食;《老子》謂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以滋味說湯王,言及陽樸之姜,招搖之桂(見《呂氏春秋·本味》)。故中國人以姜、桂等調味佐餐歷史久遠,大棗亦為中國特產,至今國外罕見。傷寒注家如陳修園,以為單用姜棗治太陽中風亦為正治。民間自治風寒初起,常煎姜棗水或姜糖水熱服、溫覆、啜熱流食以見汗,實則簡化之桂枝湯法而立意相同。桂枝湯及服法不過為鼓舞胃氣、補充谷氣、保暖以得小汗。通俗解桂枝湯之補中,不過如此。并非意指其補中作用如補中益氣湯、理中湯、四君子湯之大。其固表止汗作用亦不同于后世之玉屏風散。

        二、關于發汗與解肌

        經文明言桂枝湯“發汗”者共七條,另一條云“當以汗解,宜桂枝湯”。故經云桂枝湯發汗者共八條,而言“解肌”者僅見于第16條。若必遵經解桂枝湯,則發汗說不可廢。今傷寒家取折衷態度,不取發汗二字,而云解肌屬汗法。其用心良苦,情屬可原。然據文獻明證,解肌之初意即今麻黃湯法,學者不可不知。又仲景時代之汗法尚有火法、熏法、熨法(均可溯至《內經》),見今經文第6、48、110、111、113、114諸條。而仲景法服藥后可見汗者,除麻黃、桂枝、葛根三類方劑(分別有19、6、3方)外,至少還有柴胡湯類。第23條,外不解用小柴胡;101、149條服小柴胡湯后蒸蒸發熱汗出,足為證。然仲景從未言柴胡可發汗、解肌。

        細考服桂枝湯得以見汗,實主要不直接靠藥物。服桂枝湯后須臾,啜熱稀粥、溫覆一時(二小時)許,不見汗則再三重復如上處理。茍非表寒實重,即或不服藥,亦每可見汗。對看麻黃湯發汗,僅須溫覆,毋需啜粥,說明患者毋需補充谷氣。由此可知,桂枝證已見汗多、大汗、脈洪大(第25、234條),服藥后即只須啜粥,毋需溫覆。其結果仍為求得微似有汗,故枝湯適可止異常之汗。試思汗漏不止,用桂枝湯加附子,注家似無異辭。若桂枝湯果能發汗、解肌,此時何能再用之?此時用之,實因其補中以助附子扶陽也(自然仍需借助谷氣)。

        前人亦并非均認為桂枝湯可發汗。徐大椿《傷寒論類方》云:“桂枝湯本不能發汗,故須助以熱粥。”然麻黃湯雖不需啜粥,其發汗機理亦頗需新解,見下一節。

        三、表虛不當發汗、解肌

        今傷寒家均承認,太陽中風證為表虛,但經文本身無此說(可以據經文推出)。仲景僅明言發汗、過汗、誤汗可致表虛,見緩、陽浮、陰弱、浮弱、浮數、浮虛、浮等,此多表示正氣奪。但亦有洪大者,不宜指為虛,說見下文。

        以表虛說解桂枝證,實為一大進步。此說始自許叔微。彼云:“脈浮而緩表中虛,有汗惡風腠理疏”,見《傷寒百證歌·表里、寒熱、虛實歌》。自此對中風初起治法,始有較本質之認識。吾等既承認此說,則表虛顯然不當再發汗,腠理疏顯然不當再解肌。

        許氏之歌訣為求簡明,斷表虛僅據脈浮緩,其實脈浮弱、浮虛等更可證表虛。由此可知所謂陽浮陰弱,亦毋需繁瑣解釋,即指脈浮而弱。唯脈洪大以表虛解不貼切,但今人治此證(第25條)必不再照用桂枝湯,而以白虎加人參湯為妥。按仲景法,此證再兼口渴方用白虎加人參湯。此不難解。蓋大汗出,脈洪大者,應隨時出現口渴。否則失治亡陽,必見汗漏不止,脈即浮數散亂無根,當用桂枝加附子湯。即或不亡陽而失治,當轉屬陽明或見厥逆等而不宜再用桂枝湯。

        四、桂枝湯類方新解

        徐大椿《傷寒論類方》,分仲景方為12類,后人多遵之,其中桂枝湯類計19方。若按舊說,桂枝湯主發汗、解肌、去風、調和營衛、解表,則諸方均難解通。即如小建中湯為桂枝倍用芍藥加膠飴。芍藥性寒味酸,倍用何能建中?單看倍用芍藥,實不利于建中,唯膠飴(味甘性溫)可有建中作用。然若全方他藥均意在發汗、解肌等,加此一味仍不能一變而為建中。再如,此19方中組方最簡之桂枝甘草湯,只兩味,適應證為“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證屬虛無疑,原因為發汗過多。按舊說,桂枝辛甘發散,通陽溫經,不當再用。何況以其為君!唯有以桂枝能補中益氣方可解通此方。此證一派虛象危候,進而可見奔豚、上脫,豈可再發散。

        與桂枝湯最接近者有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葛根湯及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計六方。桂枝加附子湯前文已解過,以下試解其余五方。

        1、桂枝加桂湯:若按舊說,此方重用桂枝,必然發散作用(即發汗、解肌)更強。倘按新解,應系補中益氣作用更強。查此方為治奔豚,其候為“氣從少腹上沖心”。注家或謂此系腎奔豚,用桂枝可制腎氣。淺見以為,此證既屬虛,則腎氣上犯,因中氣下不足以制腎,上不足以安心,治之必須補中氣。經文注云,桂枝瀉奔豚氣,亦不可從。試對看第65條:“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可知所謂奔證需茯苓桂枝等補氣安神,而非利水。桂枝、甘草、大棗等補中氣,必無攻泄之理。再對看第15條:“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此屬誤下致里虛,經用桂枝湯方,故(腹內)氣上沖為中氣虛的證,尤可反證桂枝湯補中益氣作用。再對看理中湯方后注“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亦應如此解。今似少見奔豚證,由其病理及治法逆推,必非實證。中西醫結合理解奔豚證,極可能是較輕的低血糖(谷氣之一)證。

        2、桂枝去芍藥湯:按舊說,此方無芍藥之酸寒斂陰,辛甘發散作用必較原方強。按新解,此湯去芍藥,則緩急制痛,益氣作用減弱。查其適應證為“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脈促、胸滿為誤下所致,本質屬里虛無疑。再聯系下一句“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則知雖因誤下,并無惡寒等他證。是以不為大誤。此處去芍藥,因芍藥緩急不利于中滿,蓋芍藥雖可益氣而不能治遲緩(芍藥治腹痛,因其解除平滑肌痙攣,故胃腸弛張所致脹滿,不宜用之)。此證之胸滿(仲景所謂胸滿,實則上腹部脹滿,患者自覺胸腹滿悶,病不在胸)無痛,實為弛張太過,故去芍藥。又因其不屬實證,而有脈促,仍用桂枝湯余藥。總之按舊說解此方不可通,按新解則無滯礙。

        3、桂枝加芍藥湯:此方應與上方及小建中湯對看。其較小建中僅少飴糖,較上方多芍藥六兩。治法應極接近小建中湯。考其適應證為“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279條)。與上方之適應證對看,均為誤下變證,一去芍藥,一倍芍藥,指征即視脈促胸滿或腹滿時痛。病理均有里虛,二者一張一弛,芍藥即一增一減,而補虛之法不變。倘聯系此證之下一句“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此屬虛實夾雜,即用桂枝補虛,大黃除實。或問,此證無大實痛時可否用小建中湯?筆者以為療效亦好。然已有中滿,不急需谷氣,故去飴糖。

        4、桂枝加葛根湯:此湯證僅一條,有證無脈。其證較太陽中風桂枝湯證唯多項強幾幾,若不深究,則葛根之用便為解除項背強幾幾。注家或以為此證較桂枝湯證為邪益深,葛根為陽明經藥,未見其可。查《本經》謂葛根甘辛無毒,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則葛根便為身熱、頭痛而設。考上古時,葛根為日常用品,其纖維用于織布,其粉作食品以療機,故無毒,其發汗解熱作用必不與麻黃、柴胡相同。

        5、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此湯為喘家太陽中風或發汗后見喘而設,患者有(肺?)氣虛無疑。久喘之人(有氣喘病者),均非壯旺之體,不僅肺氣虛也。喘家風寒初起,多應有汗。治則自應補中而兼顧喘。仲景法,見喘用杏仁。厚樸苦溫無毒,主中風寒熱,溫中益氣,消痰下氣,見《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故喘家做桂枝湯,加厚補,杏仁理甚通。

        以上略解五方。本文共涉及桂枝湯原方外記八方。按舊說,此八方均難解通。今以桂枝主補中益氣,則無往不適。桂枝湯類其余十方不再解。

                         桂枝湯在《傷寒雜病論》中的演化

    桂枝湯是《傷寒論》第一方。對于桂枝湯,古人說它是“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和陰陽”。桂枝湯的演化方有很多。但就其在《傷寒雜病論》中的的發展演化無非這五個方面。

     

        一是用于表證及相關兼證的治療,可以說這是桂枝湯本證的治療。這方面的演化方有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葛根湯、葛根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新加湯、栝樓桂枝湯、烏頭桂枝湯、桂枝加黃芪湯。

        二是用于肢體類病證的治療。肢體也是人體的肌表部位,但是肢體類病證有其特殊之處,所以單列出來。代表方有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這風濕三方以及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芍藥知母湯。

        三是脾胃類病證的治療。因為桂枝湯最初治療的是營衛不和證,營衛內在與脾胃聯系最為密切,所以脾胃的一些疾病也可以用桂枝湯的加減演化方。這一類的演化方有小建中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

        四是心腎類病證的治療,因為心經為手少陰經脈,腎經為足少陰經。太陽與少陰相表里,所以一些心腎類疾病可以用治療太陽病證的桂枝湯的演化方來治療。這一類的演化方有桂枝加桂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甘草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五是陰陽不和類病證的治療。營屬陰,衛屬陽,所以調和陰陽是桂枝湯最深層次的方義。這方面的演化方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小建中湯也算這一類中的演化方。

       總結桂枝湯的演化方其實不只是理論上的意義,這是它可以幫我們理清一些方劑的源流,以便于舉一反三,對于經方應用的擴展有幫助。這也正是《傷寒雜病論》僅有經方300余首但卻能被稱為“方書之祖”的原因,因為知道其中演化之方向可以推演出方外之方。

     

    桂枝湯為調治脾胃之要方

     

    葉進

    從《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用藥情況來看,運用頻次最高的前五味藥依次為:甘草、桂枝、生姜、大棗、芍藥,均有治脾作用,且正是組成桂枝湯的五味藥。現在認為,桂枝湯的主要功效為:調和營衛、調和陰陽、調和脾胃。從作用機理分析,桂枝湯要發揮其功能,則首先在于調和脾胃。如桂枝湯解表,以水谷之海為化源,邪藉汗而散,汗又為津液所化,津液乃脾胃運化而來,脾運強健,則津液充沛,汗源豐富,使邪隨汗出。故解表必資化源。方中桂枝、芍藥調和營衛,解肌祛邪,草、姜、棗補益脾胃,并啜以熱粥,助胃氣釀汗源。“胃者衛之源,脾者營之本”,成無己指出:脾胃為榮衛之根,脾能上下,則水谷消磨,榮衛之氣得以行;脾氣虛衰,不能上下,則榮衛之氣不得通營于外。營衛虛弱,因于脾胃,調和營衛,不離脾胃。觀《傷寒論》解太陽表證諸方,皆用桂枝合姜草棗,其用心顯然可見[1]。曹穎甫《經方實驗錄》:“蓋桂枝湯一方,外證治太陽,內證治太陰”[2]。既能發汗解表治外感,又能溫中補脾治內傷,其統治表里的作用機理主要在調和營衛、振奮脾陽。 桂、姜、棗、草皆是烹調的常用之物,有健脾開胃、促進食欲之妙。所以,桂枝湯實際上擅能調理脾胃。并因此達到振奮化源,滋養氣血,調和營衛,協調陰陽之目的。
    上海中醫兒科泰斗董廷瑤先生特別善用桂枝湯以治小兒之納呆厭食,因其能通脾胃之氣,每可數劑而應[4]。另有報道,以桂枝湯加味治療小兒厭食癥46例,顯效21例,有效2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5.6%[5]。還有醫家從桂枝湯調和營衛、疏理脾胃的角度考慮,以該方治療腸易激綜合征35例,痊愈28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3%[6]。有關實驗研究也已展開,如以桂枝湯調補脾胃而實現其調和營衛作用為理論依據進行研究,從實驗角度證實了桂枝湯確能有效地調節脾胃機能[7]。另有研究表明:桂枝湯能通過多種途徑(如下丘腦、血液、胃腸局部組織中的某些物質)對胃腸運動產生雙向調節作用[8] [9] [10] [11] 。這些研究有助于加深對桂枝湯調治脾胃作用的認識。
    桂枝湯變法的衍化方劑最多,其中大多與脾胃有關。如小建中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葛根湯(即桂枝湯加葛根、麻黃)、葛根加半夏湯、桂枝去桂(當是去芍之誤)加茯苓白術湯、桂枝加桂湯、苓桂草棗湯、桂枝人參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新加湯等等,病證各異,但均以桂枝湯為基礎,皆從調理中焦以壯化源,暢行營衛而收良效。
        可見,桂枝湯為“群方之冠”并非虛言,從脾統四臟來認識,亦是如此。由此也說明,調治脾胃實乃仲景最重要的治病法則之一。

                    經方講座:桂枝湯

    孫海亮晶晶:今天我的學習桂枝湯證   
    桂枝湯證其一 湯左二月十八日太陽,中風,發熱,有汗,惡風,頭痛,鼻塞,脈浮而緩,桂枝湯主之。
    川桂枝三錢生白芍三錢生甘草錢半生姜三片紅棗六枚
    大論曰: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曰中風。又曰: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大家可以交流   


    橘子:老師,桂枝白芍調營衛,甘草生姜補中,這里的大棗起什么作用啊?   

    孫海亮晶晶:桂枝湯,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棗組成  

    橘子:為什么用生甘草,不用炙甘草啊?   
    woubaby:老師 喝熱水 運動出汗 也算汗出吧  

    孫海亮晶晶:桂枝 生姜 辛溫發散為陽,以升左路,開太陽 ,達太陽丙火之氣以解太陽之表邪。
    老師 喝熱水 運動出汗 也算汗出吧----------- 算出汗


    山百合:用大棗是不是主收斂,不至于讓生姜發散太過呢?  

    孫海亮晶晶:芍藥 甘草 酸苦甘以降甲木相火,行收斂 ,大棗以補中益氣   

    橘子:哦,左中右,思路很清楚 ,可是實際中,我看老師您開的關于感冒的方子都是有加減的   
    山百合:那這個方子就是陰陽平衡了  

    孫海亮晶晶:一開一合  ,感冒初起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曰中風      

    毛豆寶寶:老師,剛剛流清鼻涕時算不算適用期呢  
    華香兒:是否汗出是不是判斷這個癥的關鍵?  

    孫海亮晶晶:流清涕、汗出、低熱、怕風為主癥  。
    余嘗于某年夏,治一同鄉楊兆彭病。先,其人畏熱,啟窗而臥,周身熱汗淋漓,風來適體,乃即睡去。夜半,覺冷,覆被再睡,其冷不減,反加甚。次日,診之,病者頭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   


    心蘭:這里的中風是指傷風吧?  
    欣然:低熱?  

    孫海亮晶晶:抓主癥   

    華香兒:這里的出汗是不是出冷汗的感覺  

    孫海亮晶晶:上述:受風后,汗多、怕風  ,要仔細體會這句的語句, 想像自己受風后的感覺   

    華香兒:營衛失調  
    橘子:感覺凍死了,怎么會有汗啊   

    孫海亮晶晶:當予桂枝湯原方: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三枚又次日,未請復診。后以他病來乞治,日:前次服藥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   

    艾葉草:怕風和怕寒怎么區分?  

    孫海亮晶晶;發熱、汗出、惡風為桂枝湯證  ,發燒惡寒,無汗,麻黃湯證。皆為感冒   

    愛暖:小兒怎么判斷惡風呢  欣然:受風和受寒的區別是有沒有汗?  
    woubaby:流清涕、汗出、低熱、怕風為主癥 村姑:那風疹一般就是在吹風之后,就可以用桂枝湯了?   
    華香兒:老師 小柴胡湯癥又是什么 有時候容易跟桂枝湯癥混淆  

    孫海亮晶晶:感冒后,蓋上被子,仍覺得冷,惡寒  

    華香兒:寒熱往來 有時候就是忽冷忽熱 出冷汗  
    橘子:桂枝湯是左中右,一開一合 ,小柴胡湯以走右路為主,花香

    孫海亮晶晶:感冒后,門窗稍開一點,就覺得怕風不適  ,惡寒為傷寒重癥,惡風為傷寒輕證  。大約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開,開窗而臥,外風中其毛孔,即病中風。流清涕、汗出、低熱、怕風為主癥。
    治一湖北人葉君,住霞飛路霞飛坊。大暑之夜,游大世界屋頂花園,披襟當風,兼進冷飲。當時甚為愉快,頃之,覺惡寒,頭痛,急急回家,伏枕而睡。適有友人來訪,乃強起坐中庭,相與周旋。夜闌客去,背益寒,頭痛更甚,自作紫蘇生姜服之,得微汗,但不解。
    次早乞診,病者被扶至樓下,即急呼閉戶,且吐綠色痰濁甚多,蓋系冰飲釀成也,兩手臂出汗,撫之潮,隨疏方找病因,受風寒病史,用紫蘇葉、生姜發汗后,病不解 ,都為表癥。
    桂枝四錢白芍三錢甘草錢半生姜五片大棗七枚浮萍三錢


    心蘭:里有寒飲   

    孫海亮晶晶:治療感冒先了解太陽病

    艾葉草:浮萍此時作用——發汗,祛風,行水,清熱,解毒

    孫海亮晶晶: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有一分惡寒即有一分表證
    浮萍,解表祛暑濕 ,因上病例發病是暑季
    一病一證之成,其病因每不一而足。本案示風之外,更有冷飲,外為風襲,內為飲遏,故見證較前案多一吐字,可見病人之證隨時變化,決不就吾醫書之軌范。而用藥可加減,又豈非吾醫者之權衡,觀本方用生姜五片可知矣。桂枝湯,增生姜、浮萍


    橘子:看來桂枝湯是學習中醫的最基本方之一啊
    woubaby:且吐綠色痰濁甚多,生姜  溫中止嘔 ,用的好

    孫海亮晶晶;因其人中焦濕濁不化,加重生姜 ,及服桂枝湯已,須臾,當飲熱稀粥一小碗,以助藥力。且臥床溫覆。一二時許,將遍身漐漐微似汗出,(似者,續也,非似乎也。)病乃悉去 。服桂枝湯后,要飲熱粥一碗,臥床蓋被,避風 ,達到這個效果:遍身漐漐微似汗出,表邪一去,病乃悉去  

    woubaby:恩 我深有感觸,兒子感冒,老師一般用桂枝湯加減 ,孩子在家避風 挺好 一般外出受風后 病情反復  

    孫海亮晶晶:若不汗,更服,……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仲圣諄諄垂教,再三叮嚀,以求一汗而后已者,抑亦何哉  ,隔兩小時,服一次, 不汗,再服 ,曰:蓋惟借此藥汗方能排除一切毒素故耳!
    王右無表證,脈緩,月事后期而少,時時微惡寒,背部為甚,納谷減,此為血運遲滯,胃腸虛弱故也,宜桂枝湯以和之。 桂枝湯除了治表虛汗出受風的太陽病,調達木氣,溫暖胃腸(太陽丙火之氣)  對于女性的手足平時怕冷、怕風,不敢食冷飲等,有很好的作用  ,在冬日為甚。余逢此等證狀,常投桂枝湯原方。病者服后,陡覺周身溫暖,經脈舒暢,
       

    多多:桂枝湯能常飲?當保健用嗎  
    艾葉草:手足怕冷,不是腎陽虛?  
    騫騫媽媽:老師,那我平時經常在快入睡時后脖子發冷,怕冷怕風,冬天喝點熱湯也容易汗出,是否亦可服桂枝湯調理。  
    愛暖:女性手腳冰冷,月事不規律,大便不規律,不易懷孕也屬此類嗎  
    心蘭:木氣不能升達   
    麓羽:產后媽媽大多都怕風,可以作為保健方,吃一段時間嗎?   

    孫海亮晶晶:平素腸胃實熱,血壓亢進之人,究不甚宜  

    心蘭:適用于太陽丙火不足而的怕冷?   

    孫海亮晶晶:若夫素體虛寒之老人及婦女服此,誠有意想不到之效力。故仲圣以本湯為溫補主方,加桂即治逆氣沖心,加附子即治遂漏不止,加龍骨牡蠣即治盜汗失精,加白芍飴糖即治腹中痛,加人參生姜芍藥即治發汗后身疼痛,更加黃耆當歸即泛治虛勞,去白芍加生地麥冬阿膠人參麻仁,即治脈結代心動悸,無一非大補之方。   

    橘子:如何聯系桂枝湯和太陽丙火的關系,我還摸不清   

    孫海亮晶晶:小腸丙火 ,化氣于太陽寒水   

    麓羽:老師,怎樣判斷是腸胃實熱,還是虛火?   懶羊羊:我因為肝氣郁結和寒滯血淤,現在在吃中藥調理月經失調,能同時服用孫老師的冬季養生調理方么  

    孫海亮晶晶:素體虛寒之老人及婦女服此,誠有意想不到之效力。  
    服湯藥,就不用服養生湯
       

    山百合:晚上躺下后感覺左側腰部涼嗖嗖的,捂多少被子都覺得那個地方涼 ,只有放上熱水袋才覺得舒服,  

    孫海亮晶晶:大家就記住桂枝湯組成,主癥就可以了   

    橘子:太陽寒水有兩路,其中一路小腸丙火  懶羊羊:白術4 黨參4 干姜2 炙甘草2黑附片1熟地6 當歸3 我女兒上周哮喘發作好了,莊醫生開的就是這個方子去當歸。

    孫海亮晶晶:桂枝芍藥草姜棗---桂枝湯   白術4 黨參4 干姜2 炙甘草2黑附片1熟地6 當歸3  ----這個方子,在急性期,是解決不了的 ,是個善后,治本之法   

    深圳曾阿牛:桂枝生姜升左路以降右路,清上焦,鼻塞問題解決

    孫海亮晶晶:一天學一個方子,感冒初期,鼻塞、流涕,應用及時一劑桂枝湯微汗出即可,當然針對小孩子,木氣升發太亢者,更適合于柴胡桂枝湯,   

    艾葉草:桂枝湯是萬方之母  作何解釋?  
    山百合:我老公前天感冒,好像是桂枝湯證。喝了三七生在網上公布的小雪發熱提示的中的桂枝二陳加減,今天好多了  

    孫海亮晶晶:皆為桂枝法   

    懶羊羊:我現在頭疼就是一劑葛根湯,半小時就好了。  

    孫海亮晶晶:我現在頭疼就是一劑葛根湯,半小時就好了。 ---葛根湯=桂枝湯加葛根、麻黃   現在受風寒的人很多,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反復感冒呢,外感初起,有受風寒病因者,皆可用之 ,這是經典之方 ,受寒的根源是相火不藏  ,人體應該是內溫外清,相火內藏  ,腎精充足  ,相火逆克肺,影響肺的收斂之力,致衛外之力減弱,所以晚睡、熬夜等,咽痛、上火者,是感冒的前奏   

    山百合:精神內守,真氣從之!所以就不容易感冒了,是嗎  

    孫海亮晶晶:人體的抵抗最強,是因為陽氣藏的最深時 ,所以冬天適當的凍一凍,更利于陽氣收藏 ,孩子為何易感冒,因為木氣過亢,木氣過亢,陽氣不能收藏于腎水 ,小孩子體象厥陰,應對春天,木之象   
    今天就講到這里吧,明天講麻黃湯 ,以四圣心源的醫理,解讀傷寒,為最好的學醫方法!
    收藏 分享

     

     

             桂枝解肌,就是損陽
    李國棟

    “桂枝本為解肌”。桂枝為什么要解肌呢?必是肌肉出現問題了。肌肉出現什么問題了呢?肌肉出現僵硬、疼痛、拘急、不仁,等等問題。如: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15.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2.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崔氏八味丸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肌肉為什么會出現僵硬、疼痛、拘急、不仁等等這些問題呢?是因為陽氣不通了,陽氣被阻,不能運通,故出現了這些問題。那么用桂枝解決這些問題,就是解決陽氣不通的問題。這樣看來,桂枝解肌,就是通陽。“身體強,身體痛”,是身體表部肌肉之陽氣不通。“少腹拘急,少腹不仁”,是少腹部位肌肉之陽氣不通。用桂枝解肌,可以證明,桂枝不僅善于通行表部,也善于通行少腹部。用桂枝解決問題,就是解決陽氣郁滯不通的問題。桂枝解肌,就是通解肌肉之陽氣郁滯。陽郁就是陽氣強,如“榮弱衛強”。陽強而郁,通陽必是損陽,使陽不強,而郁乃解。

     

    本貼所說桂枝損陽,本意是強調,桂枝是溫散藥,而不是溫補藥。桂枝,是指單味藥桂枝,而不是指桂枝湯。桂枝的藥理作用是解肌通陽。通陽必有陽郁,解郁必損陽氣。
    桂枝湯治療“營弱衛強”之證,芍藥補營陰之弱,桂枝損衛陽之強,理法分明。
    “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是指桂枝湯,而不是指單味桂枝。如麻黃湯證“陽氣重”,是謂陽盛,此陽盛者乃陰陽俱盛,法當以麻黃湯“發其陽”,若誤用桂枝湯,以芍藥厚陰助陽,則犯實實之弊,邪重無從出,必致病勢危殆。
    再如白虎湯證里熱重,法當清熱泄陽,若誤用桂枝湯,桂枝耗津助熱,芍藥補血助熱,亦必致病勢危殆。如“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大汗出,脈洪大,而沒有煩渴,是熱仍在表,脈洪大是陽浮陰弱,法當與桂枝湯損陽益陰。“26.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大汗出,有煩渴,是熱已入里,不可與桂枝湯傷津助熱。
    “陽盛以斃”之外陽盛,不是用麻黃湯開腠理以發泄其陽,而誤用桂枝湯,實其腠理反助其熱,故“陽盛以斃”;“陽盛以斃”之里陽盛,不是用白虎湯清泄其陽,而誤用桂枝湯耗津助火,故“陽盛以斃”。
    有學者把桂枝作為補益藥,用于胃虛證,這是錯誤的。《傷寒論》太陰虛寒和少陰虛寒胃氣虛衰之下利,絕沒有用桂枝的方劑。失精家營衛不和,內有營虛,外有浮熱,“脈得諸芤動微緊”,脈芤動并見,芤是陽浮,如按蔥葉,動是陰弱,陰弱生熱,生熱則動。脈芤而動與脈浮而緩之病機相類同。所以,失精家之上熱下寒,用桂枝是用于解其浮熱,而不是用于補氣。如“四肢疼痛”,多為陽強陰弱,宜用桂枝湯。而“四肢沉重疼痛”,多為陽虛陰弱,宜用真武湯。

    葉昌原:肌肉為什么會出現僵硬、疼痛、拘急、不仁等等這些問題呢?是因為陽氣不通了,陽氣被阻,不能運通,故出現了這些問題。.....................這觀點好.但肌肉部位陽氣被阻,不能運通可以認為是邪居其中.解肌是否可理解為祛邪呢?而祛邪必傷正,從這方面亦說明損陽一說是正確的理解.否則,桂枝湯或許不會用姜棗草補中益氣以扶陽了.但我們又如何理解桂枝甘草湯證中之桂枝的作用呢?
         答:          桂枝甘草湯證,發汗過多,治不得法,陽氣損于外。衛氣頓失,榮氣外滲以平衛虛。榮氣外滲,就是血管中的津液(血漿)外滲。榮氣外滲過快,致心血驟虧,引發“自冒心”,自冒心就是心悸。心臟跳動的厲害,象要冒出來,是心氣虛的反映。其人不由自主的雙手交叉按住心臟,感覺會好一點。凡按之不痛、按之則舒的病證,一般都是虛證。發汗過多,腠理空虛,邪必客表,致表部郁滯不通,胃氣不得旁達而上沖,引發心下悸。胃氣上沖,其性質還是熱多寒少,浮熱上沖。若寒多熱少者,就沒有上沖之力了。用桂枝還是外發邪氣,邪氣發出于外,正氣得以運通,胃氣才能旁達。胃氣旁達,則不上沖,心下悸即止。甘草生津液,用甘草補氣津、益營氣,以充養心氣。榮陰得充,自冒心得平。為什么不用人參?因人參滋胃液、助沖氣,所以不用。怎知人參滋胃液,從白虎加人參湯、小柴胡加人參湯證中,人參止渴可以得知。人參為陽中之陰藥,功在滋液攝陽,只有虛證才宜用之。而沖氣為實,故不用人參。為什么不用芍藥?因發汗過多,畢竟還是直接傷損了津液,津液傷損嚴重,自當先益津液,而甘草就是最佳“人”選。甘草益營中之陽津,芍藥補營中之陰血。仲景用藥,細致入微。
    桂枝甘草湯方用大劑甘草補益氣津,可見甘草為陰中之陽藥,功滋血中之津,滋而不膩。
    以上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372.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下利腹脹滿,是虛寒下利。若是實熱下利,下利邪去,腹脹滿當緩解。虛寒下利者,胃氣虛衰,失去溫攝之功,雖下利而胃氣依然虛滯不運,寒邪不去,“至虛有盛候”,故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為體表肌膚有水氣。此證是里虛表實,當先溫里,若攻表,必更傷胃氣,致胃氣愈虛,腹滿愈甚,勢必出現胃氣衰敗的臟厥之證。如“323.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少陰病脈沉者,就當急溫之。此證下利腹脹滿,胃氣大虛,救陽都唯恐來不及,怎能再用桂枝解肌發汗而傷其陽氣呢?
        桂枝是用于衛陽強,絕對不是用于衛陽弱。內外俱虛、厥逆下利者,能用桂枝嗎?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大汗出,脈洪大而不見煩渴,是衛陽強,乃邪氣仍在表部。與桂枝湯,如前法。如前什么法?啜熱稀粥覆被微汗法。方證對比,脈洪大有汗熱在骨髓者,可與桂枝湯,脈微細無汗寒在心腎者,能與桂枝湯嗎?
        桂枝湯證有汗,是邪熱迫汗,而不是陽虛自汗。陽虛自汗者,是動輒汗出,不動時不會有汗。桂枝湯證有汗者,靜臥時也會有汗。
        桂枝是用于發散衛強而熱的,陽虛發熱者能用桂枝嗎?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搜| 亚洲精品国产中文字幕| 色综合 图片区 小说区| 五月天婷婷激情无码专区| 欧美成本人视频免费播放|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无码人妻斩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婷婷成人丁香五月综合激情|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中文字幕| 男女动态无遮挡动态图|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疯狂做受XXXX高潮国产|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的视频在线观看动漫 | 成人午夜在线观看刺激|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国产999精品2卡3卡4卡| 另类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 中文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67194熟妇在线观看线路|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电影| 国产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av二区三区| 无码高潮少妇毛多水多水免费| 男女动态无遮挡动态图| 少妇高清精品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流白浆| 亚洲精品日韩在线丰满|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 人妻人人做人做人人爱| 午夜福利片1000无码免费|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一区| 一道本AV免费不卡播放| 久久这里有精品国产电影网|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