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忍耐 晨起,拉簾。 坐在窗前,看著江景。 那偶爾開過的小艇“突突突”地響,劃過了早晨的靜謐。 書頁還是翻到那卷《今天我開始新的生活》上,上面有紅色藍色黑色的字跡,日期清晰可見:“ 轉眼,整一周年過去了,我還是常常喜歡在每周星期一的時候翻開它,盡管已經背下,但還是喜歡有書攤在膝上的感覺,踏實,真實。 再讀,依然有新的感受。于是,我選取感受最深的幾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在我有限的人生里,我必須學會忍耐的藝術,因為大自然的行為一向是從容不迫的。” 很喜歡“忍耐”這個詞,它應該和“急躁”相對。為什么要忍耐?因為“大自然的行為一向都是從容不迫的。”這就意味著,一切按照規律辦事。 是的,心靈是可以影響心靈的,但是那需要時間。作為一個 身為母親,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成人無法想像的事情,我又想起這句話:“在我有限的人生里,我必須學會忍耐的藝術。”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春天來了要開花,夏天來了要長葉,心靈的成長也有規律。 是的,大自然的行為是從容不迫的,我們就應以從容不迫的心態去等待,耐心地等待:等待種子萌芽,等待抽枝長葉,等待花蕾開放,等待果實成熟…… (二)心態 成功更是一種精神狀態。 我很喜歡這句話,很喜歡它對“成功”的理解。“成功感”與“幸福感”常常是相連的,但我見過太多的人物質生活非常豐富卻又精神空虛大喊“無聊”,我也見過很多生產寧靜卻又常常抱怨說“沒意思”。當“溫飽工程”已經完成,決定一個人是否幸福的確實不是物質,而是心態。 每天晚上,當我和女兒背完一章《道德經》的時候,我們總是擊掌慶賀,慶賀我們又攻下一座山頭,那種“成功感”給人帶來的快樂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所以,成功是一種精神狀態。我也看見學生做出道數學題時的欣喜,那份快樂寫在眉宇寫在嘴角寫在從她嘴里吐出的一句句話里。 我常想,既然如此,我能否常常給孩子體驗到這種精神狀態呢? (三)習慣 事實上,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分野,來自不同的習慣。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 這句話我一讀再讀,我渴望透過它看到自己的弱點。事實上,每一遍誦讀,我都能從字逢里看到自己的一個“好習慣”,也看到自己的一個“壞習慣”。換言之,自己身上有多少個好習慣,就可以找出多少個壞習慣。“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分野,來自不同的習慣”,此句一語中的。如果說,前些年自己快速成長,走出倦怠走向快樂與幸福與好習慣有關的話,那么這兩年,自己緩慢不前,停下腳步左顧右盼也一樣和壞習慣有關。 這兩天讀周士淵老師的文章,研讀他的的人生經歷更感于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四)暗示 當我每天重復這些話的時候,它們成了我精神活動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們滲入我的心靈,那個神秘的世界,永不靜止,創造夢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的行為。 心理暗示的重要作用我是深有體會的。我常常對學生說:“早上起床不要拖泥帶水,要一個鯉魚打挺式的躍起,并對自己說‘啊,又是新的一天,真好’,然后哼著快樂的小調洗漱,忙內務。這樣,你一定會有快樂的一天。”我自己還常常這樣做:“每天晚上臨睡前,對自己說一聲‘今天我做得很好,明天我要做得更好’!” 良性的心理暗示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在一本書讀到世界推銷大王喬·吉拉德的故事:他說,他每天離家拉著門把的一瞬間,腦子里一定會習慣性地對自己高聲大喊:“我要像一只豹子,沖向這個世界!”豹子當然是最有力、最主動、最精神抖擻的,因此他每一天出門,就開始保持這種精神狀態。 我也喜歡用良性的話語來暗示自己,尤其出門的時候:“今天,我的精神真好!”尤其去上課的時候:“今天,我的氣色不錯,今天我的課一定上得很棒!” 我更喜歡誦讀《羊皮卷》,在聽著自己的誦讀聲時,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暗示自己了。重復多了,那些話就成為自己精神活動的一部分了,久而久之,它們就產生無與倫比的力量,然后影響自己的一言一行。 |
|
來自: MouseHappy > 《思想源泉》